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成就

    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成就

    时间:2020-03-18 05:09:4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业生产分期

    1、新时代的勃发时期(1911-1937年)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的景德镇陶瓷在完全脱离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下,无论陶瓷的品质、品种、数量和从业人员、生产规模、对外影响都得到迅猛的提升和发展,成为又一个高峰,一批批高品质的陶瓷代表了这一时期,而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两个基础。

    人才基础:1911年的“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清王朝的丧钟,统治中国长达260余年的清朝寿终正寝,位于景德镇山南麓的延续达600多年的“御窑厂”宣告终结,这也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自明代以来由官方引导的“官民竞市”产业格局变成为民窑唱独角戏的局面,大批供职御窑厂的工匠和艺人脱离了“御窑厂”的束缚,流入社会,或转人民窑,或自立门户,他们高超的陶瓷成型和装饰技艺,以及训练有素的工作作风,给当地的陶瓷业界注人了一股强劲的活力,在较短的时间里这一批人融入民间,由于他们有很深的功底,很快就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生产的主流引导,促使了景德镇陶瓷业走向兴旺和发展。

    思想基础:欧洲以科学思想、工业制度为主题的产业革命所带来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在全世界掀起巨大波澜,现代科技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给景德镇的民族资本家带来思想上的震撼。

    受“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思想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景德镇的一批社会贤达、有识之士、爱国实业家和陶瓷艺术家们在“研究陶业,教导工人,改良制造,以完善商品”的鼓噪下,力图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陶瓷产业和艺术创作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2、国难时的衰败时期(1937-1945年)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也给景德镇陶瓷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抗战爆发后,最初景德镇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成为周边逃难难民的栖身之所,难民的涌入使得景德镇这个弹丸城市功能丧失,陶瓷生产被迫无序化。1939年开始,日军飞机先后21次对景德镇的轰炸,居民和陶瓷工人为躲避轰炸,白天出城,晚上进城,大批陶瓷工人回乡避难,还有一大批青年工人参军上前线。劳动力急剧下降,陶瓷运销路径的完全阻塞断绝,使得景德镇陶瓷生产几乎完全停滞,1940年全镇烧瓷的柴窑和槎窑由1933年的139座下降为33座,使昔日“……舟车云顿,商贾电鹜,……熙熙乎称盛观”的景德镇陷于沉寂。

    即使这样,仍然有一大批陶人在艰难中寻求发展,如王大凡立意创新的“落地粉彩”技法,一经推出,很快为同行所采用,这种技法一直影响至今。有“青花大王”之称的王步,改弦易辙,暂时放弃青花装饰,专攻釉上粉彩,兼备釉下釉上,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

    3、动荡的复苏时期(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由于市场的需求,景德镇陶瓷生产开始复苏,短短的四年时间,从业人员迅速增长,全镇烧瓷的柴窑和槎窑由1940年的33座,恢复到103座。产品品种、数量、质量迅速提升,基本恢复到抗战前的水平。一批制作精良的瓷器被国民政府作为礼品瓷赠送给盟国首脑。其时生产的具有神秘色彩的“蒋介石瓷”受到当今收藏界的追捧。

    二、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业成就

    纵观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业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陶瓷产业方面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新式瓷厂和陶瓷管理机构相继设立。

    清末和民国初期,以1905年在江西萍乡设立的“江西萍乡瓷业公司”为发端,1910年开始,在景德镇先后设立的“江西省瓷业公司”、“天佑华瓷业公司”以及与美国利特尔·琼斯公司合作的“美成瓷庄”和专门为教会生产圣品瓷的“范永盛瓷号”等等,将景德镇传统的家庭作坊形式向半机械化、机械化的转变。

    1925年,成立“江西省陶务局”,籍以加强陶瓷生产工艺的研改良制和推广工作。1929年,江西省政府建设厅在景德镇设立办理关于江西省瓷业指导和改革事项的“陶务局”。1933年,江西瓷业改进会成立,设在江西瓷业公司内,下设五部。

    1934年,江西省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江西陶业管理局”,在当时著名的工业改革家杜重远的主持下,对景德镇瓷业整顿改良,用机器制坯代替手工捏坯,改筑煤窑取代柴窑,以印刷彩饰替代手工笔绘,这些措施对当时复兴民族工业和景德镇的陶瓷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新式瓷厂和陶瓷管理机构的推动下,景德镇陶瓷业在工艺成就上取得突破:

    成型工艺上:从原料的开采、泥料的练制、坯胎的成型、装饰的方式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的加工程序,制作工艺达到较高水平,具有明显现代化特征。

    彩绘装饰上:创新出“贴花”、“刷花”工艺,颜料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和化工颜料互相结合,彩料纯度提高,色彩丰富,发色鲜嫩光洁。“新彩”的出现使釉上彩装饰变得简单,用油彩色直接在瓷胎上勾、皴、点、染,一人就能完成。烤炉也采用电力,因此温度、时间都能有效得到控制。

    窑炉烧炼上:在沿用传统的“镇窑”和“槎窑”的同时,也大量使用“圆窑”、“遂道窑”等类型的窑炉,燃料采用煤和油,这一类型的窑炉窑温高、温差小,窑内器物受热均匀,胎土完全瓷化,成瓷率高。

    2、陶瓷教育方面整个明清以来在景德镇民窑陶瓷产业内部,组成了以地域为单位行会,各个行会严格按照封建的传、帮、带形式来依次递补,增加产业工人,一般限若干年收一次,限制从业人员,以便垄断整个行业。行帮、行会有严格的帮规和惩罚措施,有着鲜明的行业垄断性和技术的封闭性。帮与帮之间不跨行生产,不隔行授艺,非亲不授,非子莫传,带徒传艺有严格的规定。这种封建的行帮垄断,狭隘保守的文化观念和封建意识,严重阻碍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为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民国时期以“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为办学宗旨的中国第一所陶瓷职业学校“中国陶业学堂”于1910年设立。此后相继成立了如“江西省乙种工业学校(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分校)”、“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浮梁县立陶瓷职业学校”、“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多所职业学校,1945年还创刊全国唯一陶瓷刊物《陶瓷半月刊》,先进的陶瓷教育和传播方式,既打破了历史上艺人子承父业,家族相授的樊篱,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振兴陶瓷工业,实现实业救国”思想和陶瓷专业技能的新兴人才。

    在兴办专业学校的同时,还办起一些夜校形式的陶瓷工人训练所,其目的是“养成勇敢自信之工人,以期恢复民族精神,灌输瓷工日用常识,以期充实生活能力”,经过培训的瓷工成为景德镇民国时期陶瓷改良发展的又一支主力军。

    3、陶瓷艺术方面1915年景德镇多件陶瓷产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以极大的震撼,在浮梁县知事陈安的授意下,吴霭生、王琦等组织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当时吸收社员300多人,在日常活动中对社员讲授陶瓷美术、中国画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员的各自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公开教学,观摩展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极大地调动了社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社员的创作热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928年,王琦、王大凡等组织“月圆会”,相互切磋画意,品评画理,主张画必有意,成为一个陶瓷艺术家团体,后人称其为“珠山八友”,代表着当时文人画派的最高艺术成就,把景德镇的陶瓷新粉彩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至今难以逾越。其他一些类似团体的美术社等在景德镇不时出现,这些看似松散的艺术团体,对推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三、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生产品种及特点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生产按类型分为:陈设艺术瓷和日用瓷。陈设艺术瓷品种主要有青花、粉彩、雕塑、颜色釉四大类。在这四大类品种中创新产品和仿古瓷器并驾齐驱,各自独领风骚。

    1、青花瓷青花瓷始创于元代。自明代永乐起,青花瓷器开始进入景德镇瓷器装饰主流,民国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民国时期青花的工艺常见的主要有传统手绘、现代贴花和印花三类。

    传统手绘青花瓷的技法主要取法清代康、雍、乾三朝,题材广泛,画面生动,线条流畅,水路清晰,属青花瓷中最为珍贵的品种之一。

    现代贴花的青花瓷器,图样清晰,规格统一。印花的青花瓷,线条简洁,画面规整。

    民国青花绝大多数作品都沿袭前朝画风:线条勾勒纹饰轮廓,分块分片用洗水分水法形成不同色阶,达到层次分明,水路清晰的艺术效果。如:《青花制瓷图圆盘》胎质细腻,釉面洁白,构图丰满工整,线条清晰流畅,料色青翠莹亮。

    民国青花创新上,以王步为典型代表,他把中国画”六法”的骨法用笔融入经他革新的青花分水技法中,在分水过程中用笔徐疾轻重、婉转变化恰到好处,浓淡过渡自然。

    现在古玩市场经常能见到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画面夸张合理,色彩对比强烈,线条流畅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味,一度被认为是景德镇民国陶瓷的代表作。

    2、粉彩瓷粉彩瓷,在清代康熙晚期创烧。由于它色彩丰富、淡雅柔丽,又有软彩之称。它是在彩料中引入了以砷配成的玻璃白的釉上彩,给人粉润清逸的美感,故称为粉彩。随后逐渐发展成景德镇彩瓷生产的主流。

    清末民初,景德镇瓷器彩绘业都以个体作坊式生产经营,称为“红店”。大致可分为“美术彩业”、“写意彩业,’、“古彩业,’上、中、下三类。

    美术彩业:指专绘高档艺术瓷业。民国时期美术彩业沿袭传统技法方面的陶瓷产品胎体精细、釉质润净、构图严谨规整,画面工整华丽。

    在民国时期美术彩业中,先后一批批艺术家致力于粉彩彩绘的研究与探索,借鉴、运用和吸收中国画营养,用于改良传统粉彩的技法和审美,构图灵活、画意清远、笔法精炼、着色淡雅。提升了粉彩瓷艺术的文化品位。这一批批艺术家由于个性、阅历、修养、气质的不同,在选择题材、形象特征、表现技法等方面也各有特色,使民国时期美术彩业百花齐放。

    3、颜色釉瓷高温颜色釉瓷是景德镇六大传统名瓷之一,最早创烧于宋代,到清代进人鼎盛时期,景德镇是中国烧造颜色釉瓷器历史最长、品种最多、质量最好、成就最高的地区。

    民国时期烧制高温颜色釉工艺有很大发展,恢复烧造了难度极大的祭红、豇豆红,还有天青、豆青、祭蓝、仿钧釉、窑变花釉等釉色。还仿烧出一大批康熙、雍正、乾隆颜色釉佳器。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玉绫窑”主人吴霭生,在颜色釉方面贡献卓越,他的“美人醉”为一时杰出佳品。“鄢德亿瓷号”主人鄢儒珍的乌金釉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藏界盛传的“洪宪瓷”瓷胎以及加工绝大部分都出自“玉绫窑”和“鄢德亿瓷号”。

    4、雕塑瓷景德镇陶瓷雕塑始于隋朝,从宋代开始制作的品种日渐增多,所出成品灵巧、典雅、秀丽,走过一个由简朴进入到精微的时代。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雕艺术题材丰富,品种多样,功底深厚,技法娴熟,形式新颖,塑彩结合,塑釉烘托,开创了瓷雕艺术的新天地。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雕有圆雕、捏雕、镂雕、浮雕、雕刻五类。题材大多是佛像、福禄寿三星等吉祥人物和英雄豪杰形象以及动物、花鸟等。

    民国初年,福建游泽长(又名长子)来景德镇,运用何氏瓷雕技法与景德镇制瓷原料、工艺相结合,创作了一批别开生面的新作。何氏瓷雕风格与景德镇的瓷雕传统瓷雕风格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使景德镇民国瓷雕起了质的变化,从而形成二者兼具,却又超越二者的新风格。在游长子指导和影响下,曾龙升、蔡金台等悉心研习,都成为一代雕塑家。圆、捏、镂、浮雕技法俱全。既是自然物产的艺术塑造,又是具有实用性的器物,二者兼备,造型独特。

    综上所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8年间,景德镇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跌宕起伏的烽火岁月,然而,景德镇人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创新进取的精神,继续续写中华民族陶瓷文化灿烂的篇章,依然与明、清两代一样,成为世界艺术陶瓷的制瓷中心,延续景德镇千年窑火的辉煌,其陶瓷生产方式、教育科研、装饰艺术三个方面在景德镇千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样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篇章。

    相关热词搜索:景德镇陶瓷民国时期成就艺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