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_论红军长征中的舆论宣传

    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_论红军长征中的舆论宣传

    时间:2019-02-17 05:47: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为我国革命史、军事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红军在长征途中开展的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也为我国文化艺术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遵义会议后的红军文化宣传工作
      
      革命文化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早在1927年,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在江西永新“三湾改编”时,就为红军士兵委员会制定的五条任务中规定了:“写标语、贴标语、发传单、演讲宣传”。1929年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会的决议中,进一步明确:“红军决不是单纯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等重大任务……红军文化宣传的任务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宣传的方法为传单、布告、宣言、壁报、歌谣、画板、化装宣传、演说等……”因此,在苏区及红军中的革命文化宣传活动,曾一度开展得有声有色。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同时,也批判了“左”倾领导者在宣传工作上对红军“当前的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任务和方向,始终秘而不宣”的错误作法;强调红军文化宣传工作要“适应目前运动战的需要,保证每个战斗的胜利”,进而把红军文化宣传工作与当前同敌人生死搏斗的革命战争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在遵义会议后,红军总政治部便及时向各部队专门发布了一道命令,全文如下:
      各部队立即动员编写标语的命令
      瓦解白军,夺取广大白军士兵,是现在最紧急任务之一,依靠此工作,使我们顺利战胜四面的敌人。各部队立即动员自己各部队中凡能写字的,用木炭、用毛笔、用大字、用小字,在屋壁上,在门板上,编写下列材料十二条,做到每人每天至少写一条。从连队到军团的军队干部以身作则自己动手写,写满整个宿营地。
      红军总政治部
      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附:标语材料十二条
      (一)红军是帮助工人农民的,白军是帮助土豪劣绅的,不当白军,当红军去。
      (二)红军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白军是帮助日本帝国主义的,不当白军,当红军去。
      (三)红军官长对士兵又和气又亲热,白军官长对士兵又打又骂,杀死白军官长,当红军去。
      (四)白军弟兄同红军联合起来,打倒吴奇伟、薛岳与周浑元(或刘湘,王家烈看地区决定)。
      (五)反对白军官长克扣军饷。
      (六)要发饷,要发棉衣。
      (七)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白军到,干人叫,绅粮笑。要使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要使绅粮天天叫,白军弟兄拖枪炮。拖了枪炮回头跑,打倒军阀妙妙妙。
      (八)官僚军阀面团团,害得干人没裤穿,打倒吴奇伟、薛岳与周浑元(或刘湘、王家烈看地区决定),太平世界在今天。
      (九)帮助红军,打平天下,工人农民,一齐出头,白军士兵,都得解放。
      (十)当红军的好处,吃得饱、穿得暖、有自由、讲道理,家里有田分,讨老婆不要钱。当白军的坏处,吃不饱、穿不暖、无自由、不讲道理,家里干得不得了,一世讨老婆不到手。
      (十一)大哥当白军,虱婆爬满身,二哥学裁缝,穿得烂东东,三哥学木匠,住在吊楼上,四哥把田耕,谷子地主吞,荷花出水有高低,你看世人奇不奇?
      (十二)告白军,白军弟兄:我们是红军,我们彼此,都是干人。你不打我,我不打你,联合起来,结个团体。团体结得紧又紧,打平贵云川三省。三省到处起红军,三省干人都唤醒。三省干人万万千,一打土豪二分田,三不交租四抗债,五抗苛税六抗捐,七条人人要吃饭,八条个个要衣穿,九条工钱要增加,十条百货要便宜。这个十条都做了,人人都说红军好,红军天下有威名。亲爱的白军弟兄们,我们说了就要行,不靠他人靠自己,不靠菩萨靠凡人,世上何人最尊贵,头等只有工农兵,土豪劣绅小杂种,贪官污吏大臭虫,帝国主义一齐滚,国民党请他进毛坑。只有苏维埃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得太平,我要说的说完了,请你(老哥)最后下决心。
      
      长征中的红军标语
      
      红军总政治部的命令下达后,红军标语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红军每到一处不仅干部带头写、宣传人员专门写,一般战士也要写。对此,当时的《红星报》曾作过这样的报道:“‘赤’直属队两天内共写对白军士兵的标语600余条; ‘化’团机关连到宿营地天黑了,还点了火把写标语, ‘山西’ (红军某部代号)两天内共写了14800条标语,其中干部写10000条……”
      笔者在红三军团驻扎过的土城,曾听到这样一段《杨政委巧改标语》的故事:
      红三军团部驻扎在土城时,有一个小宣传员忙着到处写标语,当他来到一座祠堂前,发现墙上有一条国民党留下的反动标语,十分醒目:“捉拿朱毛,赏银二十万元!”小宣传员一见肺都快气炸了,怎么容忍敌人如此侮辱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呢?他一边大骂一边狠狠地去刮掉。正巧这时军团政委杨尚昆路过这里,见了便问他:“喂!小鬼,你在骂谁哟?”小宣传员见是杨政委,便噘着嘴巴说:“杨政委,你看这!”杨尚昆抬头看了看,轻声笑着说:“哟!我们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脑袋竟这样值价呀!”小宣传员见杨尚昆不仅不气反而在笑,感到茫然。杨尚昆笑着说:“我看你就别再刮了,刮是刮不掉的哟!你就在旁边也添一条嘛!”小宣传员困惑地望着杨尚昆说:“添条什么呢?”杨尚昆拿过小宣传员的笔,便在原标语旁写下九个大字:“捉拿王家烈,赏银五角!”两条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动派在红军眼里根本一钱不值!小宣传员见了直拍手称快: “妙妙妙!写得妙!”
      长征沿途的红军标语形式多样,丰姿多彩。除总政治部统一下达那十二条标语外,还就地取材,编写了许多脍灸人口的标语。有简洁有力的口号式的标语,也有朗朗上口顺口溜式的标语,还有许多富有浪漫情趣的民谣式、童谣式、说唱式的标语。在贵州遵义和云南地区笔者曾见到这样两条标语:
      一、过乌江
      远看像条索,近看鸭溪河。
      敌人拼命堵,老子硬要过。
      要过要过硬要过,李觉送行蛮不错。
      任你对岸站岗哨,我在这边洗洗脚。
      二、过大雪山
      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
      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
      看白军,已抓瞎,金沙江边学狗爬,没办法。
      蒋介石,回去吧,送来的礼物全收下,多谢啦!
      这些富有极强烈的鼓动性和战斗性的红军标语,似一柄柄投向敌人的锋利匕首。使敌人胆颤心惊,视它为眼中钉肉中刺。在敌伪档案里,就有一件1935年5月4日龙云电命清除共军标语的 手谕,称:“顷闻凡匪经过的地方,标语甚多。或用文字张贴,或用石灰红朱涂写墙壁,遍处皆有。应速令各县责成乡长派人随处搜寻,发现有此种标语,即予撕去或铲除洗涤,勿稍留痕迹为要。并将遵办情形报查。此谕。”民国24年3月14日《云南民国日报》也曾作过这样的报道:“赤匪的宣传,不能说不努力吧。看,红的标语,绿的纸张,贴满了每个房屋的壁头,白的、红的、蓝的……字画。大的传单,小的宣言,差不多到处都是……”这充分反映了敌人在红军标语面前、惶惶不可终日的窘态。
      然而也是这些标语,人民群众却称它为“指路的明灯”、“壁上的指南”。在贵州有个侗族青年叫杨和钧。他读了红军标语后,深受启发。红军走后,他决定循道去追赶参加红军,不幸消息走漏,在途中被敌人抓回杀害。后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他写了这样一首遗诗:“赶场天或是平常,寨上的农民或是行人来往,人人的目光都投向板壁上,因为板壁上有农民的指南,它是红军留下的标语,召唤穷苦农民站起来,打倒土豪分田地,扛起枪把东洋鬼子赶下海。”
      
      长征中的红军漫画
      
      红军在转战川、滇、黔的长征途中,还留下许多标语画和漫画,根据《中央红军在遵义》一书记载:仅遵义地区保存下来的漫画就有14幅,其中苟坝黄村有一幅《打倒王家烈》的漫画:画的右侧为一座单孔石桥,上插一面镰刀铁锤的红旗,正中是一块巨石,上书“打大胜仗,消灭国民党顽敌,为创造新苏区”的字样。巨石左右各有一持枪挥刀的红军,地上倒着王家烈在惊呼:“不得了,红军来了!”左侧方框内写着“打倒王家烈”。
      在云南九龙镇笔者还见到这样一幅漫画:一队武装农民,高举游击队的旗帜,押着一个枯瘦如柴的土豪游乡示众。
      据遵义县党史办的同志向笔者介绍:在遵义的这些漫画作品,多出自曾作过中学美术教员,参加过宁都起义,时任红三军团宣传部长的黄镇之手。后来笔者在黄镇所写的《(长征画集)的回忆及其他》一文中,也见过他有这样的自述:
      “……在长征艰苦的行程中,许多难忘的场面,动人的事迹,英雄的壮举,我仅仅作了一点勾画,留下一点笔迹墨痕。在漫漫途程中,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是真实生活的速写:那林伯渠老人的马灯一直在长征路上闪亮;那十五六岁女孩赤身露体的悲惨景象;那十三根铁索的险峻和二十二名勇士燃起的烈火……都会自动走到我的笔下来。我走一路,画一路,有时画在门板上,有时画在石壁上……”
      好一幅历史的写真画卷,好一个革命的真情表达!这不正如阿英在《西行漫画》中所说:“在中国漫画中,有谁表现过这样伟大的内容,又有谁表现过这样的战斗!它将伴随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行程永恒存在!”
      
      长征中的红军诗歌
      
      在长征的红军诗歌中,最著名的当数毛泽东的长征诗词了。毛泽东在一年的长征途中,便写了《十六字令・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等5首。这些气势磅礴、情味隽永的“马背上的诗篇”,成为毛主席诗词中最精美的篇章之一。毛泽东在那戎马倥偬的长征途中和紧张复杂的局势下,能写出这么多的佳作来,这充分显示了他那非凡的气魄和坚定的胜利信念。
      长征中,红军干部带头写诗的人还有不少。如红三军团第十一团政治委员张爱萍在参加夺取娄山关战斗后,也即兴写了《西江月・遵义大捷》:“抢夺娄山关,直下遵义月明,鏖战竞日老鸦岭,援敌两师丧尽。长征首获大捷,转战历数艰辛,欢声动地如雷鸣,远望万山横亘。一九三五年二月鸭溪。”
      又如:黔西苗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赔锅》的打油诗:“你姓罗,我也姓罗,我们的人马来得多。打破你家一口锅,赔你两块‘袁世凯’,请你老人家别心多。”
      这便是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在赔偿一个苗家大爷的铁锅时,在留条上写的。短短数语间,那红军纪律严明与百姓的鱼水之情,便跃然纸上。
      广大红军战士的诗歌,就更似春天的花朵绽满长征路,今随手采撷几束,捧献给读者:
      过路红军知多少
      甲戎年红军过大桥,过了七天过不了,我向河水去打听,过路红军有多少?河水不说也不讲,哗哗啦啦只是笑。我向树林去打听,过路红军有多少?树林不答也不应,欢欢喜喜把身摇。老鹰飞来把话说,指着蓝天对我讲:“天上星星有好多,过路红军就有多少”。(流行遵义一带)
      牵着老蒋推大磨
      运动战真不错,四渡赤水来回过。逗得川军团团转,累得滇军莫奈何。要快要慢全由我,牵起老蒋推大磨。 (流行四川黔江县边区)
      拣相因
      碰到贵州兵,拣得烟枪几千根。碰到云南兵,拣得龙洋几十斤。碰到四川兵,拣得铜板几百担。碰到中央兵,专门“拣相因”(流行黔北一带)
      红军数九歌
      一九一九红军来�!过了湖南进到贵州。二九二九遵义街头,穷人欢笑富人发愁。三九三九红军开走,白军来了遍地血流。四九四九穷人难受,怀念红军快杀回头。五九五九饿得黄瘦,地主熬骨区长榨油。六九六九穷人心愁,日子难过野菜稀粥。七九七九枪炮声吼,红军回来白军溜走。八九八九打败白狗,穷人欢呼老天保佑。九九九九红军又走,跟着你走才得有救。这种数九天下少有,红军红军天长地久。
      (流行遵义一带)
      红军过尽怪异桥
      我们走过多少桥,搬着指头数不了。过了长江独木桥,又过宜章大石桥。湘江乌江赤水河,人马全都过浮桥。千座桥、万座桥,雾都出来知多少。到了贵州更出奇,走过多少天生桥。这次奇上又加怪,过的是座天人桥。天长石头是桥磴,人架一半搭板桥。北盘江水滚滚流,三砣巨石江中翘。丈长木料搭礅上,架上木料便成桥。先下坡来到一石,平走就到二石了。"虎跳石"上搭怪桥,红军过尽怪异桥。(流行黔西北一带)
      这样的红军诗还有很多很多,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反映了长征历史的真实场景,也表现了红军的真实感情。
      
      长征中的红军歌曲与戏剧
      
      在长征途中,红军歌曲和红军戏剧,是红军用以教育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有力宣传武器。
      在笔者收集到的近30首红军歌曲中,绝大多数是利用民间小调或外国革命歌曲的曲调填写新词的。其中只有陆定一作词,贾拓夫谱曲的《长征歌》是创作歌曲,其他如《红军处处受欢迎》、《三项注意歌》等,是用《苏武牧羊》曲调填词的,《调兵歌》、《胡琴拉起来》是以《苏州小调》填词的,《我们是少共国际师》是用学堂歌《桃花源》填词的,又如《红军歌》是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时期很流行的苏联歌曲《红军最强大》填词的,《红军军歌》是英国歌曲《健儿们前进》填词的,又如《再占遵义城》是用乌克兰民歌《胜利的开始》填词的,还有《当兵我要当 红军》及《渡金沙江胜利歌》等又是以日本歌曲的曲调填词的。
      红军歌曲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红军中专业音乐作曲者极少,加之战事频繁,没有时间和条件潜心创作。
      中国工农红军历来都重视戏剧活动,早在中央根据地时就有了“高尔基戏剧学校”,培养戏剧骨干。李伯钊、沙可夫、钱壮飞、胡底等一批戏剧家在苏区就很活跃。像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等领导,也曾带头登台演过话剧。长征到达遵义时就更加活跃了。除红军自己演出外,女红军李伯钊还指导当地青年知识分子组织“红军之友社”排演戏剧,并成立了工农剧社进行宣传演出。当年参加过工农剧社的李小侠老人,向笔者回忆当年的情景说:“一次,李伯钊大姐带我们去土城做扩红宣传。在街头搭了个土戏台,先由歌咏队用歌声召唤群众,再宣讲红军不拉夫,不派款,北上抗日的主张。这时突然一个青年农民跃上台来要求当红军。我正要给他解释,忽然又上来一个青年妇女向那位青年农民说: ‘你要当红军,红军中有女兵,我也要和你一道参军。’台下的人也纷纷举手要求当红军。这时我才认出女青年就是李伯钊大姐扮演的。这样的街头宣传效果很好,当时登记参加红军的就有80多人。那时《红星报》也曾作过这样的报导:“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大定、毕节各地的12天急行军中,连攻13个县,军师级两级宣传队演戏30多场,每天平均近三场。”可见当时部队演出的频繁。
      红军戏剧内容丰富,从笔者收集的有剧情梗概的10个戏目中,就有街头剧、小话剧、活报剧、花灯剧等等。这些剧大多是为了配合军事行动和适应战争流动状态的要求所即兴创作的剧目,然而这些剧却短小精干、构思巧妙,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下举二剧为例:
      《我当红军去》:为四场小话剧,人物:青年雇农和财主。第一场,雇农受不了财主的欺压和毒打,一摔饭碗说:“我当工人去!”。第二场:雇农当了学徒工,可老板出来,恰是原来的东家,雇农反受到财主一顿奚落,工人又气愤地说:“老子吃粮去!”。第三场:工人当了国民党新兵,正在营门口站岗,一位军官出来,新兵向军官敬礼,军官不分清红皂白的便上前打了新兵两个耳光,新兵一看,这军官原来还是财主东家。此时枪声大作,群众高喊: “红军来了!”军官夹着尾巴跑了,新兵觉悟了,大喊: “我当红军去!”。第四场:红军欢迎雇农和其他入伍的新红军。全剧虽然情节简单,但它却充分运用了戏剧跨越时空的手法,尖锐的揭示了“天下老鸦一般黑“的社会本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不算上乘之作。
      《破草鞋》:是一出独幕喜剧。它的创作和演出过程都很奇特。1935年夏,中央红军成功地甩掉了敌人,在通往会理的行军路上,先头红军沿途丢下了许多破草鞋,这时有人突然说:“敌人追我们啥也捞不到,就留给他几只破草鞋吧!”这句风趣的戏言,引发出一阵笑声。时任宣传部长的黄镇听后,灵感一动,说:“来,咱们就来编个《破草鞋》的戏吧!”。于是几个人便边走边凑,七嘴八舌地凑出了大轮廓,晚上宿营时便由黄镇将人物、台词、场景等编写了出来,到了会理就投入排练。剧情是这样的:蒋介石和宋美龄讲了些前方战况后,叫来薛岳和吴奇伟商议战事,蒋介石在痛骂一通贵州军阀王家烈无能后,命令薛、吴率部加紧追赶红军,二人遵命下。稍后,传来阵阵枪炮声,接着薛岳打来电话,报告追剿红军的战果,蒋介石听了大喜。不久又来电话,说红军施用迂回战术,四渡赤水,突破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渡过金沙江。正当蒋介石又急又气之时,薛、吴二人各提一串破草鞋垂头丧气地来禀报:“报告委员长,红军诡计多端,神出鬼没,我们啥都没捞到,只捡了几只破草鞋!”戏就这样戛然而止。这出戏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后由红军猛进剧社在懋功庆祝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联欢会上第一次演出,它成为在长征中最受欢迎的“保留剧目”之一。
      70年过去了,红军在长征中为我们留下这一条条标语,一幅幅漫画、一首首歌曲、一出出戏剧,至今还闪射出灿烂的光辉。正如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一书所称赞的那样:“他们的设备那么简陋,可是他能满足真正社会的需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再没有比红军文化更有力的威力,更敏锐更巧妙的宣传武器了。”
      责任编辑 何 蜀

    相关热词搜索:宣传工作红军长征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