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人生感悟 > 奥意黎萨海战北洋海军的阵形模板

    奥意黎萨海战北洋海军的阵形模板

    时间:2020-04-04 05:20:0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直到今日,相当一部分人依然认为,120年前在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之间进行的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败因之一是其错误的队形。然而,事实上北洋水师采取的舰艏对敌的楔形队形,在当时反倒是主流,而日本舰队采用的单纵队形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一切,与1866年在亚得里亚海中爆发的一次海战密不可分。当时,处于劣势的奥地利舰队,正是采用了具有突破性的楔形队形打败了采用单纵队形的意大利舰队。只不过,事隔将近30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军舰的高速化,火炮射程以及发射速度的飞跃提升,改变了海战的作战方式。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谁对于技术发展造成的影响认识更深刻,胜利的桂冠便将戴在谁的头顶。

    第一次铁甲舰队的对决

    曾经就围绕着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共同与丹麦并肩作战的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866年却就德意志统一的主权之争而兵戎相见。此时,刚刚完成统一的意大利王国,也开始急不可待地投入战争,企图趁火打劫,为了威尼斯的归属问题,加入了普鲁士一边,在奥地利背后捅刀子。

    这场普奥战争并不长久,主要发生在陆地上。在海上,两国展开了进入蒸汽时代后一次难得的海上战争。意大利参战以后,其陆军在库斯托扎失利后,舰队开始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1866年7月16日,意大利舰队司令,60岁的海军上将迪·佩尔萨诺集中所有停泊于军港安科纳的舰艇,11艘铁甲舰、11艘大型木造舰与3艘小型木造舰,向黎萨岛(现克罗地亚的维斯岛)进击,并掩护1500名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员,企图占领这个亚得里亚海上的小岛。

    两天以后,意大利对该岛的防御工事进行了炮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19日,英国所建的最新铁甲舰“铅锤”号又率领2艘木质巡航舰以及搭载900名登陆部队的运输船队增援而来,由此意大利的铁甲舰全部参加战斗。然而,受到岛上炮台的反击,“可畏”号铁甲舰遭到重创而被迫撤离。

    得知黎萨岛遭到意军的袭击,年仅39岁的奥地利海军的舰队司令官海军少将冯·特格霍夫亲自乘坐旗舰“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率领全部舰队从波拉(现克罗地亚的普拉)港启航前去迎击,舰队的核心是奥地利当时拥有的全部7艘铁甲舰,还有木质战列舰和巡航舰共7艘以及若干小型舰艇,对具有优势的意大利舰队发起了挑战。

    参加这次海战的双方基本都是倾巢而出,而且其主力皆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铁甲舰。当时的铁甲舰是在侧舷施以铁甲的、装备蒸汽机的风帆战舰。这是一场当时规模最大的海上战斗,因此其结果直接对今后军舰的发展以及海军战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双方兵力对比

    从舰队实力与装备而言,意大利舰队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由于意大利海军统一之后,奉行铁甲舰重点建设方针,当时一共拥有12艘铁甲舰,而且全部装备新型的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其中口径最大者,是铁甲舰“葡萄牙王”装备的两门254毫米巨炮。仅次于此的,则为 “铅锤”号的228毫米阿姆斯特朗炮,这艘建于英国的4540吨铁甲舰是当时非常先进的炮塔舰,其中心线上配置着两个各装一门228毫米炮的炮塔,射界非常宽阔。但是由于除了蒸汽动力外,在炮塔的内侧有着可供扬帆的桅杆,因而得不到足够的帆面积,而且由于全长过长而显得舰艏的干舷不够高,因此,其航海性能不足,是一艘带有低舷重炮舰性格的战舰。这艘舰是1862年10月在英国订购的,但是由于原签约船厂破产之故而转到哈里森船厂,原定耗时18个月竣工,但是由于爆发了和奥地利的战争,意大利担心英国扣留该舰,因此还未完全竣工就匆匆将其带回,算是赶上了黎萨海战。尽管带有若干缺陷,但是这艘航速12节、带有强大冲角的先进炮塔舰,还是为意大利官兵所期待,意大利司令官佩尔萨诺伯爵就希望该舰成为将敌舰逐一打成齑粉的重锤。然而,这种强烈的期待,却给意大利最后的命运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奥地利海军舰艇的火炮则严重落后,主要装备一些较小而陈旧的55磅与64磅前装式滑膛炮,没有一门火炮的口径超过200毫米。这些老式火炮基本上没有击穿意大利铁甲舰的能力。意大利舰队总共拥有12艘铁甲舰、19艘木船,火炮数量是641门,而奥地利则仅有7艘铁甲舰、20艘木船,共有火炮532门。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无法与意大利舰队抗衡,奥地利舰队司令官冯·特格霍夫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决心采取积极的突击战法,采用冲撞战术一举挽回颓势。

    当时黎萨岛上驻军不足2000人,海岸炮台总共部署了84门炮,蒸汽舰队从波拉港赶过来大概需要一天的航程。意大利舰队已经在7月18与19日两天向黎萨岛进行了炮击,虽然“可畏”号被岸炮击伤,但是意大利舰队的铁甲舰兵力依然强大,因此,迪·佩尔萨诺将军计划于20日上午进行登陆作战。

    是日上午8点,意大利已经开始将陆军官兵和武器弹药转乘小船,这个作业一旦完成,便可以向黎萨岛展开登陆。就在此时,位于岛屿北方正在展开警戒的意大利侦报舰“侦察兵”号忽然发来信号:“有敌我不明的舰队在西北偏北方向正在接近!”很快,双方彼此得以视认,蒸汽铁甲舰时代的第一次舰队战斗拉开了帷幕。

    撞沉敌舰!

    在此时,意大利舰队中,“可畏”号由于受损而没有参加战斗,而“可怖”号和“瓦雷泽”号由于位于岛的偏南侧而未能与大部队会合,因此,迪·佩尔萨诺手头上拥有的铁甲舰只有9艘,但是这和奥地利舰队的7艘相比还是具有优势。意大利舰队在得到了集结命令以后,排成了一个风帆时期非常贯用的单列纵队。

    冯·特格霍夫则完全明白自己不论在数量以及火力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他在战前就简明扼要地告诉他的舰长们,他准备采取楔形阵列,目的就是为了割裂意大利舰队,充分发挥冲角的作用。

    10点35分左右,两军已经完全可以视认对手,此时开始降雨,波浪逐渐增高,海面状态变得让小舰艇难以射击。此时奥地利舰队已经接近黎萨岛,冯·特格霍夫下令按照计划重新编组舰队,将全部20多艘舰艇组成战斗队形,全力向意大利舰队展开了突击。

    他的战斗队形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组成平行的楔形,第一个楔形便是由7艘铁甲舰组成,总旗舰“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一马当先,位于这个楔形的尖端。第二个楔形则是由7艘比较大型的木壳蒸汽舰组成,其尖端是海军准将冯·佩茨男爵指挥的分舰队旗舰,1858年下水的三层甲板91门炮战列舰“皇帝”号。最后一个楔形则是由十余艘炮舰以及明轮型汽船等小型舰艇组成,其指挥官是海军少校埃贝勒,旗舰为869吨的炮舰“胡姆”号。

    意大利舰队在冯·特格霍夫的面前横穿而过,由于这些舰艇的火炮和风帆时期相近,主要是配置于侧舷,因此,意大利舰队的阵形有助于发挥其优势的火力。而奥地利舰队则只能将舰艏对准敌舰,几乎没有什么火力可以发挥,唯有以大约9节的航速,默默地忍受着意大利舰队的炮火,艰难而缓慢地接近,再接近。

    冯·特格霍夫在一马当先的旗舰上发出了“铁甲舰发起冲击,撞沉敌舰!”的号令,不久以后,又挂上了“黎萨一战,有胜无败!”的信号,激励着部下的士气。

    奥地利舰队的水手主要是克罗地亚人和威尼斯人,他们受过良好的训练,具有相当精湛的作战技能,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与此相比,意大利舰队官兵的训练和士气就逊色多了。

    临阵换舰

    眼看着奥地利舰队在步步逼近之时,坐镇在“意大利王”号的迪·佩尔萨诺海军上将忽然做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他临时通知旗舰停船,而且还在并未通知其他舰艇的情况下,唤来最新炮塔铁甲舰“铅锤”号,命令所有司令部成员转乘这艘先进的军舰。

    这一来非同小可,由于“意大利王”号停船,便与前面依然在向前航行的由韦卡(Giovanni Vacca)海军少将指挥的第三分舰队的3艘铁甲舰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常宽阔的空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迪·佩尔萨诺海军上将在更换旗舰之际,根本没有进行通知,其他各舰对此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基本上还是始终盯着“意大利王”号的信号旗等候命令。迪·佩尔萨诺的这个决定等同放弃指挥,在此以后,对于以后的战斗进程,他几乎无法发挥任何作用了。

    而且,迪·佩尔萨诺也没有让阿尔比尼中将指挥的意大利木制军舰投入战斗,这些舰艇也有398门火炮,在整个战斗期间一弹未发。

    混战的结局

    10点50分,冯·特格霍夫的先头部队终于到达了韦卡海军少将指挥的第三分舰队的后方,穿入了这支分舰队与其他意大利舰艇之间宽阔的间隙。韦卡见此,急忙下令向左转向,企图攻击奥地利舰队的后方,但是,由于这个命令的发布已经太迟,而且意大利舰艇的行动缓慢,回转能力也不强,因此,仅仅进行了短时间的接触战斗,而后基本上驶离了战斗区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是,奥地利舰艇在突击过程中,还是遭到了意大利炮火的猛烈轰击。其中位于最右翼的小型铁甲舰“龙”号遭到了最为沉重的打击。该舰在短时间内接连遭到了17枚重型炮弹的猛击,其主桅被击倒,一时间丧失了动力,舰长海军上校冯·莫尔男爵的脑袋也被一发重炮炮弹炸飞,当场阵亡。海上出现了混战的局面,海面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由于奥地利舰涂成黑色,而意大利则漆成灰色,双方的舰艇还是比较清晰地被分清。

    “只要是灰色的,啥都给我撞沉它!”

    冯·特格霍夫又发出了一条著名的命令,依然还是这样简洁明快。

    这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在了奥地利海军的面前。意大利铁甲炮舰“帕莱斯特罗”未被装甲保护的舰艉被多发炮弹命中,军官舱发生了火灾,于是不得不脱离了纵队。11点20分,意大利舰队的原旗舰“意大利王”号准备对准奥地利“唐·胡安”号发起撞击,但是,却将侧舷暴露在了奥地利旗舰“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的正前方。而且,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口还忽然发生了操舵故障!

    冯·特格霍夫紧紧抓住了这个时机,命令旗舰“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以11.5节的速度朝着“意大利王”号的侧舷猛冲过去。该舰舰长连忙下令全速倒车,但已经无济于事。“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舰长冯·施特尔内克海军上校在相距对手大约1链的距离时下令停车,依靠强大的惯性让“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那尖锐的冲角撞向敌舰。“意大利王”号的铁甲和木制船体被撞出一个大洞,当奥舰倒车而脱离了“意大利王”号之后,这艘巨大的铁甲舰向左猛然侧倾,连旗帜都来不及降下来就开始沉没,共有381人随舰沉没。

    奥地利的水兵发出了欢呼,“威尼斯是我们的啦!”

    这时奥地利的第二个楔形梯队也到达了,一马当先的战列舰“皇帝”号也不顾一切地冲向“葡萄牙王”号,但是,即便是战列舰,木制舰要想撞击铁甲舰还是以卵击石。“皇帝”号的舰艏被撞瘪,而且还遭到了意大利炮火的集中轰击,不但前桅被击倒,人员也伤亡惨重。

    正在一旁的“铅锤”号见此,也对“皇帝”号猛烈炮击,同时还试图用其巨大的冲角进行撞击。但是“皇帝”号的动力并未丧失,“铅锤”号接连三次试图撞击也没有得手。

    战斗进行到了中午12点10分,双方一时停止射击,开始重新编排舰队阵形,这时候意大利舰队在北方,而奥地利舰队则位于南方黎萨岛的近前。此时另外两艘意大利铁甲舰“可怖”号和“瓦雷泽”号也终于赶到战场,这样依然还对奥地利舰队保持着优势。双方由于炮弹和燃料不足,因此都不敢贸然交战而进行对峙。

    在双方对峙了两个多小时后,发生火灾的意大利炮舰“帕莱斯特罗”忽然因火势蔓延到弹药库而发生大爆炸,舰上除了13人外,231人阵亡。

    随着夜幕的降临,双方终于决定放弃战斗而撤回,意大利舰队由于损失两艘铁甲舰,因此一共付出了620人的生命,负伤者40名。而奥地利方面战死者仅38名,有138人负伤。这场铁甲舰队的决战以意大利方面的失败而告终。胜利者冯·特格霍夫在世界海战史上赢得了伟大指挥官的地位,而指挥拙劣的迪·佩尔萨诺则被判为有罪而失去了军籍。

    开炮,还是撞击?

    这场海战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影响,在这场海战中,双方一共发射了4556发炮弹,其中意大利和奥地利铁甲舰各自发射了1452与1386发炮弹。这些炮弹大多数是对于铁甲板几乎无法造成损伤的小型炮弹。即便是迪·佩尔萨诺上将期待的阿姆斯特朗炮,也并未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当时的舰炮射击速度低下,装填、瞄准以及发射的时间几乎要间隔10分钟左右,而命中敌舰并击穿对方的铁甲则更为困难,因此,最为原始单纯的冲撞战术反而显出了优势。

    这样,冲角的效果被世界海军所承认,各国海军也以此为范本而开始研究新的战术、新型的舰船。帆船时代的一字纵列队形被横队所取代,舰艇设计也由此发生了改变,以往在侧舷大量配置的火炮,被集中配置于如何加强朝向舰艏方向上,火炮的配置反而成为服务于冲角撞击战术的辅助手段。直到1890年,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发表的那一年,美国海军将领温赖特还在纠结“舰队是要远距离开火还是靠上去撞击敌舰呢?”

    当时速射炮已经问世,而且鱼雷也已经变得比较成熟,接近敌舰队也已经变得更为困难,尽管如此,冲角突击依然被认为是剥夺敌方战斗力最为确实可靠的战法。这种认识直到1894年中日黄海一战,才得到了彻底的扭转。

    相关热词搜索:北洋阵形海战海军模板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