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探析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探析

    时间:2020-03-18 05:24: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文章从《诗经》描写当时社会现实生活,忧国忧民,关注下层民生疾苦,刻画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探析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探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且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根据考古资料和各种神话传说,人们努力勾勒出远古历史和社会的大致轮廓。在漫长的原始氏族社会,虽然没有文字,但文学艺术却已产生。早期的文学艺术以诗歌、音乐、舞蹈、神话传说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这在后世的典籍中可见到零星的记载。如《吴越春秋》所收录的《弹歌》,记录了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青铜器铭文诞生,殷商时代有了可靠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尚书.商书》中的《盘庚》,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演讲辞,也是我国存留至今的最早的散文雏形。

    殷商末年,暴政横施,诸侯兼并,战乱不已。周武王“受命于天”,推翻旧政,建立周朝。周之前期(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称为西周。周武王以史为鉴,宽于待民,制礼作乐,以文教辅助统治,促进了周代的繁荣和进步。西周的繁荣在《尚书.无逸》及《周颂》、《大雅》中均有记载。但西周好景不长,懿王以降,周室渐衰,宣王中兴,但国库空虚,难以为继,至幽王荒诞残暴,众叛亲离而被掳杀,西周灭亡。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亦称春秋战国。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是我国文学的繁荣时期,诞生了《诗经》和诸子散文等一系列经典著作。

    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文来源于当时的采诗制度。采诗制度是当时统治者了解民情,观察政治得失,从而进一步改善治理策略的方法之一。《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这些时间跨度约五百年的诗歌,内容上,涉及政治、战争、农事、爱情、民俗等方面;体例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160首地方民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包括105首诗,雅诗大多为周朝官吏和士大夫所著,内容丰富,其中以战争和劳役的作品最为突出;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包括40首诗,颂诗是朝廷祭祀宗庙所用的乐歌。这305首作品,不是周代诗歌的全部,但代表了周代诗歌的精华,是先秦文学的丰碑,也是后人研究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风貌的珍贵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文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是一部周人生活的史诗。《诗经》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奴隶制时期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爱情、家庭、婚姻等现实状况,全面反映了殷周时代五百年间,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风貌,开启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诗经》从各个方面描写社会现实生活

    《诗经》从各个方面描写了周朝数百年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生动、感人至深。其实主义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诗经.国风》善于以简朴的语言刻画人物,描摹事物,客观地表现了西周初年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如《豳(bīn)风·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1]以描摹的手法,记录了周代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细致真切。《郑风·溱洧(zhēn wěi)》:“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2]以赋的手法,直接叙述事件,再现郑国相恋中的男女青年,在春社这样的聚会活动中,郊游并互赠礼物的场面,情景逼真。《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3]选取赴约、赠物、玩趣等场景,描绘了痴迷活泼的青年男女城角幽会的情景,情趣盎然。《大雅·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意为“周民开始创事业,从那杜水迁漆旁”;《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意为“是谁最先生周民,这位先妣是姜嫄”;《大雅·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意为“忠诚敦厚好公刘,不敢安居度时光”。这些诗篇里记录了周人的祖先以及部族兴起成长发展的历史。颂诗虽是朝廷祭祀所用乐歌,但其中也不乏客观再现西周初年的农业生产情况作品,如《周颂·臣工》:“嗟嗟保介,维莫之春”,意为“啊呀田官尽职守,暮春要到快耕田”;《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意为“丰年收获黍稻多,装满高高的粮仓”;《周颂·良耜(sì)》:“畟畟(cè)良耜,俶载南亩”,意为“锋利的犁头,起土翻草在南亩”。这些抒写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体现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2、《诗经》忧国忧民,关注下层民生疾苦

    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水深火热。《诗经》许多篇章忧国忧民,抒写下层民生疾苦,泄导人情,补察时政。

    《诗经》的一个明显的艺术特点是:叙事、抒情、说理、写景融于一诗,大多是叙事之中夹杂抒情,抒情借助于写景,说理穿插着叙事,只是或以抒情为主,或以叙事为主,或于说理为主,或于写景为主,各有侧重。抒情诗在《詩经》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诗经》的叙事抒情往往不是凭空而起,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爱憎。如《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4]通过描绘东方远近诸侯国,掠夺民众布帛的行为,表现了周室与东方诸侯国的矛盾,表示人们对周朝统治者的不满。《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意为整天盼望着早日回家,但日子一天天过去,到了年终岁末,回家之事还是没有指望,表达了征夫苦苦思家和对兵役制度的抱怨。《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5]以夕阳牛羊作为思妇盼归的衬托,描写民女对劳役中丈夫的苦苦思念和对劳役制度的痛恨。《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6]讽刺和谴责了奴隶主不劳而获的寄生及贪婪本性,表达人们对于受剥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公平美好的向往。又如《魏风·葛屦(jù)》《国风·召南·野有死麕(jūn)》等作品,或取一事,或取一物,借具体事物,抒发情感。这些作品,体现了《诗经》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

    3、《诗经》人物形象贴近现实生活

    《诗经》在描写人物的篇章里,刻画了许多鲜明生动,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诗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诗篇涉及到的女性形象,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多为朴素自然,是周代时期女子形象的真实写照。《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7]从女子戏谑的口气中,依稀可见女子娇嗔调皮而又充满自信的性格特征。《小雅·谷风》:“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8]塑造了被棄后依然一往情深,规劝丈夫念及旧情回心转意的懦弱善良无助的女性形象。《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9]叙述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强烈反差,同时穿插着作者沉痛的教训,表达弃妇对负心男子的谴责与控诉,塑造了刚强果敢,毅然与背弃信义者分手决绝的女性形象。《小雅·谷风》、《卫风·氓》,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这些贴近真实生活的人物形象,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结语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泉。自《诗经》之后,现实主义精神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主流思想。《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为汉乐府民歌、三曹父子、建安七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代代相传。《诗经》启发历代进步文人创作出许多关注社会民生的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从汉乐府民歌直到现当代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品,都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在特定时代的再现。《诗经》没有虚妄与怪诞的作品,也极少有超自然界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都是周代社会生活的缩影。《诗经》中无论颂诗还是刺怨诗,都建立在宗法伦理原则的基石之上。

    文学源于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根植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文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学。

    【参考文献】

    [1]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39.

    [2]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87.

    [3]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39.

    [4]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216.

    [5]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64.

    [6]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01.

    [7]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81.

    [8]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213.

    [9] 李翰文.文白对照十三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55.

    【作者简介】

    郑 敏(1963.4—)男,汉族,海南人,任职于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哲学、古代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诗经现实主义精神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