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让学生在“生活味”中品尝“数学味” 人间至味的解释

    让学生在“生活味”中品尝“数学味” 人间至味的解释

    时间:2019-02-19 05:41:0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背景与导读】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要求学生:(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分析教学目标,反思过去的教学,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算理、算法的训练,强调计算的正确性与熟练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视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味”中品味“数学味”,在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会有余数除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习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与反思】
      片段1:观察生活情境,体验数学气息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我们的校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播放动画:与教科书第49页主体图相似的校园图)
      生1:我发现教学楼前的彩旗是4面插在一起的。
      生2:我看见墙边的盆花每3盆放一堆。
      生3:我发现跳绳的同学们是每4人为一组的。
      生4:我发现打篮球的同学们每队5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进行一些分组,谁还能说一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像上面这样分组活动的情况?
      生1:我们上课讨论的时候是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生2:我们家乡的人家过喜事,吃饭的时候是每10人坐一桌。
      生3:我们做操的时候是每8人站成一排的。
      反思: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寻找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让他们从具体的情境入手,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气息,再回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懂得一份一份地分的具体含义,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片段2:借助生活实际,感知余数现象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按要求分组,看一看谁最棒!
      (课件出示:1、同学们从校园的墙边搬来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2、如果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摆摆看。)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同学合作,一起解决上面的问题,好吗?
      (小组合作实验后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3组。
      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4组,还多3盆。
      小组2: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3组
      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3组,还多8盆。
      小组3:我们小组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3组。
      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5组。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结果呢?请大家想一想,然后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
      师:第2小组的“剩下8盆”还能不能摆一组?第3小组里“最多可以摆5组”
      每组的盆数是同样多吗?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达成一致意见: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3组。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4组,还多3盆)
      师:以上两题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生:第1题正好分完,第2题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的花。
      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生1:我们班42人,做操的时候每队站8人,还多2人。
      生2:我们小组共有7人,跳绳的时候每3人分一组,还多1人。
      反思:教学活动用实际问题引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由于有“多余”的情况出现,这样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冲突,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动手实验,充分感知“最多”和“余下”的关系,这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初步感知到“有余数除法”的雏形,为教学“商”与“余数”的关系埋下伏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注重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促使他们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化”。
      片段3:依托生活原型,建构数学模型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分组的时候,有时能够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有时不能分完,还有剩余,你们想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一过程吗?
      生:想(全班)!
      师:以上第1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1:15÷5
      师:你会口算吗?结果是多少?怎样想的?
      生:15÷5=3(组),因为5乘3得15,所以15除以5等于3。
      师:除法和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你们想知道吗?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例题图示理解除竖式的意义)
      
      师:第2个问题又如何计算呢?
      生:23÷5(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例题图示,理解除余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大家谈谈自己对“余数”的理解。
      生1:余数是生活中平均分东西的时候,有时不能正好分完,就产生了余数。”
      生2::在生活中是剩余。在数学里我们把它叫“余数”。
      生3:余数是比除数小的数。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把某种物体一份一份地分,当这种物体不能正好分完出现了剩余,在数学里我们就把这个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反思: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操作经验,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计算方法以及余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充分从事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构建出了用余数除法的模型。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乐趣和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片段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能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
      生2:我会用竖式计算除法了。
      生3:我还知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的不少,那么你们想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个问题吗?请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解答。
      (出示问题:1、在一次献爱心活动中,小明把他历年来在学校所得的奖品本,平均捐给4位家庭有困难的同学,每个同学得到5个以后,小明手里还有4个,请你算一算小明在学校里一共得到了多少个奖品本?
      2、八宝小学组织28名优秀教师到危水风景区旅游,租用每辆限载6人的汽车,需要多少辆,才能将这批优秀教师全部送到危水风景区?)
      生1:我选择的是第1个问题,我认为要先算出捐出了多少本,再加上他手里还有的本数,应该这样列式:5×4�4=24(本)。
      生2:我选择的是第2个问题,我认为求28人需要多少辆车,要用除法计算,可以这样列式:28÷6=4(辆)……4(人)这个结果告诉我们租用4辆还余下4人,余下的4人还需要1辆,所以,一共需要4�1=5(辆)
      师:你们做得真棒!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数学知识,就能愉快地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反思: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生活――数学――生活”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在“生活味”中愉快地品尝“数学味。”
      (作者通联:434200湖北省松滋市八宝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品尝数学学生在生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