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试论语文优质课自然美教学实践的思考 语文优质课评语

    试论语文优质课自然美教学实践的思考 语文优质课评语

    时间:2019-01-28 17:54:4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一堂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课,应自然灵动,不应带有任何造作的色彩。笔者认为语文优质课的自然美应主要体现在自然的导入、自然的情境创设、自然的师生互动、自然的语言过渡、自然的问题揭示等方面。自然的语文课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兴趣中不知不觉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自然;情境创设;师生互动;过渡
      
      人们常说,“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一堂真正的语文优质课,应和谐自然,不应带有任何造作的色彩。笔者认为语文优质课的自然和谐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的导入
      
      语文教师大都很在意课文的开讲,特别是在有人听课的时候或者是参加教学竞赛的时候,往往都要将开讲的那一刻着意地打扮一番。我的看法是,这种精心的酝酿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要做得自然一点,得体一点,不要刻意雕琢,也不要过分渲染。要力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优美、从容、有情味地导入课文。
      一种做法是,在整体感受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课文情感氛围一致的、紧扣课文内容的富有诗意的导入。比如《散步》,写的是亲情,写的是中年人的责任感,写的是心灵的关爱。走过了冬天的祖孙三代,漫步在初春田野的小路,温暖他们的,不仅是春意,不仅是明媚的阳光,更有来自心灵的呵护。课文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也像一支轻声吟唱的歌,阅读时给人一种沁入肺腑的感觉。于是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另一种做法是,抓住课文内容或者课文标题的特点,设计自然轻松而又别出心裁的能紧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导入。比如《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文笔秀美,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课文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读音清朗。文章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抓住它的标题,设计轻松的话题,让学生带着兴致、带着兴趣进入课文。
      还有一种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的理解有点困难的特点,设计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导入。如《说“屏”》。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作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以及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文章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屏”这个事物尽管在作者的眼中是那样的美好,但早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这时候的导入可注意知识的铺垫,如先播放一些精美的屏风,并加以适当的介绍。
      语文课堂导入的根本目的,在于上课初始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较快地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如有一位教师在上《故宫博物院》时,将本课涉及的一些宫殿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图片搜集起来,授课初始,用多媒体将之一一投影在电子屏幕上,然后结合时下一些学生喜欢的古装电视剧,告诉学生,每一个宫殿都有着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和想了解这些故事,由此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对这些故事特别感兴趣,一下子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尽管这篇文章是说明文,但一扫学生对说明文的枯燥之感。在课堂上,教师又不时结合文章内容与同学们分享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与课前导入相呼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
      不同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还应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然导入,不要矫揉造作,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一位教师,平时性格较内向,看上去也比较严肃,一次公开课的导入,他突然引用颇具气势的古典诗词,接着又来了一大段的风花雪月的抒情,与平时的特点大相径庭,弄得学生与听课教师都起鸡皮疙瘩,具不寒而栗之感。因此,简短的一两分钟的课前导入,也是颇需斟酌的。因此,课前我们应该多花一点时间设计自然和谐的导入,以追求美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然的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一定要自然,绝不能牵强附会,要善于发现、紧扣学生的认知冲突。构筑适合的问题情境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因为在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的知识水平之间产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求知心理和教材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正面诱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学习好新课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但创设情境一定要合适,创设了好的情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语文知识;但情境创设不恰当时,就容易阻碍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正常思维力,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营造某种情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入其境,从而在不经意间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或达到某种教育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情境时,一定要将“情”贯穿其中,境中融“情”,从而达到“境”为“情”服务的目的。但如果课堂一味摆设“境”而忽略了“情”的贯穿,“境”中无“情”,便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让人感到“境”的空洞、情境创设得不自然。有一位新教师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时,利用活动“漫步黄河”来引导学习。为创设漫步黄河的情境,其制作的课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黄河沿途很多地方的风景图片,民俗图片。但是,这位教师却没有用心创设问题或带有感召力的语言让学生深刻地感受黄河的伟大魅力,没有引领学生去感受黄河母亲孕育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使得这节课变成了带领学生赏析黄河图片的课,失去了一堂语文活动课的真正目的。外行看热闹,这堂课共有72张图片,看似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但它却完全脱离了一堂语文课,这是一堂地理课,语文课就要有语文课的特点,文本当中所涉及的与黄河有关的传说、著名诗词、谚语、俗语、成语等都应在课堂当中有所体现,让学生有所体悟。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要自然,要找准切入口。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实践,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种教学情境。
      
      三、自然的师生互动
      
      一堂真正的好课,师生互动应是即兴的而不是通过事先预演预设再在课堂上进行的表演;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应是真正由教师当堂课调动、启发而起的,而不是课前刻意准备再在课堂上重复的假象。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尤其喜欢在公开课时带有很多课前准备的痕迹和色彩,这样会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譬如有位教师上《土地的誓言》时,教师也知道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无论时间与地区都与学生有一定的差异,但公开课总不能上得太难堪,教师想让学生来讲讲其中的有关情节,想让学生来体会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但又担心学生讲不好,于是课前找来几名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上课时只成了这几名同学的表演课,大部分同学的能力的锻炼被忽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非常鲜明地提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纲要》不仅提出了鲜明的培养目标,而且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等一系列的条文中,阐明了具体实施的原则和规定。“教学过程”,就强调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明确是“互动”,那就不是“被动”;“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因此,宁可学生讲不好,由老师来补充讲解或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些难理解的东西,也绝不能为追求一些热闹的假象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意义。
      
      四、自然的语言过渡
      
      上好一堂语文课,过渡语言的设计十分重要。一篇课文,它的情节内容存在内在的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精心设计教学中每两个问题之间的过渡语,将自然过渡的语言贯穿于教学内容之间,采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或递进式的话语,将教学内容中的各知识点串连起来,做到自然连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恰当的衔接过渡能将教学内容步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接受,体现教学进程的推进,达到既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习欲望,沟通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跃而获之”的念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然的过渡语言必须遵循这样几个原则:(一)思想性,语文教学必须与育人紧密相连、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故过渡语言的设计与实施必须注意思想性,切忌为单纯追求学生的兴趣而采用低级趣味的方法。(二)整体性,巧妙的过渡语言应使课堂的结构更加紧凑、师生配合更加和谐,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万不能节外生枝,使知识脱节。(三)启发性,过渡语言讲求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针对性”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基础来设计,“启发性”是指要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可接受性”是指过渡的语言要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不要说得云里雾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四)趣味性,过渡语言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有趣味感、幽默感,且花样百出,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家平时都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运用各种形式且又自然的过渡,如果大家都重视这种过渡语言的推敲,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艺术巧妙地加以运用,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会上得更好,课堂教学效果将会更高。
      五、自然的问题揭示
      评价一堂语文课,还应关注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及对学生的引导。教师设计问题应架构引领学生逐步认知的梯度问题框架,并使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在引领学生探究问题时也应讲究艺术和方法,不能将枯燥的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教师可以运用由宏观及微观、由论据及论点、由横向及纵向等方式,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提示出问题的答案,感悟文本的丰富情感。笔者听了两位教师讲授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其中一位教师导入之后直接让同学们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课堂气氛沉闷,有些学生无所适从;另一位教师导入之后让同学们找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同学们轻而易举就找出了十一种表现;接着教师问同学们这些表现会造成什么危害,同学们又轻而易举地在下文中找到了自由主义的危害;教师再问同学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自由主义,同学们又轻松地找到了它的根源;最后教师问同学们作者毛泽东同志写这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同学们都准确地回答出“要反对自由主义”,于是,教师最后和同学们来体会文章的论点和论据、论证,水到渠成。
      教学中,要对学生有提问,但提问不能太唐突,要自然,要有“问”才“提”,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要在课前设计好,才能达到引起注意、引起思考、引入问题或总结回顾的目的。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对课堂的反应,采取多种训练手段:
      (1)学生听不懂时:眼光比较迷茫,对教师所讲没有任何反应。尤其是那些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此时变得不够活跃,发呆,翻书,不能及时响应教师的提问或设问,就有可能大部分学生没听懂;此时,要放慢讲课和提问节奏,不惜重复。
      (2)学生不感兴趣时:开始互相说话,做小动作,玩弄学习用具,无目的地翻书,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对教师的提问或设问没反应;此时,要变化讲课方式,改变提问。
      (3)感兴趣时:目光专注,目光跟随教师举动,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或设问,并知道在书上或笔记本上记下教师所讲内容。
      出现学生课堂不积极的情况时,可用与学生交互的方式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注意力,交互的方式一般用提问或设问的方式进行,采用如下训练手段:
      (1)要求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有意识地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提问。
      (2)要求教师反应灵敏,根据新的课堂情况进行更有意义的趣味的提问。
      (3)要求教师提问要自然,提问前要有“预热”,避免唐突。
      自然的提问还要注意时机与质量。可以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站起来回答,回答完后要进行纠正或鼓励。也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直接提问或设问,都要自然而发,不得过于生硬。所提问题最好都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巧妙导入,自然得体――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7(2).
      [2]李光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J].考试周刊,2007(1).
      [3]缪健.略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J].中小学教学小百科,2007(5).
      
      作者简介:程丽萍(1966―),女,浙江温岭人,浙江省温岭市敬业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自然美试论教学实践语文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