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向下推求的政治学:政治学

    向下推求的政治学:政治学

    时间:2019-02-03 05:33:3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在以往的论述中,学者多认为在荀子的政治构想中,尽伦尽制的君主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在笔者看来,在君与相的定位和职责论述上,荀子更多的偏向于“虚君”,从而赋予相更大的权力,这实际上是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士君子领导地方政治的传统,即政治的重心在下层,国君将治理大权委托给相,由相负责具体的操作执行,这和战国以来的治权由基层上收的趋势是相反的。虽然荀子接受了官僚集权、帝国政治,但儒家中的很多内容,包括士君子的责任感、主动性、道德表率、治理方式,都被自觉或不自觉的保留了下来。
      
      《荀子・王霸》
      
      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观其盛者也。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起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荀子・君道》
      
      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辟此三恶,果何道而便?日:在慎取相,道莫径是矣。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在荀子构想的政治体制中,“主道知人、臣道知事”,为人君者只需要“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就够了,剩下的具体事务,诸如“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度其功劳,论其庆赏”都是相的职责,这样的职责划分,不仅有现代君主立宪制中“虚君”的意味,更是将实际政治事务的治理权牢牢掌控在相的手中,这与法家政治取消除君主外一切人的主动性、“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制度是决然不同的。《君道》篇更明言,“要此三欲,辟此三恶”,“在慎取相”。
      更为有趣的是,这种“政治的根基在下层、政治的安危应当向下推求”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君相之间,在荀子与齐相的对话中,有更深入的展开:
      
      《荀子・强国》
      
      荀卿子说齐相日;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处胜人之势,不以胜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势,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桀纣是也。然则得胜人之势者,其不如胜人之道远矣!夫主相者,胜人以势也,是为是,非为非,能为能,不能为不能,并己之私欲,必以道夫公道通义之可以相兼容者,是胜人之道也。今相国上则得专主,下则得专国,相国之于胜人之势,直有之矣。然则胡不驱此胜人之势,赴胜人之道,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话王焉,与之参国政,正是非;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君臣上下,贵贱长少,至于庶人,莫不为义,则天下孰不欲合义矣。
      如果说,君相之间的职责安排,还看不出荀子政治学的潜在命题,即“政治的根基在下层、政治的安危应当向下推求”的话,那么到这里应该是十分明显了。齐相“上则得专主,下则得专国”,“于胜人之势,�有之矣”,荀子此时的建议是,“求仁厚通明之君子而�王焉”。这说明,在一国之内,君道在于“论一相”,而在相的治理范围内,又要“求仁厚通明之君子而�王焉”,如此君相两个级别的论述中,都突出了向下推求的路径,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荀子政治学中的潜在命题。政治的根基在下层、政治的安危当向下推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士君子领导地方政治的遗产。无论是君道的“论一相”,还是齐相“求仁厚通明之君子而�王焉”,其实就是承认在政治权势之外,有另外的价值、资源、标准。最终决定了政治活动的兴衰成败,而“相”、“仁厚通明之君子”正是这种价值、资源、标准的掌握者,从而使他们成为除了直接掌握政治权势的人物外,政治活动最重要的参与者。荀子之所以如此看重士君子的地位和作用,从本质上说,就是看到了他们所掌握的文化价值资源,是政治权势无论如何都夺不走,并且最终都不得不承认、甚至借用的。
      荀子和齐相的讨论主要从积极的角度,正面建议,在此后的篇章中,荀子反复从侧面提醒君主不善于“论一相”的灾难性后果,这既是重视相的具体体现,又在暗示君主千万不可独断,应当任贤相、听谏言:
      
      《荀子・解蔽》
      
      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桀死于鬲山,纣县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
      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齐是也。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
      先有人君之蔽者如桀纣,蔽于末喜、妲己,不知贤臣,最后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后有人臣之蔽者,“逐贤相而罪孝兄”,也落得身为刑戮,其弊都在蔽塞之祸,而对于君主来说,要达到仁智且不蔽的唯一出路,关键就是任用贤能:
      
      《荀子・解蔽》
      
      成汤监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文王监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远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口食备味,形居备宫,名受备号,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
      荀子曾在这里做如是总结:
      
      《荀子・解蔽》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
      如果我们不考虑荀子这里提出的解蔽对于认识论上的意义,即人应当摒除已有的知识、经验、成见、好恶,回到平等对待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那么解蔽在政治上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警告国君,独断专行是祸事源头,而委任贤相则往往是政治兴盛的开始。虽然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解蔽应当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但如果我们详细考察一番荀子的具体言说,就会发现,解蔽在政治上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任用贤相,他经常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案例教学”,如《君子》篇:
      
      《荀子・君子》
      
      故成王之于周公也,无所往而不听,知所贵也。桓公之于管仲也,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又如《尧问》篇
      
      《荀子・尧问》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日:“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吴起对日:“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有忧色。申公巫臣进问日:‘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日:‘不谷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其在中薜之言也,日:“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国几于亡乎l是以忧也。’楚庄王以忧,而君以喜。”武侯逡巡再拜日:“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上述对话的问答中,我们可以从对话的层次以及文本背后的潜在命题 稍作分析。上面对话中出现了五个人物,分别是魏武侯、吴起、楚庄王、申公巫臣以及中薪,魏武侯某事而当有喜色,吴起进言,引出当年楚庄王和申公巫臣几乎一摸一样的对话情景,并在这个引入的对话中,又引用了更具权威的中茚的名言。在这个故事套故事的情境里,“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这样的话根本不会出自汤时的左相中旃(杨惊注),这种文辞和逻辑完全是荀子本人的,前引《王制》篇“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强国》篇“故善曰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以及《君子》篇“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都是相同的句式,这里只不过借着中薪的口说出更具权威性,更方便的表达荀子本身的核心观点而已。至于楚庄王和申公巫臣近乎雷同的对话,多半也是荀子有意为之。如果说这个故事结构是有意安排的,那么对话背后的潜在命题更值得玩味。原本,君臣谋事,最重要的本该是“当与不当”,而非“逮与不逮”,“当与不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情日后的发展、成败,“逮与不逮”只能是君臣谋略、智力、经验上的差距,并不能成为衡量谋事过程、政治得失的标准,因此,一味的以“逮与不逮”作为标准,只会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然而上述对话却恰恰相反,两个故事都将“逮与不速”放在了“当与不当”之上,这么做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警告君主必不能独,另一方面,是将群臣的作用看的非常重要,这实际上印证了笔者提出的观点,即在荀子的政治学当中,始终存在“政治的基础在下层、政治的安危应当向下推求”这一潜在命题。向群臣咨询、听取批评建议,远比自为谋――无论其“当与不当”一要重要的多。
      上述看法与传统观点不尽相合,但经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荀子在实际治理中更看重“相”的角色,在整个政治构架中表达了一种“政治安危当向下推求”的价值取向,这实际上是荀子一方面接续了春秋时期士君子领导地方政治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在新政治制度下创造性转化的某种体现。
      
      参考书目
      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俞樾:《荀子平议》,载储子平议》,上海:上海书店,1988
      孙诒让:《荀子杨惊注》,载《札�》,北京:中华书局,2009
      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郭志坤:《荀子评传》,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相关热词搜索:推求政治学向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