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抚昔伤今,委婉动情|委婉动情

    抚昔伤今,委婉动情|委婉动情

    时间:2019-02-12 05:33: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抚昔伤今委婉动情忧时伤乱   摘要:汪藻的《郊丘书事》是一首后人较少关注的七律。这首忧时伤乱的诗歌,充分展现了其诗歌“诗律高妙,兴寄深远”的特点。   
      琅舆深出未央门,十里圜坛气象尊。
       璧三千周典备,貔貅百万汉兵屯。
      青城浮霭连霜动,黄道微风带日温。
      不用灵光符圣武,从来精 答乾坤。
      ――《浮溪集》卷三十一
      
      这是汪藻写于靖康二年、建炎元年(1127)正月的一首七律,题为《郊丘书事》。后世诗歌选本多不选录,唯见清厉鹗《宋诗纪事》将其选入,慧眼独具。诗题为“书事”,究竟为何而书,所书何事,作者没有明说,诗歌内容也不甚明朗。我们唯有联系该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方能探得究竟。
      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汴京陷落,金人邀上皇(徽宗)出郊,钦宗以上皇惊忧得疾为由,代替徽宗来到青城,被金人软禁。时年四十八岁的汪藻跟随钦宗扈驾停留青城。据宋李心传载:“辛丑,渊圣皇帝(钦宗)在青城……于是郓王楷、景王杞、济王栩、祁王模、莘王植、徐王棣、沂王谔、和王 、信王榛等九人与宰执何卤、冯 、曹辅、翰林学士承旨吴 、学士莫俦、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孙觌、礼部侍郎谭世绩、太常少卿汪藻皆留城外,余悉令入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青城作为北宋南郊之所,自仁宗起,每逢冬至,屡屡举行祭天典礼。徽宗临朝,国事多艰,祭祀更为频繁。驻足于青城郊丘,物是人非,汪藻抚昔伤今,触景伤情,写下了这篇委婉动情的血泪之作。
      “琅舆深出未央门”,即指銮舆离开宫门。这是汪藻对汴京陷落、钦宗被迫来到青城的委婉说法。“深出”二字,道尽了山河破碎、君王沦为阶下囚的痛楚。皇帝贵为九五之尊,平时深居内宫,即使是偶出宫门,也不过是御驾巡幸。然而此时遭逢国变,只能无奈地“深出未央门”。
      “十里圜坛气象尊”,这是汪藻身为阶下囚,来到昔日举行祭天典礼的青城郊丘所见的一番胜景。青城郊丘仍然气势宏大,气象尊贵。作者驻足于此,仍能感受到此处难以掩饰的煊赫和雄壮。好景不堪愁里看,偶然触目更伤情。以胜景写哀情,更能衬托作者内心的痛苦。
      “ 璧三千周典备,貔貅百万汉兵屯。”这是作者受到胜景的感染,回忆起朝廷在此举行祭祀大典的盛丽景象。昔日在此举行的祭祀大典,是何其煊赫!何其雄壮!祭祀用品不厌其繁,典章制度不厌其精;雄师百万,剑吼西风。然而时过境迁,昔日之祭天盛况难以再继,今日之北宋君臣饱受屈辱和辛酸。据宋徐梦莘载:“十日,(钦宗)复幸青城,舍亲王位,供帐萧然,馈饷皆不至,群臣相顾失色。萧庆讽、李若水留吏三百人,余悉遣,故人多放还者。于是金人以数辈持兵守阍谨谁何。日将入,掩关外向,以铁绳维之,燃薪击柝,传呼达旦。上不堪幽闭之辱,往往出涕。”(《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四)当时身在青城的北宋君臣,蒙受着开国以来空前的屈辱和苦难。回忆起昔日祭祀大典的煊赫,对照今日身为阶下囚的辛酸,作者内心形成了鲜明对比,心情的沉重可想而知。
      “青城浮霭连霜动,黄道微风带日温。”这是作者从回忆中醒来,看到的青城郊丘的实景。该联写景意境壮阔,尤其是“连”、“带”二字,用字精练,生动有力。初春的青城郊丘,浮动的云气夹杂着霜雾,迷漫在上空,似乎也给身为俘虏的北宋君臣的前途命运蒙上了一层迷雾。作者的心情,亦如漂浮的云气,躁动不安;亦如迷漫的霜雾,难以明朗。郊丘边上那条专为皇帝出游铺设的黄道,吹来了一阵阵带着日温的暖风。黄道还在,皇帝却成了阶下囚。从黄道吹来的微风是温暖的,作者的心情却是冰凉的。以青城的霜霭暗喻前途的黯淡,以黄道的暖风烘托作者的寒心,深刻表现了汪藻对残酷现实的难以承受。该联明为写景,却景中寓情,将忧时伤乱之情融入景色描写之中。宋孙觌评汪藻诗歌为“诗律高妙,兴寄深远,亦非近世诗人之所能及”(《鸿庆居士集》卷三十四),是为知言。
      “不用灵光符圣武,从来精 答乾坤。”这是作者在往事与现实的冲击之下,发自内心的无奈感慨。该联既呼应诗题,又贯穿全篇,点明诗歌主旨――朝廷用不着屡屡举行盛大的祭天典礼,以帝王的德泽来彰显圣明英武又有何用呢?祭祀过后,从来不都是阴阳灾害之气来回报社稷的吗?这一感慨表面看似负气之言,实则说得委婉哀怨。作者并不会无知到把国祚衰微归罪于天灾,而是借天灾之名,控诉人祸之实。汪藻深知北宋之所以衰落,正是徽宗以来朝纲不振、用人不善造成的恶果。作者被放还后,于同年八月呈给高宗皇帝的《奏论宋晦落职不当行词状》,为该联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作了注释:“自崇宁以来,纲纪日紊,其兼官据势者,非赀结权幸,则权幸之亲也。非误国开边以取赏,则奴事阉官以进身也。如此等辈,皆仆厮之材,本非士类,乘时 谬,攘取公器如盗贼然。考其平生,一无分毫可得之理。以此清议不伸, 绅道丧,天下切齿,驯致今日之祸。”(《浮溪集》卷二)该联与其说是负气之言,不如说是悲愤之言。身在敌营,面对社稷倾覆、君臣被俘,作者也只能含蓄委婉地表达悲愤之情。
      综观全篇,首联从实景入手,颔联回忆往事,转为虚景,颈联又回到现实,转为实景,尾联总起全篇,发为浩叹。诗歌虚实相间,首尾呼应。诗题着“书事”二字,是作者对诗歌内容有所忌讳,不便明说,又不得不说。诗歌内容不甚明朗,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据宋吕本中载:“前此上在青城,斋宫无聊。何卤奏宜赋诗以遣兴,乃以孙觌、汪藻应制上诗,用时字韵。觌诗曰‘噬脐有愧平燕日,尝胆无忘在莒时。’藻诗曰‘敌帐梦回惊日处,都城心切望云时。’有以此达金帅,及见在莒之句,又斥其为敌帐,因摭此为名,遂迟留车驾。”(《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四引《痛定录》)金人以北宋臣虏的赋诗内容有冒犯之嫌就迟留车驾,可见当时汪藻等人身在敌营的高压气氛。作者作此诗,不得不考虑自身安危,而采用委婉曲折的写法。当然,该诗之所以高妙,也是作者的诗情才性使然。汪藻诗歌所具备的“诗律高妙,兴寄深远”的特点,是该诗取得成功的主观原因。
      建炎三年(1129),汪藻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组诗《已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且看这组诗的第四首:
      
      春到花仍笑,时危特自哀。
      平城龙准去,瓜步佛狸来。
      地下皆冤肉,人间半劫灰。
      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
      ――《浮溪集》卷三十
      
      此诗与《郊丘书事》同为抒发忧时伤乱之情,却写得较为酣畅淋漓。诗歌写于金兵南下,作者跟随高宗皇帝避难常州之时,自然没有身在敌营的顾忌,笔调明朗。元方回评此诗曰:“此建炎三年己酉冬,兀术入吴,航海避乱之后也。靖康中在围城中者,吕居仁、徐师川、汪彦章皆诗人也。居仁多有痛愤之诗。师川以邦昌之名名其婢,而诗无所见。彦章至此,乃有乱后诗。”(《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方回言“彦章至此,乃有乱后诗”,有失偏颇,在此之前的《郊丘书事》,就是一篇委婉动情的乱后诗。也许汪藻诗歌散佚较为严重,方回不曾见及此诗,故有是论。合二诗观之,足见汪藻诗律之高妙,面目之多姿。
      
      作者简介:黎鸿鑫,暨南大学文学院2007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唐宋方向。
      
      参考文献:
      [1] 汪藻.浮溪集(附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孙觌.鸿庆居士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 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 方回选评、李庆甲集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古卫红)

    相关热词搜索:委婉动情抚昔伤今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