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论《史记・货殖列传》对汉赋的借鉴] 《史记·货殖列传》

    [论《史记・货殖列传》对汉赋的借鉴] 《史记·货殖列传》

    时间:2019-02-12 05:37:0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货殖列传 辞赋化 简论   摘 要:人们关注《史记•货殖列传》,往往多着眼于它的思想内容,而对它的文学性往往视而不见。实际上,它是一篇明显带有赋体文学色彩的史传散文,内容之丰富,文字之多彩,结构之恢弘,体现出了汉大赋的铺张扬厉的审美特征。
      
      汉赋与《史记》是盛汉时代文坛上的两支奇葩,二者虽然体裁不同,但在时代的气质上它们有共通之处。鲁迅先生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之文学性在二十四史中首屈一指。汉大赋善于体丰繁之物、言阔大之志的形式美特征同样在《史记》中也得到体现。比如在写实中融入艺术想象,并浑然一体;在艺术结构上均求大、求全、求奇,以“雄深大”为美;“讽谏”、“讥刺”均融入作品中等等。西汉赋体文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辞赋的艺术风尚,必然使包括《史记》在内的汉代散文受到感染而艺术化。
      《史记•货殖列传》其实是一篇文学性相当突出的作品,对汉大赋的借鉴尤为明显。但纵观历年以来《货殖列传》的研究论文,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疑难词语的考释、体例归属、地理学、经济思想、伦理思想等方面,文学分析非常之少。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货殖列传》是借助赋体文学的手法写就的,具有明显的辞赋化倾向,不妨把它看做一篇散文大赋。
      
      一、借鉴汉赋的结构形式
      
      汉大赋多以问答、对话的方式来结构成篇,一般采用首、尾议论,多用散文;中间主体部分铺叙张扬,文辞浩荡,多用韵文的形式来铺开。如,司马相如《子虚赋》,第一段由子虚与乌有先生交谈引入,正文部分子虚极尽夸耀云梦风物和楚王田猎的盛况,最后是乌有先生听后阐发议论。《上林赋》则从亡是公与子虚、乌有对话引入,主体部分把楚王事换为汉天子事,结尾以“解酒罢猎”进行讽劝,其实两赋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货殖列传》虽然没有采用问答式,但在结构安排基本上也是采用了汉赋通常的构架。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老子“至治之极……至老死不相往来”发端,接下来是“太史公曰”阐述货殖之由,通体议论。文章主体部分,内容分两大部分,前半纪“富国、富家”,叙汉代以前货殖事;后半写“本富、末富、奸富”,序汉代以后事。末尾一段总结货殖利弊,发意味深长之慨:“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有讥讽世事之意,恰如储欣评说:“《货殖传》,太史公发愤之所为作也。《平准书》专讥主上,《货殖》则讥一世矣!”{1}就很近汉赋“曲终奏雅”、“劝百讽一”的模式。
      
       二、借鉴大赋的表现手法
      
      汉赋以体物叙事、夸张铺陈为主。如《子虚赋》为了描写云梦泽的宏伟壮丽,则以“其中、其东、其西、其南、其北”为五大纲,将高山、园圃、平原、广泽、流水、森林来平摊其空间,写尽云梦九百里的宏阔景象;又以“其山、其土、其石、其高燥、其埤湿、其中、其上、其下”等许多纲目写尽九百里云梦的物产。物产之丰富,田猎之盛况,大肆铺陈渲染了一番。而《上林赋》写汉天子的上林苑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简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货殖列传》进入传记主体部分时,第一段(即全文的第三段)就明显借鉴了汉赋的写作方法:
      
      夫山西饶材、竹、谷、 、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 、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 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
      
      分别写了山西、山东、江南、龙门和碣石北的物产,与《子虚赋》写云梦泽的那一段如出一辙。后面写关中、三河、三楚的物产,也是学习了赋体文学的铺陈手法。如此一来,四方物产,顿时汇聚眼前,真是琳琅满目,显奇呈异,令人目不暇接,俯拾即是。清学者高塘评说:“乃铺叙货殖之地,为本传衍局。统天下土田之沃瘠,物产之盈缩,俗尚之奢俭,风气之厚薄;以及形势险夷,户口多寡,无不该括其中,可作一部地理总志读。”{2}然后写货殖之人,汉代以前列举计然、范蠡、子贡、白圭、倚顿、郭纵、乌氏倮、寡妇清等八位货殖之人。汉代以后则罗列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货殖之人:蜀之卓氏、临邛之程郑、宛之孔氏、鲁之曹邴氏、齐之刁间、周之师史、宣曲之任氏、塞之桥姚、长安之无盐氏、关中之田啬等十位。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谋求货殖之利,真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古代商人的经营谋利手段和谋略,历历在目,不仅是一部高度浓缩的经商史,也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经商生活画卷。赋体文学求大、求全、求奇在史传散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三、借鉴大赋语言风格
      
      汉赋繁辞华句,博采俪文,炫奇斗艳,镂金错采。《货殖列传》内容涉及上下古今、东西南北,包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汉赋辞采竞繁的特征正好被司马迁拿来铺写千头万绪、内容纷繁的货殖史。如文章的第三段写四方物产(见上文段引文),叙述四方物产如数家珍,地域与物产颇为详尽,用词之丰富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再如,计然向越王勾践论述谋取货殖之利的一段高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着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计然的精通货殖经营谋略,他的经营高论被司马迁描写得理质词美,不仅体现出散文语言长短错落、行云流水之美;其中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二十病农,九十病末”、“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等句式又有赋体文学语言整齐对仗之美。
      文章中涉及的货殖之代表人物多达十八人,他们情况不同,在结构上除了做详略、取舍的精心安排以外,如何把人物的货殖求利的特点突出,又能避免行文的呆板,语言和词汇的灵活、巧妙的运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而词汇的运用则是辞赋家们的拿手好戏。司马迁学习大赋语言表达,司马迁在《史记》中无疑中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实践,《货殖列传》则是一个成果缩影。对汉代以前的八个货殖经营重要人物,高 说得很清楚:“其次置八人,分合详略,参错变化。读计然一段,可悟盈虚消长之理。读白圭一段,可知精专诚壹之功。计然乃强国报仇之策,范蠡亦功成身退之举,子贡乃圣门高弟,虽有货殖,亦偶出绪余耳,均非本色。至白圭乃正常家数,其论货殖作用,此段尤切。”{3}汉朝十位货殖能人,他们或治铁业,或贳贷求利,或广收奴虏,或货通郡国,或储粟居奇,或多畜马牛,或广扩田产等等,司马迁既借鉴了汉赋铺陈排比的手法突出他们聚集财富的传奇经历,又巧妙地运用散文详略交错的优点,使行文变化多端,摇曳生姿。
      
      四、司马迁对赋体文学的接受和重视
      
      司马迁所生活的西汉时代,汉大赋与汉帝国的鼎盛互相表里,汉大赋以其鸿篇巨制表现了博大的社会意识和民族强盛的时代气象,汉大赋成为大气磅礴的时代和声。汉赋乘着时代之风气,遂成为“一代之文字”。司马迁生逢其时,不能不受其影响。当时的汉赋大家司马相如比司马迁年长三十四岁,司马相如约于公元前139年创作完成《上林赋》,其时司马迁约十六岁,正在京都读书。司马相如死后十几年,司马迁当了大史令,司马相如及大赋文风对司马迁写作《史记》不能不产生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司马相如列传》,成为第一个给赋家立传的人,可见其对司马相如的敬重。另外,司马迁本身也是一个辞赋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司马迁有赋8篇,但目前仅有《悲士不遇赋》见载于《艺文类聚》卷三十。由此可见,《货殖列传》明显带有了汉大赋的印记,那是太史公借鉴汉赋创作经验用于写史的结果。
      西汉时代的大气派,反映在文化和文学上那就是恢弘的气势。《货殖列传》对汉代的经济生活的描写,使我们看到了汉代鼎盛时期社会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生产经营状况。司马迁借助汉赋手法对当时的经济生活进行精彩的描绘,达到非常广博的境界,他以“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气魄,恰似汉赋作家所追求的是那种对宇宙万象无所不包,“欲人不能加”的博大之美。同时,汉赋丰富的文辞表达,为司马迁用于写史,使一篇经济专业文章形成了“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的繁富风格,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味,扩大了它作为史传散文的表现张力,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韦晖,古代文学硕士,河池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南北朝文学。
      
      ①储欣《史记选》,见引[清]高 《史记钞》卷四。
      ②③ 见[清]高 《史记钞》卷四。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6.
      [2] 高.《史记钞》[M].广郡永邑培元堂杨氏刊本,乾隆五十三年。
      [3] 龚克昌.《汉赋研究》[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4] 曹明刚.《赋学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 班 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8.
      
      (责任编辑:古卫红)

    相关热词搜索:史记货殖汉赋列传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