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日记大全 > 解析美国影视作品中的WASP文化

    解析美国影视作品中的WASP文化

    时间:2020-03-23 05:24: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美国是世界影视大国与强国。美国影视作品凭借着种类多样、制作精良、演员阵容强大且极富专业素养等特点,在世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流行风潮。数据显示,美国控制了世界约75%的电视节目,每年向他国输送的节目总时长约为30万小时。[1]美国电影风靡全球,影片数量和票房收入稳居世界前列。2010年,美国影视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26,该年美国影视作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约在20%。[2]美国影视作品在世界广泛传播的同时,悄无声息地传递着深嵌于镜头背后的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文化,这种现象值得高度关注。

    一、 WASP文化在美国影视作品中的映射

    WASP文化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它一直主导着美国的政治与社会实践。[3]WASP文化起源于大英帝国时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代表着以白色人种为主的清教思想。在母国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早期的清教移民使WASP文化在北美生根发芽,奠定并形成了WASP文化在美国的主导地位。现代WASP文化基本保留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内涵,并在美国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延伸发展。

    (一)“W”映射白人优越主义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利坚一直自诩为“人种大熔炉”,但实际上美国更像是“色拉碗”。民权运动后的美国虽然从法律上废止了种族歧视,美国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但WASP文化主导下的美国依然对有色人种抱有一定的偏见。在影视作品中,“W”主要表现为白人优越主义。以《越狱》为例,该剧所塑造的主人公迈克尔是一位近乎完美的白人男性,冷静睿智、有勇有谋,反观剧中等待拯救的“平庸之人”或是冷酷阴毒的杀手角色,却几乎由有色人种包揽。值得一提的是,不仅美国影视作品自身洋溢着“白人优越”的论调,美国影视作品的评审制度也无法体现出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就连电影界的权威——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即奥斯卡金像奖)也有着“全白奥斯卡”的戏谑称号。[4]

    (二)“AS”映射个人英雄主义

    在盎格鲁-撒克逊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见证了国家权力如何一步步走向无所不包和全面渗透。[5]这样的特殊经历使得本就崇尚个人权利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意识中深深种下了对政府这一“必要之恶”不信任的种子,更多信仰个人力量。在影视作品中,它主要表现为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影视作品中,超级英雄电影自成一派。以“超级英雄制造机”漫威公司为例,在该公司推出的超级英雄系列影片《钢铁侠》《美国队长》中,出身不同的超级英雄无不是身怀绝技、以一己之力,承担起拯救世界的重任。反观政府或国家公职人员,他们并未真正承担起惩恶扬善的责任。在影片中他们或是姗姗来迟、软弱无力,或是阴谋的背后主使。这充分体现出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虽然此类影视作品的情节与现实严重脱轨,但却符合大部分美国民众的口味,因而大行其道。

    (三)“P”映射弥赛亚主义

    早在西进运动时期,清教徒就已有“天定命运”的优越感,且固执地认为“上帝的选民”是加诸己身永不褪色的光环。数百年以来,这种优越感早已融入到美国人的骨血之中,给美利坚民族打上了鲜明深刻的烙印。在美国影视作品中,这种“特色”集中表现为弥赛亚主义。最早的“弥赛亚”原本是犹太教中的救世主形象,现已广泛用来指代救世主,弥赛亚主义实际上就是救世主主义。在美国拍摄的灾难片和战争片中,美国总是将自己塑造成世界的领袖与拯救者,毫不避讳以弥赛亚自居。[6]在电影《环太平洋》中,机甲是保卫人类、与怪兽抗衡的唯一希望。该片将人类的最后一道防线设置在中国香港,华裔三胞胎操纵的“赤色风暴”尽管被称为“最伟大的机甲”,可刚一出镜便沦为“一秒炮灰”。最终操纵机甲力挽狂澜、拯救世界的仍然是美国白人。

    二、 WASP文化隐含的三重对立关系

    美国影视作品中的WASP文化实质隐含着三重对立关系,即:“我者”与“他者”的对立、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对立以及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立。

    (一)白人优越主义背后隐含着“我者”与“他者”之间难以逾越的对立

    在美国社会中,“白人共同体”这一观念有着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它强调白人的身份认同,使白人将属性相同的人划归至“我者”阵营。此种认知模式易使白人滋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激情绪。此外,美国社会深受“完美的自我”和“邪恶的他者”思想的浸润[7],认为“他者”威胁了本族群的文化纯洁性。[8]“他者”实力的强大就意味着“恶”的增长,而代表“善”的“我者”就将衰败。随着“我者—他者”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不断固化,“他者”一词不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逐渐被赋予了实质性的内容。美国社会中的“他者”因而不可避免地被妖魔化,被推至“我者”的对立面。自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至今,美国少数族裔和白人之间看似实现了机会平等,但在貌似平等的表象之下,“我者”对“他者”的排斥至今仍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美国国内认为少数族裔的次国家认同将冲击WASP文化核心地位的观点逐渐流行开来。该观点来自一些白人群体对未来的焦虑不安,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受到了其他群体的威胁。[9]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教授是该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在《我们是谁?》一书中认为,美国特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异质文化的大量涌入或将撕裂美国社会,来自拉美和亚洲的移民浪潮以及强调民族属性的少数族裔群体等一系列因素正在侵蚀着美国特性。目前,这一担忧在美国国内已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可,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者”推行保守主义色彩更为浓厚的政策以遏制“他者”对WASP文化的冲击。在电影《绿里奇迹》《为奴十二载》中,主人公遭遇陷害的悲惨境遇充分说明,表面上宣称多元主义的美国,实际上具有相当严重的狭隘性与排他性。

    (二)个人英雄主义折射出美国民众对代表公共权力的政府的不信任

    自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存在着强调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原则,人们明确地将美国视为个人具有某些不可放弃的、必须通过法律加以体现和保障的身份特征的社会[10],但对政府则难以信任,认为政府的存在就是对民众自由的干涉,再好的政府也不过是“必要之恶”,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这体现了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之间的斗争。皮尤数据中心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4%的美国民众对政府保有信任。①此外,美国高度发达的市民社会和庶民主义话语体系使得美国人对其他权威主体也难以做到完全信任。美国民众对国会和选举同样难掩“失望”之情。盖洛普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美国民众对国会的信任指数就不断下降,2013年甚至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仅有10%。②不仅如此,美国民众对从事与政治相关工作的人也少有好感。曾摘得金球奖桂冠的《纸牌屋》堪称是揭露个人与政府公共权力相互对立的典范。该剧以美国政治中的权力斗争、权色交易、权钱交易及阴谋陷阱等为原料,从选材到内容再到角色塑造的各个环节都深深刻上了对政治不信任的烙印。电影《谍影重重》的主人公更是凭借一己之力,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各种困难,揭露政府的阴谋,捍卫自身的权利。

    (三)弥赛亚主义印证了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强大张力

    “契约说”和“预定论”是清教思想的两大支柱。“契约说”源于《圣经》中上帝和亚当之间的约定:上帝造人,允以福祉,人则以服从作为对上帝的回报。作为“契约论”的进一步延伸,“预定论”认为,清教徒是上帝为全人类预选的领袖,他们身负上帝的使命,理应带领他人履行与上帝之间的“恩典之约”。在美国的发展史上,“契约说”和“预定论”相辅相成,催生了美国独特的弥赛亚主义。浓厚的弥赛亚主义情绪使美国充斥着对“美国例外论”及“美国优越论”的推崇。它先肯定本民族和本国的绝对优越性,然后把“其他地方”看作是对立的、分裂的和未征服的。[11]这就注定了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必然存在难以消弭的强大张力。在影视作品中,美国通过塑造己方的正面形象与丑化和贬低异己,鲜明体现了“美国例外论”与“美国优越论”。例如,在《反恐24小时》等反恐类影视作品中,剧中的正面人物永远是“光荣而责任重大”的美国人,而反面人物则全都来自美国认定的“失败国家”或是与美国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其他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中,美国也经常对其他国家大加嘲讽。在美剧《摩登家庭》中,曾数次借剧中人物之口,将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讽刺为贫穷落后、动荡不堪、毒品横流、枪战遍地的人间地狱。这种贬低其他国家的做法,显然使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树立起了一道无形但坚硬的屏障。

    三、 对WASP文化冲击的应对

    针对美国影视作品中WASP文化造成的冲击,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多管齐下,有效消解WASP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应重视对民族和谐与团结的宣传。在影视作品中,应大力弘扬56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共生。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离不开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12]其次,应在影视作品中更多地注入集体主义元素,强调爱国与奉献,培育集体精神,增强凝聚力。集体主义具有促进人实现“类”的、可持续的、相互友好与合作共生的作用。集体主义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它可以更好地协调集体与个人、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促进社会进一步和谐发展,避免“丛林法则”盛行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机地在影视作品中融入集体主义元素,有利于使民众更加深刻地体会集体主义精神的现代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寻求良好的平衡,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好地尊重集体利益。再次,应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文化自信。在理论层面上,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赋予传统美德以现代价值,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有机融入文化作品中。在体制层面上,应优化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发掘市场潜力,增强影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活力,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其升级和转型。在人才培养层面上,应加大对影视人才培养力度,在培养优秀导演、演员和相关人才的同时,产出大批质量过硬的剧本,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在制作层面上,应持续打造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在传播、宣传和包装等配套工作上加大力度,拓宽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销路。在技术层面上,应持续提升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提高影视作品的技术含量。总之,应通过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制作具有时代气息、价值崇高、内涵深刻、叙事手段自然流畅,能够促使民众深入反思,激发正能量的影视作品。这既是防WASP文化负面影响的“治本之略”,也是凝聚民心、提升民众综合素质、扩大国际影响的有效方法。

    结语

    当前,美国正以影视作品为工具,向世界输出由白人优越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弥赛亚主义所构成的WASP文化,其背后隐含着“我者”与“他者”根深蒂固的对立、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力旷日持久的斗争以及美国自身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难以消弭的张力。对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重视对民族团结和集体主义的宣传,并持续推进在理论、体制、人才培养、制作和技术层面的改革创新,做到标本兼治,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强建设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廖亮,武斌.当下国产电视剧的症结和出路[J].传媒2009(2):44.

    [2]王国安.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3(1):60.

    [3]金灿荣,陈建利.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危机时代和中国式突围[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36.

    [4]J.T.Film and Race:How Racially Skewed Are the Oscars[J].The Economist,January 21,2016.

    [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70-217.

    [6]Adam Gomez.DenusVult:John L.O’Sullivan,Manifest Destiny and American Democratic Messianism”[M].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Vol.1,No.2,2012:236-262.

    [7]孔祥永.“他者”想象与美国的焦虑[J].美国研究,2015(4):78.

    [8]AnnTriandafyllidou.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Other”[M].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Vol.21,No.4,1998:599.

    [9]达巍,谢韬,张志新,刁大明,董春岭.美国大选越选越乱——“超级星期二”奠定的选情及揭示的美国制度困境[J].世界知识,2016(4):22.

    [10]金灿荣,陈建利.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危机时代和中国式突围[M].北京:现代出社,2013:35.

    [1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5.

    [12]张银花.民族和谐发展:理论与实证[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1.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影视作品解析文化WASP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