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陶都气场与紫砂兴衰史_陶都紫砂工艺厂

    陶都气场与紫砂兴衰史_陶都紫砂工艺厂

    时间:2019-02-13 05:38: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作者简介:何镇邦,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教授,曾主持鲁迅文学院教学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政府文化发展顾问,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顾问,安阳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文学院、石家庄学院、云南红河学院等高校兼职教授。著有《长篇小说的奥秘》、《当代小说艺术流变》、《文学的潮汐》、《文体的自觉与抉择》、《九十年代文坛扫描》、《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文学的新世纪》等文学评论集,《笔墨春秋》、《文化屐痕》、《文坛杂俎》、《边走边吃》等散文随笔集。主编或同友人共同主编《文体学丛书》、《当代名家随笔丛书》、《当代女作家情感世界散文丛书》、《黑马长篇小说丛书》、《名家侧影》等书系。近年来曾应邀多次到北美、东南亚等地访问并讲学,记录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词条收入《中华文学大辞典》、《当代文学辞典》、《小说辞典》等大型辞书。
      
      一
      
      徐风既是一位卓有成就、声名鹊起的作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紫砂文化研究者。他近年来在长中篇小说、散文、传记文学以及影视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果就不必赘列了,但是在紫砂文化以及以紫砂文化为题材的文学、影视创作方面却值得小结一下。他为紫砂工艺大师吕尧臣、蒋蓉先后撰写的文学传记《尧臣壶传》(上海文艺出版社二○○五年出版)、《花非花》(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六年出版)熔铸了他对紫砂文化的深入研究与理解;由他撰稿的八集电视艺术片《中国紫砂》(二○○四年)和另一部八集电视艺术片《紫泥春华》(二○○九年)更是影响广泛。此外,紫砂题材的中篇小说《壶王》一经《当代》发表,即由《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选载,并被改编为数字电影,在文坛内外颇为轰动;而数十篇紫砂题材的散文在《十月》、《当代》、《中国作家》、《上海文学》、《钟山》、《文艺报》、《读者》等报刊发表后,也产生颇为强烈的反响。徐风生于陶都宜兴,长于陶都宜兴,热爱紫砂、也熟悉紫砂,对宜兴的紫砂史与紫砂人物了然于心,对各种紫砂艺术品具有独到的高水准的鉴赏力。作为一个宜兴本土作家,他把写紫砂视为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也可以这么说,只有像他这样有成就的本土作家才有可能用文学的形式向海内外人士介绍宜兴独特的紫砂文化。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部紫砂历史大散文《一壶乾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壶乾坤》是一部宜兴的紫砂兴衰史。
      《一壶乾坤》分为“陶都气场”以及自供春至蒋蓉三十位紫砂艺术大师随笔性的传记两大部分。“陶都气场”对宜兴的历史、紫砂矿产、宜兴七千年的制陶史和六百年的紫砂工艺史、紫砂壶的种类、烧制紫砂器具的窑以及文人壶等等做了一个横断面的展示。仅用一万四千余言,即把宜兴紫砂的来龙去脉以及种类特色描述得活灵活现、剔透玲珑。从传说中的紫砂工艺的开山鼻祖供春到刚刚逝去的花器大师蒋蓉,精心选择的三十位大师的身世描述与代表作鉴赏,纵向地展示了陶都宜兴六百年紫砂发展史的兴衰与走向。这一横一纵的结合,是这部紫砂历史大散文结构上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二
      
      让我们先来读读“陶都气场”吧。
      这一篇洋洋洒洒的“开卷”,它的关键词是“气场”,或曰“鲜活的气场”。这种“鲜活的气场”来自宜兴幽美的山水、绵长的文脉和耕读传世的传统,当然也来自丁蜀的那一把价超黄金的“富贵土”。也就是说客观的自然环境与特有的矿藏,加上优秀的人文传统,造就了陶都宜兴的“鲜活气场”。本世纪以来,我一次又一次地造访宜兴,去感受这种“鲜活的气场”,感受宜兴紫砂艺术的魅力。与徐风在“陶都气场”中所描述的一切颇有同感,因此一读“开卷”部分,即产生强烈的共鸣,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认同感。
      当然,徐风在用诗的语言描述了这种独属陶都宜兴的“鲜活的气场”之后,又分节向读者描述紫砂泥的分类与特点、紫砂工艺的发展历程、紫砂陶器的分类、烧制紫砂陶器的窑的演变、紫砂陶器与文人等等,既富于知识性、又充满丰盈的诗意。
      “上帝偏袒”一节是介绍产于宜兴丁蜀镇郊黄龙山中的紫砂矿、紫砂泥的。既告诉我们它分为红泥、紫泥、团山泥三种颜色,又介绍由这三种颜色调成各种各样的色调,介绍紫砂矿贵在有“砂”,“由于这种‘砂’的作用,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上便会呈现出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里效果……”这种介绍性的语言是平实的、简明的,但是像这样来描写紫砂:“但就是这么一把土,不加任何东西,捏啊捏啊,就捏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那就是颇有诗意的文学语言了。
      在“气与脉”一节中,作者就饱含激情地为我们描述源远流长的宜兴文脉了!自六朝以来,宜兴的文学艺术家蓬起,宜兴的百姓崇文尚学;自唐至晚清,宜兴出了三百八十五位进士;自明以后,作为江南腹地的宜兴,经济繁荣、喝茶之风盛起来了,茶具也讲究了,加上接受苏州的辐射,再加上“天下绿茶在江苏、江苏绿茶在宜兴”,“一切的一切,都在为紫砂壶的问世,创造外部条件。”“于是乎,壶便应运而生了。”这一节用诗的语言描述宜兴文脉,应看做是“开卷”的“文眼”。
      然后,在“工巧于心”、“窑”、“文人壶”、“百姓壶”等节中,逐一介绍紫砂陶器的分类,窑的演变以及文人壶、百姓壶各具的特色。请读下面这一段描述龙窑的文字:
      龙窑,是宜兴古代陶工的非凡创造。它的形状,确如一条匍匐在山坡上的苍龙。在“龙脊”的两侧,均匀地分布着填放燃料的鳞眼洞。暗淡无光的陶坯,在千度以上的窑火中,渐渐变得通体透明。在窑工们的眼里,这都是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火凤凰在两天两夜尽情地舞蹈中,涅�而新生。而奇丽的窑变,赋予了紫砂陶器别样的风韵。
      这有声有色的描述仿佛赋予龙窑以生命,把它写活了、也写神了。
      
      三
      
      细读从紫砂陶器开山鼻祖供春至花器大师蒋蓉的逐一介绍描述的文字,仿佛在读一部简明的宜兴紫砂六百年发展史,同时,也是对六百年中宜兴紫砂珍品的鉴赏与巡礼。
      徐风对三十位紫砂工艺大师身世的介绍,不仅是一些于史有据的平实文字,还不时穿插一些吊人胃口的传奇故事。这不仅增加了这一组文字的文学性,也加强了它的可读性。诸如描述古阳羡君山之隅、东溪之上的金沙寺里一位名士吴颐山的书童供春偷看老僧做壶于是做成传世的经典作品“树瘿壶”的故事,还有这把壶后来被储南强收购、珍藏、补盖、捐献的故事,均颇有传奇色彩。再如徐友泉向时大彬学制壶之艺,徐父探班发现其子在旁观大彬雕一头紫砂牛时有倦意,准备用藤条拐杖击其子,友泉眼快抓过一块紫砂泥做成了一头活灵灵的水牛。这个民间传说的故事也颇具传奇性。其余,如善作花器的陈鸣远为浙江绍兴府黄姓公子求婚用而制作《束柴三友壶》的故事;溧阳县令陈曼生与壶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合作制作“曼生十八式”的故事;金士恒东渡日本传授壶艺的故事;李宝珍的十八岁儿子被日本鬼子抓进炮楼,他拒送紫砂壶、一根竹节拐杖打碎家中全部紫砂壶、一口鲜血溅红了半堵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故事;顾景舟为人狷介孤傲拒绝与一位文艺界高官也是大书画家以壶换画的故事等等,读之,不仅为之�欷感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传奇故事彰显出诸位紫砂艺术家的性格与人格,使其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而从对三十位紫砂艺术家代表作的鉴赏文字中,也时时透出徐风作为一位紫砂文化研究者的行家眼光,而这些鉴赏文字大都十分精美,可以看做是这部紫砂历史大散文之精华所在。
      让我们从后往前选择几段鉴赏文字来欣赏。先看对蒋蓉的《秋叶树蛙盘》的鉴赏文字:
      《秋叶树蛙盘》。一九八三年创作。秋天是容易让人感怀的季节。古人说一叶知秋,蒋蓉正是从一张卷曲的树叶造型入手,她设计了一只小青蛙,趴在树叶的一端,睨视着一只可怜的小小飞蛾。它们本是一对天敌,但青蛙发现,在深秋萧索的天气里,这只小小飞蛾就要呜呼哀哉了,小青蛙会怜悯它吗?它是否也感受到了一种生命易逝的悲哀?蒋蓉把所有的故事安排在一张树叶的时空里,接下来小青蛙与小小飞蛾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那肯定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了。
      再细品对王寅春的《串顶壶》这段鉴赏性文字:
      《串顶壶》,是王寅春晚年的一件力作。整个器形就像一个端坐的仁者。低眉、静目。怀想那风云际会,万籁俱寂。可以想象,王寅春制作该壶时的心态应该是平和静穆的。那种波澜不惊的柔板风格贯穿了器型的每一个细节。平宽底、鼓腹、圆盖、曲弯流、嘴口朝天;壶钮如帽缨双环相串,谐趣盎然。从头到底,自有一分恬淡从容。仁者走遍天下,洗尽铅华;沧海白云,心间流过。甲已卸,剑无刃,胡笳寂寂而丹心无眠。该壶何以不是王寅春自己一生的写照呢?
      这段文字,读来就不仅是在鉴赏一把壶,而是在描述评价一位紫砂艺术家的一生了。这正是徐风关于紫砂文字的长处。
      
      四
      
      散文是极为重视其语言的,可以说重视到考究的程度。散文的语言与小说不同,散文的语言可以直接展示作家的个性与风格;小说的语言则生活化、人物性格化,作家不可直抒胸臆,而把自己的性格与风格掩藏在其中。
      徐风的散文语言颇为讲究,也颇精美。尤其是这部紫砂历史大散文的语言更加考究,更加有特色。至于是什么特色,见仁见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典雅、温婉,还是丰赡华实,我看都有一点。更准确地说,是华美而不失丰赡,秀丽而不流之于冶艳。既有考据文字的金石气质,又有唐诗宋词的遗韵。这样的文字,当然是美不胜收的了!
      开卷处,写宜兴的“鲜活的气场”,第一段写宜兴的山水,语言就很美,就有唐诗宋词的遗韵:
      它很小,但自古以来,它一直是文人的梦境。那波光云影、杏花春雨的悠闲所在,分明是唐诗的故土;烟水寒笼、画舫船头的缥缈意境,好比是宋词的家乡;太湖的水流到这里,如一阕柔软绵长的滩簧古唱,婉约温雅、柔韧豪放;这里的山不高,却隽秀;不奇,却雅致;不险,却是天生的一派妩媚。如此美妙的山水,必得有神奇的传说陪衬着,方显出历史的契阔与韧性。
      品读这段文字就能领略全部作品语言之美了!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宜兴的紫砂陶艺已历六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如今欣逢盛世,正处繁荣之际;而繁荣之时,不免潜入更多的商业运作,增加了不少铜臭之味。这时候,紫砂艺术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使其健康发展,真正繁荣。徐风的紫砂历史大散文《一壶乾坤》的写作与出版,正当其时。我以为,它能强化紫砂艺术的文化因素,因此对其充分肯定并热切期待。当然,这仅是就紫砂艺术发展而言。如若从大的方面说,紫砂艺术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这部紫砂历史大散文的面世,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一个功不可没的贡献。应该说,这部书的篇幅虽然不大,其文化意义和文学意义却是不可小视的。
      (责任编辑:郭海燕)

    相关热词搜索:兴衰史紫砂气场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