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重温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独特魅力

    重温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独特魅力

    时间:2020-03-24 05:15:5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经典电影,影片以战争中士兵的职责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八人小分队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一个普通大兵,以维护美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该片以庄重肃穆为基调,以拯救过程中的人物为影片的叙事中心,以逼真的视听效果和纪实性手法为特色,向观众讲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以求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能够做到“Earn it”,不辜负那些为了和平而逝去的生命。

    [关键词] 战争题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主题;视听效果;纪实特征

    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的特殊时刻,重温《拯救大兵瑞恩》这部被评为“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的经典影片,观众不仅会再次被它逼真的视听效果和纪实风格深深震撼,而且片中血淋淋的镜头也会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崇高、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以及人文的脆弱与深邃。

    一、以关注个体生命作为主题的战争题材电影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四个儿子全都送去参战,奈何命运弄人,她的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了,最小的儿子也下落不明,为了使这位母亲不要再收到第四个儿子的死讯,马歇尔将军下令让一个八人小分队去寻找这位母亲的小儿子——瑞恩,并将其带离战场的故事。八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一个普通的大兵是该片的主要叙事线索,影片主要探讨了战争中士兵的职责和对个体生命及价值的关注。

    这一主题使得影片注定不能以轻松愉悦的基调进行,电影开始是一面几乎铺满画面的美国国旗,伴随着庄重哀伤的音乐,一位老人带着他的家人走向诺曼底美军公墓。他步履蹒跚,眼神中透露着难以自抑的悲伤,透过老人的视角,观众看到了美国国旗和法国国旗在空中随风飘扬,一排排整齐的白色十字架墓碑散发着难以言说的悲壮,为全片营造了一种庄重肃穆的基调。[1]

    接着,痛哭之后的老人抬起了头,坚定而悲伤地注视着远方,仿佛想起了一段久远而深刻的往事。而后,镜头慢慢推向老人的眼睛,透过老人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场惨烈的战争:无数艘战船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行驶,船头跳板打开的那一刻,枪声传来,站在前排的人纷纷被子弹击中,连痛苦的表情都没来得及做出就已牺牲。暂时逃过一劫的士兵纷纷跳进海里,然而子弹穿水而过,红色的水雾从士兵的身上迅速升腾而起,像极了突然绽放的花儿,带走了士兵们脆弱的生命。有的士兵被身上沉重的武器带着慢慢沉向海底,随着空气的稀缺,他努力挣扎的动作瞬间被定格为永恒。米勒上尉踩着已经牺牲的战友的身体浮出海面,拖着一个受伤的士兵好不容易走到即将登岸的地方,那士兵还没来得及说完“thank you”,就被子弹穿透胸膛气绝身亡。海岸线附近充斥着血红的海水和残缺不全的尸体,刚刚还完好站着的士兵突然被炸成两截飞出,血肉模糊的大腿截面就那样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炮火如饥饿的猛兽般瞬间吞噬了几个士兵的身影,炮声轰隆中,有人躲在钢铁形成的角落里紧张得哭泣,有人拖着残缺的胳膊拿着被炸掉的半个手臂奔向前方,有人被炮弹炸出了肠子,捂着肚子痛苦地喊着“mama”……

    影片并没有简单地用纷纷倒下的尸体来展现战争的惨烈,而是以长达24分钟的篇幅来为观众细致地描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怎样在战争中饱受摧残,以及有的生命最终又是怎样在炮火中突然失去的。影片中一些血腥场面的赤裸裸展现,既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的无助和个体生命的脆弱,也让观众的心情随着这场惨烈的战争画面沉浸在电影的叙事中。

    惨烈的战争过后,镜头切至美国后方,一个个浓妆淡抹、妆容精致的女性正在不停地敲打键盘,而每从她们手里打出一份通知书,就意味着一位战士的逝去。而在这些通知书里,美国军方描述了每一位牺牲的战士的作用:“本部队对他的死深表惋惜,他是个优秀的士兵……”“艾尔使我们能团结一致,他身先士卒”“尊夫尽忠职守,大家都很怀念他”……正是通过这些旁白,让我们感受到了影片对战争中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个体价值的肯定,正如影片中马歇尔所念的林肯写给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五个儿子的母亲的封信中所说:“神圣的荣耀都归于你们,因为你们为自由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一位细心的寄送阵亡通知书的工作人员发现瑞恩的三个哥哥都已为国捐躯,当这一消息层层传递到上级,马歇尔将军决定说:“那孩子还活着,我们要派人去找他,然后带他远离战场。”这一决定直接引发了电影的核心叙事:寻找并拯救一个普通的大兵,以维护美国一个个体家庭的圆满。

    二、把拯救过程中的人物作为影片的叙事中心

    当米勒上尉接到寻找并带回瑞恩的通知后,立即带领着八人小组去寻找和营救大兵瑞恩时,他的队员提出了在观众心中同样存在的问题:用八个人去营救一个大兵是否值得?然而米勒上尉对此的回答是:“我们唯有遵命。”士兵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所以尽管他们戏称这个任务为“苦差”,却也尽职尽责地执行了。

    如果说电影开头20多分钟对战争的再现是一幅素描,观众仅仅看到有人倒下,有人战斗,有人呻吟,有人祈祷……紧张的节奏并没有给士兵释放悲伤情绪的机会,也没有给观众沉浸悲伤的机会,观众仅仅是被战争的残酷震撼着,那么寻找瑞恩的过程及最后的守桥战役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在这里,影片对每位队员的牺牲都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和情绪的渲染,使每个队员的逝去都能深深地触动观众的心灵,让观众感受到了揪心的疼痛和莫大的悲伤。

    在他们刚出发时的闲聊中,莱宾问米勒上尉会如何向上级抱怨这个“苦差”,米勒说:“……我对瑞恩的母亲感到深切的悲痛,为了慰藉她,我愿意赔上我与部下的性命。”虽然这段谈话是在一个轻松欢快的氛围下进行的,但观众也可隐约感受到这一台词背后为队员的命运埋下的伏笔。接下来,镜头切至一片叶子上,一滴雨落在上面,接着又是一滴,慢慢变成了瓢泼大雨,也暗示他们接下来的路将注定不会太平坦。

    在断壁残垣中,出于好心要救一个法国小女孩离开前线,阿德里安·卡帕佐被德军狙击手射中倒下了,他挣扎着从衣服里拿出一封信,对着躲在旁边的战友艰难地说道:“抄下来,替我寄出去,给我爸爸的,它上面沾了血……”随着他说完这些话,生命力也流失殆尽,军医欧文·韦德接受了卡帕佐紧握在手里的家书。

    为了攻打德军的机枪台,避免其他不知情的战友中伏,一路救死扶伤的欧文·韦德军医被射中肝脏,鲜血喷涌而出,战友们围着他为他疗伤,然而血液刚擦干净就会有新的溢出,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向世人宣布他内心的情感,随着鲜血越流越多,他的生命也走向了终点,只听他临终前哽咽呢喃:“妈妈,妈妈,我想回家……”

    在韦德牺牲后,米勒上尉曾躲在一个角落里独自哭泣,像极了受了伤的头狼躲在无人看见的角落,独自舔舐着伤口,然而他是这支部队的领袖,所以他要坚强,就算是哭泣,他也会保持警惕,以免被队员发现。战友们也沉浸在韦德的牺牲中悲伤不已,满腔的悲愤无处发泄,于是他们跑去殴打一个德军战俘,并打算将其射杀以慰韦德的灵魂,米勒上尉制止了他们,并放走了那个战俘让他向盟军投降。

    以这一决定为导火索,加上之前队员对这次“苦差”价值的不理解,团队的内部矛盾发展到顶峰,队员们觉得米勒上尉是一个只知道执行上级命令、没有人情味的机器,莱宾甚至打算退出这次任务。就在此时,米勒上尉说出了他的故事,原来入伍前他只是一名中学老师,然而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却让他改变了很多,他本身并不认同杀戮,因为他觉得每多杀一个人,他就离家越远。这一番讲述使队员对米勒上尉的认同大大增加,夕阳下,一排共同埋葬战友的剪影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从这一刻起,他们真正融为一体。

    终于,他们找到了真正的瑞恩,然而瑞恩却不愿离开,要和战友一起参加卫桥战役,最终,经过一番考虑,米勒和他的队员也留下来了,“一起为回家战斗”。在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役中,每次射击前都会向神祈祷的神射手丹尼尔·杰克逊被炸死了,幽默的斯坦利·梅利被他们放走的德军俘虏杀死了,智勇双全、忠于职守的米勒上尉也因重伤不治身亡了……

    最终,空军救援的及时赶到扭转了战局,然而已经逝去的生命却再也回不来了,透过镜头,我们感觉那飘浮的仿佛不是硝烟,而是战士们灵魂的花朵,那轰隆响着的不是飞机发动机的声音,而是一曲悲壮的歌。他们的逝去让观众看到,在战争面前,善良和信仰是如此不堪一击,也让观众渐渐懂得,他们所拯救的不仅仅是瑞恩,还有自己回家的愿望,是家庭的圆满,影片所表达的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2]

    影片中米勒上尉弥留之际,对瑞恩说“Earn it”,这句话不仅是对瑞恩说的,更是对所有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及后世的人所说的,硝烟并未远去,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和平,让在战争中做出牺牲的战士得到欣慰。

    三、用多样化的视听手段呈现影片的纪实特征

    如果说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比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景,被誉为“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具有较明显的纪实性特征,那么,这一特征的形成有赖于拍摄手法、画面效果、音响处理以及细节运用的有机配合。

    首先,影片采取手提拍摄,让摄像机紧跟士兵的脚步不断移动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氛围。当士兵跳进水里,摄像机也在海水里移动;当士兵伏在地上,摄像机便也紧贴地面进行拍摄;当士兵往前冲刺,摄像机也跟随士兵迅速奔跑……此外,或轻微或剧烈晃动的画面和不断移动的长镜头让观众感觉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随军记者拍下的纪录素材,[3]拉近了观众与影片人物的距离,也成功地营造出了战争的紧张氛围。

    而在拍摄角度上,影片较多地采用了平拍,或者相对被拍摄物成45°角的仰拍或俯拍;[4]另外,在拍摄视角方面,影片频繁地使用了主观视角,从米勒上尉或者其他成员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在景别上,影片多用中近景和特写,少用全景或远景。这种拍摄角度和视角的配合,再加上景别的变换,比较符合人们的观察习惯和观众的心理期待,使影片中的人和物都显得更加真实,也让观众觉得自己仿佛正置身这场战争之中。

    其次,影片中的画面质量不完全统一,这样更加突出了环境的真实性。画面时而是雾蒙蒙的,给人一种旧旧的感觉,时而又比较清晰,连起来看给人的感觉比较像是影像资料的拼接,使其更像是纪录片。但总体来说,画面的像素质量还是比较高的,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子弹穿体而过带出的血肉,因坦克经过而从土堆不断下滑的土粒,炮弹飞来颗颗落下的尘埃,被倒下的战士激起的血水无声地附着在镜头上……这些细节信息在影片中的清晰展现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性。

    再次,影片中精彩的音响效果也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在影片里,当以机关枪为前景时,观众能清晰地听到子弹壳之间的摩擦声;当对枪口进行特写时,观众能清晰地听到子弹飞过弹道及飞出枪口的破空声;当镜头置身正在登陆的士兵中间时,观众可以清楚地听到子弹射中金属的声音、子弹穿透人体的声音和子弹穿过海水之后再穿透人体的声音的不同。观众既可以感受到坦克由远及近的声响的不同,也可以清楚地感受人在水里和钻出水面之后不同的听觉感受,这些都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背景音乐方面,影片除了在片头和片尾添加了音乐,其他部分几乎没有使用音乐,这不仅加强了电影的纪实性,而且也使观众能更加专注于电影的叙事而不被其他因素所干扰,使观众体会到不加修饰的战争中所发生的一切。

    总之,无论是影片庄严的主题内容、清晰的叙事结构,还是其逼真的视听效果,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感受战争的残酷,让观众明白前人为今日的和平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也让观众明白硝烟曾经弥漫,如今并未远去,每个人都应该珍惜今日的和平,都要“Earn it”(不辜负)。

    [参考文献]

    [1] [美]阿尔伯特·奥斯特.《拯救大兵瑞恩》与美国必胜信念[J].世界电影,2003(04).

    [2] 徐晓利,李蓉.试论战争片中的个体价值表达——以《拯救大兵瑞恩》与《集结号》为例[J].电影文学,2012(05).

    [3] 宋婷婷,李伟.摄影师凯明斯吉与《拯救大兵瑞恩》[J].电影艺术,1999(01).

    [4] 马娜.真实的感动——浅析《拯救大兵瑞恩》中战争场面的镜头运用[J].电影评介,2008(02).

    相关热词搜索:大兵重温瑞恩拯救独特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