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桂林市桂剧现状调查研究

    桂林市桂剧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0-03-27 05:22:4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桂剧在桂林市面临着演出减少、后继乏人、观众断代等多重困境。当前,培养桂剧人才、加大宣传和演出力度、确保资金投入、完善制度设计等相关工作亟待展开。

    关键词:桂剧;现状;原因;传承;保护

    桂剧原称桂林戏、桂班戏,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桂林,流传于桂林、柳州等广西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唱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和杂腔小调,腔调委婉动人。桂剧的器乐伴奏有胡琴、三弦、月琴、大鼓、大锣等。桂剧表演重做工,即便是武戏,往往也要文做,善于用细腻传神的表演来塑造人物。2006年,桂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桂剧呈现出凋敝迹象。如何传承和保护桂剧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问题。因此,笔者以桂剧的发源地——桂林市为中心,考察桂剧的生存现状、探讨桂剧衰落的原因并提出桂剧传承和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桂剧现状概述

    通过对桂林市文化局、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灌阳县文化局、六合圩桂彩艺术团、月岭村桂剧团等相关单位的调查采访以及在桂林中学、桂林市中心广场、六合圩桂彩艺术团分发的调查问卷情况来看,桂剧在桂林面临的问题大致如下:

    (一)演出减少

    通过调查分析,桂剧演出减少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演出团体缩减。无论是专业团体还是业余团体,目前能够演出的团体总数很少。广西的专业桂剧团由鼎盛时期的100多个减少为现在的南宁、桂林、柳州3个。2012年,桂林市进行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将市桂剧团、彩调团、曲艺团3个单位整合组建为市戏剧创作研究院,三团合一有利于不同剧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同时也削弱了其专项性。至于业余团体,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在采访过程中,一些戏迷介绍说以前瓦窑、阳桥、北极广场等地经常有演出,但现在剧团大都解散了,演出很少。笔者也一一去这些地方查看过,确实鲜见桂剧演出。目前,桂林市的业余团体仅有桂彩艺术团能够经常演出,但因为桂剧演员不足无法凑齐一台戏,往往以彩调演出为主,桂剧演出并不多。“一个剧种的科班发展情况,决定一个剧种的荣枯兴衰”[1],演出团体的锐减直接导致桂剧演出活动减少。

    二是演出场次减少。采访时,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院长周强谈道:“30年前,氛围很好,在桂林至少每天有5个以上的桂剧演出点。80年前(上世纪的30年代),每晚至少有20个,现在就很少见”。桂剧名旦罗桂霞也坦言,自己已经十几年未登台演出过了。

    三是演出时间缩短。2014年6月14日,笔者在桂林市中心广场观看了由市文化局主办,市非遗中心承办的文化遗产日地方戏曲展演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桂剧节目仅上演了《杨门女将》选段,且演出时长仅有三分钟。

    (二)后继乏人

    目前,桂剧演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桂剧面临着后继乏人、技艺失传的窘境。以灌阳县月岭村桂剧团为例,目前,该团包括后勤在内仅有 24人,团长唐章仁无奈地表示:“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家里能唱能演的总共不超过10人,现在是有小姐没丫鬟,有将没兵,凑不齐一台戏,没法儿演。”据他提供的演出人员信息表来看,该团成员的平均年龄约为57岁,20到30岁的年轻演员基本没有。桂彩艺术团也是如此,团里的桂剧演员只有王艺玲、刘青松、洪玉珍等人,且他们的年龄均在50岁以上。即便是属于政府编制内的戏剧创作研究院,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院里虽然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但为数不多。根据院长提供的人员情况表来看,桂剧演员的平均年龄为42岁。上述现象表明:桂剧演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在采访过程中,部分市民表示,他们喜欢的罗桂霞、阳桂峰、马艺松等知名桂剧艺人年事已高,现在舞台上鲜有年轻演员。

    另外,据桂彩艺术团演员王艺玲介绍,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桂剧,也很少有人愿意学桂剧。迫于生计,他们即便喜欢桂剧,也很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学下去。采访中,王艺玲谈到,她早年曾带过几个学生,但为了生活,在跟她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她们都陆续外出打工了,没有人再继续学习或表演桂剧。

    为解决桂剧后继乏人的问题,月岭村桂剧团已开始招生,但截至目前,仍难以招到合适的年轻演员。由于掌握着较为全面、珍贵的桂剧技艺(五大行当样样精通,而且熟悉乐器、服装、化妆等),唐章仁团长现在最担心的问题是:没有年轻人来传承、延续自己的这一技艺。老人今年已经89岁高龄了,他坦言:如果不抓紧将自己所掌握的桂剧技艺传授给年轻人,等到自己百年之后,这门技艺就失传了,这将非常遗憾。

    (三)观众断代

    为了解桂剧的受众情况,除了调查采访相关单位及演出团体之外,我们还设计并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市内观众群体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10-20岁的年轻人尤其是中学生对桂剧这一地方戏曲知之甚少,很多人甚至从来没听说过。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则相对较好,大部分人都很了解桂剧。但总体而言,在100份调查问卷中,回答“很了解”桂剧的仅有 45人,占总数的45%,不到一半,且这部分群体年龄大约在60岁以上。而回答“了解和听说过桂剧”的群体年龄则在40到50岁之间。可见,年轻人对这一地方艺术非常陌生。此外,在桂彩艺术团剧场采访时,我们注意到,台下的观众多为50岁以上的白发老人,整个剧场鲜见年轻面孔。很明显,桂剧失去了年轻观众,它的受众群体出现了断代。

    二、桂剧衰落的原因

    桂剧的衰落不仅与多元文化的冲击等外部因素有关,还与桂剧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可以说,桂剧的没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唱词难懂

    桂剧表演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见长。由于桂剧表演重唱功,所以一旦采取唱的方式,即便是桂林本地人,也很难完全听懂唱词。采访时,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说:“尤其是一些腔多字少的抒情部分,在没看演出情节(剧本)之前,就连一些会唱桂剧的专业演员都很难完全听懂,更别说你们这些普通观众了”。唱词难懂这一点,严重阻碍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从而对桂剧的传播和普及造成了直接影响。

    (二)人才培养难度大

    不同于彩调这样的草根艺术,桂剧对演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天赋、悟性,还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罗桂霞介绍说:“桂剧一定要在剧场演出,像昆曲、京剧一样,它的一招一式都很规范……桂剧要有基本功……桂剧博大精深,它的东西太丰厚了。它是综合艺术,它讲究唱、做、念、打四功五法。周总理说,3年可以培养一个舞蹈演员,10年都难培养一个戏曲演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演员的嗓子、身体出了状况就不能上台了。在舞台上,演员不光要通过唱来表现自己的声腔有多好,更要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要通过手、眼睛以及形体动作来表达,所以它难”。此外,据采访,我们发现,就连一些知名桂剧演员自己的子女都很少继承先辈衣钵继续学戏。

    (三)剧本内容老旧,缺乏时代精神

    关于剧目的问题,焦菊隐在《桂剧之整理与改进》中说道:“桂戏的戏剧文学,并无地方色彩”[2]并建议“桂剧新编,尤须把广西省的人物、风俗、故事,凡能代表本土精神的,尽量取作题材。”[3]直到今天,这一建议仍具借鉴意义。据统计,桂剧传统剧目共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但创新剧目自九十年代开始,桂林市桂剧团(现为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仅创作了几部以桂林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名人伟业等素材为文化背景的新编历史桂剧,如:《瑶妃传奇》(1992年)、《风采壮妹》(1996年)、《漓江燕》(2000年)、《大儒还乡》(2005年)、《灵渠长歌》(2009年)等剧目,尽管也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但是较之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桂剧剧本的创作速度还是非常缓慢。此外,由于缺乏革新精神,不能与时俱进,桂剧演出的内容多少有些脱离时代特点,缺乏表现时代精神的新元素,这些成为阻碍其随时代发展的根本原因。

    除了上述自身因素之外,桂剧发展还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调查发现,相比桂剧,年轻人更喜欢电视、网络、流行音乐、街舞等时髦的娱乐文化。不仅仅是观众,就连桂剧演员自身,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在网络媒体、快餐文化、流行音乐、现代歌舞等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市民的娱乐消费方式有着更多、更丰富的选择。采访中,周强表示:由于没人消费、没有演出市场,年轻演员也不愿意学桂剧,这是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桂剧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可见,多元文化的冲击是桂剧没落的首要原因。

    (二)宣传力度不够

    采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市民对桂剧普遍缺乏认知,了解并观看过桂剧演出的人群占比很少,会唱桂剧的更是少之又少。相关文化部门对桂剧的宣传活动也仅限于剧场周边以及桂剧网站上,较少发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参与,也没能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虽然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已建立“中国桂剧网”(),从笔者的实际调查来看,桂剧网的相关视频资料和桂剧艺术介绍的点击率并不高,而且网站的实时动态更新缓慢,浏览网页并留言的网友数量不多,这表明相关职能部门对桂剧的宣传力度不够。

    (三)官方演出脱离群众

    桂剧演出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官方团体的演出往往对上不对下,政治色彩、官方意识鲜明,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官方演出团体很少面向普通市民演出,桂剧长期脱离广大群众,这是造成市民对桂剧这一本土艺术陌生化的重要原因。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政府在桂剧的传承和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桂剧的发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政府对桂剧的扶持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演出场地。自从原来的桂剧院被拆掉之后,目前,桂林市还没有专门的桂剧演出场地。由于桂林雨水较多,演出往往因天气原因而被迫取消,正常的演出活动无法持续、常态化开展。罗桂霞介绍说:“戏剧研究院去年(2013年)4月份曾在北门的彩虹剧场举办过非物质文化基地展演,今年原计划还要进行的,因为下雨,就取消了。”对此,我们采访了市文化局相关工作人员,他们坦言:“桂剧的场馆、设备、保护、传承、创作、展演、讲座等都需要经费投入……我们财力有限,只能保证工资,投入到文化方面的确实不多……”,他进一步解释道,尽管早在2006年,桂剧就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它的保护单位不在其发源地桂林而设在首府南宁,所以,在资金扶持方面,相对于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而言,桂林确实受益很少。

    二是是对民间演出团体的扶持力度不够。因桂彩艺术团属于桂剧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业余演出团体,并未登记注册,也不挂靠任何单位或组织,所以几乎得不到政府任何扶持,只靠每张4元(最初为1.5元,之后陆续涨到2元、2.5元、3元、3.5元,最近才刚刚涨到4元)的门票维系演出。据团长义小卫介绍,剧团每月要支付1000元的演出场地租金、500元的水电费,而演员收入则按分工不同每场为12元、10元、8元、6元不等,且还要自行购置演出服装。对比收支,不难看出,桂彩艺术团生存很艰难,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日常开销。相对县、乡等基层演出组织,市一级民间演出团体既无演出场地,又无资金扶持,生存状况尤其艰难。

    三、桂剧出路对策

    通过对桂林市桂剧的发展现状以及桂剧的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对桂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大力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要把桂剧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就必须发挥老艺人的带动作用,培养新一代桂剧传承人。一是组织年轻演员向老艺人学习桂剧传统演唱技艺;二是安排老艺人去戏曲学校授课;三是通过开办培训班的方式培养年轻演员,恢复、组建专业和民间剧团并请老艺人来亲授桂剧;四是对下级团体或业余演出团队进行形式多样的业务指导。如,专业剧团可以通过技术培训的方式,口传身授,对下级以及业余的文艺骨干进行演出排练方面的指导。

    其次,加大演出和宣传力度,吸引和培育年轻观众。通过组织开展桂剧展演、戏曲进校园活动等方式来加大桂剧的演出和宣传力度,以此来吸引和培育年轻观众。展演方面,相关单位要经常组织开展面向群众的演出活动。一是在节庆日组织开展桂剧演出活动;二是开展地方曲艺、非遗展演等宣传性演出;三是以颁奖比赛等方式鼓励演出。培养年轻观众要从娃娃抓起,尤其要鼓励学生参与桂剧演出比赛,以此来带动家长参与并关注桂剧;四是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将桂剧融入教学,以讲座、培训等方式对在校师生进行桂剧的普及和宣传。对老师而言,主要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提升教师在桂剧方面的文化素养,引导他们将其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从而扩大桂剧在学生中的普及面;对学生而言,一方面,通过与桂剧艺人现场互动的方式,使其了解桂剧的基本功和简单的唱段,从而近距离感受、体验桂剧,激发其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并组织学生以组织校园剧社等形式,排练并演出桂剧名段,亲身亲历参与其中。此外,笔者认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桂剧教学纳入中小学课程,让学生感知桂剧这一本土艺术的魅力,进而为桂剧的发展提供后续力量。宣传方面,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双管齐下,将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利用网站、微博、微信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全方位、多角度来推广、介绍桂剧文化。要注意采取市民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符合市民欣赏习惯的方式,如:纪录片、宣传片、宣传栏等,借助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技术手段,推进桂剧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扩大桂剧的受众面,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并强化其使用的监管力度。“国家与地方政府以许多方式影响了艺术,国家资助是艺术机构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4]经费问题是制约桂剧进一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桂剧演出场馆建设;另一方面,要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用作桂剧资料的搜集、整理、保存、演出等经费。最后,还要加强对非遗款项使用的监督,保证专款专用,确保钱、财、力真正落到实处,这一点,尤为重要。

    第四,建立考核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只有从制度体系上加以完善,才能使相关职能部门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桂剧。笔者建议,在制度建设方面,上一级政府可以尝试将桂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下一级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区、市、县、乡各级政府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倒逼各级政府加大对桂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推进力度。

    第五,转变经营观念,建立桂剧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中,桂剧既是戏曲艺术,又是文化产品。单纯依靠政府的资金补贴是无法从根本上使桂剧发展壮大的。因此,应该转变经营模式,将桂剧引入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来。由于发源并流传于山水名城桂林,桂剧产业化在桂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将桂剧文化与桂林的旅游资源对接,将桂剧打造为桂林市文化名片,使其成为旅游文化产品。可以尝试将桂剧与彩调、文场、傩戏等广西其他地方曲艺文化联合,建成广西戏曲曲艺文化主题公园,在公园内通过静态展板展示和动态现场互动展演等方式,一方面通过宣传,向游客传播广西戏曲曲艺文化;另一方面,通过穿戴戏曲服装、勾画戏曲脸谱、上台演唱等方式让广大游客和市民近距离亲身体验桂剧艺术。

    综上,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所得,结合戏曲史、戏曲文学、戏曲民俗等学科角度,逻辑清晰的理性分析桂剧这一古老剧种的历史源流、发展变革及生存现状,还有现在所遇到的瓶颈与机遇等问题。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再次激发人们对桂剧关注、保护的欲求。

    参考文献:

    [1]顾乐真. 广西戏剧史料散论集[M].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研究会, 1984.225.

    [2]丘振声,杨荫亭.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64.

    [3]丘振声,杨荫亭.欧阳予倩与桂剧改革[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73.

    [4](美)约翰·R.霍尔(John R.Hall)、玛丽·乔·尼兹(Mary Jo Neitz)(著).周晓虹、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80.

    相关热词搜索:桂剧桂林市调查研究现状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