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名人名言 > 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插曲

    评《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插曲

    时间:2020-04-15 05:24: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 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视听艺术,音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现代影视音乐是体现影视作品理念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导演创造个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影视插曲也具有表现欢快和悲伤情绪等一般音乐的共性特点,同样也可表现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等特征。本文主要围绕《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一些插曲运用形式进行品析。

    [关键词] 影视音乐;影视剧;插曲

    影视音乐主要由片头片尾音乐、主题曲、插曲、场景音乐等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表现手法和形式体裁各不相同。影视音乐主要是歌曲和纯音乐(无歌词)两种表现形式。片头片尾、主题曲、插曲音乐既可以是歌曲也可以是纯音乐。纯音乐(无歌词)部分又可分为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两种,既可以是专门创作的,也可以是主题曲或者插曲发展的。但无论是哪部分,影视音乐作为影视综合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仍离不开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的配合。只是纯音乐(无歌词)表现时在时间上一般是连贯的,而影视音乐由于受到了电影蒙太奇组接的制约,在时间上具有间断性的特点。影视主题曲通常用以表现影视剧主题、塑造其基本形象或情绪,它的旋律可作为主题音乐加以贯穿和发展,是全剧音乐的核心。主题歌可以重复出现,也可根据剧中内容的需要,在音乐或歌词上作相应的变化和处理。在创作和表现时,其艺术构思、结构和音乐形象要受影视的艺术总构思、总结构和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影视插曲就是穿插在影视、话剧等艺术样式中的短小乐曲。插曲内容可单独创作也可引用别的音乐作品,但引用时要尊重版权,即获得音乐著作权协会或词曲作者的授权。影视插曲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影视画面的简单陪衬,而是与情节和画面搭配,融为一体。在欣赏影视剧时,观众是通过视觉感受而对影视中表达的世界进行审美思考,从而彻底融入影视世界中。

    3月5日,《我的团长我的团》由江苏、上海(东方)、北京、云南四家卫视同时播映,还曾引发一场抢播的恶性竞争。本剧由康洪雷导演,根据编剧兰晓龙的同名小说拍摄而成,是继去年热播的《士兵突击》之后,康洪雷采用《士兵突击》(王宝强除外)的原班人马,又推出的一部43集的影视力作,该剧历时172天,耗资4千多万元人民币。取材于1942年到1945年抗战期间极为悲壮的一段真实历史。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军侵略,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中国远征军两度入缅参战,被视为炮灰团的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溃兵:北平人孟烦了、军医郝兽医、湖南兵邓宝、东北佬迷龙、河北人豆饼、川兵要麻、上海人林译、广东人蛇屁股、康丫、张立宪……他们互相厌憎又相依为命,在团长龙文章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

    《我的团长我的团》作曲由获得17届法国汉斯国际“最佳作曲奖”的武汉籍作曲家周志勇完成,一头一尾有曲无歌,其风格和《士兵突击》一脉相承,简单而又匠心独具。片头沉重哀戚、不失大气,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随着油画般的一幅幅定格画面缓缓响起,在雄壮声中含着丝丝悲壮;片尾曲《夜幕》在女声哀婉的咏叹声中,单色人物长卷徐徐移动,画中人(剧中人)的悲壮、惨烈、痛苦,最终也只不过是画中的点点墨迹,就像历史,再波澜壮阔也只不过是故纸堆中的文字。片中插曲《松花江上》《送别》《野草闲花逢春生》及几首军歌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该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值得细细品评。

    一、具有强烈的烘托场景氛围的插曲

    音乐能为影视剧的局部或整体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团剧》中的插曲,大兴“拿来主义”,对场景氛围具有强烈的烘托作用。在第二集中,禅达的收容所里,一群溃兵、伤兵为证明大家存在这个世界的能力和希望而做“猪肉炖粉条”,在这个因战事物资极度缺乏,大量溃兵、伤兵、部队充斥的边城小镇,要弄到猪肉炖粉条的所有材料很不容易,为了这顿炖菜,每个人都想尽了一切办法,懒散、斗狠的东北兵迷龙面对家乡菜,想到国破家亡,含着热泪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悲愤的歌声令人断肠、催人泪下。

    第七集中,残兵们从缅甸血战九死一生,回到怒江西岸待渡时,东岸的中国守军却以借口要确定他们的身份而百般刁难,阻止他们过江。于是林译少校带领大家唱起了新一军的军歌《从军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骑兵军歌《旗正飘飘》,也曾被电影《还我河山》用做插曲: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热血似狂潮。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快团结莫贻散沙嘲,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

    团结,团结奋起,团结。……

    这几段插曲,从歌词到曲调,不仅仅是中国军人的身份证明,更仿佛是西岸中国军人冲天而出的满腔怒气,怒气来自民族的自豪,来自于受人欺凌的悲愤,也是中国军人胸腔里热烈跳动的男儿报国心。整首歌慷慨激昂,可谓气吞山河,使人热泪盈眶。

    二、剧中对人物背景和性格进行刻画的插曲

    插曲结合影视内容和剧情,采用暗喻、渲染式的表现方法,对人物背景和性格进行阐释和刻画。“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剧中多次响起的这段旋律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奥德威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现在《梦见家和母亲》早就无人提及,而由李叔同作词的这首《送别》却深深地感染着中国观众的情感,这段插曲第一次响起,是孟烦了和林译看到一个满怀梦想的学生背着行李来到这滇边小城,衬托出孟烦了和林译也曾经是知识青年,怀着美好的报国之心投笔从戎,而此刻却因看不到任何希望,变得落魄甚至阴损。当这段插曲不断响起以后,那信少年中国、信少年的朝气能够救中国,曾经懵懂的爱国学生“小书虫”,已渡过怒江深入敌占区打游击,而成为一名真正的“赤色分子”。在他牺牲时,又响起悲壮的“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令人潸然泪下。

    剧中最具争议的插曲是林译被审时的背景音乐和突击队被困树垒中,林译颤声唱着阮玲玉的《野草闲花逢春生》:

    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

    是贪点依赖,贪一点儿爱。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

    怎受得住,这头猜、那边怪,人言汇成愁海……

    十三集中,一群凄惨壮烈的抗日英雄逃回禅达时,却以临阵脱逃罪受审,这段凄婉的插曲,正好配合剧中戏谑的剧情……后面缓缓而起的小提琴演奏的旋律衔接得也很

    好,表现了过去大家都瞧不起的阿译,现在却升华为一个真实坚定的人,他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而且也是在这个法庭上说得最到位最起作用的一个。在后面四十一集中,炮灰团需要支援时,林译挺身而上,爆发了人性中的闪光点。他唱着这段凄厉的曲子体现着矛盾和伤心,爱着却要葬心,其实正好和角色相匹配。阿译的父亲走在大街上被日本兵练枪射死,他因此走上从军报父仇之路。但是由于他本人内心极其软弱,拿着枪本来就是一种矛盾,枪和他的内心从来都不和谐。他羡慕成为团长的龙文章这样的硬汉,这样可以让自己的仕途、父仇都能有所交代。这段音乐和这个上海男人一样体现的是一种矛盾之心。

    剧中虽用方言来交代几位主人翁的籍贯,也用各种地方戏曲来突出人物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民族。二十一集中,两军对垒,与日军隔岸斗嘴,为压住小鬼子的气焰,湘人不辣(邓宝)连唱带跳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胡大姐,呃;我的妻,呵;你把我比做人才难罗嗬嗬;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那我就比不上罗嗬嗬;刘海哥你是我的夫罗哇,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嗬嗬;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罗……”

    一方面表现两军阵前自古湘军多骁勇,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湖南伢子的活泼、乐观、可爱,令人忍俊不禁。三十八集决战前夕,河南豫剧、云南民歌、壮族民歌、彝族歌曲等悉数登场,这些地方戏曲的应用,清新而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充分表现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袍泽兄弟共同抗击外敌。

    三、表现戏谑和无奈的黑色幽默的插曲

    东北兵迷龙捡了个媳妇上官戒慈,常扛着他那现成儿子雷宝儿,一边扭着秧歌,嘴里哼哼唧唧的东北二人转——情人迷:

    “你要让我来啊,谁不愿意来啊,哪个犊子才不愿意来啊……

    你们家的墙又高,四处搭炮台啊!就怕你爹用洋炮拍啊。”

    用略带粗俗的豪爽、好乐和一览无余的戏谑,表现无家可归的东北人渴望爱情和家庭生活与现实的矛盾心理。

    再有就是迷龙和上官重逢那晚,导演用隐晦的手法来表现久别重逢的夫妻生活,当镜头在那群光棍儿辗转难眠的身上缓缓扫过,配着中规中矩的二人转音乐,这是很不协调的场景和音乐配合,让观众也觉得莫名的烦躁,而这种心情恰恰就是那群睡不着的人当时的心情,看着别人洞房花烛还肆无忌惮地折腾一个晚上。通过这种表现方式,把观众戏谑般地带入戏中人物的心境中去了。

    最为反讽的是龙文章带领残部逃回禅达被审时,被迫招魂的那段背景插曲《土耳其进行曲》,表现的是诸多无奈的黑色幽默。

    四、对战争、历史的思考,渴求和平的插曲

    《团剧》不仅在表现各种复杂的人物心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在表现对战争、对历史、对人性的思考。战争是反人性的,战争就是由无数的炮灰用生命堆砌出来的。在十九集中,—个已经被逼迫到绝路的日本兵,自尽前在河边绝望地唱着家乡的民谣《故乡》,我们能体会他的无奈和厌战、思念故乡、思念父母之情。也许因为他还小,还没有被“大东亚共荣圈”这么“伟大”的理想冲昏头脑,不理解自己在做“伟大”的“事业”(那时候的日本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亚洲最文明的国家,而其他国家都是落后的,需要他们去“开化”。包括现在还有日本人在用这个可笑的理由去粉饰那场侵略战争)。在最后的时刻,他如同剧中中国军队的炮灰一样,只有想念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朋友和遥远的家乡。如同旁白所说:“这也是一个迷失在异国他乡的幽魂……”那些新兵把这几个日本“炮灰”埋掉,也是导演对战争的思考,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不要把人变成冷酷的杀人机器。一个好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应该是反战的。

    五、结 语

    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会因其优美的音乐而更加生动,插曲作为影视音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部好剧的绿叶,使剧中形象更丰富、生动,更加立体化。它不仅起着烘托气氛、表达感情、加强节奏等作用,还能构造人物的心理时空。因此,在影视剧中应充分调动音乐的各个元素,使其音乐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传达一种价值取向和时代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蕾.浅谈电影音乐的构成[J].电影文学,2007(19)

    [2] 单建鑫,张跃进.中国当代电影音乐的文化特征解读[J].电影文学,2007(16).

    [3] 李云阶.论电影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肖珣(1957— ),女,四川泸州人,副教授,西华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四川音乐家协会、钢琴协会会员,研究方向:钢琴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团长插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