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汉书》《后汉书》中的七言歌谣谚语 汉书后汉书

    《汉书》《后汉书》中的七言歌谣谚语 汉书后汉书

    时间:2019-02-12 05:29:25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七言 歌谣谚语 《汉书》 《后汉书》   摘 要:歌谣谚语在两汉非常盛行。《汉书》《后汉书》中记载了很多七言形式的歌谣谚语,致使传世的两汉歌谣谚语,七言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五言。这在两汉“五言腾涌”的大背景下,成为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七言信息量大、更加接近口语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句一评之中,而且创作形式灵活多样,因而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这种以人物品评为主的七言歌谣谚语是其他时代所没有的,七言歌谣谚语在两汉社会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功能。
      
      两汉时期七言歌谣谚语众多,其数量远超之前的先秦时期和汉代的五言歌谣,我们在《汉书》《后汉书》中收集了七言歌谣谚语共36首以研究其形制,这些作品有:
      1.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汉书•路温舒傅》记载路温舒上宣帝书引俗谚)
      2.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汉书•刘辅传》引俚语)
      3.不欲为论念张文。(《汉书•张禹传》;今本《汉书》无“不”字,此据《太平御览》补)
      4.五侯治丧楼君卿。(《汉书•楼护传》记闾里
      歌)
      5.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物,周公康叔如二君。(《汉书•冯奉世传》载《上郡歌》)
      6.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汉书•袁盎传》引古谚)
      7.白盖小车何延延,河间来和谐,河间来和谐!(《后汉书•五行一》,记载《桓帝末京都童谣》)
      8.一马两车茨子河。(《后汉书•卫飒传》)
      9. 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董宣传》)
      10.厥德仁明郭乔卿。中正朝廷上下平。(《后汉书•蔡茂传》附《郭贺传》)
      11.说经铿铿杨子行。(《后汉书•杨政传》)
      12.关东觥觥郭子横。(《后汉书•郭宪传》)
      13.解经不穷戴侍中。(《后汉书•戴凭传》)
      14.五经纷纶井大春。(《后汉书•井丹传》)
      15.问事不休贾长头。(《后汉书•贾逵传》)
      16.关东大豪戴子高。(《后汉书•戴良传》)
      17.五经复兴鲁叔陵。(《后汉书•鲁丕传》)
      18.道德彬彬冯仲文。(《后汉书•冯衍传》)
      19.殿中无双丁孝公。(《后汉书•丁鸿传》)
      20.关西孔子杨伯起。(《后汉书•杨震传》)
      21.德行恂恂召伯春。(《后汉书•召驯传》)
      22.五经纵横周宣光。(《后汉书•周举传》)
      23.五经无双许叔重。(《后汉书•许慎传》)
      24.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后汉书•胡广传》)
      25.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汉书•范冉传》)
      26.居今行古任定祖。(《后汉书•任安传》)
      27.欲知仲桓问任安。(《后汉书•任安传》)
      28.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后汉书•党锢传序》)
      29.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 但坐啸。(《后汉书•党锢传序》载《桓帝时汝南、南阳二郡民谣》)
      30.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 枭哺所生。(《后汉书•仇览传》)
      31.避世墙东王君公。(《后汉书•逢萌传》)
      32.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后汉书•陈蕃传》附《朱震传》)
      33.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 。(《后汉书•廉范传》载《蜀郡民为廉范歌》)
      34.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后汉书•公孙瓒传》载《献帝初童谣》)
      35.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 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后汉书》志第十三,载《桓帝初天下童谣》)
      36.茅田一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复嚼,今年尚可后年饶。(《后汉书•五行志一》载《桓帝末京都童谣》)
      以上36首《汉书》《后汉书》中的七言歌谣谚语可以看出,七言歌谣谚语在两汉非常盛行。对两汉社会生活、道德纲常、人情冷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生动的反映。从这些七言歌谣谚语题材来看,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以品评人物为主的赞颂语或评价语。这种以人物品评为主的七言歌谣谚语是其他时代所没有的,七言歌谣谚语在两汉社会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功能。如上述3、4、5、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共29首,约占总数的80.6%。歌谣谚语不仅流传广泛,而且它所形成的舆论力量每每为官方重视,常常作为征召、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样就在社会上形成了品评人物的风气。
      二是反映社会现实,多讽刺揭露苛政暴吏。如1、2、6、7、34、35、36等,其题材大多反映黑暗现实,希望君主尚德缓刑。从这些七言歌谣谚语的篇幅上来看,七言一句的有22首,约占总数的60%;七言二句的有10首;七言三句的有1首;七言四句的有3首。与先秦相比,两汉七言歌谣谚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篇幅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一句成章的比例在进一步下降,七言二句和七言四句的比例稳步提升。
      从节奏上来看,上举36首两汉七言歌谣谚语都符合后世七言诗的“二二三”节奏,这与《诗经》中的“今也日蹙国百里”、“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等有了本质的区别。说明七言“二二三”节奏在两汉时期已基本定型。
      从韵律上看,情况较为复杂。除去七言单句外,余下七言二句以上的14首中大致分四种情况:一是
      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共6首采用这样的押韵方式。如第2首同押侯部韵、第6首同押阳部韵、第30首同押耕部韵、第32首同押侯部韵、第34首《献帝初童谣》两句七言同押月部韵、第35首《桓帝初天下童谣》四句七言同押鱼部韵,这充分显示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这种押韵方式正逐渐成为两汉时期七言用韵的主要特点。二是一句一韵。共5首采用这样的押韵方式。如1、10、24、25、28,这种押韵方式反映出早期七言一句成章的特点。三是全诗基本押一个韵部,中间偶有换韵,共2首采用这样的押韵方式。如第5首《上郡歌》四句中有三句押同一韵部(真、文合韵)。第36首《桓帝末京都童谣》三句七言有两句同押耕部韵。四是全诗基本押两个韵部,两句一转韵。如第29首《后汉书•党锢传序》所载《桓帝时汝南、南阳二郡民谣》:“汝南太守范孟博(铎部韵),南阳宗资主画诺(铎部韵)。南阳太守岑公孝(幽部韵),弘农成 但坐啸(幽部韵)”。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两汉七言歌谣谚语的用韵方面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开始向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的汉代最常见的七言用韵方式发展,而且在篇幅较长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两句一转韵。这种有规则的转韵为后世七言诗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些特点展现了两汉七言歌谣谚语无论在篇幅还是节奏、韵律上相比先秦时期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歌谣谚语在两汉非常盛行,两汉很多的歌谣谚语采用了七言的形式。七言歌谣谚语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五言歌谣谚语。关于这一点余冠英在《汉魏六朝诗论丛》中已经有所论及,但没有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两汉“五言腾涌”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首先因为官方重视歌谣谚语在民间形成的舆论力量,促进了民间以品评人物为主的歌谣谚语的创作。在以上36首七言歌谣谚语的题材类型中,第一类题材约占80.6%,也就是说两汉时期大多数歌谣谚语是以品评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从现有的材料看,当时品评人物的歌谣谚语在社会上流传广泛,上至朝廷,下到闾里,几乎随处可闻。如:
      时匈奴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宪以为天下疲敝,不宜动众。谏争不合,乃伏地称眩瞀,不复言。帝令两郎扶下殿,宪亦不拜。帝曰:“常闻‘关东觥觥郭子横’,竟不虚也。”(《后汉书•郭宪传》)
      这则品评郭宪的歌谣,连光武帝都熟知,足见其传布之广、影响之大。歌谣谚语不仅流传广泛,而且它所形成的舆论力量每每为官方重视,常常作为征召、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样就在社会上形成了品评人物的风气。七言歌谣谚语作为品评人物的重要方式,于是在汉代大量产生。
      那么在两汉时期“五言腾涌”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七言的歌谣谚语会成为品评人物的重要方式呢?
      一是因为程式化的创作手法使歌谣谚语创作简单化、口语化。纵观上述七言歌谣谚语大多数套用“地名+官名(赞语)+姓名”的模式来创作。如上举5、12、16、19、20、29等,尤其在七言长篇中,大体都是程式化的语句如“天下”或者“海内”+赞语+人名连缀而成。这种程式化的创作手法使歌谣谚语创作简单化、口语化,使得七言歌谣谚语的创作更为方便快捷,从而相对容易地产生大量的作品。其优势在于以大众化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主要特征,因而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产生影响。
      二是因为七言歌谣谚语信息量比五言大,可以在一句中完成一人一评,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品评人物的两汉七言歌谣谚语的篇幅多以“一句成章”为主,这样的话,七言的信息量远比五言大,可以在一句中完成一人一评。而且一句赞一人,一句评一人,也比较符合人们的口语习惯,所以在两汉时期出现数量很多的七言歌谣谚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是因为七言形式灵活多样,作为一种韵律轻快流畅而且通俗的表达方式,七言歌谣谚语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在民间流传甚广。其灵活多样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歌”、“谣”、“谚”、“语”等。如:
      (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汉书•范冉传》)
      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 但坐啸。(《后汉书•党锢传序》载《桓帝时汝南、南阳二郡民谣》)
      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汉书•路温舒傅》记载路温舒上宣帝书引俗谚)
      在两汉歌谣谚语中尤其以“语”最多,如: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后汉书•许慎传》)
      杨政字子行,京兆人也。少好学,从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说经书。京师为之语曰:“说经铿铿杨子行。”(《后汉书•杨政传》)
      因为在汉代歌谣谚语形成的舆论效果为官方所重视,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了人物品评的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反过来又促进了以品评人物为主的七言歌谣谚语的创作。其程式化、较为简便的创作手法使得七言信息量大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句一评之中,而且创作形式灵活多样,因而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产生影响。这种以人物品评为主的七言歌谣谚语是其他时代所没有的,七言歌谣谚语在两汉社会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功能。
      
      作者简介:秦立,文学硕士,张家口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曲金,张家口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C].上海:棠棣出版社,1952.
      [4]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5] 葛晓音.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J].中国社会科学,2007.9.

    相关热词搜索:后汉书汉书谚语歌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