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罗马帝国皇帝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综述

    罗马帝国皇帝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及其原因综述

    时间:2020-04-24 05:18:13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 早期基督教起源于罗马帝国初期,于君士坦丁大帝时期拜为国教。本文分析了在这约二百五十年的时间内,主要罗马皇帝对早期基督教的态度,并通过史料分析其态度产生及变化的原因:政治因素往往成为罗马帝国皇帝迫害或是宽容基督教的主要因素。为巩固自身统治,采用扶持基督教的方式,使其成为维护帝国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这一做法对于罗马帝国来说意义深远,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皈依(312)年后数年间便为整个罗马帝国提供了统一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 君士坦丁;早期基督教;罗马皇帝

    关于罗马帝国对早期基督教态度变化的过程及原因,学界已有诸多论述,但现有的著作和论文多处于“行为与原因”分离的状态。故本文将对尼禄至狄奥多西一世之间的主要皇帝进行尽可能地探讨。并逐个分析其行为及行为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同时,在本文中将早期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划分为“局部迫害阶段”和“全面迫害基督”。并以君士坦丁大帝为界限,以后的阶段称为“宽容阶段”。

    一、局部迫害阶段

    尼禄是罗马帝国第一位迫害基督教的皇帝。在其统治时期,由一场大火引发的针对基督徒的迫害非常惨烈。关于尼禄迫害行为产生的动机,史学界已有定论,即转嫁罪名,在此不多赘述。此处重点探讨尼禄选择基督徒作为替罪羊的原因。一方面,此时的基督教群众基础极差,深遭民众厌恶。在塔西佗的《编年史》中这样记述这一迫害事件:“与其说是因为他们放火,不如说是由于他们对人类的憎恨,临死前还遭到讪笑……尽管基督徒的罪行完全当得起这种及其残酷的惩罚。”[1]“尼禄为了辟谣,找到这样一类人作为替身的罪犯,用各种残酷手段惩罚他们。这些人都因作恶多端而受到憎恶,群众则把他们称为基督徒。”[2]塔西佗作为那一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其作品态度基本代表了那一时代社会针对基督教的主流评价。另根据史学家推断,可能最早从这时起,“基督徒”这一称呼就成为了定罪理由。另一方面,此时的基督教已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其与犹太教的矛盾贯穿其发展的始终,为罗马统治者所熟知。尼禄深谙其中的道理,显然,一个被群众所厌恶、被其他宗教所唾弃的基督教,是最好的替罪羊。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民众对基督徒的遭遇抱有同情之心。

    在图密善统治的早期(约25年内),没有迫害过基督教。但在其统治中期,对基督徒展开了迫害。到《彼得前书》写作年代(约90年),信仰基督教就要受到惩罚。[3]他的堂兄弟克莱门斯及妻子图密提拉,一个被处死,一个被流放。罪名是“转向犹太风俗的人”。执政官阿基尼乌·格拉布利阿也因相同罪名被杀害。[4]图密善还向“公开按照犹太人生活方式的人”征税,还向隐瞒自己的出身和逃避加给犹太族贡赋的人征税。显而易见的是,前者指的是基督徒。[5]根据相关史料显示,似乎这场迫害并没有教会史学家所表达的那样惨烈。此时的图密善追求个人崇拜,不断神化自己,称自己为“上主和神”。[6]并要求元老院称他为“主人”和“我们的神”[7]而基督教的一神教信仰及行为,与图密善加强独裁统治和自我神化形成了激烈的矛盾,所以基督教成为其迫害的对象。但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召见了两名基督徒,询问了有关基督教的教义及相关内容,听罢后图密善并未迫害两位老人,而是放他们回去。

    在图拉真时期,确实存在针对基督教进行迫害的客观行为。在最初的一段时间,为维护帝国的稳定,图拉真下令禁止集会。而基督教经常举行秘密集会,所以会遭到一定的迫害。民间的暴动,也曾导致一些城市的基督徒受到零星的牵连。[8]关于基督教这一问题,小普林尼曾给图拉真写信,表明基督徒的守法。于是图拉真下令停止对基督徒的追捕,但是基督徒的身份一旦被确认,还要遭受惩罚。由此可以看出,图拉真对于基督教的态度相对宽容,但他从原则上肯定了信仰基督教为死罪,不放弃信仰的人会被判处死罪,[9]图拉真继承以名字定罪的传统,但却放弃了主动搜捕基督徒的行为。这种看似矛盾的而又复杂的态度,实质上是来源于“信仰基督教是一种犯罪行为”传统观念的延续。从而形成了“迫害基督教是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之结果。所以,他才从原则上肯定信仰基督教是一种罪。但是基督教并没有任何违法犯罪行为,且图拉真是一位明君,所以对于基督教又抱有一个宽容的态度。

    哈德良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基本继承了图拉真对基督教的态度。他在回复亚细亚总督米努乌斯·范达努斯针对审判基督徒问题的回信中指出,除非有正當的理由,否则不要审判任何人。并且强调了必须按照程序办事,不能以群众的呼声作为定罪的标准。[10]他的政策实际上对于基督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安东尼皇帝的态度同哈德良相同。在安东尼在一封回信中说道,如果以基督徒为理由提出控告,需要受到法律制裁。[11]哈德良和安东尼两位皇帝对于基督教的态度较为宽容,主要是继承了图拉真的政策。并且此时的罗马帝国正处于安东尼王朝的辉煌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所以采取极为宽容的态度对待基督教。

    奥勒留是一位著名的“哲学皇帝”,在其统治时期对基督教的迫害继续加重。奥勒留迫害基督教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信仰问题。一方面,此时斯多葛主义兴起,倡导哲学和理性,并日益成为国家的核心精神。奥勒留恰恰是一名著名的斯多葛主义者,他认为基督教充满了愚昧和荒唐,教义互相矛盾。另一方面作为一名保守的哲学家,他要消灭一切革新的东西。[12]然而此时,民众对于基督教的误解日益加剧。基督徒被污蔑为:无神论者、吃自己儿子的肉、亲相奸。[13]与此同时,罗马帝国遭受了重大的自然灾害。民众将天灾的原因归咎于不信神的基督徒,纷纷要求惩治基督徒以平息诸神的愤怒。基于以上原因,奥勒留针对基督徒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迫害,一批基督徒惨遭迫害。

    塞维鲁皇帝在执政的大概前九年,对于基督教的态度相对宽容。但是随着高级官吏的基督徒日益增多,他便开始迫害基督徒。通过相关史料,我们可以看出在塞维鲁统治时期,针对基督徒的大规模迫害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塞维鲁斯用严严刑峻法的方式禁止人们皈依犹太教。总而言之,塞维鲁对基督教既宽容又限制的政策,是这一时期罗马统治者的普遍政策。

    马克西米努斯时期又开始针对基督教发动迫害。他继位不久后便下达一道反基督教的赦令,迫害宗教领袖。这次迫害持续三年,迫害影响范围不广,仅限于帝国东部的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地区。马克西米努斯迫害基督教据说是由于憎恨塞维鲁斯。加之此时出现的自然灾害,及群众的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这次迫害。

    二、全面迫害阶段

    戴修斯的迫害被视为是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进行全面迫害的开端。但这次迫害的规模之大、情形之惨烈、影响之深远,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他于公元250年发布“戴修斯敕令”开始迫害基督徒,试图消灭基督教。教堂和教会财产被没收,教徒集会被禁止、教會领袖被处死、所有臣民必须向罗马国教献祭。在这次迫害中,既有大量教徒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殉道,又有大量的教徒叛教。戴修斯此次迫害的原因非常明确,他力图恢复罗马帝国的强盛和繁荣。他认为罗马帝国的昔日繁荣依赖于人民信仰罗马国教。近期灾难的降临正是因为有一批人不信仰罗马国教造成的。[14]进一步来说,罗马国教将罗马民众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而基督教却是一个“分裂分子”,他视基督教为国家最危险的敌人,[15]所以强加以迫害。

    加里恩努斯对基督教的态度相对宽容。他发布敕令,停止迫害基督徒。返还教会墓地,归还没收的教徒财产。他似乎承认教会人员的职务,允许公开执行宗教职务。但是并没取消过去反对基督教的法令。[16]由此可见,他对基督教的友好态度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加里恩努斯实行宽容政策的原因学界的结论有相似之处。威利斯顿·沃尔克认为:“这是由于新皇帝的软弱无能,对基督教示好。其实他并不想这样做,反对基督教的法律也并未取消。”[17]王朝阳则认为:“加里恩努斯看到了迫害基督教的无效,基督教业已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他力图使基督教效忠于罗马帝国。”[18]显而易见的是,此时的基督教日益强大,罗马帝国皇帝对其态度处于“亦敌亦友”的状态。时而示好,试图将基督教为己所用;时而视基督教为统治敌人,进行迫害。加里恩努斯正是前者。

    戴克里先的迫害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迫害,又称“大迫害”。根据记载,在其执政的前十九年,他并未迫害基督教。当时的罗马帝国很多官员都是基督徒,他的妻子和女儿还听基督教的宣讲,[19]此时的他对基督教较为友善。后来在303年他开始迫害基督徒,这场迫害由军队和皇宫中开始。戴克里先下达两条敕令,下令拆毁教堂、焚烧圣经。大量宗教领袖入狱,被强迫向罗马国教献祭。[20]尤其在尼哥米底亚宫大火后,成群的基督徒更是惨遭杀害。关于这场迫害的原因,据说是由于加勒里乌的唆使,加之皇宫两次失火,怀疑为基督徒所为,所以戴克里先开始迫害基督教。然而这一次迫害的突发性无法掩饰其政治目的。此时的罗马帝国正处于一个相对和平与稳定的时期,戴克里先主张复兴罗马国教,同时强调君权的神性。他把罗马旧神朱庇特视作君主的主要保护者和世俗最高政权的来源,使一切和他们相关的事务都具有神性光环。[21]他试图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把控整个政权,让臣民将他当作神来崇拜。但此时的基督教发展迅速且等级森严,同时他们对政治漠然且拒绝参军。基督教俨然成为一个国中之国,与戴克里先的宗教政策和政治构想格格不入。虽然基督教从未闹事,但是也无法打消戴克里先的疑虑。所以在他统治时期,对基督教进行大迫害,试图从根本上消灭基督教,以加强其权力,消除潜在的威胁。

    三、宽容阶段

    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帝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在担任罗马皇帝之前,他对于戴克里先发布的迫害法令一直消极对待。君士坦丁并不排斥基督教的信仰,并且在他的宫廷中有很多基督徒官员。[22]正是在他的统治下于公元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颁布《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正式从一个被迫害的“地下宗教”转变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在他统治时期,基督教的境遇有了显著的改善,他在病榻上正式成为一名基督徒。关于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的原因,可以说非常与众不同。在他同马克森提进行一场殊死战斗前,做了一个富有神谕的梦。关于这场梦的细节史学家们众说纷纭。他在梦里被指示将一个由“P和X”叠起的图案绘制在盾牌上(据称这是象征基督耶稣的符号),并被告知“你必以此而胜。君士坦丁照做之后,果然大获全胜。然而在此之前,并未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符号与耶稣有任何关系,所以这一梦的真实性目前尚存疑虑。同时,对于其是否真心皈依基督教也尚存争议。在君士坦丁统治时期,遍布全国的纪念碑、纪念币上都将其形容为“无敌太阳”教派的支持者,[23]他仍然保有罗马国教的大祭司头衔。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君士坦丁一直按着基督徒的方式行事。[24]不论其是否真心皈依基督教,但他的行为却客观上有利于基督教的发展。从政治角度分析,君士坦丁的做法极为精明。当时的罗马帝国军队中有大量基督徒,支持基督教可获得军人的支持。同时,此时的罗马国教分崩离析。前几位皇帝采用“扶持罗马国教、打压基督教”的方法显然未获得成功。为巩固自身统治,采用扶持基督教的方式,使其成为维护帝国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利用这一力量为自己的政治服务一直是君士坦丁所追求的目标。[25]这一做法对于罗马帝国来说意义深远,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皈依(312)年后数年间便为整个罗马帝国提供了统一的意识形态。[26]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内容,可以看出罗马帝国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和态度的变化,并且了解到产生这种态度或是变化的原因。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因素往往成为罗马帝国皇帝迫害或是宽容基督教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罗马帝国自建成之日起,即为一个政教相对统一的国家,宗教对于政治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亦是如此,从三世纪危机前后罗马帝国皇帝对基督教若即若离的态度,就清楚地暴露了这一状况。随着罗马传统国教的日益衰弱,使之再也无法支撑起罗马帝国的政治体系。而日益兴起并壮大的基督教,恰恰成为了罗马国教的唯一替代品。总之,基督教近三百年的浮沉都深深地根植于罗马帝国的政治根基之中,与罗马帝国自身的变化密不可分。

    【注 释】

    [1][2] 塔西佗.编年史[M].王以铸、崔妙因 译.北京:商业印书馆,2013.600.599.

    [3][9][14][17] 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M].孙善玲、段琦、朱代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55.55.99.101.

    [4][6][12][15][16][19][22] 徐怀启.古代基督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01.101.103.105.106.107.107.

    [5] 苏维托尼乌斯. 张竹明、王乃新、蒋平 等 译.罗马十二帝王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88.

    [7][21] 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8.255.

    [8][10][11][13][20] 优西比乌. 何光沪、瞿旭彤 译.教会史[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142.167-168.172-173.209-210.374-376.

    [18] 王朝阳.基督教与帝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26.

    [23] 彼得·弗兰科潘. 邵旭东、孙芳 译.丝绸之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36.

    [24] 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M].孙善玲、段琦、朱代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27—128.

    [25] 李雅书、杨共乐.古代罗马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8.

    [26] 约翰·博德曼等编.牛津古罗马史[M].郭小凌 等 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90.

    【作者简介】

    张 帅 (1993—)男,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希腊罗马史.

    相关热词搜索:基督教罗马帝国综述皇帝态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