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浅析“桃花女”故事中的民俗信仰

    浅析“桃花女”故事中的民俗信仰

    时间:2020-03-27 05:18:2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俗文学传统故事是下层风俗信仰的集中反映,“桃花女”故事结合了民俗信仰、文学、宗教多方面的体现.本文即以“桃花女”故事为研究中心,在分析“桃花女”故事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从而研究“桃花女”故事中所体现的民俗信仰,认识此类俗文学传统故事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判断。

    关键词:“桃花女”;故事;民俗信仰;道教

    作者简介:周帆,学校:山西大学,专业: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2

    一 、“桃花女”故事的流传概况

    今存最早“桃花女”故事为元代杂剧,在《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都著录此剧,在曹本《录鬼簿》作《破阴阳八卦桃花女》,视剧作者为元末杭州人王晔。在今脉望馆抄本《太和正音谱》作《智赚桃花女》视为无名氏作。

    自元杂剧《桃花女》产生之后,“桃花女”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元末刘庭信【正宫端正好·金钱问卜】套数有“恰便似破八卦桃花女计量”句。明代小说集《贪心误》中第五回《云来姐巧破梅花阵》作者不详,详述云来姐如何以石人压石道明,后石道明在家设梅花阵欲制死云来。其与元杂剧只是人名不同(桃花女—云来姐 周公—石道明)。在明代小说《西游记》第三十五回写“周易文王,孔子圣人,桃花女先生、鬼谷子先生”。还有明小说《七曜平妖传》第九回徐洪儒妻提及“胡永儿沐玉英满堂王怀女,刘金锭,苏紧盯,桃花女、张四姐、殷九姐都是此女子……”。明小说《二拍》卷三十三,写抽马夫妇均擅长看相、卜卦类的异术,二人结合“好似桃花女嫁周公,家里一发的阴阳有准,祸福无差。”以此可见元代到明代“桃花女”故事仍有流传。

    清道光年二十八年(1848)联益堂刻本,同治五年(1866)新刻本。无名氏所传四卷十六回中篇小说《阴阳斗异说传奇》。惟联益堂本多了裘日修序。南开大学尚有津门储仁逊抄本,题名《阴阳斗》。所述情节与杂剧《桃花女》大致相同。后据小说改编清《车王府藏曲本》中的鼓词《阴阳斗》十八本,情节几乎与小说相同。后人整理的《桃花记鼓词》、《新刊桃花记》也是鼓词的民间文艺形式“桃花女”的故事。清光绪三十四年吕光祥抄本《顺星宝卷》,故事开头增添了悟禅修性,祈求福禄延寿等宝卷的惯用形式。故事的主体情节与杂剧、小说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后面加入了“桃花女试仙法”、“桃花女求雨”、“桃花女度双亲”等符合宝卷惯用情节的模式。晚清小说《野叟曝言》第二十三回,写四嫂听到张妈说及旋姑时应道“小媳妇也想来,他兀会推天算地,怕不如桃花女神通广大,连周公都弄得七颠八倒…这不是桃花女的后身吗?”。同时,在《山西地方志》叶士宽《(山西)沁州志》卷九将桃花女定位当地陶家沟人,故事情节虽缺少关键的婚俗,但是其它情节如桃花女和周公的斗法都大致相同。从以上所述中“桃花女”故事在清代的流传也是非常广泛的。

    近现代在南北范围内传播。民国二十三年孔耀明抄本《桃花延寿宝卷》和光绪宝卷抄本情节大致相同。近代以来产生了很多有关“桃花女”故事的地方戏。陶君起编的《京剧剧目初探》中收集了富连成班的《乾坤斗法》在书中指出其所叙情节与元杂剧《桃花女》全同,又说秦腔有《桃花女》,桂剧有《周公与桃花》,滇剧有《双八卦》,豫剧有《火里桃花》,徽剧亦有此剧目。《山西戏曲剧目总揽中》收录有《周公八卦》雁北弦子腔剧目,民国间筱吉仙(张宝魁)曾出演的晋剧剧目《桃花女》并指出晋北有道情《周公与桃花》,繁峙与广灵有秧歌《八卦》(又名《周公八卦》)。《秦腔剧目初考》中收录的《桃花传》也是按照杂剧《桃花女》本事搬演的。蒲剧(中路梆子剧目)《八卦图》同样是以元杂剧《桃花女》为本事。台湾学者林锋雄指出在台湾畅行的宜兰“宜兰新福轩傀儡戏团”以乱弹福禄系统唱腔表现的傀儡戏《桃花女》,并有在台湾当地流传的闽南语《桃花女周公斗法歌》。此外,在钟敬文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甘肃卷中收集了采录于甘肃山丹县花寨乡的《金童玉女》,河南卷中收集了采录于开封县曲兴乡的《桃花女和周公》其故事情节俨然就是杂剧《桃花女》故事的缩影。甚至于今天相声小品中仍能听到完整的《桃花女》故事。

    综上,时间上今存最早桃花女故事是元代《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此后从明清至今,桃花女故事的流传没有中断;地域上“桃花女”故事的流传地域由北到南流传;体裁上,杂剧、小说、鼓词、宝卷、地方戏、民间故事被广泛运用到不同的民间文艺中。该故事,在漫长的发展流变中,跨越了不同地域、不同民间文艺形式。可以说被民间文艺广泛的接受。其关键原因在其中所体现的民俗信仰符合民间百姓祈福禳灾、延寿等愿望。

    二、“桃花女”故事中所体现的民俗信仰

    追溯历史可知,人类的早期充满了想象和好奇心,先民们以其本能的方式释放着身体的各种欲望,力图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原始法术”正是早期人类企图控制自然界的一种特殊手段。“桃花女”故事中涉及的桃崇拜、阴阳八卦占卜、定亲婚娶、拜星官求法、起死回生之术等诸多法术,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文化价值。是民间法术的集中体现,以至到现在中国民间日常生活也都遵行流传下来的习俗,此习俗大多源自古巫术。顺星禳灾之术:

    占卜之术,是指占卜者利用自然、机械的或人为的工具和方法。向神询问过去或将来人事和其他事物的结果;并根据占卜工具所显示的兆文、信号等,判断吉凶祸福,认为上述信号就是鬼神的意志,人们把这样的来的信息,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在桃花女故事中无论是周公还是桃花女判断对方吉凶都是通过根据对方的生辰八字来预知所问事项的吉凶。占卜之术至今在一些村落中还保持着,村子里的人恭敬的称这类算卦人为“先生”。传说占卜之术是伏羲氏所创,正是由于这些民俗传统故事的流传其中符合农村百姓祈福禳灾的心理才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招魂术,人因为有魂魄,所以才能生存于世,灵魂可以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既有如此多的机会可以失魂,就要创造各种招魂的办法,将失去的魂随时招回体内,这也是保护人类自身、控制外界影响的一种措施。这种思维过程,便是招魂信念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儿魂是在傍晚以后进行,并不是白天,魂灵属于阴性,往往在黑夜飘荡,喊魂往往也必须在夜间,其次,虽有供祭仪式,但不用巫师,喊魂者是儿童的母亲或祖母等。石婆婆听取桃花女的禳解之术在夜晚三更时喊她儿子的名字,所以石宗辅才能听到石寡妇叫他,从而避过一难。

    星象崇拜,桃花女在为彭祖求寿时体现了古俗中的“七星掌命”关于“星象崇拜”很多学者根据史料“南斗注生,北斗注死”进行过很多的论说。

    制敌术,在巫术中有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出于制敌制人的。英国学者弗雷泽在将到西方巫术时,往往用接触原理,叙述这种巫术之所以能使人相信其发生效力的原因,对方的姓氏、生辰、脚印、影子等,也都可以由接触原理演化出各种制敌手段。周公得之桃花女两次破了他的卦,妄图通过娶桃花女为媳,请了四位凶神。后来害人不成周公又命彭剪道桃花女家的后花园砍了她家院里自己的本命树—小桃树,后桃花女丧命。都体现了周公在巫术上的制敌术。同样在《桃花女宝卷》中桃花女试仙法,“我今也把仙法施,看他周公何解通?”

    祈雨,在《桃花女宝卷》中加入了桃花女祈雨的情节。祈求风调雨顺是人们对天神的一种心愿。

    此外,在故事高潮“诓亲之计”中,桃花女在出嫁时“穿红袄”“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跨马鞍”、“撒草米谷”等退去各种灾星,迎来各种吉星,虽然在婚礼过程中使用,但却综合了一个一生所能碰到的各种祸福。这种婚俗的法术处处揭示传统婚礼文化底蕴。

    三、“桃花女”故事中民俗信仰形成原因

    “桃花女”故事中涉及到桃崇拜、占卜、定亲婚娶、拜星官求寿之法、起死回生诸多民俗法术源于民俗信仰。“民间信仰”指的是广大民众的神明信仰,道教与民间信仰同出一源,在文化基因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民间信仰在某种意义上受到道教一定的支配,道教神仙在民间信仰的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民众中,神圣的传统是不可更改的,谁不遵从民俗就比较遭到上天的惩罚,“桃花女”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民俗,正体现出自古以来的原始民间信仰崇拜及法术的影响,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则是道教的影响。道教生于民间,自产生时就为适应民众的心理、生活需求,有治病、救世的精神,所以在早期的法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桃花女”故事的本质是道教法术大全,是通过道教的一些法术来禳解灾难,其起源其实就是道教法术在民间的流行。所以无论是民间的口头传说还是道教的经典文献,都通过理想的方式来表达满足人们对生命局限超越的愿望。

    故事在元代开始受较上层社会的关注,形成了《桃花女》杂剧。这并不是偶然的,这和蒙元有密切的关系。道教之源本自上古,中经数次流变繁衍,逮至大元走向鼎盛,成为惶惶大者。金元之际,许多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对时世心灰意冷,在无休止的动荡面前,转而栖身于宗教。值此之际,北方道教骤然兴起。除此之外礼法的松弛,社会的相对落后,蒙元的一些新巫术的融入。

    “桃花女”故事的产生是元代后期南方道教图景的展现。这昭示出道教世俗化、民间化的发展趋向。同时,故事中集中体现的民俗信仰符合民间百姓的生活,才使得故事得以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王晔 撰,存张月中、王钢 《全元曲》,中州出版社1996 。

    [2]《全元散曲》,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64。

    [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

    [4]《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车王府曲本提要,郭精锐、陈伟武等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6]《京剧剧目初探》,陶君起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7]《沁州志》,叶士宽 第276-277页,凤凰出版社、上海书店、巴蜀书社《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39册,影印乾隆刊本。

    [8]《桃花女宝卷》,吕定祥抄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

    [9]《顺星延寿宝卷全集》,孔耀明抄本,民国二十三年(1934)。

    [10]《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欧阳建、萧相恺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 。

    [11]《中国巫术》,张紫晨著.上海三联书店1990。

    [12]《金枝精要》,英詹·弗雷则著 刘魁立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3]《中国道教史》,傅勤家著,东方出版社2005。

    [14]《元代道教史籍研究》,刘永海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5]《道教与民间信仰》,李远国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相关热词搜索:浅析民俗事中信仰桃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