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非遗”中小学教育:价值、途径与方法

    “非遗”中小学教育:价值、途径与方法

    时间:2020-05-07 05:17:4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辰州傩戏,是湖南省沅陵民间传统戏剧,蕴含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丰富的教育文化元素,对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渗透辰州傩戏文艺艺术。

    关键词:非遗教育;学科教学;辰州傩戏;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

    湖南省沅陵县辰州傩戏作为沅湘傩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是特有的地方民俗文化,是湘西土家族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延续,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地域文化瑰宝;其原生态的祭祀、戏剧等艺术形式,贯穿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及习俗文化于其中。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表演,与沅陵当地美好的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辰州傩戏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技艺等文化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及传承文化,这些内容是学校地方性知识教育和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将其相关的文化艺术分阶段有步骤地融入到在中小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环节中去,是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践需要。本文以辰州傩戏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小学教育的价值、途径和方法。

    一、辰州傩戏文化艺术的教育价值

    辰州傩戏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1.阅读辰州傩戏历史典籍,有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理解水平

    民俗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階段中形成的,显示出特定时代的痕迹”[1], 历史上记载有关傩戏文化的历史典籍非常之多。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清康熙四十四年《沅陵县志》、清乾隆十年的《永顺县志》及清道光元年的《辰州县志》等,都是极富研究价值的古文记载。这对于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傩文化提供了难得的教育资源,在老师的带领下探索傩戏历史典籍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其历史文化渊源,对文言文资料进行探究时,特别有利于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提高文言文理解水平。

    2.探寻辰州傩戏民俗文化根源,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2]傩戏是伴随着当地人民众特定的活动,如:诞生礼、婚礼、葬礼等重大仪式中的傩戏表演,已经成为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其演出和许多民俗事象均有联系。如:冲傩还愿中的求子习俗、祈寿习俗等以求多子多福,身体健康等。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辰州傩戏这类民俗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语文综合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尝试辰州傩戏面具制作艺术,锻炼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审美能力

    辰州傩戏的面具又称“戏脸壳”,戏脸壳的制作是需要多种工序的,要经过选材、取样、挖瓢、面形、雕刻、打磨等。其中的画形、雕刻和打磨等体现了当地人们的手工制作艺术和生产、生活智慧。傩面具的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在基本接近一张人脸的原型的同时,稍作点缀,有时会夸张人脸的某些部分,达到变形夸张的效果。有的甚至打破面具的传统平面形式,运用更加复杂和奇特的技巧手法,追求一种三维立体效果。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傩面具有趣的艺术文化,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4.了解辰州傩戏传承危机,激发学生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下,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学习本民族传统民俗文化。老一代传承人的不断减少和老龄化,对于各种高难度的傩技表演,已经是力不从心。加之年轻人很少有对辰州傩戏这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投身其传唱,使得傩文化艺术面临“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局面。在中小学语文等学科教学中渗透辰州傩戏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令人担忧的传承现状,便于当地中小学生从小就能了解本土的民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灿烂文化,以及其在当今所面临的困境。既能增加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的自豪感,又能激发和增强广大中小学生对其本民族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下去的担忧感和责任感。

    二、辰州傩戏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辰州傩戏文化艺术,不仅要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而且要结合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五个模块的学习要求进行有机和有效地渗透,并且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识字、写字与阅读教学渗透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可以重点学习与辰州傩戏有关的生僻字,为阅读教学打好基础。譬如,在生字词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傩(nuó)”字。此字与“摊”极易混淆,且较为少见,以至一般学生容易读错。

    课内阅读教学。在介绍辰州傩戏文化艺术时,可以采用集体阅读文献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还可以采用重点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在阅读中体悟传统民俗文化美。在教学时选择有关内容与其他民俗文化做相应的比较阅读。如: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及《和田的维吾尔》,这一单元主要涉及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内容,此时就可以渗透辰州傩戏的相关阅读介绍,做一个对比阅读。可以与课本中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引入辰州傩戏,进行对比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各个模块教学是相互渗透的,阅读教学中渗透辰州傩戏涉及到识字教学有关内容,特别是课外阅读时,因为识字是学生无障碍阅读的前提。如:对于“傩戏”中的“傩(nuó)”字,原意如今尚无确切的考证结果。有学者认为其为古人驱鬼时发出的某种类似于咒语“傩傩傩”之声得来。对于“傩”字,字形与“难”字类似,以致一般学生容易读错,在语文识字教学中,就可重点强调与辰州傩戏相关的生僻字的教学。通过生字词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积累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2.口语交际教学渗透

    创设傩戏文化情境。一方面,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视频、图片、实物展示或PPT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傩戏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感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抓住机会介绍辰州傩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末,这是一件值得沅陵人为之骄傲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创设新的情境。如,通过给孩子讲“春节、元宵、端午……过这些节日的时候都有什么特点呢?(开心、热闹)那么,同学们平时我们还有什么时候也很热闹呢?(过生日、结婚……)这时是不是有一些特别的热闹场景呀!(引出傩戏)。”

    讨论分析傩戏文化。讨论分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的中心问题,“走近辰州傩戏民俗文化”,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辨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语文知识。不同学段的渗透方法和程度是不一样的,低学段口语交际教学时,引导孩子说说在辰州傩戏表演时,都看到些什么呢?锻炼低学段的学生学会用普通话交谈,能够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何与人沟通展现自己,同时在说话交流中学会倾听就可以了。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及中学阶段,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民俗文化时,老师就要把课堂更多的交给孩子自己。因为学生已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此时语文老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适时的引导、点评。

    师生交流评价傩文化。口语交际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极强的言语交际活动,它的评价不能简单化、平庸化。一方面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行为表现,研究辰州傩戏、探究其历史及发展历程等,了解傩文化,感悟傩文化的魅力,增加其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对辰州傩戏这一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抓住学生的成功与进步,进行肯定、表扬、指导、点拨;学生可以讲解对辰州傩戏做个性化解读,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另一方面可设计多元的评价方式,让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只有这样,才能使鼓励、评价具有时效性。

    3.习作教学渗透

    习作前准备。现代学校,尤其是城市学校习作教学训练中,学生往往不能贴近生活,写作显得空洞缺乏感染力。很多时候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习作前做好素材的收集是中小学习作训练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在习作前究竟如何收集辰州傩戏文化艺术材料呢?当然可以采用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综合性学习,在调查实践期间,记录调查时的心情与感受,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素材。在指导习作前,语文老师必须根据学习情况做专门的习作教学设计,即要备好课,“我眼中的辰州傩戏”为主题,结合性学习感受及回忆口语交际中印象深刻的辰州傩戏,进行具体选题,可以对辰州傩戏的传承现状,鼓励学生作简单地介绍及提出个性化的保护及传承对策。

    指导习作。选题“我眼中的辰州傩戏”为主题,针对不同学段,选择适当的习作题目。低年级的学生让学生们写,“我眼中的辰州傩戏服饰或面具”,选其中一个小点进行习作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对如何保护与传承辰州傩戏这一民俗文化,做一个理性的思考,老师可以在习作前给出相应提示,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习作前列提纲,培养学生习作的良好习惯。当然,不同题目可能涉及不同文体写作,写作前老师还要做的是,不同文体写法的指导环节。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老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不同的指导策略。特别是有写作困难的学生,要引导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慢慢能讲点,即使学生只能对辰州傩戏做极其简单的介绍,这也是一种进步。

    习作修改与点评。习作讲评时老师可列出几条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讲评,一定要做好学生习作相关问题的总结和修改,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扩散,例如:在诞生礼、婚礼、葬礼等重大仪式的传统傩戏表演欣赏,可以引導学生与现代生活中的诞生礼、婚礼、葬礼等重大仪式进行对比,说说自己对现在这些仪式内容、形式、排场等变化的感受。这些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习作素材和深入思考,无疑让作文贴近生活的同时且鲜活深刻了。

    4.综合性学习渗透

    文献查阅法。过图书馆、网络、文化馆等信息渠道获取有关辰州傩戏的资料。比如:关于辰州傩戏历史文化、傩戏面具、演员服饰及辰州傩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当然了,对小学高学段而言,应鼓励学生尝试写简单的文献研究报告。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则可要求学生能针对收集到辰州傩戏的有关文献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深入研究的主题,并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

    访谈调查法。拜访傩戏的老艺人以及其传承者,可以选择对其进行访谈的形式,让学生与他们密切交流。听听老艺人们讲讲有关傩戏的故事,傩戏的发展历程及对傩戏保护与传承的看法等。有的同学对辰州傩戏的面具制作过程感兴趣的,因此有机会还可以请教并和老艺人一起制作特色面具。

    参观体验法。辰州傩戏这一民俗文化是“活”的文化,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去傩戏文化保存最好的乡村——七甲坪镇进行实地观察,参观先前的傩堂,舞台设置,服装及面具准备等,看看傩戏的相关仪式及形式,参加有关民俗节庆、仪式活动。让学生走进辰州傩戏,亲身体验,感受先辈们的生产、生活智慧。

    下面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教育活动设计:到民间采风去——沅陵七甲坪乡(六年级)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民俗文化、社会现象问题的认识。辰州傩戏这一地方民俗文化来源于生活,是当地学生所处本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近民俗文化,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真正的去了解和传承当地优秀的民俗文化。

    活动课题:到民间采风去——沅陵七甲坪乡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沅陵七甲坪乡当地的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沅陵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做好动员,阐明进行民族文化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调查活动。

    (2)学生:自由组合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明确小组课题、调查方式(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运用以下几种调查方式:采访录音、摄影录音、查找资料等);把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出有创造性的看法或观点,写成小论文,尤其要鼓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现状,提出个人建议,让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活动过程:

    (1)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沅陵七甲坪乡当地的民俗文化调查或结合实地调查。

    (2)学生自由组合,自主确定民俗文化调查的主题。

    (3)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请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老师参与。

    (4)墙报展示。从活动开始就把墙报按小组的数量划分,每个小组负责本组的责任版块。墙报展示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展示本组的活动主题、活动方案、活动方法等。第二阶段,学生展示调查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拍摄到的相片等。第三阶段,学生展示调查活动中撰写的小论文、建议书等。

    每个阶段都要组织好学生对展示的资料等进行评议,挑选其中优秀的小组作品,以保证活动效果。同时,起到激发学生发挥主动性的作用。

    (5)课堂展示

    由学生策划主持,主要是为了回顾过程,为以后的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展示过程:学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由学生讲述调查活动中的趣事(人数2~3人);由学生演唱活动过程中学会的傩戏(人数2~3人);由学生展示并介绍民俗特色的服饰;由学生介绍本地民俗文化的现状;给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小组颁奖。

    (6)撰写建议书

    收集调查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建议,整理成建议书。由学生决定是寄给报社或是递交有关部门。

    5.课外活动渗透

    课外活动又不同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综合性学习涉及范围广以及方式方法多样。语文课外活动着重让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和理解。在组织辰州傩戏课程教学课外活动时,重点要创设好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直接参與体验感受。虽然在校园里,未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但同样可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中直接参与体验感受。

    自主设计傩戏艺术特色手抄报。组织学生制作有关辰州傩戏的手抄报,分组进行介绍有关辰州傩戏的各个方面的内容。甚至可以让学生按班级分小组自主布置一期学校宣传栏,对辰州傩戏进行宣传,即富于民俗文化特色的宣传栏。这样既能使校园文化焕然一新,又能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还能让学校更多的人了解辰州傩戏。

    自导自演傩戏文化特色情景剧。组织学生欣赏傩戏有关剧目,如《孟姜女》、《鲍三娘》等金典曲目,欣赏完后,让学生自主分组,自主进行简单化妆和模仿表演。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辰州傩戏独特的面具,用卡纸及彩笔等相关工具动手进行面具制作,也可以鼓励学生加上自己的设计新意,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既提高了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动脑能力。

    组织传承傩戏文化辩论赛。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开展“是否应该传承辰州傩戏”的辩论赛,本着自愿报名参加的原则,选出双方辩手,一名主席,其余学生分两组作为评判人员。老师此时只要作适时的指导,确定辩论题目,确定双方辩手论点,选出辩论正反方。主席宣布辩论规则,双方开始辩论,结束后,评判人员评判,双方辩手自评,最后老师点评总结。同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写作,把辩论赛场景与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

    三、结语

    本研究结合中小语文学科教学,通过文献法、理论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探讨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渗透辰州傩戏的教育价值;实践探索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在识字、写字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教学五个方面进行渗透的方法。但是由于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本身存在丰富的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技艺等文化元素,因而仅从语文一门学科教学来探索其中小学教育传承的价值、途径和方法,其研究结果和研究空间显然不够,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拓展和深入。加强多学科教学渗透的探究和实践,是非遗有机和有效融入中小学教育传承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1991

    [3]王文明、刘冰清、金承乾.湖南地方文史丛书 辰州傩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田圣会(1970--)男,瑶族,湖南辰溪人,怀化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副院长,研究方向:民族教育、人文教育、教育管理。

    陈慧(1993--)女,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相关热词搜索:中小学教育途径价值方法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