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春熙路印象记】 春熙路有什么好玩的

    【春熙路印象记】 春熙路有什么好玩的

    时间:2019-02-20 05:45: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      如同到过北京不知道王府井,去过上海不晓得南京路一样,来过成都没逛过春熙路,俩字――白来。因为锦绣繁华的春熙路,不仅已成为时尚成都的公告牌,展示着成都典雅雍容的气质,而且它就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名气大如此,方便大如此,你来而不往,岂不惜哉?
      21世纪之前,我家就紧邻春熙路,暑往寒来,感知着这条路的兴衰更替,从故纸堆里,也依稀知晓这条路的曾经往昔。
      春熙路的前身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狭窄土道,南接的东大街是商旅行人下川东的必经之路,而北面的商业场又是商贾大亨们出没云集之所。因而小道上黄包车来,滑竿轿往,川流不息。1924年,号称“森威将军”,时任四川军务督理的杨森首倡“阔路”,从现今的眼光看,这是件造福千秋的形象工程,可这位老兄少不得割草打兔子,伺机派捐派款,中饱私囊,并下令从东大街交口至商业场,沿线商店、民宅一律限期拆除。终是凶撵强拆,惹得怨声载道,1925年通路时,有人“赠联”杨森:“民房都拆尽,问督办何时才滚?马路已告竣,请将军早日开车。”(成都话“车”为“转身走”的意思。)
      这条开初由“森威将军”的头衔命名的“森威路”,顷刻引来了四海商贾,聚起了130余家商户,苏货、广货、京货、洋货百物荟萃,一跃成为成都的商业中心。后因这条道上商铺、戏院、茶社、烟馆云集了三教九流,百姓熙来攘往,故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之意,改名为春熙路。
      20世纪60年代初,我就读于商业场小学,隔三差五就要去春熙路上的“胡开文”购买笔墨,去“大华”、“青年宫”观看电影,到“耀华”饕饕西餐,逛“协盛隆”咪西糖果。计划经济时期,商场内陈设简陋,货架上物品单调,铺面间参差陈旧;街面上亦无繁华可言,平日路静人稀,雨天两脚泥泞。尽管如此,刚从自然灾害中复苏过来的天府成都,还是渐次呈现出一派物产丰茂、欣欣向荣的景象。星期天、节假日,春熙路必定为成都的人丁稠密处,“第一百货”、“儿童商店”、“春南商场”、“美琪美发厅”等场所更是摩肩接踵。当年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当年的惬意,如今尚能反刍。
      
      二
      
      “文革”兴起后,春熙路成了造反人士宣泄革命豪情的处所,“春熙路”的招牌,也被充满战斗精神的“反帝路”所取代。本不宽绰的街道旁又支起了“大字报”栏,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吸引着无数读者;激昂的“大辩论”,使成堆的人群无比亢奋。那时节的“反帝路”,高音喇叭里狂呼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口号,示威游行队列中迸发出“还我战友还我血”的吼叫,造反派们你方唱罢我登台,真是搅得周天寒彻。
      一日帮闲,我替驻扎在四川省科委(当时作为串联红卫兵接待站)的外地红卫兵散发传单――如同卢嘉川、林道静般从书包中暗自取出一叠纸片,向围在春熙路上成都市工会空地前的一大堆人头上奋力一抛――传单散落处,人们并未哄抢,只漫不经心地拾起,还有人厌烦地瞪我几眼。我满腔的革命热情顿遭冷落,但好奇心却促使我驻足,上前去看个究竟。
      人堆中,有一位书生模样的青年光了脚,提着一双新布鞋,操着外省口音,正在向一伙佩戴“纠察”袖章的红卫兵们解释着什么,他的两位伙伴也在附和着帮腔。而周围的人,只伸了脖子,看着那褪了神光的书生,看着他那双白皙的脚。
      红卫兵小将们个个横眉怒目,义愤填膺:
      “这个不叫现行啥子才叫现行?你必须老老实实向广大人民群众低头认罪!认罪!”女“纠察”正色道。
      “你是什么成分?干啥子的?”一群人喝问。
      “光脚书生”连忙回答。同伙慌忙证实。
      书生十分沉痛:“我罪该万死,我实在没有想到。鞋子本来还是在北京串联时买的。太粗心大意了……”
      “什么粗心大意?这是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眼镜“纠察”一针见血地切入要害。
      “你想一下,你把我国伟大的首都踩在脚下还不算,还在地上留下‘北京’两个字,让千人踩,万人踩。这是啥子性质的问题?这难道还不发人深省吗?”
      语言简短而深刻。“光脚书生”感到事态严重,但仍辩解说自己只是误穿此鞋,并非始作俑者。然而哪容他开脱,人群中早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口号声:
      那三位脸色苍白、惊惶失措,赔罪告饶并向围观者求救。旁人概不出声,小将们却不依不饶,从“光脚书生”的祖上三代查到他所在的造反组织,从对“文化大革命”态度问到对“犯罪现行”的认识,幸而未能找出破绽。加上“光脚书生”悔过自新态度诚恳,经验证抽查,他还能点页背诵毛主席语录,围观者和红卫兵脸上终于阴转晴。
      最后的处罚是:收缴“光脚书生”的《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收缴那双惹祸的、鞋底上印有“北京”字样的布鞋:向毛主席他老人家请罪。
      “光脚书生”什么都依从,只恳请不上缴布鞋,说是要留做永久的教训。
      人群还未散,我猛地想起一件事,哪还顾得上“传播革命
      “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誓死保卫伟大的北京!”
      紧接着就是嘹亮的语录歌:
      “人民靠我们去组织,中国的反动分子,靠我们组织起人民去把他打倒……”思想”,一趟跑回家中,忙不迭地从床下翻出所有的胶鞋、布鞋、毛皮鞋一一查验。阿弥陀佛,都是成都皮鞋厂生产的。“成都”,哼,但踩无妨,但踩无妨……
      心方放下,猛又悬起,直到家人中午回来,将每个人脚上的鞋子一一查验之后,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春熙路最后一次充分展示其政治属性是在1976年的元月中旬,街道还是那样挤满人众,街面又是那样铺天盖地贴满字迹。不同的是天宇低垂,国旗半降,哀乐悲切,青纱幔帐。拥挤在路上的人们无不心存凝重,神情肃然。
      我当时还是个知青,从公社的大喇叭中得知周总理去世噩耗,心中充满难以排解的迷茫。我立即拔腿返回了成都,融入春熙路哭天抢地的哀悼人群中。周总理的去世,对当时的百姓而言,简直就是晴空霹雳,“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你看那泪眼迷蒙踯躅于街头的老者,你看那泣不成声伫立在悼念诗词栏前的青年……那绝对是一场痛定思痛的倾诉,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呼唤。无数在那场运动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的人,因共同的哀思而展露出本真的人性。
      
      三
      
      “文革”中到春熙路逛商场,可不是一件惬意的事。小孩逛商场,本意是想吃糖,可诺大一条春熙路,售糖果处只有“德仁堂”旁边,早在光绪年间就以制作萨其马闻名的“协盛隆”和春熙中段与耀华接口处的副食品商店两家。尽管是在市内也排得上号的糖果店,也只有九毛一斤的“高粱饴”、一块钱一斤的“牛扎”,高级一点的不过是一块四一斤的奶油球糖,再就是一些低档饼干、麻饼、提糖饼。可是小子你还别嘴馋,架不住你没带粮票、号数票,纵有几个闲钱,也只得望糖兴叹。
      如今富丽堂皇的“太平洋百货”处,20世纪40年代曾为成都一流的“书场”,相书大师曾炳昆,清音名角李月秋,竹琴圣手贾树三等都曾在此轮番登台。“成都第一百货”解放前还是一处藏污纳垢的所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渐成为名贯西南的主打购物场所。“春南商场”在20世纪60年代还只是一间上铺板、泥土地的国营商店。百货商场无论规模大小、人气盛衰,店内布局、所售物品,几乎大同小异。一趟木柜台上摆放着一卷卷花色单调的布匹,百货摊架上无非是锑锅、脸盆、水瓶胆、肥皂、马灯、洋瓷碗类生活必备用品,而且式样老套,品种单一。   对当时的商场,我现在多少还有点印象。我未曾闻见相声中“为人民服务,你买点啥?”“要斗私批修,我来尺布”之类的“语录生意”,也未曾闻见成都人诋毁外地人“买个镜子、罩钩子”等荒唐答对,只记得那些商场的营业员们,一般是身着围腰、袖套,坚守在三尺台前,漫不经心地为顾客选货、丈量、开票、收钱。只是掌握着相对紧俏的商品,他们自然是气要粗些,腰要挺些。
      那时营业员收钱。不过是往“收银台”转转手。每个售货柜台上方都连着一根通往收费台的铁丝,整个商店的上方犹如一张蜘蛛网,铁丝上挂着的大铁夹就像“黑蜘蛛”。收费台犹如蛛网心。营业员为顾客取了货物,开好票据,接过钱票,抬手夹在头顶的铁夹上,然后用力将铁夹“吱”的一声滑向收费台。收费员取下钱票,开票,盖章,补钱票,再把钱票“吱”回来。一进商店首先听到“吱吱”声。姚明们若赶上那年月进商场,一不小心可能会打破头皮。
      若是遇上出售诸如“灯芯绒”、“芙蓉肥皂”类的奇缺货,我就有苦头吃了。老母亲扔下一句“你先在这站着队”就到别处逛去了,我只得老老实实站那儿看“铁蜘蛛”满头“吱吱”。那时也真可气,一大片柜台,就一两个收费员结算来自四面八方的买单。因此,只要有几个人排队,就够得等,因为营业员非得等上一位钱票补齐了,才会售给下一位。那个慢慢吞吞的劲儿,真磨人性子。好容易排到头了,左顾右盼,兴许老母亲还不在跟前,于是扯开嗓子叫,转着眼珠寻。哎哟,受的这份罪!打此往后,本人便对逛商场乃至逛春熙路都心存余悸。
      
      四
      
      星移斗转,如今春熙路上闪烁的赤橙黄绿昭示着丰硕兴旺的年景,商场内满目琳琅也升腾出大都市的锦绣繁荣。商家们个个比品牌、比质量、比价格、比态度,老百姓那才叫天天过年、心花怒放。悄然中。春熙路何时林立了许多大厦,何时更张了昔日的门庭,都已记不真切了,只感觉它近20年间不断在变,朝着繁荣,朝着兴盛。2002年2月,全新的春熙路开市时,10万游人蜂拥而至的景象,我却记住了。自此之后,春熙路步入了80年中最鼎盛的时期。德仁堂、亨得利、工美商场等百年老店与太平洋百货、王府井、伊藤洋华堂等新贵携手登台,使春熙路商业气象再添繁荣;花岗地面、仿古地砖、露天水池及宽阔的中山广场与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韩包子、龙抄手等美味小吃同台亮相,直接提升了此地的文化、休闲品位:今昔春熙路的照片、浮雕,从街心地角飘然而至的优美旋律,三座影城以及西南书城,更使逛街者沉醉其中,乐不思返。高峰期,这里每天的人流量竟达50多万人次。夜幕降临。华灯闪烁,霓虹摇曳,流光溢彩,美不胜收。“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的写意,此时方为登峰造极。
      
      (责编 朱 飞)

    相关热词搜索:印象春熙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