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童心飞扬趣满堂

    童心飞扬趣满堂

    时间:2020-04-05 05:17:4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应“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并把这句话作为他教学的座右铭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呢?近日看了特级教师虞大明《麦哨》一课的教学实录,深受启发。虞老师拥有一颗鲜活的童心,在教学中,他以孩子的心态去解读儿童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唤醒童心,以童心激发童趣。课堂上童心飞扬,情趣盎然。现撷取其中的两个精彩片段,与大家共飨。

    【片段一】

    师:这段话先写了茅茅针的样子,接着写到了茅茅针是怎么吃的。能不能把相关的吃的动作圈下来。

    (出示段落,学生自己圈画。)

    师:有哪些动作,我们一起把这些动作说出来。第一个是——

    生:剥开。

    师:第二个是——

    生:抽出。

    师:第三个是——

    生:嚼嚼。

    师:还有一个是——

    生:吮吮。

    师:你看,作者在描写采集茅茅针这个内容的时候,先写了茅茅针的样子,再抓住动作把怎么吃茅茅针写得非常清楚。采集茅茅针快乐吗?我猜你们之所以喜欢采集茅茅针部分,是因为吃茅茅针很快乐,对不对?快乐在哪里?

    生:剥开,抽出,比较有成就感。味道也不错,有点馋了。

    师:哈哈,你馋了啊。他说很好吃,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很好吃?

    生:甘甜清凉。

    师:所以咱们也得把这个词圈下来。茅茅针的味道甘甜清凉,直沁肺腑。跟他一样馋了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都馋了,那怎么办呢?茅茅针一般夏天才有,怎么办?我还真找到了跟茅茅针差不多的东西,想不想吃?

    生(兴奋):想!

    (师拿出棒棒糖。)

    生:啊?棒棒糖!

    师:这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的,它就是用茅茅针做的,叫茅针棒棒糖。想吃的举手。(小手如林)没那么容易!这样吧,待会儿虞老师来读怎么吃茅茅针的句子,谁要是能把这些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就可以得到一颗棒棒糖。而且还能在课堂上把它剥开,然后吮吮,最好能把别人的口水都引诱出来。谁想来试试?

    (生情绪激昂,纷纷举手。)

    (师读描写吃茅茅针的句子,学生模拟动作。)

    师:能把“直沁肺腑”再模拟一次吗?

    (生模拟“直沁肺腑”。)

    师:这回模拟得不错。来,这颗棒棒糖是你的了,剥开它在座位上尽情地吮吧。

    (生大笑。)

    师:谁还想来试试?

    (生更加兴奋,纷纷举手。)

    师:就请你吧!

    (师读句子,生模拟动作,很形象生动。)

    师:这甘甜清凉的味道把他美得手舞足蹈。这件事情体现了乡村孩子生活的快乐,而且作者又写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非常喜欢,是不是?你们很有眼光。

    (师给生棒棒糖。)

    【赏析】以棒棒糖替代茅茅针作为奖励,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吃起来,这一设计可谓既大胆又新奇。有些老师会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吃东西,一味地追求热闹,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其实不然,虞老师的这一设计,正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的。

    《麦哨》是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它的教学重点就是感受乡村孩子欢乐、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可是今天的孩子们,由于生活的改善,各种好吃的水果和零食应有尽有,城里的孩子自不必说,就是乡下的孩子又有谁会去野外摘野果、野草吃?孩子们缺乏生活体验,又怎能感受到文中乡村孩子们欢乐的童年生活?于是虞老师独具匠心地把棒棒糖(因为当时季节不合,找不到茅茅针这个实物)带进了课堂,采用师读生演的方式来再现文中孩子们吃茅茅针的场景。孩子们的表演充满了童真童趣,课堂上笑声不断。在这一环节中,棒棒糖这个道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激发了兴趣,唤醒了童心。小孩子天真无邪,争强好胜,面对棒棒糖的“诱惑”, 好奇好玩的童心被唤醒了,于是一个个情绪激昂,跃跃欲试,都想好好表现一番。二是为学生的表演提供了参照的依据。棒棒糖和茅茅针虽然外形完全不同,但味道和吃法相似。孩子们没见过、没吃过茅茅针,但对棒棒糖却一点也不陌生。有了棒棒糖这个参照物,孩子们的表演更加生动逼真,同时对“剥开”“抽出”“嚼嚼”“吮吮”这几个词语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三是加深了对“快乐”的感受。得到奖励的孩子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棒棒糖,心里自然惬意无比,仿佛嘴里吮的不是棒棒糖,而是那甘甜清凉的茅茅针。他们的快乐也感染了其他的同学,此刻,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了乡村孩子的快乐之中。

    【片段二】

    师:她读出了麦哨很好听。我也觉得麦哨很动听。你们若不相信,到文章里去圈一圈,有很多形容麦哨声音的词语,马上把它们圈出来。

    (生圈画词语。)

    师:交流一下,是怎么样的麦哨?

    生:欢快柔美的麦哨,忽高忽低的麦哨,此起彼落的麦哨,你呼我应的麦哨……

    师:如此悦耳动听的麦哨,想不想亲自吹吹麦哨?

    师:会吹吗?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哪几个自然段来吹?

    生:1和7。

    师:那谁能吹一吹?

    生:呜卟,呜卟,呜——

    师:火车来喽!麦哨的声音可不是这样的。

    (师指名另一生吹。)

    师:火车又来喽!想想,这个省略号只省略了一个“呜”字吗?明白没有?谁会吹?

    生:呜噗,呜噗、呜噗。

    师:三声不够,继续。你只要气足够长,一直吹,会吗?来。

    (生连吹。)

    师:你真会吹!谁知道他为什么要不停地吹?

    生:因为后面还有个省略号,省略了相同的麦哨声。

    师:没错!我小时候吹过麦哨,我所吹的麦哨声可不止这一种调子,请看。

    课件呈现:

    麦哨声①:“呜——卟,呜——卟,……”

    麦哨声②:“呜卟——呜卟——……”

    麦哨声③:“呜——卟——呜——卟——……”

    师:接下来我将吹响其中的一支麦哨,你们待会儿用手指头告诉我,我吹的是哪一种,好不好?请注意,我开始吹了。

    师:呜——卟,呜——卟,呜——卟……来,一起用手指头表示一下虞老师刚才吹的是哪一支麦哨?

    (生举手势“1”。)

    师:为什么是第一支?

    生:因为麦哨声①中“呜”字后面有个破折号,表示声音要延长一点。

    师:哇,连破折号都认识。太厉害了!那谁能吹其他两支麦哨。

    (生吹麦哨。)

    师:吹麦哨快乐吗?

    生:快乐。

    师:通过刚才吹麦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学会了一个知识:写作文时,如果在描写声音的时候能够准确用好标点,就可以把这个声音写得特别生动。通过刚才的学习,也喜欢“吹麦哨”内容的请举手。(小手如林)我说嘛,吹麦哨挺有意思,挺好玩的。

    【赏析】除了采集茅茅针,吹麦哨是课文中另一项描写得比较详细的活动。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条件好了,不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的,玩的东西都特别多:电视、电脑、游戏机,以及各种各样新奇的玩具……他们不用到野外去打猪草,不用下地去干活,课余时间不是在各种补习班中度过,就是消磨在电视或是电脑上了。他们参加野外活动的机会太少了,别说吹麦哨,就连麦哨是什么,十有八九都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吹麦哨的快乐?虞老师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寓教于乐,让学生模仿麦哨的声音,通过游戏来唤醒童真童趣。这一招果然奏效,孩子们爱玩的天性立马被激发了出来,课堂上“麦哨”声声,此起彼伏。虞老师没有就此打住,紧接着又出示了三种麦哨声的不同调子,引导学生倾听、模仿。这一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是进一步激发了童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快乐。一个简简单单的象声词“呜卟”,竟有这么多不同的吹法,孩子们果然兴致大增,他们兴味盎然地模仿着各种调子的麦哨声,真是童声飞扬,童趣满堂。此时的课堂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二是让学生在模仿、比较中,体会到标点符号在表达上的作用,并掌握破折号的朗读技巧,从而凸显了“语用”这一核心目标。

    虞老师的这节课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只有放飞童心,课堂才会情趣交融,活力四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虞老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江湾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相关热词搜索:满堂童心飞扬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