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散文精选 > 基督教早期的神学思想及争论

    基督教早期的神学思想及争论

    时间:2020-04-24 05:17:3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提到欧洲中世纪文化,不得不提基督教文化。影响整个中世纪文化的基督教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自身的神学理念,这些理念为中世纪基督教控制整个社会文化奠定了基础。在基督教早期,众多神学理念也经历了激烈的争论,通过一次次的修改和完善,从单纯的信仰到理性的推论,一步步为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关键词:基督教早期文化;神学思想争论;“尼西亚大公会议”

    一、异端教派争论

    早期的基督教神学由于缺乏统一的教义,在各个派别中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由此产生了很多后来被视为“异端”的教派,如:诺斯替派(Gnostics)、孟屯派(Montanus)、塔提安派(Tatianus)、恩克拉提派(Encratites)、千禧年主义(Millenarianism)、为父论(Patripassianism)、义子论(Adoptionism)、一位论(Unitarism)等。这些教派都被视为“异端教义”,而他们所争论的问题其实都非常简单,即“圣父与圣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神与人的关系”:因为圣子是上帝派来拯救世人的,因而要有一种说法把神与人联系起来。这个问题从哲学本质上来说就是自然界与人的联系或人是如何认识自然界的问题。

    二、“尼西亚大公会议”之前早期教父对基督教义的释义

    公元2世纪至3世纪产生的众多异端教义争论,说明解决“基督论”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历史上在“尼西亚大公会议”之前有三位人物的思想成为后人神学理论的依据,也为之后教父哲学集大成者奥古斯丁(S.Agostino)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一)殉道者查斯丁(Justinus Martyr,公元约100年—约165年)

    最早的护教派(指公元2世纪左右的教父,他们更多地面对罗马帝国政府与知识阶层对基督教的误解而提出论说)代表,教父哲学阶段“证同派”的代表人物,古希腊斯多葛派哲学的继承者。

    查斯丁生活于基督教处于“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时代,当时基督教徒正受到罗马帝国的严厉迫害。如何才能将当时一个与罗马帝国文化“格格不入”的新文化(基督教文化)引入帝国、让帝国的人民所接受?当时的很多教父(多为护教士)都被后人称为“证同派”,因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证明同一”。查斯丁在谈到基督教时说:“这是我已经发现的唯一确定的适当的哲学。”他向罗马帝国提出要求保护基督教,试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罗马文化是不冲突的,与古希腊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争取基督教成为国教。因为他的护教论认为,“基督教有合理的基础,所传的道无害于人,它所有的信条均合于自然宗教,合于精神的哲学系统,是人类最高的智慧与最纯的宗教”。他将基督教视为哲学,认为它是哲学中最古老、最正确、最属神的。

    另外,查斯丁还对上帝作了论证,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原因,是万物的创造者。但是他却把基督视为低于上帝的神,他说:“我们既习于知道他是真神的儿子,就要表明我们崇拜他为次于真神的第二位,和那有先知性的圣灵为第三位,乃是合于理性的。”这样的理论充分显示出当时“三位一体”的理论尚未成熟。他认为在基督之下有天使,是在人之前的被造者,有智慧,有自由,他们是上帝管理世界的使者。

    (二)德尔图良(Tertullian,公元约150年—约220年)

    早期基督教神学“辩异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学依据是古希腊的斯多葛主义。德尔图良是第一个用拉丁文撰写神学著作的人,被称为拉丁教父的开创者。他的很多著作从法学思想出发为基督教辩护,被后人称为“辩惑神学”。

    首先,他在为基督教辩护时呼吁罗马帝国把歧视基督教的政策改为容纳基督教的政策,同时号召教徒忠于皇帝,因为他认为基督教徒比罗马帝国的人民更为忠诚。但是,当时单纯地用理性哲学已经无法更好地解释世界本质等问题,德尔图良的护教准则主要基于“抛开理性,对上帝无条件信仰”之上。其次,德尔图良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作了论证,他是“三位一体”一词的最早使用者,为后来尼西亚大公会议正统教义中“三位一体”的诠释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认为基督教基本上就是“对上帝的认识”:由于他把“上帝”及其“道理”看成是第一性的东西,那么,“对上帝的认识”便是真理,而他认为这样的真理是不可能靠科学和哲学的探讨来取得的,只能凭借人的“理性”和对教会权威的“信服”来实现。注意,这里他说的“理性”并不是指理性的逻辑认识,而是指合于基督教精神的人的灵魂。德尔图良把理解与信仰对立起来,认为理性是局限的,信仰才是无限的,理解力不能认识真理,对神的认识只能通过信仰,靠人的“灵魂感应”才能把握真理。因此,他有一句名言,“正因为它是荒谬的,所以我才信仰”。这无疑抬高了信仰的地位,为之后“有限的理智不能认识无限的真理”這个哲学问题的探讨拉开了序幕。

    另外,德尔图良关于“原罪”、“罪与恩”的观点都为之后奥古斯丁的“罪论”奠定了基础。由于上帝的恩典,人的自由和软弱的意志能力才能发挥作用,从而提高人的行义能力:得救虽由上帝的恩典,但也要有人的努力,这些都集中于信仰上帝,所以信仰第一。

    (三)奥利金(Origenes,公元约185年—约254年)

    以新柏拉图主义为神学的哲学依据,并以希腊文写作,因此被称为“希腊教父”的第一人。

    奥利金的神学观点在当时曾被视为“异端”,多次遭到批判,因为他的神学理论是从新柏拉图主义出发,没有处理好“三位一体”的问题。在奥利金的神学体系里,宇宙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最原本的、处于绝对第一性地位的是上帝,他是一切的创造者;第二,被上帝创造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所谓的“实在”世界;第三,与精神世界一同被创造的物质世界,它的存在完全依托于精神世界的存在,是精神世界的表现。在他的神学体系中,上帝先于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又先于物质世界,这是一种“逻辑的先在”,即前者对于后者来说,是第一性的、本原的,后者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奥利金的神学理论认为基督是一位次等的上帝,是受造之物,是上帝与被造之物之间的“中保”。因此,他的问题在于“子低于父,灵又低于父与子”,这种虽同体而有等级的理论降低了耶稣的地位。这些观点使他受到责难,成为后来“尼西亚大公会议”争论的起源。

    三、基督教早期神学理念争论的主要问题

    (一)尼西亚大公会议

    基督教早期争论的问题是从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教会开始的,然后扩展到东方,其争论的主要问题分为三大类:基督论、罪论和教会论。基督教会通过长期的争论,最后形成的正统教义在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上初具雏形,并确立了基督教最基本的信条。该大会的宗旨是:解决当时围绕信仰教条和教会管理问题产生的纠纷,确定统一的、使徒传统的教义信条和教会秩序。历史上,天主教和东正教承认的大会共有七次,但基督新教的主要教派只承认前四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一次大公会议,即“尼西亚大公会议”。

    (二)基督教早期神学基本教义

    1.基督论

    首先,关于“三位一体”的问题。同一个上帝具有圣父、圣子、圣灵这三种不同的位格,而这三个位格具有同一个实体或本质,圣父、圣子、圣灵都体现了同一个上帝,所以三个位格和一个实体之间的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显然,这个理论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特点,是常识所无法理解的。

    其次,关于耶稣身份(神性—人性)的问题。耶稣到底是人还是神?对此历史上有很多异样的声音,对耶稣神、人两性的定义持怀疑态度,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神父阿利乌(Arius)和亚历山大里亚教会的主教亚历山大(Alexander)之间的争论了。阿利乌认为:耶稣是上帝创造的,本身不是神,创造出来时只是一个人,在十字架上死了之后才变成神。因此,他的理论否认基督神的本质,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这种理论虽然好理解,符合我们的理性思维,但是他与基督教的正统观念相悖,因为不够神秘和玄奥,过于理性。亚历山大主教认为这样的观点有双重异端嫌疑:圣父与圣子关系被说成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这就完全否定了圣子的神性;另外,生前是人,死后是神,这样就把耶稣的神、人两性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了两个彼此无关的部分。这两点都属于异端观点,因此他对阿利乌进行了猛烈抨击。此外,当时还有一些“中间派”认为圣子与圣父“本体相类”,说他们有相同的本质,但不是同质,也不同体。这样的言论也不被教会所接受,其代表人物是早期教会史学家尤西比乌斯(Eusebius)。

    公元325年召开的“尼西亚大公会议”对此进行了“准确”定义:神与人本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在基督教义中,耶稣既是一个完全的神,也是一个完全的人;神性和人性这两个原本对立的东西,现在被神秘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上帝是一个实体三个位格,那么基督耶稣则是一个位格两种本性,即同时具有神、人两性的圣子。他同时具备神性和人性这两种不同的本性,而这两种本性既不能分离,也不能彼此混淆。因此,对于基督的信仰是无法用常识和理性去解释的,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奥秘,奥秘只能用来信仰。如同德尔图良曾经说过,“人的理性就像一个有限的器皿,而关于上帝的奥秘却像汪洋大海,如果这个有限的器皿不能容下汪洋大海,那么应该遭到质疑的到底是这个器皿,还是汪洋大海本身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尼西亚大公会议后,又召开了三次大会,四次大会都是在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支持下召开的,这些会议形成的决议,如《尼西亚信经》《查尔西顿信仰宣言》等后来都成为基督教世界的权威性文件,确立了基督教神学的基本理论。四次大会主要讨论的就是以上两个问题:“三位一体论”和耶稣的“神、人两性论”。会议上谴责的一些“异端”派别,如“阿利乌派”、“阿波利拿里派”、“涅斯托利派”、“优迪克派”等,说到底无非就是他们的观点与正统教义相悖,思想体系不够神秘、过于理性罢了。

    2.罪论

    大公会议上宣布了关于人性、罪、赎罪和救恩的基本教义。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人类不同于其他造物,人类具有心灵、良心、意志等理性能力,上帝赋予人类管理万物的权利。始祖堕落后,人性全然败坏。罪,包括原罪和本罪。当时认为:人完全陷入罪中。那么罪来自哪里?一般认为,罪来自人对自身自由意志力的滥用。始祖犯禁之后,罪来到人间;罪应得的惩罚就是死亡。那么如何赎罪?人如何才能从罪中、死亡的状态下得到拯救?答案是信仰。信就是承认基督是救世主,服从基督的救赎;相信基督救世是获救的唯一途径。同时,信也是悔改,承认自己有罪,接受洗礼,以开始新生。当时教会在解答如何赎罪、获救的问题上,主要观点就是上帝的救恩。关于罪论和恩惠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后来的集大成者教父奥古斯丁。

    3.教会论

    会议上宣布了教会的特性,即统一性、神圣性、大公性和使徒性。初期教会论的代表人物是迦太基助教西普里安(Cyprien)和奥古斯丁。

    四、结尾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宣扬“唯灵主义”和“灵肉对立(灵肉二元论)”思想,强调灵魂的至高无上,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于那些涉及最高主宰和灵性世界的玄奥问题,我们不可能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只能将它们付诸于信仰。人们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属性,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上帝的三位一体”等。但是人们都没有真正见过上帝,所以讨论人类从没经历过的对象的存在和性质,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早期的教父哲学主要受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具有神秘主义的特点,它排斥理性,认为理性只会破坏人的宗教虔诚,导致异端,是一种偏激的信仰主义。信仰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背景下,永远排在第一位:早期的基督教徒对教义的接受只是建立在单纯的信仰之上,因为这些教义都非常玄奥,而之后的经院哲学却要求对这些高深玄奥的教义进行理性的逻辑论证。

    中世纪神学思想始终都是围绕一个中心而发展,就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强基督教信仰的权威性。由于基督教信仰的影响,使得整个中世纪哲学充满着浓郁的唯心主義色彩,它所讨论的问题基本都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与现实世界是漠不相关的,体现了基督教的“唯灵主义”理想。总之,中世纪早期神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展现了人类对于世界本源问题的不断探索,体现了人类智慧的不断进步,为后期的经验哲学体系和近现代人类思想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军.意大利文化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赵林.基督教与西方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尹大贻.基督教哲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D.F.Ford,吴周放译.基督教神学[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

    [5]刘新利.基督教历史十二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朱龙华.意大利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7]Rossi,R.&D’Acunto,N.2000.Storia medievale e moderna(dai Barbari alla Rivoluzione americana)[M].Antonio Vallardi Editore s.r.l,2000.

    [8]Vincent,C.Storia dell’Occidente medievale[M].Il Mulino,2002.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神学争论思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