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时间:2020-03-23 05:07:1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历史教学新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达到改善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相对“有效”而言,自然也就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因为在我们历史教学中确实存在低效课堂现象。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空洞。一些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基本上没有考虑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完成教學目标的设定,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随意发挥,漫无边际,没中心,没要点,胡乱联系,想起什么说什么,这自然难以形成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如必修一教材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教材共有“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选官制度”和“监察与谏议”三目内容,实际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但是有些教师完全依据自己的爱好,将“监察与谏议”作为重点之一,而且还联系现在的反腐大讲特讲。“监察与谏议”只是编者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古代君权受限制的一个补充,其实在古代君权强化的时代“监察与谏议”的影响是很小的。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果大讲特讲“监察与谏议”,势必影响本课主要教学任务的完成。

    2.教学设计没有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要求。现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从网络获取大量我们课堂教学所需的资料,但正因为如此,我们一些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根据所教对象的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而是照搬他人设计的所谓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造成教学要求和学生要求脱节,自己在课堂上也把握不好,这样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3.课堂教学形式的表演化。就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化而言,我们的一些历史课堂教学只注意课堂表面上的热闹。尤其在公开课,我们设计了老师和学生不断互动的表演,看起来一节课精彩不断,但一节课下来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却基本没有,在互动表演中学生自主能动性很低,人云亦云,教师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没有实现真正互助、欣赏的讨论合作。虽说一节课师生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发言的、讨论的,应有尽有,但下课后你询问学生究竟学习了什么?你对本课堂历史问题有何感悟?学生则说不出所以然。

    针对存在的低效课堂现象,我们一线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下面就本人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进行高效课堂的探讨。

    要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更新历史教育理念,一线教师要明白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是我们老师,我们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课堂模式等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教书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尤其一些老教师经常不备课完全根据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导致课堂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学生却不知所云。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不断反思自己、完善自己,从自己身上去挖掘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潜力,学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机智地调控课堂氛围,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有效性的把握,以前我们经常说要怎么设计来取悦学生,要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高兴,从而构建乐学课堂。我们老师都把精力放在课堂设计上,突出课堂要精彩,但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所以有效课堂的把握首先要求我们历史老师要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不仅仅是课堂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来做好这一要求。在资源整合方面哪些是有用的史料,哪些史料可以舍弃,在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补充中显得非常重要。在资源整合中我们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1.史料选择的针对性。现在的历史教学完全根据教学参考和课本略显单薄,我们要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和历史细节来丰富课本知识,但要防止纯粹为了补充而造成课堂各种教学资源泛滥成灾,如有教师在设计《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时,围绕教材目录“开国大典”内容时向学生提供了影视、文字材料和历史小故事等课程资源来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内容,仅历史小故事就达四个之多。这一节课的课堂内容设计中一个“开国大典”内容就差不多要一节课来完成。“开国大典”知识内容是初中学生就很熟悉的一个知识点,高中课本的出现就是为了知识的关联的需要,花几分钟时间简单提一下就可以的内容却花了一节课来完成。这主要就是历史老师在把握课堂内容设计方面因为不会取舍、整合教学资源而带来的弊端。

    2.史料选择的多面性。如我们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时,往往只能根据教材的编写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完美的赞扬。我们肯定太平天国运动对封建王朝打击的反封建意义,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的破坏性。实际上当马克思深入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真相后,便深刻地指出:“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口号,他们所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有当权者的惊惶还更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似乎就在于用奇形怪状的破坏,用全无建设工作萌芽的破坏来和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兵没几天,连一个县城都还没占到,立足未稳,就迫不及待自封‘天王’。才打进一个名叫永安的小城,在强敌围困之时就大封诸王,并向全军下诏,封官许愿。从广西一路杀出来,大凡攻占一地,来不及逃走的青壮年一律被胁迫参军,否则斩首。刑罚也极为严酷,斩首之外有五马分尸,最恐怖的是‘点天灯’。”假如我们能够把这些史料补充进我们的历史教学,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全面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史料选择的真伪。老师在史料选择方面一般都会选择到网络上来寻找自己备课所需的补充史料,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上出现很多真假,难辨的史料。但有些老师并没有很好地先去甄别这些史料的真假直接拿出来就用,如在讲抗日战争“日本在中国的罪行”这一目时,有一位老师引用了很多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民众的照片,但有几张照片明显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民众的照片,但这位老师却张冠李戴地选择了错误的史料。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突出中国抗战的伟大,说中国是二战中军队和民众伤亡最多的国家。稍有二战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二战伤亡军队和民众最多的国家应该是苏联。所以我们在史料整合过程中引用的史料一定要准确无误。

    课堂有效性的提升要处理好课标要求和历史教材的关系,在课标中我们历史老师在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时一个是要达到的内容目标,一个是情感目标。在内容目标中我们要明白课本的内容知识中我们要讲什么,如岳麓版必修一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教材中有“联邦宪法的制定”“1787年宪法”“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和“两党制”四目内容,于是有些教师完全依据教材,将“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作为重点之一而大讲特讲。实际上,《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说出美国1787年憲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只是编者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当今美国的现实制度所作的一个补充。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果大讲特讲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势必影响本课主要教学任务的完成。

    情感目标的完成就是我们的学生学习完这一内容后所应该有的历史价值观和态度。如我们在讲“抗日战争”这一知识点时,涉及对汪精卫和蒋介石两个人的评价,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史料,帮学生完整地理解汪蒋的历史,从而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学完历史后认识到不管汪精卫在做汉奸之前做了多少有利于革命的事情,但因为在抗战时做了汉奸而遗臭万年,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民族情感。蒋介石虽说在解放战争时期屠杀很多民主人士,但我们必须承认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引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作用。假如我们仅仅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学完抗日战争的内容后根本达不到很多情感目标的培养这一要求。

    课堂有效性的提升注意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合理性,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如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在课堂讨论中,我们不宜讨论一些目前史学界争论很大的观点,在开放性的课堂讨论中必须要和老师科学准确的点评相结合,如在中国近代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学生对这个人物在课本的定位是比较模糊的。我们初中历史一开始接触把李鸿章定位为“卖国贼”,但在高中学习洋务运动时我们经常会赞誉李鸿章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所以我们可以设计关于“李鸿章是否为卖国贼”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老师必须要明白我们要学生讨论什么,怎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形成怎样的结论。假如老师不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话,学生要么主动性低,出现冷场,要么七嘴八舌乱说一通,这样的讨论对高效课堂是无用的。

    课堂有效性的提升还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规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学习规范主要是能够用历史的史观和历史的语言来表达,目前的高中生普遍存在不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现象,表现为:历史概念和辩证唯物史观基础差,不会用历史语言描述历史事件,缺乏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都存在问题。如我们在一节新课讲授完后必须要布置好下一节课的预习,让学生对即将要学的新内容有所准备,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高效地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历史教师要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意识和习惯,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课堂有效性的提升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要不断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对于教学而言,及时反思有利于教师总结一堂课的成败得失,并且及时纠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很快反馈到接下来的教学中,这样会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及时提高。争取出现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便会使教学过程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反思中发展有效教学。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教学话题,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地想出策略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M].人民出版社,1997.

    [2]潘旭澜.太平杂说[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编辑 谢尾合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提升高中历史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