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解决进路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解决进路

    时间:2020-04-05 05:15:4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人格同一性一直是一个争辩不休的重要问题。追溯其根本,可能要从柏拉图时代开始,其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自我或作为自我的一部分应该是最高的及灵魂不灭,实质上是个简单的非物质实体。但到了近代的洛克,则认为自我应该被理解为不是当作一个简单的存在实体,无论是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它应该一个关于心理上和身体相关要素的持续变化的过程。1960年至今,西方哲学家复活并发展了洛克的理论,并将幸存(survival)及时间放入人格同一性的问题中进行研究。基于大量第一手外文资料,从历史的梳理到当今的价值解析,拟就人格同一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人格同一性;时间;心理进路;身体进路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29-04

    人格同一性问题起源于西方哲学,我国的哲学界近年来也在研究西方哲学时发现其古老且重要的地位[1]。什么是人格同一性呢?今天的“我”,是昨天的“我”吗?这不仅是心理学的问题,更是哲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2]。那究竟什么是人格同一性?在笔者看来,人格同一性就是指“自我”随着时间的流逝,今天、昨天和明天的“自我”是否有一种恒定不变的同一性。它包含了三重意义:第一,机体上的同一,即人的身体和心理是否保持同一;第二,人的自我意识是否同一;第三,被认定的社会角色是否同一。

    一、人格同一性包含的几个问题

    20世纪以来,关于人格同一性问题的研究及讨论更多的是依靠经验科学的成果和思维方式的变革[3]。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发展,医学研究中的脑裂人以及思想实验中的换体人、冷冻人、复制人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人格同一性的问题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义。但是以上所有的讨论及研究都离不开人格同一性中所包含的几个根本问题[4]。

    1.Personhood(人格)

    什么是人?作为一个人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充分的?即人与非人的区别。人有什么而非人没有什么,这问题应该与怎么定义“人”这词有关。更具体地说,我们能追溯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一个人,或者一个黑猩猩、“火星人”或者电子计算机怎样才算一个人[5]。

    2.Persistence(持续性)

    是什么被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人从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持续存在?也就是一个人存在于不同的时间点。这就是人格同一性关于时间持续性问题的一种解释,或者说是人格同一性方面的一种标准[6]。历史上这个问题经常引起希望或恐惧,就如柏拉图的《斐多篇》所说:我们死后可能继续存在[7]。这种发生的可能性,取决于身体的死亡是否会必然带来某人存在的终结。洛克认为:“人是一个有理性和反应会思考的智能生物体,并且能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能像生物一样思考自己。”[8]这可能意味着某事物在固定时刻是一个人,当且仅当他具有这些心灵属性。即过去未来的人是你,这个命题成立仅仅在你能记得他在那时拥有一个经历的情况下,或他能记得你现在拥有的经历,这种说法被称之为记忆标准(Memory Criterion)。但记忆标准会陷入一个误区:如一个人变成一个植物人状态,导致植物人没有任何记忆,那么这个植物人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他将停止存在。但事实却非如此。假设植物人不是人,这就不会涉及一个人存在某个时间点和存在另一个时间这种情况。记忆标准说明了什么使得一个人持续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什么使得一个人持续存在,所以在胚胎到人这一过程是空缺的。在持存问题上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两个问题:(1)我们该要研究什么使得任何过去或未来存在的人(或非人)成为你或者我?(2)基于什么情况下,存在于一个时间的人同一于存在另一个时间点的某事物?在持续性这个问题上,哲学家们通常质疑的是问题(1)而非问题(2)。因为他们认为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个人,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作为一个非人而存在。这种说法是“人格本质论”,它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一个人存在于一个时间点,他必定存在于每一个时间点,这使得两个问题等价。然而“人格本质论”是否正确还是个重要的问题[9]。

    3.Evidence(证据)

    我们如何辨别谁是谁?所有的证据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疑问:现在这儿的这个人是否是昨天这儿的这个人?当不同类型的证据支持相反的裁决时,我们该怎么做?证据问题对于区分持续性问题非常重要,其代表人物就是休梅克[10]。

    4.WhoamI?(我是谁)

    通常来讲:人格同一性就是怎么辨别这个人就是这个人,你的身份是由什么使得你不同于大众而独立存在?并且能从其他人中辨别开来?或者你定义自己的方式;又或者是你的价值和确立构建你的生活的一种体系[11]。

    5.Population(数量)

    如果我们将持续性问题看作是探寻存在并留存至今的一个特征,那么,我们可能也想知道在任何一个时间的那个阶段有多少个体?是什么决定了现在有多少人?假设现在地球上有70亿人口,是什么因素让你得到现在的这个数?问题不在于在给定的时间内有多少人的理由,而在于这个数量是由什么构成的。威尔克斯(Wilkes)认为,一个人格分裂的人可能出现两个或多个能思考的人,这就是被称为“共时同一性(synchronic identity)”。与此相反的是,有关于持续性的问题,即“历史同一性(diachronic identity)”,对这两个状态容易产生严重的误区,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共同状态涉及一个时间点,而历史状态涉及一段时间点[12]。

    6.What am I?(我是什么)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说,你我及其他人是什么东西?我们形而上学的本质是什么?比如:我们是什么构成的?我们全是由物质构成的吗?如果我们是由物质构成的,那是什么物质呢?换句话说,我们空间的分界线在哪?更基本的是:用什么来固定这些分界线?我们是实体——形而上学意义上独立的人——又或者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一种状态,又或者是其他事的某一方面,又或者是我们某种程序或事件。对于这个广泛的问题的回答是:我们是生物体。另一个回答是:我们是整体上的非物质实体,又或者是由一个非物质的灵魂和物质的身体的组合物。而休谟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集束观念”;刘易斯(Lewis)和哈德森(Hudson)认为,我们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阶段;而罗素和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什么也不是,我们并不真的存在[13]。

    7.How could I have been?(我们的过去何以真的存在)

    我现在存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我本质上拥有哪些属性?哪些仅仅是偶然的或临时的?会不会我曾经存在于子宫,而在我有意识前就死亡了?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一个现实世界,但他不再是他,所有人都被调换了位置,导致你的人生变成我的,反之亦然。因瓦根(Van Inwagen)认为,人格同一性不是回答是否在其他世界存在的人与这个真实世界的人相同,但有时我们会讨论他们之间的联系[14]。

    8.0What matters in identity?(同一性的重要性)

    关于同一性实际重要的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应该关注它?为什么它很重要?想象一下,如果我不是我,你不是你;又或者我的脑袋在你的身体里或者你的脑袋在我的身体里,谁该为谁的行为负责?谁奋斗了谁的明天?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觉得理所当然,但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的话又有另一层意义[15]。

    二、关于人格同一性的思考路径

    1.关于持续同一性的解释

    第一个:几乎所有对持续性问题做出的答案都遵循三类,第一种是心理进路(Psychological Approach),即根据一些心理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是充分或必要的或两者皆是,在某种意义上是继承了它自身的心理特征,如信念、记忆、喜好、理性思考的能力等。这些都来源于你自身,且已经继承它的心灵特征。但关于继承问题又有一些争论:它是否必须被一些身体上的连续性所支持,或者是否需要一个“无分支”这样一个要求。还有一个不同意见是关于心灵特征需要什么来继承?但大多数哲学家已经承认一些关于心理进路的版本,包括:刘易斯(Lewis,1976)、内格尔(Nagel,1986)、诺齐克(Nozick,1981)、帕菲特(Parfit,1971)、休梅克(Shoemaker,1970)等等[16]。

    第二个:通过时间的同一性存在于一些无理性的身体关系中,那个过去或未来的你拥有你的身体,他和你的生物体一样,或像你的存在或消失是否与你的生理因素无关?我们将它称为身体路径(Somatic Approach)。在搞清楚谁是谁的问题上,一种观点是身体证据优先于心理证据,但这不能与身体进路混为一谈,这与证据问题有关。所有支持心理和身体进路的人,都同意有一些东西使我们持续时间的同一性存在于其本身以外的事[17]。

    第三个:反标准主义者(Anticriterialism),认为心灵和身体的持续是同一性的证据,但这不保证没有一种持续是对你的生存而言是必要且充分的。对持续存在问题的简单陈述是:存在于一个时间点的人同另一个时间点的人,当且仅当他们是同一的[18]。

    2.主流观点心理进路的再阐释

    大多数西方哲学家被心理进路所吸引,如你的大脑被移植你也会随之而去,这是因为你的大脑承载着你的记忆和心灵特质,这会是接受者认为他或她就是你。但为什么这种信念是错误的?假设时间同一性跟心理状态有关,在回答持存问题时很难让人信服。我们所认为时间的同一性存在于怎样的心理关系中?如记忆:当且仅当你能记得以前的经历,那么过去未来的人是你,反之亦然。这个观点被18世纪Searfeant和Berkeley讨论过,但最著名的是Reid和Butler[19]。

    有两个假设:

    A.如果X和Y是同一个人,且Y和Z是同一个人,那么X和Z不可能是两个人。同一性是可以传递的,而记忆持续性不行。

    B.假如你可以记得某个人的经历,那么他就是你(对人格同一性而言记忆的持续性就是充分条件),但这是不得而知的,因为你不知道某人是否真的有过一段经历记得这段过去的经历。记忆是主观的,它的前提是必须假设你就是那个人,那么此论证就是一个循环论证,无意义[20]。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是通过将直接的记忆转换为间接记忆,从而修正记忆标准:Z是X是因为Z有Y的记忆,Y有X的记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应是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即“超感官认知(retrocognition)”或“准记忆(quasi-

    memory)”,就像记忆。但没有同一性的要求,甚至可以自相矛盾的说,我记得我没有做过某事,而是别人做的,这时它是我的“准记忆”[21]。然而原始和修正的记忆标准也面临一个更明显的问题:关于我们的过去,我们有太多不能记住或者“准记忆”记得,同样我也不能间接地把哪些交叉的记忆片段连接起来。比如我在沉睡的时候不能回忆起发生在我身上的事,记忆标准就认为我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的,昨晚睡在我床上的是别人,这显然不符合现实[22]。

    休梅克(Shoemaker)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即“因果依赖性”,并给出两个概念:心理联系性(psychological connectedness)和心理连续性(psychological continuity),从而得出一个新的“记忆标准”:假设存在时间点的人X与存在另一个时间点的人Y同一,当且仅当那时的X与在另一时刻的Y保持心理上的连续,避免了对记忆标准最明显的反驳[23]。

    可是这里仍然遗留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假设我们能复制所有大脑中的心灵内容至我的脑中,再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清除两个大脑之前所有的内容,这是否是一个心理连续性的例子取决于什么样的因果关系。结果是,这个人(拥有我大脑和你心灵的人)在心灵上与之前的你一样,而不同于之前的我,他继承了你的心灵属性。但这种做法对吗?你能在一个人类动物及另一个人类动物之间实现大脑转移吗?心理进路的提倡者休梅克(Shoemaker)和昂格尔(Unger)提出了一个反对心理持续性的策略,同时没有抛弃心理进路[24]。

    3.心理进路的分裂及方案

    针对心理持续性,有一个对心理进路更为严重的担心出现了:一是你可能在你的心理意义上同时是两个人。假设你的大脑(负责心灵部分的)被移植,接受者在心理意义上与你持续,心理进路还意味着他是你。二是两个人可能同时是一个人。假设一个人的两个脑半球同时移植到两个空的头中,将两个接受者称为lefty和righty,他们都与这个人在心理上持续。心理进路提出:每一个与你在心理上连续存在的都是你,从而得出:你是L同时也是R,但这不可能,因为L和R是两个人,一个事物不能在数上同一于两个事物[25]。

    心理进路的支持者在解决这问题上有两个方案:一是“多重占据理论”(multiply-occupany),即如果你在未来分裂了,那么就有两个你。我们认为你是两个人,你现在完全相同,且在同一个地方做着相同的事,想着相同的事。例如:L和R在他们分开之前拥有共同的部分,然后在不同的临时的地方被分开,他们就像两条路并作一条接着又分叉,享有一些他们的某一部分,但又不是彼此。关于这种观点目前还在争论[26]。二是“无分支理论(non-branching view)”:如果你的大脑被切开,只要一个半球被保存你就会存活;但是如果有两个半球同时存在,你就会死亡,分裂就意味着死亡。这正好与我们大部人所认为的相反。因此分裂有时并不是心理进路的特殊问题,但分裂问题考验着对持续存在问题的答案[27]。

    4.心理进路的“过多思考者”问题

    还有一个心理进路的困难是:它排除了我们是生物体。如果人们移植你的大脑,人类生物体即你将不再有那个器官。但如果你是一个生物体,那么你将留有一个空空的脑袋,这与心理进路相反;相同的,只要进入植物人状态,就没有任何人类生物会存在。如果你是一个生物体,你可能是以一个植物人状态存在,这也同样与心理进路相冲突。心理进路认为:关于时间上的持续存在性并不是由人类生物体所表现的。对于一个人类生物体的存在,心理连续性不是充要条件。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可能不是生物体。生物体所体现的困难是它不能承载我们的思维和意识,事实上它似乎在心理上与你不能区分。那么哪个是真正的你在思考?或者哪个思考者是你?一个不是生物体的人和一个不是人的生物体。如果你接受心理进路,那么你会认为你是人而不是动物。但是动物可能会以同样的理由认为它是人不是生物体。

    心理进路的支持者对此的回应:一是人类动物具有心理持久性条件,除去表象,心理进路与我们人类动物是相容的。如外科医生把你的大脑移植给另外一个人,而将一个动物切除其他部分只留下大脑,然后再到另一个房间把一个新的补充部分加上。即使被移植,那个得到你大脑的动物已不存在[28]。二是否认人类动物像我们一样思考,人类动物从外表上看显示是拥有意识和智力的,但其实它们自己是不思考也没意识的。思考的动物就不是心理进路的问题。如果人类生物体不能有意识,那么任何生物体不具有心灵属性,这一事实需要解释可能因为生物体是物质的,只有非物质的东西才能有意识,但如今很少有哲学家接受这一点。休梅克(Shoemaker)认为,任何思考或意识必须以心理连续性才能持续。因为它属于精神状态的本质,具有某种特定的因素影响在某一状态的存在“being”而不是其他存在。(这是心灵功能主义的一个版本)。比如:比起香草我更喜欢巧克力,所以我选择巧克力而不是其他人去选择巧克力。如果一个生物体有这样一个喜好,尽管那种状态导致另外一个生物选择巧克力,因为生物体的大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中,这会违反之前对于心灵状态提出的解释。由此推断没有生物体有喜好,相同的推理普遍运用在心灵上,生物体持续存在条件与他们的心灵属性不相容,但是一个跟随被移植的大脑的物质的东西有心灵状态(心理进路是对的)。由此推断,有心灵状态的你和我,以心理连续性的功效存在,因此我们不是生物体,这同时解决了“过多思考者问题”并证明了心理进路是对的[29]。三是人类生物体像我们一样思考,如果你是两个生物体中的一个,你将以自己的方式思考,但怎样知道我们不是那些生物体呢?一种方法是关注人格本质及第一人称指称。即人称代词像“我”仅仅指人,当你的动物身体说“我”或者想“我”的时候,它并不是指它自己,它是指你——在同一时间说它的那个人[30]。

    5.身体进路的优点

    如果我们是动物,我们有动物持续存在的条件,动物似乎由于一些纯粹身体的持续存在特点而存在,因此动物主义似乎是身体进路的一个版本。动物主义观点就是:似乎有一个会思考的动物在你的身体里,而你就是这个动物。它并没有简单地说所有动物都是人,正如之前的人类胚胎及处于植物人状态的动物可能不算作人,作为一个人可能只是你暂时的属性,动物主义也没有说所有的人是动物,而斯诺登(Snowdon)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动物主义完全没有回答人格问题。

    一些哲学家支持身体进路解释,但没有说我们是动物,他们认为我们是通过我们身体在时间上的同一性包含在我们身体的同一性中,这就是人格同一性的身体标准。但昂格尔(Unger)和约翰斯顿(Johnston)对其进行了反驳:如果你的大脑被移植后,你将仍然留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就是说身体进路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谁是谁这个观念相容了。每当我们说谁活着谁死了,就是说这个人类动物活着或死了,而心理进路就没有这个优点。

    三、比较后的结论

    在比较了以上两个重要的对同一性解释的版本,我们看到心理进路虽然有吸引力,但存在着分裂的问题。通常的无分支反应就是它自身不可能以及认为同一性没有实际的重要性。这反过来威胁着观点最初的支持者。心理进路也同样意味着我们不是动物,这又引起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与我们称之为身体的智能动物相关?身体进路,特别是当我们与我们是动物这一观点结合,在直觉上有吸引力,似乎避免了“过多思考者”问题,但面临着大脑移植可能性的问题[31]。

    关于以上相互矛盾的观点的争辩,它似乎引起形而上学及心灵哲学上更普遍的问题。比如:支持心理进路的人认为一个正常的人类生物与一个能思考和有意识的非生物有联系。他们需要一个非生物体形而上学本质上的解释,以及它怎样与动物相关?如果他们希望通过否认人类动物能思考来解决思考动物的问题,它们将需要一个关于心灵本质的解释与它一致。

    这些更广泛问题关于心灵的本质属性及临时部分的存在,不能只通过考虑人格同一性而得到解决。我们认为吸引人的关于人格同一性的观点可能取决于一般形而上学的考虑。探寻我们的时间同一性而不先解决这些潜在的问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Behan,D.Locke on Persons and Personal Identity[J].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1979(9):53-75.

    [2]Baker,L.R.Persons and Bodies: A Constitution View[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2.

    [3]Carter,W.R.How to Change Your Mind[J].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9,(19): 1-14.

    [4]Hudson,H.A Materialist Metaphysics of the Human Person[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1:99.

    [5]Collins,S.Selfless Persons: Imagery and Thought in Theravada Buddhis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56.

    [6]Heller,M.The Ontology of Physical Objects: Four-Dimensional Hunks of Matte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65.

    [7]Hirsch,E.The Concept of Identit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89.

    [8]洛克人类理解论[M].谭善明,徐文秀,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33.

    [9]Hume,D.Treatise of Human Nature[M].Oxford: Clarendon Press (original work 1739); partly reprinted in Perry,1975:54.

    [10]Johnston,M.Human Beings[J].Journal of Philosophy,1987(84):59-83.

    [11]Lewis,D.Survival and Identity,in The Identities of Persons,A.Rorty(ed.),Berkeley: California,and reprinted in his Phil-

    osophical Papers vol.I[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210.

    [12]Locke,J.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ed.P.Nidditch[M].Oxford: Clarendon Press (original work,2nd ed.,first published 1694); partly reprinted in Perry,1975:56.

    [13]Lowe,E.J.Subjects of Experien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58.

    [14]Ludwig,A.M.How Do We Know Who We Are?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245.

    [15]Mackie,D.Personal Identity and Dead People[J].Philosoph-ical Studies,1999(95): 219-242.

    [16]Nagel,T.Brain Bisection and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Synthèse 22: 396-413,and reprinted in Perry 1975 and in Nagel,Mortal Question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112.

    [17]Noonan,H.Personal Identity,Second Edition[M].London: Routledge,2003:111.

    [18]Nozick,R.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M].Harvard Univers-

    ity Press,1981:256.

    [19]Olson,E.The Human Animal: Personal Identity Without Psycholog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58.

    [20]Parfit,D.Personal Identity[J].Philosophical Review,1971(80):3-27.

    [21]Penelhum,T.Survival and Disembodied Existence[M].London: Routledge,1971:210.

    [22]Perry,J.Can the Self Divide? [J].Journal of Philosophy,1970(69): 463-488.

    [23]Puccetti,R.Brain Bisection and Personal Identity[J].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1973(24):339-355.

    [24]Rea,M.Material Constitution: A Reader,Lanham[M].MD: Rowman & Littlefield,1997:289.

    [25]Rigterink,R.Puccetti and Brain Bisection: An Attempt at Mental Division[J].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1980(10):429-452.

    [26]Russell,B.The Philosophy of Logical Atomism[J].Monist,1918(28): 495-527 and 29: 32-63,190-222,345-380.

    [27]Schechtman,M.The Constitution of Selves[M].Cornell Univ-

    ersity Press,1996:256.

    [28]Shoemaker,S.Self-Knowledge and Self-Identity[M].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3:201.

    [29]Swinburne,R.Personal Identity: The Dualist Theory,in Shoemaker and Swinburne,Personal Identity[M].Oxford: Blackwell,1981:209.

    [30]Thomson,J.J.People and Their Bodies,in Reading Parfit,J.Dancy (ed.)[M].Oxford: Blackwell,1997:308.

    [31]Unger,P.I do not Exist,in Perception and Identity,G.F.MacDonald (ed.) [M].London: Macmillan,and reprinted in Rea:1997:407.

    相关热词搜索:进路性问题人格解决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