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跻身教育的“精神贵族”之路

    跻身教育的“精神贵族”之路

    时间:2020-04-07 05:11:2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D 文章编号:1673-4289(2010)02-0072-06

    本刊:查老师。您的研究历程和经验为教师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迪。当前教师的研究热情普遍不高。在一些学校,教师除了被动地做规范性的课题研究外,就是应付式地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研究。个体的自主研究则很少。因此,一到职称评定或论文评比。不少教师就从网上下载论文。使得组织单位不得不派专人上网核查是否抄袭。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查有梁:教师从网上下载论文如果用作积累与参考的话,是可以的。但若据为已有,拿去发表,这是违法的。在台湾地区,学位论文中如果有120个字是出自别人的文章,而又未注明出处,将不会获准毕业。教师从网上抄袭论文是一种危险的行为,这种抄袭很容易被发现。只要在网上输入相关的内容。就会露马脚。一些大学的教师也这样去抄袭,大大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当事者本身的学术道德不良,不遵守应有的学术规范,随意剽窃他人的东西。第二个是当事者被“逼上梁山”,这种情况多因管理体制不当。教师的本职工作不是搞科学研究。而是教好学生,让大多数学生满意。但在职称评定和利益分配时却很看重研究文章。而且还要求“有数量”,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有的教师平时疏于教学研究,对研究并不在行,临到职称评,定时,就不得不剽窃他人的文章,弄虚作假。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质量是第一位的。发表文章只能作参考。能够发表文章,但教学质量很不理想的教师也是大有人在的。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人的写作能力。但是,他肯定不适宜做教师。一味硬性要求发表论文,相当于逼迫人家去抄袭。当这样做的人多了。人们就见怪不怪,甚至容忍抄袭,这的确是教育研究中的乱象。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很多,很复杂,责任不全在于教师。更多的还应从管理的制度、评价的机制等层面去反思。教育部应当调查研究,改进对教师的评价办法。

    本刊:由此看来。强调教师写文章,并不一定能促进教师进行真研究。为了交论文。研究并不一定“在状态”。您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好教师研究普遍不在状态的问题?

    查有梁:要使教师的研究“在状态”,首先,需要解决环境的问题。需要有一个促进教师爱岗敬业、勤于实践、勤于研究的环境氛围,让教师心情舒畅,心无旁骛地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其次,要保证教师的工资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让教师能够过上与我们时代相当的“体面的生活”。这点很重要。可以说,教师平均的“生活质量”与他的“教学质量”是成正比的。

    然而,现在教师的心态不是很好。一些教师很浮躁,操心住房、子女、工资,难得静下心来做教育。做研究。这与教师的生态环境不是很好有关。教育内环境对教师心灵空间的挤占,较多的高要求、较多的形式规范、较多的检查与激烈的考试竞争。使得教师缺乏自由的心性。自主的思考和自觉的研究。常年都是为了浅层次的工作目标疲于奔命,哪有精力和心思做研究?。

    对这种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管理层面深入实际,了解教师生活与工作状态。了解教师所困、所想、所需,做出管理上的调整和改进。-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将教师引导到坚守教育本真、追求教育理想的轨道上来。不要为了管理评价的方便和政绩彰显而忽略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管理,不能仅仅以利益分配来驱动教师的研究。

    评价不要繁琐化,要短期评价、中期评价、长期评价三者结合。我们评价教师的研究能力-,多是看发表了多少文章,这是不合理的。在美国,大学工商硕士(MBA)不写论文,作业做完,案例做完,就可以得到学位。我们的评价机制要改,不能只看发表文章多少,重要的是看教师通过研究教得如何。当然,纯粹以考试成绩评价是不科学的,因为学生的基础有差异,如何分班就起了关键作用。成绩可以作为参考,更多的是要看变化,看是否在进步。看学生是否满意。

    实际上这很好评,用评价表让学生对一位教师的教学选择“满意”、“较满意”或“不满意”。并结合教师自评、互评形成评价结果。如果这样评价。教师就会自觉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改进问题,进入真实、有效的研究状态,然后再有感而发地写文章,如此,效果会好得多。用三年五年的积累写一篇有质量的文章比被迫去制造文字垃圾好得多。总之,需要通过改革教学评价和研究评价。促进教师超功利,进入一种自然、自觉、自主的研究状态。

    本刊:做研究是一种需要付出较大精力的高智能活动。需要创造条件让教师静心研究和真实研究。您谈到的管理评价改革就是为了使教师进入一种自由、自主的研究状态。除了这些。是否还应从精神层面入手,促进教师以负责和奉献的精神投入研究?

    查有梁:教师的职业精神对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影响很大。职业精神除了教育内部环境的培养、教师的自我塑造,另外还有社会外环境的影响。最后一点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从目前来看,它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教师的职业精神。所以,教师的研究“不在状态”还与社会外环境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有关。现在教师的尊严受到冲击,突出地表现在媒体有意无意地对教师形象妖魔化,导致教师的情绪普遍不太好。教育界同样需要公众的监督,甚至对学校的不良事件进行批评。但是,媒体却仅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呈现教育中很多负面的东西,包括教师中极少数的负面典型。当一位教师犯了法甚至于犯了罪。他一定会被取消教师资格。他都已经不是教师了,而媒体还是以教师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他,这合理吗?

    一定要保护教师群体的社会声誉。在众多行业中,教师的绝大多数遵守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教师群体是人格较高的群体。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教育的确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东西。但这些毕竟是极少数,不是主流。我历来主张,教育中个别事件当个别处理。而有的媒体为了扯人眼球,将个别事件当作新闻热炒,结果令人产生了教师普遍很坏的错觉。个别媒体不负责任甚至是偏离实际地“主观报道”师生冲突,造成新闻冤案,结果是误导教师无奈地放弃应有的教育责任。比如,有学生对严格管理他的老师说:“你敢管我,我就告你!”师生平等必须坚持,但是“师道尊严”不能全盘否定。“以人为本”当然包括教师在内。

    从统计的观点看,教师群体在社会上的话语权不高,基本上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应当保护弱势群体。“尊师重道”是很好的传统。我们只有认识和继承传统精华,才能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传统中好的东西是打不倒的,要打倒,这是折腾人。

    说这些,是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媒体对教育的关注多从主流和积极的一面人手,比如教师中很多先进事迹是值得

    我们学习的。“5·12”地震后。我们的教育记者冒着危险深入灾区采访二十多天,写成催人泪下的报告文学《热血师魂》,这些就是对教育主流文化的彰扬。教师只有在被社会充分认可和尊重的氛围中,才能形成应有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才能生成教书育人和实践研究的可持续动力,才能自觉改进自身,满足社会的高期待。

    本刊:围绕教师做研究的不容乐观的现状。您从教育内外部环境影响方面做了分析。希望能对教育管理层面科学管理教师和社会正确看待教师有所帮助。但是。作为教师群体。他们自身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应该怎样作为呢?

    查有梁:我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广大教师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是爱教育、爱学生和勤实践、求进取的,只要对他们报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合理地引导他们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他们是能够通过改进而提升自我的。当然,作为教师,自身的研究意识和行为是发展的内因,需要教师的自我塑造,其中包括教育研究方法、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在这方面我总结了20条经验,这里,重点从教育研究的认识与思想方法的层面给出一些建议。

    作为亲历实践的教师,第一要想清楚“什么是研究”,第二要想清楚“我们为什么做研究”,第三才是“我们怎么做研究”。如果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就会形成研究的冲动、研究的。自觉和研究的智慧,就会获得研究的成效。教育研究,简单说就是去发现教育的问题、提出教育的问题、分析教育的问题、解决教育的问题。

    关于教师为什么做研究,以我的经验看,应该从职业属性去思考。专业研究者的职业主要是从事理论研究,也有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是为了丰富和创新学科理论。并以此推进学科实践。而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实践者。做研究是为了改进和优化教育实践,直接作用于人才的培养。所以,教师做研究的目的提升实践效能,而不主要是追求学术上的建树。

    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会将研究看得太神秘,而是将其作为自身工作的需要,为自身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而研究。但是现在的教育研究存在异化现象,如管理层面的功利性太重,安排性研究多,教师研究很被动,这些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有个别权威学者申请了一个国家级课题或省级课题,要下面许多学校和教师跟他做“子课题”,但又不具体引导。做完课题后,真正直接研究的教师既无名也无利,有时还要倒交课题费。这样的教育研究体现了“以人为本”吗?这样的教育研究能够使教育研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吗?

    教育研究必须“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研究,为了解决实践中教师自身的问题而研究。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研究才会做得踏实和快乐。我并不反对学校参加“子课题”研究,但是,我强烈反对“商业性”的教育研究,反对“盈利性”的教育研究。因为,世界各国都提倡基础教育的“非商业性”、“非盈利性”,我们的教育研究也应当是“非商业性”、“非盈利性”的。这是全世界公认的道理。

    想清楚了前面的问题,关于“研究什么”就会迎刃而解。一些教师常常困惑于研究什么,实际上。教师研究的资源是很多的。教育是复杂的,教育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为教师做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具体到研究什么内容,我认为至少有两条主要的线索。第一条线索是长期困扰和影响教育教学效能的实践操作上的难点问题。我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了,有障碍了,怎么办?那就要通过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上面我谈到的教师写评语的问题,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分化严重的问题,初中学生普遍难管理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问题,有效抵制“黄色、赌博、毒品”毒害学生的问题,中学生“早恋”问题,“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问题,与家长的沟通、协调策略问题,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师生“不适应”的问题,以及学科教学中“难教难学”的问题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内容。

    从实践者的角度考虑,我们不必太计较研究的问题是否“人无我有”。比如,新上岗的年轻教师,他们在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和调控课堂。这个问题并不新。但却是新教师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如果他们能通过研究很好地予以解决,这就体现了研究的价值。

    第二条线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强项或优势。教学是艺术,艺术就有多种风格。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都有各自的风格和亮点,并为此而欣慰。而充满自信。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都有许多创新的空间;不同教师。都有这样那样的优势,都有许多可取的经验。如果为了进一步固化优势,强化优势,突显特色,可以通过研究形成经验成果,整合起来,加:以传播,这样不仅自身受益,还使他人受益。

    本刊:刚才,您从研究内容的选择入手。将研究什么归纳为两条线索。具体到学科教学的研究。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查有梁:学科教学的研究始终要将自己的研究与学生的学习挂钩。从古至今,教学中已形成四大基本模式:教师中心,从启中学;学生中心,从做中学;问题中心,从例中学;鉴赏中心,从创中学。这四大模式不是互斥,而是互补关系。上述四种基本模式,都可以分学科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我在这里想特别强调一下“从创中学”。身教重于言教,即教师要做出榜样,在自己所教学科上要有创新,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语文教师应当每一学期自己写出一篇好文章,与学生交流;数学教师一年之内应当给学生讲一讲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新体会。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将自己的亮点“亮”给学生看一看,这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因此,“从创中学”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内容。

    前面提到的研究内容的两条线索分别体现了“补短”和“扬长”,其实还有第三条线索,那就是“吸纳”,即“学习与积累”。无论是扬长或者是补短,教师都离不开学习与积累。我将它作为研究来看。是因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专业提升。多读经典,多了解和学习前人的经验,通过积累和运用这些经验,就能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上较好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种研究与前两种殊途同归。

    本刊:教师怎么做研究才能增强实效?

    查有梁:怎么做研究才更有效果,涉及的既有认识层面的,又有研究方法与操作层面的东西。做研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需要对实践现场进行深入观察与分析,独立思考与判断,这很重要。也是研究创新的基础。

    所以,教师无论是从事教学还是做研究,一定要做到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波逐流和盲从。例如:在小学教学中一提到学习方式的转变,言必谈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这是一种先进的学习理念、但是具体运用的话,是需要认真分析的呀。小学生怎么才能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这需要有基本前提。探究要在学生有认知需求的基础上,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合作要在个体充分思维的前提下开展。因为自主探

    究合作学习是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在较高的学段运用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运用方面应加强研究分析,不要一味跟风。

    再如,关于教学的“三维”目标问题,如果节节课都要求“三维”齐全,那样就是盲从。其实,一节课上下来,学生能在一两方面有所得就可以了。教学一定要学会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没有必要对过去的教学方式全盘否定或推倒重来。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可能创新,这是不可动摇的规律。

    本刊:看来,独立思考对促进科学、合理的教育实践和创新很重要。但是在现实中,由于文化和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教师的独立思考意识普遍弱化。独立思考的空间窄化,较少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

    查有梁:教师的实践与研究需要独立思考,因此,我们应当鼓励教师独立思考,引导教师自主作为。其实,教师的独立思考不是没有条件的。很多教育中的事情或现象,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实地‘发现它、关注它、思考它。只要抓住身边的事不放。将其想清楚,想深入,不管别人怎么说,得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坚持自己的认识主张,再通过研究充实这些认识,研究就会有效果。

    我在1991年与人合作研究,撰写了《教育人才素质研究》一书。在当时,系统研究“素质”这是很早的。有的专家认为素质就只是先天素质。而我的研究表明:人的素质中既有先天素质。也有后天素质,而且主要的是后天素质。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是一致的。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综合考虑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先天素质的认识会逐步深化。

    当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当尝到了甜头,就会以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未知领域。我今年67岁。但自我感觉到心态和精力与中学生时代差不多。这是因为我对很多事物保持了好奇心。

    我正在完成“教育三部曲”,已经发表了《系统科学与教育》(1993)、《爱因斯坦与教育》(2008),现正在写第三本:《思维科学与教育》6我写《思维科学与教育》,主要是受到钱学森的影响。钱老一直提倡研究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并有专题论文阐述,还主编了《关于思维科学》一书。写《思维科学与教育》的挑战性很强,目前我已经完成了二分之一。

    我喜欢独立思考。我的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的观点。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新课改,我主张放慢速度,调整方向,确保安全,确保成功。不要折腾师生。为此,我出版了新书《课程改革的辩与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所以,相对于新课改的革命式推进者和“激进派”,我被冠以“稳健派”的称号。

    本刊:独立思考是主动思维的状态。搞研究还需要提升思维的品质,教师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思维的品质?

    查有梁:思维品质的提升需要训练。教师搞研究要高度重视哲学思维的训练。用哲学的思路搞教育研究,用商层次的哲学思考研究实践问题,能够取得好的效果。我在研究中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就,与早期重视哲学思维有关。小时,家里有一本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当时以好奇的心态去读并没有读懂,但由此而较早地开始了哲学思维训练。在石室中学读书时,我就重视读经典著作,对毛泽东的《实践论》与《矛盾论》有较深入的学习。

    哲学能给人跨学科与跨文化的思维。较早的时候我就读了老子《道德经》。有了哲学思维做基础。研究会上一个层次。由于有了这些基础,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有些成果。原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同志在1979年将我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工作。延安时代,杨超同志曾是毛泽东“两论”哲学小组研究成员。他效法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成立了“两论”哲学小组。进入这个哲学小组,大大提高了我的思维和研究水平。

    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对我从事教育研究帮助很大,有利于促发创新思维。所以。做教育研究尤其是课题研究,如果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效果就会好得多。教育研究方法一般有两种。即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只要具有较高层次的思想方法,只要将教育中的实际情况吃透,就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定量研究要学会问卷设计和调查统计以及具体分析。这样的研究较为实在、可靠。定性研究就得做深入的实际调查和材料把握,要做案例分析,这样研究才会生动有趣。

    本刊:教育研究要增强实效、提l高质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需要打造自身的研究底气外。教师还需要卓有实效的帮助。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查有梁:对于教师做研究,要加强培养和指导,尤其是需要通过组织化和专业化团队的力量,有力地影响教师的研究。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国家比外国做得好。美国的一位学者说,中国的教育有两点很好,一是有“老带新”,二是甫“教研室”。“老带新”就是老教师带领新教师一起研究改进教学;“教研室”就是从组织上保障教学研究能定期进行。新中国建国六十年以来,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传统,有的传统和经验还为国外所借鉴。现在时髦的外国名词中,“校本学习”有可能也是“出口转内销”。中国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教育研究的自信心。孔子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位职业教师,一直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中国有自己优良的教育传统。我们应当向其他国家虚心学习。但是完全不必“仪型他国”。

    总之,教师要在研究上做出成绩,只要真心地投入研究,走好研究的路子,拥有研究的恒心,掌握研究的方法,终会有所收获。教、学、研,这三者是联系和统一的。在一个问题上,坚持十年,必有成果!

    我祝愿每一位教师身心健康,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生活自然。这才是真正美好的生活,这才能促进创造。

    本刊:查老师。作为一名研究者。您将学识、学养、智慧与经验不遗余为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并热情关注、关心教师的研究。进行“授人以渔”式的教师研究指导,体现出对教育的钟情和奉献以及对民族来来的责任担待。您对许多教育问题研究和探索充满着青年人般的激情,我们衷心祝愿教育研究永远伴随您年青而幸福的人生。

    访谈后记:

    访谈查有梁教授完毕,告别后目送他健步远去,一个问题随即涌向脑际:做学问与研究本是辛苦事,为何著述颇丰的67岁学者在体魄、精神或思维方面都如此年青?在归途的车上,从他赠予的签名著作中随手抽出一本《教育诗·创新》,如同久旱遭甘霖般,一口气品读了全书的一半。终于,最初的疑问烟消云散。

    “一只受伤的鸟,我将他带回家。每天给他擦药包扎,一周后开始叫喳喳。”(《回笼鸟》)

    “让她们自然生长多么美好,为啥要人为地扭曲变形,所有的盆景大多数短命。”(《盆景》)

    “鸟儿渴望飞翔,星星渴望月亮。伸出友爱之手,合作才有力量。”(《善心》)

    “要超越自我中心,才能倾听到真理的声音,系统开放——在广阔世界中前进!”(《超越中心》)

    循着诗的旋律,走进研究者的内心,方才发现,卓著不凡的教育科研成果、不断创新的教育科研智慧、难割难舍的教育科研情结,不仅仅出于勤奋、执着,更源于“充满诗意的生活”。在诗意的生活中诗意地研究,在诗意的研究中诗意地生活,他才拥有一颗永远年青而好奇的心。

    “教育是复杂的,充满了诗意,但规律是简单的,可以一目了然。”(查有梁《给教师的20把钥匙》)查有梁教授正是在复杂的教育中感受诗意,把握规律,体悟本质,将对生命的珍重与提升,对真理的崇尚与追求视为教育的至情至理。情理相依,共同构成大写的“爱”字。爱生命、爱事业,乃诗之魂。当爱朗照人生,归依心灵,引领精神,才有了诗性滋润人生,青春常伴岁月。无论研究多累,但不觉其累;无论研究多苦,但不觉其苦。这。或许就是教育“精神贵族”的显著特质。

    真正的教育精神贵族,不故作高深与唯我独尊,有一种超然,有一种洒脱,更有一种责任担待和现实焦虑:焦教育之误区。虑教师之困惑,因此才有了跨越研究领域,放下权威架子,热情满怀地为实践者谱写一部又一部关于教育的“三部曲”。

    不只凭借理性、智慧、才气做研究,还以爱的激情去创造、给予。这,就是精神贵族超然而富于诗意的生活写照。

    相关热词搜索:之路跻身贵族精神教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