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抗战时期贵阳的宣传画展

    抗战时期贵阳的宣传画展

    时间:2020-03-20 05:18:5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沈逸千,1908年1月17日生于浙江嘉定,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艺术家。抗战期间,他深入延安、太行山写生,用画笔记录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先后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颖超、林伯渠、贺龙等画像。1937年3月,沈逸千在南京举办“援绥艺展”,声援傅作义将军和他所率领的英勇抗战的将士。《运粮图》即是当时画展中的一幅作品,反映了为前方将士运送公粮的场景。田汉观看画展之后,欣然题诗:“烽烟处处忍凝眸,此是存亡危急秋。一队毛驴千石麦,粮宦昨日过包头。”

    沈逸千曾于1942年春末和1943年7月在贵阳举办过两次画展。他的画展,记者储裕生写道:

    沈逸千画家。于民国三十一年春未来贵阳举行画展,当时我刚由湖北恩施回来,没有看着他的画。有一次,在社会服务处与他碰见。仅看见一幅/《百马图》,下一天,他又匆匆地到缅甸前线去了。

    这次他又来贵阳,时隔一年多,这位画人,从缅甸前线到西北,又从西北到西南,奔走了将近万里路,在形色上看得更加坚实。他很诚恳地要我去看他的画,又很虚心的问有没有进步?

    他这次带来的,尽是些活生生悲壮血泪的故事,犹如侨胞们撤退时状况,惠通桥作战的情形,空军起飞时的机场一瞥,空军大队的写真,前线军民的素描等等,都能够使你想着前线,前线的生活正可以警惕我们后方的生活。

    抗战六年来,许多艺人都已不耐火药鲜血的腥味而逗留在后方,于是所产生的作品尽是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我们早已指出这一方向的错误,我们曾要求成名或未成名的艺人们,不要留恋这骄奢的都会,多到前线去,或是深入到后方的农村去,去实地收获一些资料,来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准。逸千兄六年多来,天天在跑,天天在写,他跑的是枪林弹雨的地方,人烟稀少的所在,他写的是人们不常知道的故事,悲壮血泪的史实。

    我最爱读他那《惠通桥之役》的一幅,这一幅画里,可以看出重山叠叠中曲折盘绕的滇缅路,这是中国人力所开发,现在半沦敌手,使我们钩起无限的惊怒,那炸毁了的惠通桥残迹,我们忠勇的哨兵,都是新鲜而有力。另有一幅《百马图》,与三十一(民国)年来贵阳时的一幅已不大相同,而其图面非常雄伟,百马奔腾,尘灰飞扬,读了使人感着兴奋。逸千兄画马,自谓每一马为一姿,我读他马近百幅,真是马马不同。他除画马外,并画骆驼、羊、狼、熊等都非常酷肖。他对于西北的风物。特别熟识,所以每每以长城为背景,构成画幅。

    对于画马,沈逸千有他自己的见解,他说:“画马,必须爱马、养马、骑马、识马,和马生活在一起,才能够画马。这样子你便可以知道:马在每一个不同的动作中,它的身体的支点在甚么地方。力量用在身体的哪一个部分,才能画出它的感情和表情的表现来。”

    沈逸千是以西洋画为本的,然而他现在用笔与施墨、敷色,都是中国的画法,这是艺术工作者环境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明,一个艺术是有世界性,但他的艺术品因着作者生活环境的不同而有他特殊的风格。中国的画,用笔称笔力,施墨讲明暗,敷色讲文雅等等。都是在世界美术中一种炉火纯青的东西,以中国画写生,可以更见优长,因为中国画可以用笔强调生物之某一部分,可以施墨助长生物的生动,可以敷色衬出生物的本性。沈逸千的画法,几大半是中国的画法,例如他画马、画山、画树,都讲笔力,而其施墨浓淡,敷色不娇艳,在当时很多方家都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

    中国画讲意境,沈逸千也兼有之。例如他画的《妈妈不在家》一幅,画一北方窑洞,一巨狼正越人室,一小孩在外面惊慌而呼,意境颇能引人入胜。

    好的艺术品制成在作家的生活灵验丰富上,沈逸千动不动就万里长征,这在当时中国的画家中还是很少有的事。

    当时留居贵阳的茅盾先生,看后也写下了感言:

    沈逸千先生走遍了南北各战场和西北大后方,在文艺工作者之中,他是走路最多,走得最远的一个人。如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么,他的作品的价值也就可以知道了。但是逸千先生不是在和平时代遨游名山大川。他在抗战六年中,经常是前方的,太行山中条山他曾停留过相当久的时候,其次长沙会战,国军远征缅甸,他都及时赶到。他背着画箱,奔走南北,出入战区,不是以一个悠然的写生画家的姿态出现的,他是作为一个抗战宣传的艺术工作者,在后方收罗了后方生活的动态,带给前方将士看,在前方抢救下血淋淋斗争的史料,带回给后方民众看,他是用他的画笔来联系了前方与后方。

    因此,他几年来所作的巨量的写生画实,是应该当着五年来抗战的史料来看的,我们应当从这一点去看他的作品,然后意义更深大。更因为他的后方生活动态的作品中,收集了许多西北的材料,特别是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材料,所以看了以后,使我们更加亲切地了解了我们“地大物博”这句话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真实地明白了中国民生问题内容之复杂及性质之严重,在这一点上。他的写生画的意义与价值,又更远了一层。

    沈逸千先生十八岁离开故乡嘉定古镇,只身来到上海市闯荡。幸遇热心的旅沪日本画师细川立三先生向其传授素描技法,画艺大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他早在1932年首涉西部题材,且多次深入西部地区写生,因此,其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一反当时国画界只重因袭模仿、不重写生创新的旧画风。倡导以西洋画素描写生为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基础,走出象牙之塔到实现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开创出中国画的新路。此举在当时沉闷的画坛上产生过轰动效应,是中国画历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拓展,将国画“从长期以来梅兰竹菊、小桥流水的因袭中,带进大漠风沙、波澜壮阔的意境”(朱金楼语),继而引发了同时代乃至后辈画家的共鸣,影响可谓深远。而他的战地写生作品无疑是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产物,真实且生动地记录了国共合作御侮图存的历史,得到了茅盾、徐悲鸿等朋友的赞赏。他画的《山西民兵英雄》,刻画的是一位身负七伤,毙敌五名,勇夺敌方机枪一挺、步枪两支的中华民族硬汉形象,令人过目难忘。

    沈逸千先生的绘画经历及著名作品,1943年7月2日刘永祜在贵阳《中央日报》上写的《迎逸千归来》介绍得更加详细:

    如果人们不健忘的话。当能记得在去年暖风薰人的四月里,沈先生在贵阳开画展的情形吧,那时候正是滇缅战局吃紧,海外侨胞,成千成万的逃难到贵阳来,流离失所,悲惨万状,沈先生那一次的画展,便是为那一批难民筹募救济费而开的。艺术家对国家民族都具有最大的情感,而以沈先生为尤甚。

    那时候,沈先生刚由西北各省归来。所以在那次画展里,到处都充满着北国风光,塞上情调。而以画几匹马几只骆驼为描

    绘塞上风物的重心,使人看去,不仅称许他画马功夫的特长,同时令人感觉渺茫无际的塞外情调,这在艺术的梦境里,逸千是有他独特建树的。

    去年四月,他在这里的画展结束以后,便整理行装,往滇缅前线去了,他在滇缅战役中,得到几幅伟大的写生作品,其后便由滇赴蓉,再转西安、西宁、兰州诸地继续举行写生画展。在兰州画展的时候,威尔基也去参观,并愿出一千美金购买一张“百马图”,但是沈先生终于未允出售。

    他广游大西北以后,又再回到广西来,在过去两三个月当中,又在桂林、衡阳、柳州继续举行画展。现在他又来到贵阳了。

    这一次,他展出的画,有两百多幅,抗战以来,他所作成的最珍贵画幅,这次都可以看到,就中以《滇缅最前线的怒江阵地》、《川陕公路上最艰险的明月峡》、《兰州黄河边上的望河桥》、《青海群羊》以及甘、宁、青各种民族生活之介绍,既川黔、黔桂沿线风物之描写,都是最精彩的作品,全部都参加在这次画展里。此外还有《我空军出击前的雄姿》、《山东难民》、《北平清故宫七大殿鸟瞰》,这几幅画曾经寄往莫斯科参加美展,当时沈先生的画是誉满苏京,轰动一时,现在这几幅画,已带到贵阳,爱好艺术的人们,又有鉴赏这些杰作的机会了。

    站在艺术创作的立场,我们对沈先生寄予很大的希望。沈先生的足迹走遍了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他的画纯粹是以自然为背景,反映现实为原则。他近年的努力,全部奔走在前线与大后方,描绘抗战题材,他想把整个抗战的姿态,以及中华民族在这一次抗战中所表现的悲壮英勇的事迹,作为一部伟大的抗战史籍。

    我对于沈先生的画。想把他比喻着杜子美的诗。杜诗工整劲健,沉郁严肃,慷慨激昂。故能名垂千古,永存不朽。沈先生的画奔放劲健,在将来的中国绘画史上,也许会站着与杜子美同样重要的地位。

    沈逸千先生和他的同志们从抗战开始,就实际在各战地及边疆实地去画,他们的画大都是有生命的,描写前后方军民生活的作品,内容与技巧上都极力向着现实的路上迈进。

    沈逸千先生的爱马画马,不仅仅是对动物的喜悦而已,这是与他的炽热的爱国思想相联系着的,他说马对于部队的帮助极大,他希望部队建立强大的骑兵。他对于世界上一百二十几种马的种类效用性情都很有研究,当然对于中国的二十几种马更有研究。因此,他的画马在解剖学及表情上都有独到之处。可是他并不是专门画马的,他的主要的画题是战地生产及后方的国防建设。

    在贵阳,沈逸千先生告诉他的朋友,他的生活指望“画马”,别的描写抗战生活的画他是不卖的。他希望能靠着“卖马”而达到他的宿愿——把整个抗战有系统的留在画幅上,完成一部生动的写实的抗战画史。

    遗憾的是,1944年,时年36岁的沈逸千先生在重庆遇难。不知他的作品有多少留存了下来。现在他的遗作更显得珍贵,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专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如《鄂尔多斯游牧记》一画,其在构图上则运用了西画的焦点透视法,画中人物、动物、景物一律近大远小。在遵循传统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基础上,又借鉴了西洋画法所注重的明暗关系,对图中诸物的立体感加以渲染。这种画法在当时来讲,显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该画曾由其后人护送晋京,应邀参加过200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的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并被编人人民美术出版社同步推出的《百年中国画集》。再看他1936年所作的《有家归不得的关东人》,因“笔墨与造型的关系,是20世纪水墨人物画中最重要的课题。这里的‘造型’,不是中国人物画古典形态的‘造型’,而是以水墨和宣纸为媒材而形成的光影素描或结构素描的写实样式。这一造型样式的介入,使20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尚辉语),故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责任编辑:熊源 守明 刘佳)

    相关热词搜索:抗战时期贵阳画展宣传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