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之管见]

    [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之管见]

    时间:2019-02-18 05:35: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此目的,教   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等。如我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材料、挂图或照片准备课上交流,上课时学生兴趣盎然,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在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了检查:“课文写了哪两件事?”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我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要求体现兄弟二人的心理、神态、设计相关的动作、并加进相关的对话,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然后让学生再回到文本仔细阅读,学生学文的兴趣是空前的,效果是极佳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个体的生活经验,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学生喜欢的人、事、物入手,随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驱力便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特别是小学生有效注意只有20分钟左右,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如果教师干巴的一味讲授,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原因有二:一是教材距现实太久远,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们在讲读本课之前,可让学生从报刊杂志或网络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利用这些材料,在加上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方法的有效应用,课就会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些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调动多种感官,手脑并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大量阅读打下基础。
      
      三、要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和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游园不值》一诗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扣’而不用‘敲’呢?”“既然已经扣门,为什么久不开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对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合作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合作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前些日子,北京特级教师杨丽娜老师在讲学时,讲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一位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你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这位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个案例说明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总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作者联通:025358内蒙古峰市克什克腾旗同兴镇总校)

    相关热词搜索:管见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