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张恨水《金粉世家》的平民视角】张恨水金粉世家

    【张恨水《金粉世家》的平民视角】张恨水金粉世家

    时间:2019-02-11 05:30:2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张恨水 《金粉世家》 平民视角   摘 要:张恨水是中国现代“章回体”小说大家。从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二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金粉世家》。长期以来,对《金粉世家》的研究停留在一种意识形态的简单争论上,它在文坛的重要地位却被忽视。本文试把张恨水在《金粉世家》中的创作方法称为“平民视角”,将从内容、形式等多个角度分析《金粉世家》中所体现的“平民视角”,探求张恨水这种创作方法的文化构成,并肯定《金粉世家》及其“平民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张恨水是中国通俗小说大家,他一生创作百余部中、长篇小说,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受到读者喜爱。从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四日,至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二日连载于当时《世界日报》“明珠”副刊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金粉世家》奠定张恨水的文坛地位。
      作者在《金粉世家》中虚构了平民女子冷清秋与豪门公子金燕西的爱情悲剧,并以两人爱情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一家由盛而衰的过程。《金粉世家》的问世,为《世界日报》带来一路飙升的销量,读者群中出现许多“《金粉世家》迷”。但由于小说采取的是中国旧小说“章回体”的叙述形式,并且作者在文中一再将金、冷两人的爱情悲剧归结为“齐大非偶”这样一个世俗化原因,历来,学术界对《金粉世家》褒贬不一。
      本文试把张恨水在《金粉世家》中的创作方法称为“平民视角”,将从内容、形式等多个角度分析《金粉世家》中所体现的“平民视角”,探求张恨水这种创作方法的文化构成,并肯定《金粉世家》及其“平民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一、从“齐大非偶”看《金粉世家》的“平民视角”
      
      “平民”,《辞海》中的解释是老百姓。“平民视角”是相对于庙堂文学、主流文学和文人文学的创作方法而言。
      二十世纪初期,新文学倡导者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一九一九年,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他指出“平民文学”应以通俗的白话语体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情状,忠实地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描写大多数人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这是早期新文学作家对“平民文学”的定义,他们把“平民”加于“文学”之前,“平民”是相对于“贵族”而言:“贵族文学”是封建传统的旧文学,“平民文学”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平民文学”是一个政治性隐喻,具有文化启蒙意义。作家们骨子里充满浓烈的精英意识,极力扮演着教父式的精神导师角色。诚然,启蒙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作家们高度的理性主义和对国民劣根性充满深深的焦虑和反思以及亟待改变现状的心态就当时的社会情形而言,的确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张恨水则不同,他的作品完全以平民立场平视生活、平视读者。《金粉世家》就是“平民化”的典型之作。这部小说的“平民视角”首先体现在常被评论界批判的“齐大非偶”思想上。
      “齐大非偶”,语出《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偶(耦),齐大,非吾偶(耦)也。’”旧时凡因门第不相当而辞婚的,常用此语,表示不敢仰攀。《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多次提到自己婚姻失败由于“齐大非偶”。她写给金燕西的决绝书中郑重提道:“……然齐大非偶,古有明训,秋幼习是言,而长乃昧于是义,是秋之有今日,秋自取之。”(《金粉世家》第107回)这样一个在新式学校读过书的人竟然用“齐大非偶”这种封建传统思想来反省自己,难怪评论界会认为这四个字导致《金粉世家》思想性下降。张恨水将作品目标受众定位在平民大众,“齐大非偶”显然是强化平民价值观,以照顾一般受众阅读趣味。
      其二:《金粉世家》的“平民视角”体现在作者注重文本的传奇性和故事性。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作家是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他们常常使作品中的叙述描写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使小说带有一定的“主观抒情性”。在叙述视角上,他们会尝试不同的叙述者,往往还会让作者、隐含作者、读者、叙述者、人物交织在复杂的小说叙述网络之中。另外,他们还有意识地借鉴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等新型样式。新文学作家注重的是文体实验,他们急于将从西方学来的技巧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之中,对于文本的故事性相对忽略。
      张恨水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为符合市民层阅读习惯,他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形式。小说分一百二十回,每一回都有一个辞藻华美、上下对仗的回目。回目点出所属章节故事的高潮。采用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张恨水俨然成了一个“说书人”,他除了重点叙述了金、冷两人的婚恋,还贯穿了国务总理金铨及其四子四女的配偶、外偶的各种矛盾纠葛,旁及男仆、使女四十余人的庞大家族以及他们的姻亲女友、政客军阀和妓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枝叶婆娑、盘根错节的社会伦理关系网。
      为了让故事说得出彩,作者大量采用口语、俚语、方言。比如“读书种子”、“妈妈爹”(奶娘的配偶)、“耳报神”(喜欢通风报信、传话的人)、“挑剔”某某(麻烦别人为自己做事)……这些语言相当生活化,富有情趣。
      其三:《金粉世家》中塑造了两个“平民化”人物:冷清秋和金燕西。冷清秋本是寒门出身,她的经历容易引起普通百姓的同情和关注,她“白色的纱袍,白色的丝袜,白色的缎鞋,脖子上挂一串亮晶晶的珠子,真是玉立婷婷,像一树梨花一般。看那样子,不过十七八岁,挽有坠鸦双髻,没有说话,脸上先绯红了一阵”(《金粉世家》第12回)。她也会在接受金燕西送的绸缎、首饰之后爱不释手。张恨水没有把冷清秋写成一个完美女性,冷清秋不是一个出身寒门言行却超出寒门阶层的女子。作品中,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冷清秋的平民少女性格。
      《金粉世家》的结尾,冷清秋虽然以自己的才情美德鹤立鸡群,却终是招来豪门子弟的排挤,她唯有乘大火焚毁自己闭门学佛的小楼之时离开金家,最终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冷清秋的这种选择正是市民阶层洁身自好的处世哲学的具体呈现。
      这种“平民化”处理,张恨水同样赋予金燕西。金燕西被评论家称为“时装贾宝玉”(徐文滢《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丫头小怜不慎打碎大少奶奶吴佩芳从巴黎带来的香水,惟恐受骂,金燕西恰巧有一瓶就主动送给了小怜(《金粉世家》第7回),还有他与丫头们打成一片的描写,都会让读者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同的是,金燕西没有贾宝玉具有的叛逆精神。起先,他能打破门第之见大胆追求冷清秋,但婚后不久就恢复起纨绔子弟的生活习性,沉溺于交际场中,甚至还在家道中落之际拜倒于前女友白秀珠的石榴裙下,希望 通过白秀珠之兄白雄起为自己讨份工作。张恨水无意于将金燕西塑造成一个家族叛逆者,正如他在稍后的作品《啼笑因缘・自序》中所说:“有人说小说是‘创造人生’,又有人说小说是‘叙述人生’。偏于前者,要写些超人的事情;偏于后者,只要是写着宇宙问之一些人物罢了。”《金粉世家》中,他只是把金燕西当作“宇宙间之一些人物”来写,金燕西的经历是按照纨绔子弟的生活逻辑进行下去的,作者没有赋予他深层含义。在这里,金燕西不是“平民”,他的故事却是“平民化”。
      其四:作家从平民的立场出发,代群众说话,这是“平民视角”在文中的又一体现。作者将多年的见闻和体验融入文本,使描写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至当时“许多大官僚――尤其是当过国务总理的,都以为在说自己,很怕揭发阴私”。小说里,金铨的妻妾暗中斗法,大少奶奶吴佩芳放高利贷放到自己丈夫身上,大少爷金凤举在外包藏妓女,三少爷金鹏振大捧坤角……这些既满足读者的娱乐性、消闲性和刺激性的需要,也是对社会腐败堕落现象的揭发,虽然不动声色,同样大快人心。
      上述四点,正是《金粉世家》中“平民视角”的体现。《金粉世家》在当时文坛,另辟蹊径,为白话文小说的创作注入了独具特色的活力。
      
      二、张恨水“平民化”创作方法的文化构成
      
      在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将“外来之西洋文化”称为“新者”、“中国之固有文化”称为“旧者”的大背景下,张恨水选择了游离于时代主潮之外的另一条创作道路、选择了把普通市民阶层作为自己的受众。这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张恨水这种“平民化”创作方法的文化构成要素。
      
      (一)中国古典小说“平民”传统的影响
      自清末梁启超发起小说界之革命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到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再到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人生”的“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新文学的小说家们用启蒙视角贯穿小说、用小说鲜明地举起新文学的大旗。张恨水的小说走的却是“平民化”的路线,采用旧小说“章回体”的形式,说着妇孺皆知的话语,这是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回应。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就“小说家”的概念作了阐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还引用孔子的话加以补充说明:“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小说”在古代不能和诗歌、散文同一地位,“小说家”只能由“稗官”来充当,读者也只是一些街巷的平民。张恨水说过:他只是“卖文为业”,“创造人生”是“纯文艺的小说”,像他“这个读书不多的人,万万不敢高攀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心理定式
      张恨水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影响,对之表现出相当大的认同感。他出身行伍之家,小时候受的是私塾教育,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的熏陶下长大。尽管他更加喜爱的是不被列为古典文化正统地位的旧小说,但传统文化对其影响还是相当之大。他虽然追求自由爱情,但他自己的爱情幸福却是通过“纳妾”来实现的。他也会涉足妓院,醉心于才子佳人的浪漫中,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封建旧文人的习气。他的经历也会影射到作品之中。
      但是,面对新文化的势不可挡,张恨水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他采取的方法是“改良”传统小说。他说过:“……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名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批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有人说,中国旧章回小说,浩如烟海的东西,它不是现代的反映;那班人需要一点写现代事物的小说……”于是他旧瓶换新酒,将其深深信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流,有意识地借鉴了新文学创作方法。张恨水自述写《金粉世家》:“在整个小说布局之后,我列有一个人物表,不时的查阅表格,以免错误。同时,关于每个人物所发生的故事,也都极简单的注明在表格下。这是我写小说以来,第一次这样做的。”这是一种理性的写作方法,保证了这个长篇结构的完整划一。再比如,作品“楔子”部分使用“倒叙法”,开篇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文章多次采用大段内心独白,有的长达数千字,令人信服地揭示冷清秋从委曲求全到离家出走的心理状态的演变,细腻地描绘了它的发展过程。这些都是张恨水对传统小说“现代化”地改造,也显示了“平民化”创作方法的“现代性”。
      旧瓶虽然装上新酒,但是“新”与“旧”的冲突中,往往还是“旧”占上风。《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虽然上过西式学校、留过洋、满身珠光宝气,在赢得金燕西的欢心上却比不过一身素雅的传统女子冷清秋。再如冷清秋和金燕西反目,虽毅然决然地出走,在总结自己婚恋失败教训时却是从古书中找来“齐大非偶”的道理。这与新文学作家的文化视野中新文化总能取得最后的完全胜利是不同的。这种心态既与市民大众对中西方文化(生活方式、人生理想)态度契合,又保留着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在现代生活中折衷新旧的典型心理。他的“平民化”理念夹杂在半新半旧的双重文化意识之中,这一点矛盾,我们不能忽视。
      
      (三)信守新闻记者的职业“信条”
      “信守资产阶级新闻记者的‘信条’,极端‘自由主义’,所谓‘中立’的政治立场,这就导致他只能成为改良主义或民主主义的作家,而不是革命作家。”这是张友鸾在一九八二年《新文学史料》第一期发表的《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中对张恨水的评价。张恨水从一九一八年二月加入《皖江日报》,到后来入主《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再到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他辞去《新民报》一切任职,中间略有中断,在报业打拼了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的报人生涯,让张恨水对时事政治题材很感兴趣,将新闻改头换面,写入小说之中,这种“新闻化”的小说成为张氏小说的重要特色之一。
      首先,张恨水是以一个“新闻人”的眼光观察生活,他不避讳生活中的一切现实,小说完全做到新闻的“真实性”,也履行了新闻人舆论监督的职责。作者对金铨总理一家的描写,就像一位记者用摄像机拍下了这个家族的一切,金家的点点滴滴都在观众面前曝光。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观点认为《金粉世家》缺少“时代意识”,张恨水的创作目的更多的是取悦大众。对此作者的解释是:“就全文命意而言,我知道没有对旧家庭采取革命的手腕。在冷清秋身上,虽可以找到一些奋斗精神之处,并不够热烈。”“受着故事的限制,我没法写那些超现实的事。在《金粉世家》时代(假如有的话),那些男女,除了吃喝穿逛外,你说他会有现代青年的思想,那是不可想象的。”张恨水现实主 义创作观念可见一斑。同时,报人身份让张恨水有了很多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机会,使他的作品像一部记录社会的百科全书。《金粉世家》不同于一般的通俗言情小说,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故事是网状结构――言情为纬、社会为经。在对社会作种种描摹的同时,张恨水的“平民视角”也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意识。
      
      (四)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创作主张
      大众既是文学的消费者,也是文学的生产者。当通俗小说走入城市文化消费市场时,一方面文本生产者通过市场设计出特定的读者大众,另一方面,城市大众也通过市场来影响、调节通俗小说创作的某些取向。张恨水是市场化下的一位写手,又深受中国古典小说面向平民大众传统的影响,所以《金粉世家》中才会既有对金家树倒猢狲散的揭露,又有男女主人公爱情的描写和大量民俗民风的描写,正因为此,才会涌现出一大批的“《金粉世家》迷”。张恨水的小说以其“平民化”的创作思路不仅主导着城市的文化消费,而且成为新型价值观念的传播媒介,他正是以新的道德观诠释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说走的是不同于当时文坛主流启蒙思潮的另一种启蒙路线。
      
      三、《金粉世家》的“平民视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金粉世家》问世之后,学术界对它的评价经历了一系列巨大的转变。这主要是因为张恨水的“平民视角”注定他和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寂寞复杂的矛盾性存在。
      一九三零年代,《金粉世家》被称作“黑幕小说”。一九四零年代,学者们重新审视张恨水的作品,徐文滢在《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一文中指出《金粉世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并为《金粉世家》作了辩正,将其与“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划清界限。一九八零年代,学术界一度掀起“张恨水研究热”,学者们对张氏小说给予了较高评价,研究视野不断拓展,但对张恨水的关注仍是一种意识形态主导下的研究,大多数文学史论及张恨水作品时,只侧重挖掘他的“国难小说”如《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的“革命性”,对他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等作品则遮遮掩掩,甚至只字不提。一九九零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文化的重新崛起和消费型文学的空前繁荣,为张恨水研究在更高层次上的展开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时代氛围和文化语境,很多学者力求从文本本身出发探求其间蕴涵的文化学内涵。
      学术界对《金粉世家》以及张恨水其他作品的争论,客观上促进了对张氏小说正确估价的进程,在争论中,作品价值彰显于世――
      
      (一)小说以通俗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家族文化”
      新文学发展到一九三零年代,作家们在保持启蒙心态的同时,把笔触移向文化反思领域,以家族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便是很好的例证。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既是标志“旧派”小说家自觉地契入文化反思主题,也是为“文化反思”能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共鸣开辟一条道路。张恨水把重点放在“家”上,主角只是全文贯穿的人物而已。他对金家家族内部的刻画,主要不是放在昏聩保守方面。因近代官僚是封建性和资产阶级性兼有的,家长甚至还有开明的假相,但子弟的不肖,根深蒂固的封建纨绔性,促成了迅速衰落。这是张恨水对大家族衰败的理解。基于这种理解,张恨水没有写出一个家族的“叛逆者”,金燕西终究没有被“拔高”,他按照自己阶级的生活逻辑一步步走向灭亡而被作者刻画成了一个被批判的对象。作者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冷清秋的身上,冷清秋虽然没有像新文学作品中很多现代革命女青年投身革命的浪潮中,但是全书对这位平民女子才艺、诗情、操守的由衷赞美,寄托了对东方式冰清玉洁的传统风范的倾心。
      《金粉世家》相比同时期其他家族题材的小说,前者温良、后者激烈,但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描写全面,同样洞悉了家族社会腐败的病根。徐文滢在《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中写道: “……我们的‘民国红楼梦’《金粉世家》成熟的程度其实远在它的前辈之上。《金粉世家》有一个近于贾府的金总理大宅……这些人物被穿上了时代的新装,我们却并不觉得有勉强之处,原因是他写着世家子弟的庸俗、自私、放荡、奢华、种种特点,和一个大家庭的树倒猢狲散而趋于崩溃,无一不是当前现实的题材,当前真正的紧要问题。……作者对于大家庭内幕的熟悉和社会人物的口语之各合其分,使这书处理得很自然、很真实。……故事的发展也了无偶然性和夸大之处,使我们明白‘齐大非偶’和世家之没落有他必然的地方。这种种都是以大家庭为题材的许多新文艺作家们还未能做到的好处”。《金粉世家》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言情小说史上一个新的起点和转折,其中原因不仅在于作者将家族生活题材翻出了新意,并把它纳入到了新的叙述构架中去,更主要在于它进一步淡化了小说中的文人意识,将更多的大众文化意识及其情感情趣引入了小说文本。
      
      (二)关注平民生活,挖掘平民的时代意义
      《金粉世家》在《世界日报》连载后大受欢迎,坚定了张恨水关注平民生活的写作立场。其后发表的《啼笑因缘》等作品更是将视野伸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奇闻逸事、风俗习惯、民间疾苦、民族情绪和政治经济热点。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社会的风情史。
      张恨水的作品忠实地记录下了平民的生活,也忠实地用自己的小说为平民大众服务。我们看到了冷清秋亦新亦旧的思想给其带来的矛盾,我们看到了被封建贵族气息深深熏染的金燕西走向人生的悲剧――这一切都是真实地发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他们的故事不仅给读者以消遣,更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三)为中国文学“现代性”提供另一种可能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新文学作家们一直在探索一条“立人”以及寻求现代性的道路。将国民的本能欲望发掘并提升至情感的与理性的层次、情感与理性在文化实践中“相互激荡”以实现“自由意志”,再通过自律的创造的生命自我最终达到“立人”的目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启蒙主义孜孜以求的主题。
      张恨水摒弃了新旧二元对立的绝对化思维模式,对中西文化、新旧文化进行整合,将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新文学与旧文学结合、纯文学与俗文学结合、严肃文学与娱乐文学结合,使其“平民视角”包含了以上几种矛盾的对立统一,表现出另一种现代性价值取向和文化姿态,也使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之林保持着自己的中国特色。这应该是从《金粉世家》开始的张恨水一系列小说在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贡献。
      张恨水虽然不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将,但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考方式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作用。如何协调地将社会主流作用和民间意识形态贯穿于文学创作之中;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使中国文化占有响亮的一席之地,以《金粉世家》为代表的张恨水小说表现出来的“平民视角”对这些课题的解决始终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王雁雁,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金粉世家视角平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