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三大素养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三大素养

    时间:2020-04-12 05:16:5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有的教师讲得不精彩,不吸引人,学生收获不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只盯着具体知识,没有体现高层次学科素养。本文阐述了教师应具有的三大素养——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教学素养,并通过实例论证了三大素养对优秀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独立思想 教育心理学 教学素养 素养的源泉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11-04

    一、独立思想、独特风格是教师深厚素养之一

    教师应高瞻远瞩,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独到的学科见解,以及洞悉教材思想内容本质的高屋建瓴的穿透力。教师自己不但要是个有思想的人,还要培养出有独立思想的人。

    正如史金霞所著的《重建师生关系》中说,教育,并不是要让孩子如何成功,如何优秀,如何出人头地,过上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当然,并不拒绝让孩子能得到这些,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哪怕他将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只要他的生命质量是高的,那么,他也会幸福。生命的质量取决于什么?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一个拥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人,必然能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而不会照着别人的样子或者按照别人的要求活着,不会成为一个充满奴性的人,要么被别人奴役而不自知,要么一心想奴役别人。

    读吴非撰写的《不跪着教书》一书,被他的思想所感染,他认为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则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终身教育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窦桂梅老师也被吴非老师所感染,她在《玫瑰与教育》中说,读到吴非《不跪着教书》中关于教师风格的遗失的感慨,书中描述了坐着身边的老师大多没有特点,一个个一板一眼一副谦谦君子形象,却看不到任何个性,更谈不上自己的风格。《不跪着教书》专著中有一篇《呼唤风格》,文中一再强调“风格即人格“。他回忆了自己上大学时的几位老师——有的连上4节课仍气如雄辩,唾沫横飞;有的旁征博引,竖行板书,一个问题引十多种说法;有的讲词曲时忽然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上课时直逼学生提问题,如答记者问;有的信马由缰,黑板上一个字也不写,吹到下课才如梦方醒……而今身为老师的他,很是感慨于自己身边的老师——他们为师大多没有特色。

    徐百柯在《民国风度》中讴歌的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美好的学问竟可以这样朴素”的李赋宁、“两束雄文,一抹背影”的冯友兰等,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分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愚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不失风骨、风趣或文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他们做人做事,都是有承担的:对社会、历史、民族的承担——“铁肩担道义”;对自我生命的承担——“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对学术的承担——“舍我其谁”。这些知识分子教书治学、为人处世之道,追求、理想和精神风范,对我们今天重建自己的生活、理想,有着深深的启示:时代需要有思想、铮铮风骨的铁血卫士。例如,因拒收张作霖三十万元“封口费”而惨遭杀害、以身殉道的学人邵飘萍,他有一句座右铭“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再来看看当今的社会,我们身为人师,我们的思想、个性怎么样?我们在学生的心中有没有一个鲜明的印象?

    性狷洁,慕仁义、好虚静、重实学,徐州师范大学教授邵盈午的《民国范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申述的那一个个“民国范儿”,是何等地凛凛而有生气,朗朗各具风神!他们或以存亡续绝的“一二人”自命,或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相期;或傲岸不群,掉臂经行;或放浪形骸,惊世骇俗;或革故鼎新,开启民智;或悲悯天下,度化众生。而今“非娇厉所得”的“民国范”已渺不可寻,坦荡襟怀的缺失、浪漫精神的流逝、率真风度的消隐、至善至美至纯的心性的凋萎……

    《做最好的老师》中李镇西老师说,要做个有思想的教师,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即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严正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我所理解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我作为一个教师,虽然平凡,但要坚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执著于教育事业,遵守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学生,积极投入教育实践中,用充满激情、一丝不挂的工作作风培养下一代。时代呼吁有自由思想、独立风格的教师,撑起教育事业的大梁,培育出有自由思想、独立风格的人才。

    二、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深厚素养之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阐述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育心理学是为教育服务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实现优质的教与学。优质的教与学分为三个系统:目标、动力、方法。

    1.因材施教——目标明确。

    偏好,量化研究表明,先天特质的影响力大概占50%左右。个体“偏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特征,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其本质就是让教育“适合”不同的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迎合教育。另一方面,个体的偏好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最底层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是要“投其所好”,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吸引并从中感到快乐。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理解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动力,不要以为他们是故意作对而加以斥责,强迫他们学习。

    比如,有的学生经常不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还出言不逊,甚至对老师大喊大叫。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若当场大发脾气,势必造成师生间的剑拔弩张之势,若情绪失控,甚至可能导致课堂教学陷于瘫痪,落下教育失败的“后遗症”。因此,教师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多站在学生立场考虑问题,在难堪的处境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心平气和地妥善解决这类“冲突”事件,从正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2.诚心育人——动力适度。

    我在课下,曾与学生交流,他们上课最怕什么,学生说,“看到教师漏出不耐烦的表情,心里觉得很难受,对老师怀有恐惧,害怕老师脸上那种表情”,学生的回答令我既震惊又羞愧。带队伍带的是心,教学生教的也是心,正所谓心悦诚服。丹.柏秉斯基在《团队正能量:带队伍就是带人心》中说,不要对所有的错误都提出批评,对小的错误,可以给出警告,但警告之后要进行交谈。能够阻止我们的不同恐惧有数百种,但至少有五种恐惧是最普遍的,假如我们知道如何使这五种恐惧的影响最小化,那么,我们就能把创造欣欣向荣环境的可能性最大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正能量。

    ⑴、让学生在自治中成长,而不是治于人下。

    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中这样说,真正的能力都是依靠自己学习获得的,而学习依靠的是对一本书能够读出本质,能够挖书三尺找到来龙去脉,进入作者的大脑与作者一起思考。从这点上说,培养学生自治品质尤为重要。

    严元章在《中国教育思想源流》中说 :“我坚决主张师生易位,教师必须把主体的地位还给学生,而退居于客体的地位。我积极提倡辅导的教育方法,正好是方法论对主体论的照应,只有辅导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教人的方法是辅导,教人读书的方法还是辅导。教是辅导,管还是辅导;到了教师对学生真正辅导的时候,才是管教有方的时候——妙手回春的名师,便不难到处涌现了。” 教的人,家长也好、师长也好,并不是要来治人的;学的人,子女也好、学生也好,并不是要来治于人的。教的人既不可以强迫学的人盲从,也不可以盲动。正确的方法是,教师辅导学生,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这便是让学生自治。如前面所讲,道德教育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性,以辅导学生自治为道德活动的中心,落实到学校生活的全面。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学生自治全面落实到学校生活中?自治辅导可能做出来的成绩是什么?简单而言,是怎样能达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成人,培养成有道德的人。道德的人的基本品质,也是最高品质是自治,即自律。只有能够自治自律的人,才是真正道德的人,才能成为守正不阿的正人。之所以有不道德的人存在,原因很复杂,但教育方面的诸多失误难辞其咎。在教育方法上,学生自小到大生活在被治的状态中,惟命是从——在家在校,从父从师,只有服从,基本没有机会学习如何管自己,也很少得到长辈的辅导怎样管理自己。这样的学生,除了少数能够自觉自爱、自立自强,多数都是依赖成性,易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难以自治自律。

    今后多少年内的学生自治,要依靠学校从头做起,其中主要是要做到肯定教师的客体身份,要将辅导方法坚持到底,在此基础上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推行自治,迟早会收到效果。从“衣”的方面看,校服及运动服装从设计到制造,都由学生自己来办,因为穿衣和埋单的人是他们自己。如果开办校车,学生要有参与意见乃至管理的机会,因为他们是主要的乘车人,在安全以及车费上与其都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这种种自治活动,需要教师辅导,值得教师推行。

    ⑵、废除惩罚,身教胜于言教。

    管教到了山穷水尽时,可以放弃辅导而改用惩罚吗?绝对不行。因为惩罚基本上是对付奴婢的手段,造成奴颜婢膝,或是对罪人仇人报复的手段,都不是教育的可行方法。说到底,惩罚非但不是教育方法,还是反教育的方法,绝对不能用以对待学生。学生在学校犯规,与成人在社会犯法,完全是不同性质的两回事。实际生活中,学生因品行有问题便受到责罚的现象并不少见,至于因为一人惹是生非,而导致半班全班学生受累的恶例也屡见不鲜;因为芝麻小事,一些教师也会看不顺眼,要侦查祸首,如严刑逼供,致使全班学生无一幸免的集体惩罚的情况也有发生。 憎恨学生的教师,自然也会遭到学生的憎恨,由此构成憎恨的恶性循环。一些学生忍气吞声,把憎恨埋在心里;有一些学生人承受不了,公开表现出反感,甚至恶化到集体对抗。因此,正确的教育应该是人生教育。而人生教育,应是有爱无恨的教育,人生教育应是有赏无罚的教育。由此,人生教育必须坚决提倡废惩罚、废体罚,同时要爱学生、护学生,毕竟百善以慈幼为先。

    身教,由身外实物的教学用具,回到教师本身的教育作用,正统的方式只是感化,如今则可以增加一些暗示、服务或游戏等。感化是要求教师在品格学养上不断地做功夫,以身作则,让学生耳濡目染,为其做好表率。这就要求教师在诸多方面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有更多学习借鉴的机会。儒家所说的“人格感化”,与道家所讲的“不言之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保持生活秩序以及改正错误行为上,暗示远胜于大声呼喊之类的明教;在启发思考上,留有余地的暗示,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暗示的表现,可以是教师的一抹微笑,一个眼色,一个手势,当学生领会到教师的这些暗示后,很可能马上收效。如果身教不成功,不妨好好地借重言教,但是不可滥用——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用行动来教育的,别人会跟着做;用空话来教育的,只能导致争吵)。借重言教时必须避免流于教训,苦口婆心。因为教师的管教,千言万语,一定要归结到:符合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方法的辅导性。至于服务作为身教的方式,就是指在发动学生担当校内校外义务工作时,教师最好抽出时间参与其中,并加以辅导。游戏是儿童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主要身教方式。教师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跟小朋友玩在一起,在不知不觉中发挥教育作用。

    作为班主任,无论天气多么寒冷,我从未间断过与学生一起跑操,而且从未戴过口罩、手套出操,从未中途放弃,学生们也从来没有请假不出操。让学生朗诵,我也朗诵;让学生背诵,我也背诵;学生讨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⑶、在“动”与“趣”中传授知识。

    赵祥麟、王承绪在《杜威教育名篇》中这样说:“如果我们再次认真地对待心理及成长,他在不同时期里,带有代表性的典型特征这一观念,那么很清楚,这里又需要进行教育的改造。”学习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与工业生活上愈益增长的重要性是一致的。因为近代心理学特别强调探索、实验和尝试等原始性、不经学习的本能的重要性。近代心理学揭示,学习并不是一种现成的叫做心智的工作,心智本身却是原始能力所构成有意义的活动的一种组织。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工作对年龄较大的学生,正如游戏对幼年的学生一样,对于未经训练的本能的种种活动具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作用,而且从游戏过渡到工作应该是逐步的,不包含态度的急剧改变,而是把游戏的要素带到工作中去,同时,为了提高控制能力,再加以继续不断的改组。

    例一:审美大师朱光潜、瑞士心理学学家皮亚杰、美国教育家杜威三位大师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共同的期许——让学生“动起来”。这点对我影响很深,我在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课时进行了验证,尝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的甜头。

    讲这课时,我对教的两个班在同一环节有意识地进行了两个不同的设计。先上课的321班设计为“当堂收集李白的诗,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后上课的322班设计为:学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小组成员课上交流——设计本组“组表”(要求:跟李白有关;体现浪漫特色;凸显小组的个性特点)——课堂上展示(由组员推荐介绍的人)成果。

    结果321班课堂呈现的情况和所料一样,有的学生很淡然的搜集资料,有的学生手忙脚乱东翻西找,最终收集的诗数量有限……当然所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归纳出了李白诗的风格特色——浪漫、夸张、想象、豪放飘逸,但此刻的课堂总是很平静,缺了点什么。下课后,我与学生交流这个环节的学习效果,学生说活动得少,交流的诗也不多。而322班开始这个环节时,小组成员课上交流,每个组员都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手抄搞,工整优美的字迹、精心的版面设计(或上、或下、或中独特的小设计),每个人争着在组中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公平选出本组的优胜作品(收集数量多,书写最优美的)。我心里暗暗点头,效果不错,学生“动”起来了。下面是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组标”,学生间有互相商量的,有指点的,有写的,有画的……所有小组成员可用两个词概括——投入、专注。孩子们的投入感动着我,我窃喜,成功了!最后一个程序是小组展示,孩子们通过抓阄排好顺序,由于时间关系每组只有三分钟时间来介绍。先上的同学有些局促,但前三组都顺利地完成任务。轮到下一组来介绍,可没人上来展示,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好让下一组先上了。我走到这组成员中,这组成员比其他组少了一人,他们坐的位置都在全班的后排,平时很少跟其他同学交流,都属于比较内向的学生,但他们设计的“组标”却很出色,一只摊开的大手掌,每个指头上是个小人、写着每个成员的名字……我鼓励其中一个纯黑色运动服,娃娃脸、稍显怯意的胖男生上台。经过我再三鼓励,以及同学的鼓掌,他上台开始介绍,表现稳健,说话有条有理。刚开始教室你一片寂静,最后关头他将拳头一握,摆了个造型,在我惊诧的瞬间,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有主持人的范儿,我夸奖了他,告诉他不要太自谦,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他腼腆地笑着说:“下次不了,一定主动发言。”这节课效果超出了预期效果,原来课可以让学生“动”起来。

    在“动”的过程中中,学生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这堂课后,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上课时学生的笑声多了,他们回答问题也变得积极了,因此我的心情也变得愉快了,不再像以前一样,纠结于学生的基础差,抱怨我们的努力没有回报。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作为老师,一定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并且能自主地尝试,真正“动起来”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

    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郝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说过教育始于快乐,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孩子快乐,一切教育都是有效的;孩子不快乐,一切教育都是苍白的。因此,教师应把握教学的情趣,“情”指的是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趣”指的是“趣味”。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这其中有文化、有感动,也有美的体验,这就是教育的情趣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乐趣的关键。

    例如,我在鉴赏《登岳阳楼》这首诗时,尝试让学生通过感受情趣之美,来更好地把握这首诗沉郁悲壮。1、我从四个方面搜集了资料。2、和学生对话交流,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淀自主发言,师生共感受诗歌的“情趣”之乐。搜集的资料:令人惊喜的诗句;壮阔的素材;孤独、沧桑,老病的素材;爱国、报国无门的素材。

    ⑷、行为科学赞美,才有利于教与学。

    日本作家石田淳依据心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提出让孩子喜欢读书的“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法就是把评价孩子的重点放在人类的行为上,不变的基本原则是,仔细观察孩子所采取的行动,若是可取的行为即可赞美之。无论是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只要孩子在拿到分数之前努力学习了,这些努力的行为态度都应受到赞赏、鼓励、慰劳。家长和老师必须具备这种基本的关怀与心意。

    任何人得到其他人的认同或赞美都会开心,尤其是学生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一旦感受到他人的认同,他就会希望得到再次的认同,所以会更加努力学习,做出相同的行为,形成往复的良性循环,长此以往,单次的行为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这种从习惯和认可中得到的喜悦就会成为学习最大的动力。

    3、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方法得当。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此文孔子的“循循善诱”教学原则得到充分展现。“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孔子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阐述,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知识不够巩固,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正是对这些“点”,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注意。

    ⑴、深入剖析、提升教师自我素养。

    “师者爱心”,当教师必须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学生的心事柔弱而又纯洁的,更需要我们“小心轻放”。刚带284班的时候,一位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靠窗而坐,上课总是萎靡不振,低头不语。第一次交上来的练笔作业,也出言不逊,说不喜欢我的活泼和热情。有几次作业他竟然交空本,我当然很生气,也一字不写,也不予理会。总觉得他偶尔抬头时的表情都是那样的不屑一顾。后来学了李密的《陈情表》,我引导学生写“讴歌亲情”的作文,他写了三四百字。有天晚自习,他竟叫了我声“老师”,在我愕然之际,他轻柔地说了下面一段话:“老师,我语文学得不好,您能不能以后别提问我,也别查我作业……”我立即温和地回应道:“可是孩子语文扔不起呀,150分呢”“老师,就让我慢慢学吧,我跟不上大家”“那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你可得完成呀,如一些简单的练笔等”“好的,那谢谢老师了”说着他还微微的嘴角上翘笑了笑。这次的作文点评,我一视同仁,评语字数甚至多于他的作文字数,而且切实中肯。第二天早自习,学生按座位流水念自己修改好的题目,轮到他了,他好不情愿地站起来气嘟嘟地甩出一句:“我没改”,“那你原来的题目是什么呀?我笑着问道。他冷冰冰地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孝”。“嗯,一个字为题确实空泛了一些,同学们,能不能帮他换一换呀,”话音未落,同学们附和声四起“让他读读,看看什么内容”“我不读”咬牙切齿的三个字如雷贯耳,教室顿时一片寂静,孩子们的目光向我齐刷刷地聚拢来,大概都等我大发雷霆呢。我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嗯,没关系的,我们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坐!大家想想如果保留‘孝’字改换题目,可以怎么改呀?”班里气氛又热烈和谐起来。

    在和这个有独立思想和性格倔强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如果也强硬,得理不饶人,因其触犯我的“师道尊严”而怒火中烧,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大动干戈,场面一定很难控制,事情就被搞大了。即便最后我胜利了,对那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和伤害啊。

    正如赵希斌所言:老师们请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最能够改变人的力量就是爱,而爱缘起于一个人温暖而又善良的心。我是教师,我幸福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该做的事;他们是学生,他们快乐地做着自己能做的和必做的事。让我们深入剖析自我素养、提升教师自我素养,为学生有效学习增加正能量。

    ⑵、优化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做一个“好教师”是我的追求。但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好教师呢,我认为,一个好教师就应该是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这里的智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善于总结反思;在教学上要有创新,不要千篇一律。

    在学校中,我既是班主任还是语文教师,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老师教的知识学生会遗忘,但老师培养的良好习惯、综合素养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出于这样的理念,我评价自己一堂课的成败就不仅仅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更多的是学生的能力在这堂课上得到锻炼了没有。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常常这样做:

    利用好课前五分钟。①我每节课给学生介绍一句我认为有意义的语句,很多句子到今天对很多学生都还在起到教育和影响作用。②学生介绍自己摘抄的好句和哲理深刻的句子。③每节课一个学生读一篇比较优美的短文,并作一个简要点评……其实,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就一定能收到效果。

    写日记或周记。其实是为考试作文打基础。写日记或周记一定要是学生有话可说的内容,让学生愿意表达,乐于表达,另外也是我与学生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在每次阅读学生的日记或周记时,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做摘抄笔记。从学生刚入学我就提出做摘抄的要求,我还把自己的摘抄本给学生传阅,教会他们怎么摘抄。

    利用好每周一节阅读课。我认为学生的语文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阅历和知识面的宽窄。所以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对学生来说就好比“源头活水”,让他们能不断得到文学的滋养。

    每学期介绍几位重要作家。著名的思想家培根说过“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

    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回答问题。其一,这是锻炼学生胆量的好办法,也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很好体现。以前都是学生面对老师回答问题,老师是权威、是主体,现在是学生面对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观点,学生是主体。方式的改变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⑶、让教学慢下来,教与学都在于精、透。

    慢的本质是学生的学透彻。教师不要只是赶进度。为了教学进度,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感受,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讲。既然讲一个就讲清,学一个就学透。慢下来,让孩子们学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实践,题是这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问题: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抒情?请作简要分析。答案是这样:①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②拟人,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③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苟安的愤慨。我先自己做了一下,从总体上,分析了一下认为问题不太大,决定让学生们自主交流一下考试结果,自己再略略辅导一下就结束。学生留在黑板上的文字,确让我警醒——学生学得不够透彻,准确的说没有学会这三种艺术手法。

    在下次上课前,我立刻做了调整,重新设计,安排如下:①学生谈自己的读诗感受;②拿出积累本交流积累的各种艺术手法,并举例;③合作交流文本中可能用的艺术手法;④教师给出答案;⑤各小组整理出错误解答,交流含混不清的本质;⑥各小组间交流,找出共性出错的地方;⑦师布置课下作业:在课下查阅资料,研究共性的错误,如移情手法;研究——直抒胸臆、比拟(拟人、拟物),借代三种手法。

    三、教学素养是教师深厚素养之三

    三流教学教知识,二流教师教方法,一流教师教素养——能够沉淀下来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

    1.语文是工具,是文化传承;语文不单是工具,更是艺术。如果你学会了很多语言与文字的知识,那并不能说明你学好了语文,只有你读过文章后欣然会意,掩卷沉思的时候,你才走进了语文学习的大门。

    2.语文是美的发现。小说中立脚伶仃的杨二嫂、“真的,我真傻”的祥林嫂,逆来顺受走向叛逆的林冲,勇猛过人而又儿女情长的项羽的形象是美丽的……古典诗词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美丽的……

    3.《三国演义》伴我入课堂。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很喜爱《三国演义》,一有时间就拿出来重新精读。因此常在课堂中引用其中的事件。“《三国演义》”就是我的“《论语》”。学生们也喜欢听。

    如在讲《项羽之死》、《方山子传》、《大铁椎传》这些人物传记时,他们塑造人物的特色主要是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于是我给学生讲曹操献刀刺董卓,张飞大闹长坂坡,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关羽之死(分析性格决定命运);讲《祭十二郎文》时讲诸葛亮祭周瑜文。诸葛亮过江吊丧活动达到三个目的:①显示了才华,②展示了人格,③消除隔阂;讲李煜的词《虞美人》时,讲到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有人说其悲哀,为其麻木;有人说其善于韬光养晦。4、讲《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时,我讲刘备有织草席卖草鞋之辈而成为蜀汉天子的坚忍不拔精神。

    史金霞老师《重建师生关系》中说,语文课要有思想的深度,有文学的气度,有历史的厚度,有现实的广度。 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中说,对语文老师调查——你认为语文老师应具备的主要优点是什么?第二点就是有文学才华。我将不倦的读书,让自己的课堂多些“文学的气度”。

    参考文献

    [1] 史金霞.《重建师生关系》.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0

    [2] 吴非.《不跪着教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0

    [3] 窦桂梅著. 《玫瑰与教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4] 徐百柯著.《民国风度》.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9

    [5]邵盈午.《民国范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6]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1

    [7]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5

    [8] 赵希斌.《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9] 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10] 罗伯特·B·西奥迪尼;闾佳译.《影响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热词搜索:三大素养应具备优秀教师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