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切近而深远 诚挚而博大 博大深远什么意思

    切近而深远 诚挚而博大 博大深远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11 05:31:2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史铁生被誉为“当代文坛纯文学创作的一典型代表”,他“以个体的生命为路标,孤军深入,默默探测全人类永恒的纯静与辉煌”①。史铁生散文的意蕴切近而深远,诚挚而博大,与他的人生探求息息相关。
      形成史铁生散文意蕴特色的,首先是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诚挚的灵魂、坦然的心态、平视的眼光,和他对人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多次徘徊在生命极限的史铁生在精神上褪却了尘世的铅华,他是以一颗纯粹、诚挚而坦然的心在倾诉衷肠,倾听人生,在寻求沟通过程的快乐。“沟通,并不非有圆满的结果不可,有其真诚的渴望就该庆祝”(史铁生《外国及其他》)。我们不妨看看他对“朴素”的激情注释:“真正的朴素大约是:在历尽现世苦难、阅尽人间沧桑、看清人的局限、领会了‘一切存在之全’的含义之时,痴心不改,仍以真诚驾驶着热情,又以泰然超越了焦虑而呈现的心态。这是自天落地返璞归真,不是顽固不化循环倒退。不是看破红尘灰心丧气,而是赴死之途上真诚的歌舞。”(史铁生《自言自语》)这样,极地而返的史铁生把自己融入作品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悟和所错、所迷都一并坦露在读者面前。唯其如此,他曾经的俗思凡行才会引起同是凡俗之人的读者的理解和共鸣,读者才会顺着他的人生领悟进入到自己心灵的深处,从而“聆听”并思考人生的真相和生命的真谛。
      史铁生散文的真挚和坦然还来自于他对世间万物的平视目光。他意在探寻生命的本相和意义,因此舍弃了人间的许多俗思杂念,追求和坚守着一个探索者的品格。他不因权威而阿谀主流意志,也不因利禄而盲从众人思想;他不因思悟而武断独行,也不因成就而傲视平庸,更不因此鄙视弱小。他不信奉任何一派宗教,却又秉承、融会了宗教思想中的一些积极内涵;他极其渴望有两条健美的腿,却又终于放弃向神灵祈愿,因为他感觉那样会有贿赂之嫌;他宁愿信奉自己张扬人性的“宗教精神”,却又胆识过人地认真追问人死后灵魂的有无,并充分肯定对灵魂有无的揣测是人类高贵的猜想。即使对自然界的草木虫鱼,史铁生也平易相处,并亲切“聆听”,因而能关注到地坛里如一朵小雾的蜂儿,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的蚂蚁,爬累了的瓢虫,草叶上滚动的露水,甚至树干上留着的一只蝉蜕。平视的目光,让史铁生的散文深入生命,也深入人心。
      史铁生平视的目光与他对人生的辩证思维和求索有直接关系,他的散文意蕴也因此深切动人,发人深思。他坦言自己初写作时也免不了平庸杂念,也想有作家的荣耀感,但最终是以写作探求人生,探求人的精神内涵。“写作就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史铁生《答自己问》)在求索过程中,他更意识到大自然的神秘莫测,认识到人所具有的多种局限,和人心的种种欲望、人性的种种弱点,他因而倡导人积极主动的忏悔意识。人只有不断忏悔,向着自己和人性忏悔,才能不断具有人的尊严,才能保持人类本该具有的伟大精神。本着平视的心态和辩证的思维,史铁生在自己感受人生的同时,也想象和理解着他人的心境,因而写出人们普遍的生命体验和热望,让人感到平易、亲切,而又深刻。如他写人们渴望沟通的欲望和失落感,语言平淡而坦诚:“从幼年一直到现在,我有过很多次失望――可能我也让别人有过这类失望――”(史铁生《病隙碎笔》)如此的倾谈,让读者和作者马上心融意合,一起进入对生命欲望的深刻体验中,他散文的意蕴由此别具感人的魅力。史铁生对人生认真、严肃、执著而又智慧的探索,让他散文的意蕴博大而深远。
      其次,史铁生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生命的体验出发来探求人生,其散文的意象便具有浓厚的生活意味。他散文的意象平易通俗,来自或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体验,同时又在其中寄予了人生探求的深刻内涵。他散文的选景或取譬,多是自己的亲历,或是基于现实的假象。其中或借用景物,或挪用情景,或描摹心态,或叙人画物,或激情想象,都生动感人。这种生动,更表现在其内涵方面。而史铁生在散文中又以追问和剖析等方式,让日常的具象得以升华,从而使其散文意蕴具体而博大,切近而深远。
      史铁生散文中的许多意蕴是从他自我生命的经历和体验中生发出来的。他在《随笔十三》中回忆:有一回他发烧到摄氏四十点三度,躺在急诊室里好几天,却高烧不退。这时,他惊异地发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沉暗的绿色,幸而心里还不糊涂”。几天后,烧退了的他发现那层沉暗的绿色随之消失,在他眼里世界又恢复了正常的色彩。史铁生由此想象:如果一种动物它的正常体温就是四十点三度,那么它所相信的真实世界是否就可能是多着一层沉暗的绿色?而这种动物即使有,人也难和它沟通,也不会知晓它眼中的真实世界,同样,它也无法与我们的世界比照,也就不会认为自己看到的世界有什么不正常。由此而生疑:也许色盲者看到的是世界色彩的真相呢?“世界上的色彩本不是七种而是九种,因为我们大家都是色盲呢?”接着,他又联想到人们对太阳光谱的分析是否也会因为眼睛的构造而事先已被一种颜色蒙蔽所歪曲了。由此论到“不管借助什么高明的仪器,最终总归是要靠眼睛去做结论;而被眼睛所蒙蔽的眼睛,总也看不出眼睛对眼睛的蒙蔽”。他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去联想、想象、追问、分析,从而营造了由众多意象从不同方面而致的生动意境,它们共同指向而突出了散文的意蕴,象征性、暗示性地启发人们去思考种种情形和人生哲理。比如,上边引文中的意象就启迪人们去思考:人类本身有许多局限性存在,我们只是相对性地在发现着一个世界,在探索着世间万物的本相,我们很有可能被自己的客观或主观的因素所蒙蔽,从而歪曲了世界,错解了人生。人不能满足于、固步于已有的发现,要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发现或校正已有的发现。这样,人也许永远不能完全掌握整个世界的真相,但人可以离那些真相越来越近。反之,会离世界和人生的真相越来越远,其认识和作为就会荒谬无道。违背自然规律,则必受规律所惩罚。人类社会中这样的事情还少吗?人不该多怀疑自己、反省一下自己吗?在人心浮躁的时代,人尤其首先该忏悔自己,等等。对读者而言,这些意象的意蕴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是品读不尽的,你可以联想到人生琐事,也可以推及到人生哲理。而这么多的无尽意蕴,史铁生则只是从自己的一次生病体验衍化而来,从而以自己的体验触发他人的经验,形成情感和认知上的双重共鸣。这样的意蕴可谓是具体形象、博大深远,既吻合现实生活,又深达本色人生。作者层层用象,步步推进,自然耐品,朴素动人。
      史铁生散文的意蕴诚挚感人,有时他并不先以意象导人,而是以抒情、议论等方式直抒自己的生命体验,然后才以简单的意象辅之,或者干脆只以自己坦露的心魂在那儿撩动你的生命体验和思绪。这种情形,犹如火与火的交汇,它甚至不需要什么所谓的“中介”。但其中抒写的体验必是众生所普遍而深刻地有所体验的。这是一种视角倾于内转的抒情意蕴。如他在《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抒写:“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每个人都有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只想自己享用或收藏,并不想说出来与别人交流,或许是不愿言说或不便言说,却永远也忘不了这空间中贮存或生长过的一些事和感觉。这种体验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明显或增多。史铁生以富有情感内蕴的语言挑拨着人们的情绪,唤起人们共有的某种体验,可谓是以心交心。而结尾以日常的邮票为象简单地列举,又宜于人们在真切、朦胧的感觉中透彻地理解,形象地领悟。在他的散文中,有时是以人生的某种普遍体验作意象来营造一种哲思的意境,如为了让人理解人生对沟通的热盼和愿望遇挫后的失望,他在《病隙碎笔》中用了“失恋”的意象:“很多次深刻的失望其实都可以叫做失恋,无论性别,因为在那之前的热盼正都是爱的情感……”“失恋”的心态,虽抽象却实存在于许多人的心里,或者说能被所有的人所感知的,因此以此为象,虽虚却实,说实却虚,虚实间便给人一种深刻的体验,创新了“失恋”的内涵,散文的意境由此而出。
      有时,史铁生的散文是以经历的某种情景或幻想的某种情景来象征哲思。但这些情景都基于现实生活的细节,因而朴素动人。他在《外国及其他》一文中,写到了他去瑞典参加的一个研讨会的情景,特别写到了帕尔梅国际中心亚洲部主任,这个主任是那次会议的组织者之一,也是那次会上唯一不懂汉语的人。可是当一群中国作家和瑞典的汉学家在热烈讨论时,他却默守一旁,积极服务,别人偶尔给他译一点内容,他就点头含笑。最后,大家请他说几句时,他说:他很高兴,因为他看到大家讨论得认真、激烈,却自始至终地坚持,没有人因为话不投机就跑出去。“看见一群素昧平生的人渴望相互沟通,便是那位亚洲部主任快乐的理由!”史铁生认为这个主任的表现便是沟通的一个最动人的象征,这个象征是在这次研讨会的情景中突出出来的,这个主任于研讨会中表现出来的欢乐神情和心态是其中的一个亮点。由此,史铁生说明,沟通并不见得非有圆满的结果,关键在于真诚的渴望。有了它,人就能在沟通过程中得到快乐。这种快乐的情景和意蕴,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缺乏真诚的“虚拟”性会议形成鲜明的对照,启迪之意义就更大了。有时,史铁生以基于现实生活而假设的情形来营造哲思意蕴,他多次以自己的生死情形相比。如为了酿造生命不死的意蕴,他设想了史铁生之死与“我”之不死的情景。他在《说死说活》中说:“要是史铁生死了,并不就是我死了。”史铁生死后,关于史铁生死的消息会日夜兼程,由许多人传播,“但那时我还在”。假设谁有一天在史铁生的坟前悼念他或唾弃他,是因为“我”之不死,而与“史铁生”无关。这样,作者以假设的情形形象通俗地表明了生命之永存,让读者由此情形进入到一种人生的哲理体验。
      史铁生的散文中用了大量的物象来比喻、象征或暗示,让意蕴更平易、丰富和深刻,也更具有美感。如以唢呐声象征命运之曲,以膨胀着的花蕾暗示生命的活力和欲望,以浪与水的关系喻个体生命与人类群体的关系,等等。其中,形成了许多基于墙的意蕴。在《墙下短记》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经历中的几道墙,也写了现实生活中的墙,并形象化地表现了人们的心灵之墙:有少年时经过的一段碎砖墙,有少年心灵中那段迷茫荒凉的长墙,有那面曾被儿时的“我们”做过球门的红砖短墙,有幼儿园那让“我”泪眼望天的青灰色高墙,有残疾的“我”曾愤对和祈求的那面古园围墙,有现在窗前远近峭壁林立一般的高墙和矮墙,有用人的肚皮、眼光、假笑和伪哭造成的墙。这篇短文从幼时之墙写到今日之墙,从客观之墙写到主观之墙,以墙的阻隔喻现实对人欲的局限,从而虚化到人为的心灵之墙,因此文中之墙是客观实存之墙,也是主观虚幻之墙,是他者而砌的墙,也是自身而造的墙。文中用墙与欲望的关系暗示出了生命的困境与动因,表现了生命的悖论和意义。人接受墙,就意味着你要接受现实,接受逃不脱的限制、残缺和苦难。“查阅亿万种心灵秘史,看见破墙而出的梦想都在墙的封护中徘徊。”“墙”让生命具有强烈的拆墙欲望,“墙”却又阻碍、局限着生命之欲。现实之墙和心灵之墙,看不见的墙和看得见的墙,同样阻碍着生命之欲求。人不该相互悲悯,减少些生命之墙吗?史铁生深情地呼唤:“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否则鼾声又起。”但要接受墙,要辩证地看待墙。虽然心和水、天和地、时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对人有着无穷的限制,但“上帝所有的很可能就是造墙的智慧。真若把所有的墙都拆除……满地球都怕要因为失去趣味而响起昏睡的鼾声”。史铁生以他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赋予墙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意蕴。“墙”成为他哲思的一种象征。所以,品读史铁生散文的意蕴,要注重品味和研究他寄寓深意的物象。
      分析史铁生散文的意蕴,于我们的身心和文学素养,都会有深远的裨益。但要真正理解史铁生的散文内涵,最好是多读几篇他的散文,甚至和他的小说参照着看,这样才会慢慢对他散文的内蕴有比较全面而透彻的领悟,尤其是关于他倾诉人生哲思的散文。否则,仅看其中一篇,或其中一篇中的某几节,就难免偏颇,甚至对个别语句还可能有所误解,而产生歧义,这正是因为史铁生的散文内涵相对有自己的整体意蕴,不可割裂。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周吉国(1956- ),河南焦作师专中文系副教授。
      
      ① 张振金著:《中国当代散文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249页。

    相关热词搜索:切近博大诚挚深远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