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东软合并华信员工增至2万 享受政经利好莫忘印度弊端

    东软合并华信员工增至2万 享受政经利好莫忘印度弊端

    时间:2020-03-17 12:19:3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当国家从政策层面大力提倡发展软件外包的时候,国内两大软件外包企业如能实现强强联合,不仅能够帮助抵御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还可能奏响中国软件行业整合的序曲

    当金融危机开始冲击软件外包产业之时,东软CEO刘积仁却显得比很多企业都乐观。东软的成长计划仍在按部就班地推进。

    2月16日,东软集团发布公告称,拟与大连华信通过合并方式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具体方案仍在向相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和方案论证。业界预期,东软集团可能将为此增发约1.43亿股的新股,约占目前东软集团总股本的15%。东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并购的最终情况会在一个月内确定。东软集团股票已于2009年2月17日起停牌。

    对于此次并购,东软集团表示此举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软件外包与服务业务领域的规模,提高整体竞争力。据悉,两家公司在离岸外包业务的方向上有较大的交集——均主要来自日本企业。

    东软合并大连华信的消息使很多业内人士备感突然。以前,缺少大规模的外包企业一直是中国外包产业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业界多数观点都对刘积仁的扩张倾向于乐观其成,因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对中国发展软件离岸外包而言可谓是难得的机遇。然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为首的一批资深人士也对中国发展离岸外包颇有微辞。在此情形下,即使刘积仁心愿得偿,东软能否成为IT业又一个联想或华为式的国际企业?

    强强联合

    在软件外包行业内,员工规模是外包企业争取大订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许多大的软件开发订单往往要求数千名工程师同时协同开发。一直以来,软件外包行业的分散格局导致中国至今尚未出现一家服务外包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企业。

    由于缺乏与世界顶尖企业同等规模的大型企业,在大的外包和集成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外包等需要规模效应的项目上,包括东软和大连华信在内的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还很弱。

    用刘积仁的话说,东软成长的历史就是一种融合的历史。1988年,刘积仁和几个同事仅用3台PC、2间教室和3万元经费起家,在1991年正式成立东软。此后,东软在一次次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设有子公司,与英国、德国、荷兰、日本和国内的众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这些合作中,东软不断融入来自医疗、教育、汽车等各个行业的经验与机会为自身的发展所用。然而,员工规模一直是东软无法进入全球软件外包第一阵营的软肋。据悉,东软目前仅有约15000名员工,和印度动辄数万名员工规模的同行企业无法相比。

    大连华信则成立于1996年5月,注册资本为15,000万元人民币,主要从事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目前已与NEC、NEC软件、日立软件、NTF DATA、新日铁SOL等日本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商排名显示,该公司在2006年度、2007年度均名列第二位。但大连华信现有员工总数也不过4000人,在竞争力上也大受限制。

    业界认为,一旦完成此次合并,东软将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员工超过2万人的软件外包企业,2008年二者合计的外包收入高达18亿元人民币,收入超出随后厂商1倍以上。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新东软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从7.5%上升到12%,超出新的第二名约3倍。

    东软集团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实力较强,大连华信的应用软件开发实力较强,两家公司的主要市场都在日本,合并后新公司有较完整的业务组合。2007年,大连华信的前五大客户分别为NEC、日立软件、NTT DATA、通用电气和三菱电机,与东软的重合率不高,合并后双方可以开拓更多领域的市场。

    还值得注意的是,东软的海外市场业务大部分来自于日本。大连华信的主要海外客户也来自于日本,其日本业务优势将大大推进东软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增强赢取大订单的竞争优势。

    同时,在与东软的合并中,华信方面也有内在的冲动。2006年和2008年,这家大连企业曾分别计划在日本和国内A股上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结果都了无下文。而东软则一举实现了集团整体上市,借助东软,华信或可以实现曲线上市。

    显然,此次合并将会极大地稳固东软在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内的老大地位。但是,业界有观点指出,东软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国内同行,而是印度和爱尔兰等海外竞争者。

    目前,印度占据了全球外包40%以上的份额,尤其是在以欧美为发包地的市场上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营收来看,印度年营收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就有1O家以上。

    除了销售收入不在同一层级,印度的外包公司在员工规模上的优势也远非国内外包企业可比。印度最大的四家软件外包公司塔塔、Infosys、威普罗(Wipro)和萨蒂扬(Satyam)等,每家的员工总数都有数万,塔塔的员工总数甚至达到了12万之多。

    业内有观点认为,要想真正具备进行国际竞争的实力,东软等国内外包企业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并购合并等方式迅速壮大规模,打造员工规模更大的企业。

    恰恰在此时,金融危机给蓬勃发展中的中国软件业带来了订单锐减、生产成本增加以及融资困难等各种难题,但是,这也为他们在休整时期带来了更多的潜在并购机会。

    金融危机使优质企业的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为收购赢取较低的价格奠定了整体的环境。软件外包行业中,中高级人才缺乏的现状比较明显,这类人才在中国本土并不多见,海外企业的裁员也为国内软件企业弥补缺乏高级人才的短板提供了最佳时机。2月18日,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OO卢朝霞就声称,经济衰退给东软带来并购机会,金融危机使人力资源成本降低,有机会吸纳更多人士加盟。

    基于这些分析,业界认为东软与华信的合并或许将奏响软件行业整合的序曲,接下来的并购整合可能会更加频繁。

    潜在的外包大国

    不管赞成发展软件外包,抑或反对,大家都认为中国欲成为外包大国,首先需要世界级的服务外包公司。东软的此次大规模合并,符合软件外包企业做大做强的规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一步步迈向软件外包大国的身影。而据知情人士私下透露,为了促成东软的此次合并,“大连市政府就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该人士认为,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做大软件外包业务的必要前提。

    1997年开始,印度就对软件外包企业开始实行长达十年的免税政策,其中包括多个税种,但是中国的扶持政策与之相比还相差较远。自打提出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后,近年来,国家屡屡出台政策支持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将发展外包行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本刊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自2006年起,商务部先后认定了16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4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并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正是在此期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上海证券报》日前发布的软件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1-11月,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出口达到11.3亿美元,同比增长48.1%。

    虽然中国的软件外包发展还与印度有着不小的差距,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东软等中国软件企业既着力开拓海外外包又着力发掘内需的策略为整个行业大大降低了风险,也显示出特有的竞争优势:中国不仅具有和印度同样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中国的总体网络环境和相关基础设施都要优于印度。

    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外包领域还存在许多后来居上的可能。今年2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正式批准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大连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这20个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日前,刚公布初稿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中也有多项涉及软件及服务外包行业的内容。

    分析人士指出,中软、东软、浪潮软件等软件研发与服务外包企业将会获得新一轮更大力度的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近日举办的印度NASSCOM年会上,中国软件服务的品牌被认为是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德意志银行首席欧洲经济学家Thomas Meyer指出,中国服务外包业在人才数量、市场规模及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国毫无疑问将成为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整合的受益者。中国软件外包产业与印度相比,正在逐步取得平等对话的地位,并且从长远来看,中国是唯一能够与印度相抗衡的软件大国。

    而在此过程中,合并后的东软也将寻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孰先孰后

    熟悉东软集团外包战略的人士向《IT时代周刊》指出,此次合并是东软向国际大型软件外包企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但是,在金融危机仍在肆虐的特殊时期,刘积仁在扩张策略上必须注意规避诸多风险。

    据悉,东软的优势在嵌入式软件开发领域,其70%的业务来自于国内市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30%来自于海外市场,而这类业务中的大部分面向产品工程。因此,刘积仁自信地表示,金融危机对东软的冲击不是很大。

    反观印度,其诸多软件外包企业面临金融危机之时却难有这种自信。由于印度软件业6l%的外包产品都销往美国,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印度企业遭受重创,塔塔、Infosys和威普罗的利润都出现了明显下滑并面临裁员困境。

    因此,倪光南等人就认为印度实际上给了中国软件外包企业一个不好的先例。他们指出,与印度软件业高度依赖国外市场不同,中国国内的软件外包市场需求本身就非常巨大,不一定非要舍近求远地去和国外竞争者拼个头破血流。并且,政府最近频频出台的各项拉动内需的举措,在水利、铁路、电信等一系列基础项目方面创造了巨大的软件和信息系统需求。同时,3C牌照的发放也将引发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嵌入式软件需求的急速增长。这些都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机会。

    而一直以来,日本软件外包订单占中国外包订单总量的50%以上,是中国外包企业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在日本业务的布局上,东软目前在名古屋、大阪和东京都设有业务部门,固定员工达到一百多人,短期出差的流动员工也有三四百人。东软表示将继续巩固对日外包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日本业务的规模。

    业内也有观点认为,目前日本市场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正在萎缩,很多日本企业的业绩都不理想,这可能会导致短时间内外包业务的订单下滑,新东软如果在这一特殊时期盲目扩大日本业务的规模,恐怕也会得不偿失。

    同时,印度软件业极度依赖国外市场的单一结构导致其抗风险能力很差,这种反面经验也值得新东软在制订新的海外策略时引以为戒。如果新东软只把业务盯在日本市场,日本区域在东软的整体业务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则很可能会在又一次危机来临时重蹈印度的覆辙。

    因此,业内专家表示,东软应当从印度企业的遭遇中吸取教训,首先应当深入发掘国内企业的外包需求,踏踏实实做好国内市场。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稳固和扩大日本业务,并适时向欧美市场扩张。以这种复合型的业务结构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才是明智之举。

    乐观的看法则认为,在欧美市场,金融危机使一些大企业的订单减少,但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裁撤IT部门,也带来了一些相关业务外包的订单,这也为中国外包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并且,不久前萨蒂扬和威普罗等软件外包巨头的造假账和贿赂丑闻事件令整个印度外包业的信誉因此遭受到了严重打击。据悉,已经有一些世界500强企业陆续取消了对这些印度公司的订单。这对于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来说,是一个顺势而上的机会,但印度同行犯下的错误更是应当引以为戒的深刻教训。

    同时,软件行业的专家们还指出了东软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较低,高级技术人才还比较缺乏,在高端业务方面的竞争力也不足。中国要真正成为成熟的软件外包大国,还需要努力克服这些难题。

    相关热词搜索:政经印度增至利好弊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