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李调元的诗 [李调元机敏对诗联]

    李调元的诗 [李调元机敏对诗联]

    时间:2019-02-20 05:46: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清代著名的诗人李调元是四川绵州罗江(今德阳市罗江县)人。18岁时,到浙江余姚县去看望任知县的父亲。江浙一带文风鼎盛,是骚人墨客荟萃之地。有一伙文人听说县太爷的公子到来,而且据说还是个“神童”,就想出出他的洋相,杀杀四川人的威风。他们在江边一凉亭里搞了个接风小宴,一边恭维,一边要李调元以诗叙述旅程。李调元虽初来乍到,但还是敏锐地觉察到对方的用心,于是爽快地说:“我咏诗,请你们用笔记。嘭嘣一只舟,呃嘎顺水流。噼叭几桡片,啊嗬下扬州。”
      这伙文人一听,面面相觑,李调元用四川方言做诗,许多词有声无字。江南才子们都认为这是一首十分生动的好诗,可许多字都写不出,结果自己反出了洋相。
      回驿馆途中经过一池塘,有鱼儿在水面蹦跃。一胖生员出上联“清水池塘清水鱼,鱼吃清水”,请李调元对下联。此时正值春末夏初,池塘不远处的黄花地里有一农家女子正在采撷,李调元立即对道:“黄花菜地黄花女,女采黄花。”对得十分工整。
      回到驿馆,江南才子们见没有难倒这个“四川土包子”,很有些不服气,一文士指着屋檐的麻雀和屋后高树上的鸟窝,又要李调元即景口占一诗。李调元喝了半盅酒,吟道:
      “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吟出第一句,在座的名士们抿嘴笑。吟到第二句,名士们抚掌大笑:“这也算诗?”李调元未理睬,自个往下吟:
      “枉食皇粮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李调元巧妙地把这些秀才们比喻成一群枉吃皇粮、叽叽喳喳乱叫的麻雀。听到这里,名士们一下子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李调元25岁,考中了四川乡试乙卯科举人,十一月去北京,准备参加第二年春天礼部主持的会试。来到北京后,他住在四川会馆。会馆刚修好,大门口还缺一副楹联。执事早已听闻李调元的才名,便请他题联。李调元思索片刻,走向书案边,提笔濡墨,运腕挥毫,写下了几行大字: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在北京,有一次文人聚会,遇一江南文士。李调元客气地问对方大名,此人答道:
      “春芍药,夏芙蓉,秋菊,冬兰,我本探花郎,三江徐广义。”
      李调元听出对方不逊的口气,当徐广义问及他姓名时,也不甘示弱,答道: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吾乃摘星子,四川李调元。”
      一次,李调元打着灯笼回住处,在前门大街遇一来京应考的江南举子,打着“状元及第”的灯笼。那人见李调元也打着同样的灯笼,冷声问:“尔是何人?”李调元狂傲地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李调元反问“尔何人”,对方却说:
      “斩白蛇,起大泽,高祖姓刘。”
      “高祖”比“老子”高了辈分,李调元吃了哑巴亏,才知道天外有天的道理。这场礼闱考试,李调元落了榜。直到四年后,李调元再次赴京赶考,才中了进士,还点了翰林。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九月,李调元第二次出京南下,任广东学政。一次去琼州(今海南),在澄江人海处有一“通潮飞阁”,路边立着一座石碑,上面镌刻一上联:“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李调元感到十分纳闷。陪行者是府学训导,介绍说,当年苏东坡贬谪到这里,三年后奉旨转徙。临行前来此游览,好友佛印也正好云游至此,便出此上联请苏东坡对。当时,苏东坡归心似箭,想了半天也对不出,于是出钱请人镌刻立碑于此,以待来者。
      李调元向四周仔细地看一看,对训导说:“唐宋八大家的苏东坡怎会对不出此联呢?不可能!其实,苏学士早已对出来,他是以所见景物为对,只是你们没看出来罢了。”说着,吟出下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这个故事,至今在海南民间还流传着。
      
      (责编 郑 红)

    相关热词搜索:机敏李调元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