•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当“老外”与中国城市相遇_老外最多的中国城市

    当“老外”与中国城市相遇_老外最多的中国城市

    时间:2019-02-08 05:28: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汇聚中国的时刻,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中国城市发展的全貌?这是“中国城记”系列丛书(中、外文版)从策划之初便开始思考的问题。
      
      不一样的视角:外国人看中国城
      不一样的城市记录,需要有不一样的视角。为了与众不同的视角,“中国城记”找到了一群特殊的城市记录者――外国人。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老外”,与当地居民交谈,进行采访创作。这样的视角,是当前图书市场,尤其是对外出版市场罕见的。
      在《悠悠秦淮》的作者鲍博眼中,南京让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刻有工匠姓名的城墙砖:“正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块块城砖,铸造了坚固的中华门城堡和至今仍旧保存完好的明城墙,为世人所赞叹。”而《昆山轨迹》的作者艾那・唐根,起先并不知道吃大闸蟹竟然有那么多有趣的门道,他现学现用,将自己的点滴感受一一诉诸笔端。许多在中国人眼中无比平常的事物,在他们笔下却平添几分趣味。原本可能在中国人看来会是平淡无奇的经历,在他们的记录中却兴致盎然。
      虽然老外的视角是新鲜的,但是,他们并没有错过他们所采访体验的那座城市的特质。他们的眼睛,是用心的。《昆山轨迹》的作者艾那・唐根,是一位经济、金融专家。选择他来记录昆山这座城市,也是考虑到昆山的经济特色与他的专业背景不谋而合。最初,我们也曾担心一个外国人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这座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的城市的精髓,但最后,这种担心被证明是多余的。
      我想,即使是一个中国人,也很难用这么精炼、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昆山的特质。
      
      不一样的精髓:多方智慧的碰撞
      如果只是西方人的视角,“中国城记”可能很难准确、深入地抓住一座城市的精髓。外国作者的采访和创作,需要那些关于这座城市丰富的背景资料做基础,需要非常了解这座城市的人做引导。所以,“中国城记”找到了策划、创作、编辑、出版过程中最好的引导者――当地政府。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城市,最清楚城市中最值得告诉读者的内容。所以,“中国城记”的每个项目从运作开始,都是与当地政府深入沟通、共同策划的。在外国作者视角之外,他们提供自己的见解。当然,为了确保视角的新鲜感,当地政府的想法并不左右外国作者的思路,只是提供借鉴,并与外国作者的思维相沟通、相碰撞,激发出新的灵感火花。
      当外国作者在当地采访时,地方政府进行接待,协助设计行程、安排采访,确保老外每天都能了解到城市的一些主要特点,掌握到关键性信息。比如,《昆山轨迹》一书,就是为了展现昆山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唐根认为,要体现这些方面,要采访许多影响昆山发展的关键人物,通过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来体现昆山的城市精神。针对作者的这个需求,昆山市政府设计了15天的采访行程,在普通人之外,采访对象涉及昆山的原市委书记、现在主要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昆山许多企业的负责人等二三十人。也正因有了这些深入完善的采访,唐根在书中非常真实地再现了他和每一位人物的对话。非常鲜活的记录,让读者更真切地理解昆山发展的轨迹,感受昆山人的精神特质。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悠悠秦淮》中讲述科举考生的故事是一个亮点。这个亮点是许多人共同打造的。在秦淮河畔采访时,鲍博为那里深厚的学术传统所震撼。但是,他一直迷惑于如何向读者更好地诠释秦淮河畔这种深厚的文化氛围。
      于是,南京市政府请来了地方志专家,在夫子庙前,作者、专家、编辑等围着站成一圈,各自说开了自己的想法……秦淮河静静地蜿蜒而过,丝竹声不绝于耳,大家仿佛回到了那个才子辈出的年代,思绪飞扬。
      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鲍博的灵感来了,因为,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他捕捉到了当时来这里赶考的科举考生学习、生活的各种片断。所以他决定,将大家讲述的关于古代考生的经历整合起来,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想象、描绘一个考生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他的想法一说出口,大家拍手叫绝。一个细腻、生动的关于来南京赶考的科举考生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每一个读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惊叹于作者独特、奇妙的构思。但实际上,这个动人的故事,是许多人智慧碰撞的结果,尤其是那些了解秦淮河的地方志专家。
      
      不一样的视觉:“洋面孔”的中国书
      西方人的视角和笔触,只是在内容表达、阅读习惯上使“中国城记”具有了西方思维。而德国知名设计师刘扬的设计,更是让这套丛书全方位地国际化了。
      设计本无定论,关键是看能否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老外阅读”是“中国城记”的最终需求,所以,一位具有国际背景的设计师担纲设计,相比国内设计师则更能贴近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
      无论封面设计,还是开本确定、版式设计、字体字号选择,都决定着这套书的整体视觉效果。在这些方面,设计师在了解“中国城记”策划创意主旨后,又参考了国际上许多同类书籍,一个一个方案进行尝试。
      为确保设计方案符合设计师以外大多数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我们将设计方案通过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送给许多外国读者,征求他们的意见。外文出版社聘请的封面设计顾问、英国知名出版人马安德先生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了他非常赞赏、认为“无可挑剔”的一种。而他选择的,也正是大多数外国读者认可的,即今天“中国城记”呈现给读者的最终面貌。
      “中国城记”设计上也有它的特殊性――中文版图书面对的是大量中国读者。同样,“中国城记”设计方案也征求了许多中国读者的意见,在不断碰撞与磨合中我们发现,东西方文化理念中确有许多普适性内容,包括审美需求。
      如今的“中国城记”,已经出版了记录南京的《悠悠秦淮》、记录昆山的《昆山轨迹》,还有五大洲摄影记者齐聚无锡拍摄的画册《遇见无锡》。关于南通、青岛、泰州、常州等城市的书籍正在策划制作之中。对于这个系列,中国欧盟商会会长约尔格・伍德克(德)非常欣喜,他说:“中国机遇众多。鉴于中国的中等城市比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首都还要大,我希望新出的这套‘中国城记’系列丛书能够引起全球经济界的重视。”
      记录城市,与建设城市同等重要。在记录中,城市的瞬间化为恒久,城市的历史照见未来;在记录中,城市的智慧洞悉于心,城市的积淀成为发展动力。正如吴建民先生在“中国城记”的总序中所说的:“‘中国城记’这套丛书,会帮助世界进一步了解东方文明,吸取东方的智慧,解决面临的难题。”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老外相遇城市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