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救赎\成长\再生

    救赎\成长\再生

    时间:2020-04-23 05:16: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意大利作家卡洛一科罗狄的《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经典的童话作品。但是隐藏在其儿童文学的创作形式之下的却是作者在书中对主人公的《圣经》类型人物的塑造,与《圣经》有关的系列意象的嵌入,和《圣经》游历模式的叙事技巧的运用。通过研究,会发现它并不单纯是一部童话作品,还是一个对“救赎”“成长”和“再生”几个重要的基督教核心观念做出表述和阐释的宗教寓言。

    关键词:救赎 成长 再生 基督教 宗教内涵

    意大利作家卡洛·科罗狄(carlo Collodi,1826-1890),原名卡洛·洛伦奇尼(carlo Lorenzini),生平著作不多,《木偶奇遇记》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部。该书于1881年至1883年首次在意大利最受欢迎的儿童期刊连载,反响强烈。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它被译成多国文字并一版再版,成为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其魅力经久不衰。

    然而,如果细加品读,就会发现《木偶奇遇记》并不单纯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它极具基督教宗教色彩,可以说足作者对自己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进行叙事性诠释的一部宗教文学作品。卡洛·科罗狄毕业于19世纪中期的意大利教会学校,对基督教怀有深厚的情感;正是从这种情感出发,他利用自己对西方圣经文化的充分了解,通过对木偶主人公皮诺乔的精彩演绎,对“救赎”“成长”及“再生”等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做了积极的思考与探讨。对皮诺乔形象的建构,不是单纯建立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的叙事上,更多是基于对基督教观念的表述之上。在书中卡洛对皮诺乔进行了有意识的《圣经》类型人物的塑造,嵌入大量与《圣经》有关的意象或者隐喻,采用了类似其他基督教寓言作品,如《神曲》《天路历程》或是《浮土德》的《圣经》游历模式的叙事技巧,并始终把它们融入到对皮诺乔不同时期、不同存在形态(木头一木偶一人)的刻画之中,体现了卡洛立于基督教层面上对人作为宇宙最高级的意识主体存在的命题的本质探索。

    为了从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来突出皮诺乔的存在意义,卡洛对作品做了精心设计,小至具体的细节描写,大到故事的整体叙事架构;艺术上的匠心使得“救赎”“成长”和“再生”三大圣经主题始终相互融合,贯穿全书。

    一、救赎

    救赎是基督教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西方文学中以不同形式反复表现的一个主题。人需要救赎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发现自己身上有一些永远无法克服的弱点与毛病,即基督教义所认为的“原罪”,要克服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人们就需要采取种种态度、手段或者措施来弥补这些不足。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基督教的救赎经历了从外在的上帝救赎到“上帝在心中”的人的自我精神救赎两个发展阶段。前者的救赎是被动的救赎,强调上帝的绝对权威和人类的孱弱,强调人类需要通过绝对的信仰上帝来被动地等待他的拯救,后者则突出人的主观力量的觉醒以及运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对自身的改造。在《木偶奇遇记》中,作者卡洛更多地强调了后者。在书中第二十二章,皮诺乔说:“我虽然是一只木偶,却有世界一切的缺点。”皮诺乔在书中最初的顽劣形象寓意现实中人类天生的不完整,他的种科性格缺陷,如懒惰、骄傲与好逸恶劳等等,代表人类原始本性中的残缺,人类电因此需要拥有一个更高的理想精神来改造自身,以达到对自我的救赎。通过皮诺乔这一形象,卡洛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为骨架,在童话情境中展现了人类在现实中自我拯救的历程。由此,救赎的形式不再局限于对生命外在形式的拯救,自身精神力量的强盛成为能否得到救赎的关键。

    书中对基督救赎主题的最醒目的彰显,莫过于皮诺乔被海里的鲨鱼吞进了肚子里这一场景。在故事最末的章节里,皮诺乔被海里的一只怪物吞噬,醒来后发现自己在一只大鲨鱼的肚子里,并意外地和父亲杰佩托在此重逢。在历经种种困难之后,皮诺乔与父亲终于逃回岸上,随后被仙女赋予“人形”。皮诺乔的遭遇与约拿在《圣经》里的故事同属一类,都表现了通过救赎得到“再生”这一主题。在圣经《约拿书》里,约拿不服从神的旨意,乘船逃走,惹得海上风浪大作。神又差遣一条大鱼吞了他,他在鱼腹中待了三天三夜,经过在鱼肚子里的祷告认罪,神终于满意他的忏悔,就让鱼把他吐出来放到一个岸上,得以重生。因此,卡洛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皮诺乔描写成了《圣经》中自我救赎的类型人物,并表达了救赎的终极意义——人类自身生命价值与尊严的回归。

    对基督教救赎主题的延伸还体现在该书类似《圣经》的游历模式的叙事结构及人物和情节的具体设计上。《木偶奇遇记》的叙事框架效仿基督教寓言《天路历程》,它以寓言和梦幻的形式,把皮诺乔的历险人生比作通往救赎的“朝圣”道路,而在“朝圣”路上遇到的各利-威胁和诱惑是他在得到救赎前必经的艰险与考验。与故事的《圣经》叙事结构相呼应的是卡洛在对救赎主题的推溯和阐释中,不时穿插运用了象征和隐喻手法,使所有的人物事件均处于某种关联之中,获得和救赎相对应的各自发生和存在的意义。如卡洛为皮诺乔沿途所经之处杜撰的地名——“捉傻瓜城”、“红虾旅馆”、“勤劳蜜蜂国”和“玩儿国”,它们都带有隐喻的功能,因救赎意义上的需要而出现;书中出现的众多人物或动物,也担任了圣经寓言中代表品质、信仰和性格等类型人物的角色,如代表道德说教、死而复生的蟋蟀先生,象征堕落、偷盗的狐狸与猫,寓意万能的上帝,具有严格的家长形象的仙女。最突出的意象是出现在第二十三章里的鸽子,它把皮诺乔带到了海边,使故事和《创世纪》中的“洪水洗礼”篇章获得强烈的救赎意义上的寓意联系。在《圣经》里,水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指代和符号,既代表惩罚方式,又代表拯救手段,它毁灭一切,又孕育一切,鸽子的出现又预示最终的平安、希望与新生,这些都为随后皮诺乔在海中的冒险遭遇和最终的重生做了明显的情节铺垫。可以说,书中这些情景与人物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卡洛有意识的设计,是要通过它们与《圣经》中基督教叙事的联系来加强故事的基督教救赎主题。

    显而易见,在卡洛看来,基督救赎不应仅是对生命形式的拯救和延续,还是人通过灵魂的净化从罪恶中挣脱出来、通过完善自身最终找到精神自救的途径。因此,卡洛在书中格外注重刻画皮诺乔的心理成长、心智和思想的转变,因为没有心灵的成熟和觉醒,就没有基督教教义中所谓的自我救赎的终极目标的完成。

    二、成长

    在圣经文化中,个体心智的发展成熟是通往最终的救赎目标上的先决条件,它是《圣经》中的一大母题,电是西方教育或成长故事的前身。因为基督教认为年轻人要经历磨难,甚至犯错误才能成熟,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在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种利,诱惑和考验是对他勇气、力量、精神与心理必不可少的历练。

    《木偶奇遇记》选择了从基督教宗教价值观的视角来展示木偶皮诺乔认识外部世界、认识自我身份和价值、调整自我与礼会关系、逐渐成长继而成熟的过程,这可以从作者所设计的诸多场景细节中一窥端倪。比如在故事的第三十章——也是全书最具悬念的片段之一——仙女告诉皮诺乔她将在第二天把他变成真

    正的男孩。但是,仙女对皮诺乔能否持守道德观念还有最后的疑虑,于是在皮诺乔本该达成心愿的前夕,设计出现了一个叫Lucignolo的同学(英文版中泽为Romeo),他的使命就是以“玩儿国”为诱饵诱惑皮诺乔,考验他的心智。在这个章节里,作者卡洛赋予Lucignolo的宗教寓意是不言而喻的。首先,Lucignolo含有Lueifer这个名字的成分,而Lucifer是《圣经》里最大的魔鬼撒旦。据《旧约》记载,地狱中有七名堕天使可以被称为撒旦,他们是地狱中最大的魔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Lucifer。《失乐园》描写了他为了复仇兼夺取新天地,化为蛇潜入伊甸园,引诱夏娃食用了禁食的知识之树的果实,再利用她引诱亚当,惹怒上帝将亚当与夏娃驱逐出伊甸园。卡洛给这个“引诱者”冠以Lucignolo这个名字,就是要借助《圣经》里的Lucifer带给人的隐秘联想来强化故事与《圣经》中“受诱”与“悔误”系列主题的联系,从基督教宗教层面引发对皮诺乔成长认知的思考。除了赋予名字以宗教寓意,《木偶奇遇记》在情节上也具有《圣经》的意象和隐喻。比如Lucignolo邀约皮诺乔一起前往“玩儿国”的时间是“半夜十二点整”,这正好是《圣经》里魔鬼开始出没、诱惑世人偏离天堂之路的时间(Devil’s Hour)。另一个极为明显的与基督教相关的情节出现在书中的第二十七章,学校的七个坏男孩把皮诺乔骗到海边,殴打他并把他所有的书扔进了大海,妄图通过此举毁灭皮诺乔成为“好孩子”的愿望。在此期间,皮诺乔指责他们是“七大罪”。这是卡洛第一次在书中显性地使用基督教的宗教术语。那么什么是“七大罪”呢?根据基督教戒律,七大罪(seven Sins)是傲慢、淫欲、嫉妒、激怒、吝啬,贪吃、怠惰。教会认为七大罪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它们会导致灵魂死亡并受到天罚。毫无疑问,对抗“七大罪”的成功在宗教寓意上标志着皮诺乔的心理又一次走向成熟,预示他向自我救赎的目标的进一步靠近。

    在《木偶奇遇记》中,从最初发现皮诺乔的木匠铺到最后皮诺乔和父亲安居的小屋,皮诺乔共历险十四个地方,其中七次命悬一线。经历了数次考验和冒险,卡洛笔下的皮诺乔从最初那个自私、懒惰、缺乏责任心的小木偶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敢于担当、热爱劳动与学习的男孩。可以说,皮诺乔的历险其实是一次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旅程,正是在一次次受挫与磨难中,他获得对人生的精神感悟,最终走向成熟。

    在基督教义里,获得新生是展开自我救赎的终极目标,个体的成长最终指向肉体和灵魂的双重复活。《木偶奇遇记》中,针对复活与新生的圣经主题,卡洛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而探索了皮诺乔“再生”的价值意义。

    三、再生

    在基督教文化中,“再生”是个体成长历程的终点,它意味着人体必须象征性的死亡或历经死亡以重新降生到一种新的、更优越的状态,它同时也成为个体的思想和心智在经历一系列人生考验后达到成熟的标志。《木偶奇遇记》中皮诺乔的“再生”具有“肉体的重塑”和“心理的成熟”两层意味。而“鱼腹之劫”是皮诺乔获得“再生’’的最后推手。事实上,在“鱼腹之劫”的章节中,卡洛已经用与基督教相关的隐喻暗示了皮诺乔即将来临的复活与新生。当皮诺乔行走在一片死寂的鲨鱼肚子里时,他觉得“脚踏在滑溜溜的油腻水坑里。油腻的水发出炸鱼一样的气味,使他觉得像是在大斋节”。此处“大斋节”(Lenl)一词绝非出白作者的信手拈来,因为“大斋节”本身含有等待耶稣复活的寓意,它是基督教文化-1]的一个传统节日,始于复活节前四十天,终于复活节前一天。“大斋节”期间,基督徒会以斋戒、施舍等方式补赔自己的罪恶,准备迎接耶稣的复活。南此可见,卡洛是想借用“大斋节”一词丰富的宗教寓意来暗示皮诺乔虽然正在经历惩罚和折磨,却一定能逃脱死亡的威胁,获得肉体的再生。

    皮诺乔的“再生”还体现在皮诺乔的精神重生上。在全书中,尽管绝大部分章节里皮诺乔的外在形态都停留在“木头”与“木偶”两个阶段,但由于卡洛把皮诺乔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得极为逼真和富有灵气,读者始终不自觉地把皮诺乔视作一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来看待。当杰佩托雕刻皮诺乔时,皮诺乔痒得“吱吱”直笑;当皮诺乔刚被刻成木偶时,就能饿得一口气吃完三个梨;当警察在熙熙攘攘的大街目睹皮诺乔和父亲杰佩托的争执时,不是把皮诺乔而是把杰佩托关进监狱;随着故事的进展,当皮诺乔的任性、顽劣、骄傲、懒惰等个性就像一个真正的男孩一样被展示出来时,他给读者造成的错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作为书中的道德指引者和规范者的仙女看来,皮诺乔的这些外在行为和心理表现还是和真正意义上的男孩相差甚远,因为具备一个有血有肉的外形并不是真正男孩的标志,拥有成熟的心智、敢于承担的勇气和坚毅的精神力量才是仙女所认为的成为男孩的必要条件。在经历海上的“鱼腹之劫”后,皮诺乔有一个行为特别值得关注,也最能反映他心智的转变:当和父亲杰佩托逃离大海后,皮诺乔在归家的路上遇见了曾经欺诈和虐待过他的狐狸和猫,如今他们一个断手,一个瞎眼,面对他们,皮诺乔给予的不是同情或救济,也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平静地赠予圣经箴言篇中的两句箴言——“抢来的钱财不会致富”和“不义之财带不来幸福”。除了刚才提到的“七大罪”和“大斋节”,这是皮诺乔第三次使用与圣经相关的语言,借以表达他对过往经验的真实体会。被生活一再验证并被反复证明是不变真理的圣经箴言经从皮诺乔的嘴里说出来,本身象征着他心智的宽容与成熟,而之后为了让生病的杰佩托每天能喝上一杯牛奶,皮诺乔连续五个月天天去为一个邻居摇辘轳提水,此举体现了他的毅力和责任心。基于此,最后仙女赋予皮诺乔“再生”的行为事件就有了特殊的内涵,那就是卡洛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人”在本质上的构成,是灵魂与肉体的完整结合,而灵魂却是决定人的存在的本质因素。卡洛的思想恰恰反映了中世纪之后欧洲基督教注重内在精神力量的人文主义思想原则。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用童话的艺术形式来反映宗教思想内涵,通过孩子的视野来传达“救赎”“成长”和“再生”几大基督教主题的作品。从中我们看到,卡洛从《圣经》中汲取主要的创作源泉和营养,表达了自己对基督教基本思想的理解与思索。《木偶奇遇记》虽然是一个关于孩子历险的故事,它却充满了基督教人文主义情调,宣扬了由皮诺乔所代表的个体直面错误、勇往直前、对完满人生不懈追求的基督教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木偶奇遇记》是一个用童话题材和通俗语言反映基督教思想的宗教寓言。

    参考文献:

    [1]梁工.圣经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里兰德·兰肯.认识《圣经》文学[M].李一为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3]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陆扬,潘朝伟.《圣经》的文学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记快乐的故事[Z].王于卿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相关热词搜索:再生成长救赎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