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伤感文章 > 传播学视域下职业指导课程效果优化途径探析

    传播学视域下职业指导课程效果优化途径探析

    时间:2020-05-12 05:19:0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高校要聚焦学生大学期间的职业发展,借助传播学的经典模式,系统分析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各要素。传播效果是课程的目标和方向,受众是聚焦点和发力点。传播者应该是团队合作的系统;传播内容要抓纲领、明内容、成体系,善于利用显性和隐形传播媒介,发挥好反馈环节的评估和提升作用,从烦琐事务中抓住重点,理清关系,明确思路,从而更好地优化课程效果。

    [关键词]职业指导课程;效果优化途径;传播学视域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216-03

    一、研究缘起

    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快速发展,在提供更多就业机遇的同时,也对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毕业生争夺日益激烈与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矛盾日益凸显,优化职业指导课程效果迫在眉睫。

    全国各高校普遍开设有职业指导相关课程,但仍需持续改进完善。其存在以下问题:轻视职业发展指导,注重技能培训,而忽略意识引导;沿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理论讲授,效果一般;校级层面课程建设较好,但受众范围较小,内容宏观,指导性差;基层学院所开设的课程建设水平亟待提高;对职业指导课程的认知不够,将其等同选修课或学生活动对待。

    截至目前,关于高校职业教育研究已成果颇丰,存在以下特点:学校站位谈职业教育多,基层学院站位少;聚焦师资、内容、方式等某一因素,理论性强,系统性和实践性不强;传统课程建设思维,重视教师、学生和内容而轻视其他要素。本文聚焦学生大学期间的职业发展,尝试借助传播学的经典模式,系统分析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各要素,探究优化课程效果的有效途径。

    拉斯韦尔模式提出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五个要素。信息论创始人香农提出“噪音”概念,认为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对传播产生干扰。后来发展的控制模式加入了双向反馈的要素,现在的系统模式主张从整体社会环境系统研究传播过程,更宏观系统地描述传播的双向动态过程。

    无论是人际传播(如一对一指导帮扶、师生之间交流、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交流)、组织传播(课堂教学)、群体传播(企业走访、实习实践、说明会、交流会、分享会),还是大众传播(知识普及、政策宣讲)、网络传播(官网、官微、MOOC),其传播过程都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噪音、反馈、环境等基本传播要素组成。用经典传播学模式审视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可以抽丝剥茧,从烦琐事务中抓住重点,理清关系,明确思路,从而更好优化课程效果。

    二、传播效果:方向和目标

    传播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受众在接收到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后,在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就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一般可以分为积极效果和消极效果、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预期的积极效果真是传播目的和意图所在。

    职业指导课程的预期积极效果是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是职业指导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职业指导课程的方向和目标。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职业指导课程的预期积极的传播效果。

    第一个层面是受众层面,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主要分为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个方面。在职业态度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确立职业概念和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观,把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在职业知识方面,教育学生基本了解个人生涯和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职业生涯、职业分类及创新创业知识。在职业技能方面,培养学生掌握自我探索、环境分析、生涯决策、求职择业,以及沟通表达、问题解决、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等通用能力。

    第二个层面是传播者层面。基于实现高校教育职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指导课程所追求的预期积极效果是围绕社会人才需求进行的,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阶段特点,响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三个层面是国家社会层面。职业指导课程要落实好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实现人才有序供给和高级知识分子有效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人才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更好地履行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

    优化高校职业指导课程效果需要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传播媒介、环境、噪音、反馈等因素系统谋划、科学建设。所有传播活动的聚焦点和发力点都体现在受众身上,弄清楚受众这一要素,会使职业指导课程建设事半功倍。

    三、受众:主体和核心

    受众是传播内容的归宿,也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受众自身及其所属群体的属性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从而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传播对象,大学生自身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们接收信息时会有选择性地注意、理解和记忆信息。

    面对丰富的职业指导课程信息,学生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信息上而舍弃其他绝大多数信息;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會关系、成长环境的大学生对同一信息会做出不同的理解;对于注意和理解过的信息,学生只能记住他们最需要的那部分信息。由此,传播给学生的信息往往不能完全按照预期的传播效果为学生所接受。因此,需设法提高职业指导信息被学生接收、理解和记忆的质量。

    第一,更新传播内容和强化传播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越容易得到并理解的信息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同其他信息形成强烈对比的信息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用强调、对比、重复、变化等多样化形式突出传播内容能加大学生注意的可能性。第二,要考虑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信息予以有意识地引导和控制,尽量减少学生对传播信息的误解,并防止学生曲解信息再进行二次传播的可能,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第三,可以采取诸如改善课堂环境或加强课堂传播强度等手段给学生更强烈、更直观的感官冲击,增强学生记忆的程度。第四,要重视并发挥学生骨干的“意见领袖”作用。他们作为信息传播和作用发挥的中间和过滤环节,对职业指导课程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引领作用不容小觑。

    学生所处的行政班级、兴趣社团、教学小组等群体或组织对其态度和观点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要充分重视学生群体的作用,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组织的主体性,这不仅可以极大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还可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多种能力素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主体性,他们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就业类社团,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与及时有效的指导。

    四、传播者:团队和系统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第一个要素,对传播过程与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必须建立一个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传播者团队系统,实现师资队伍专业,教学机构完善,教学管理规范,跨学科协同教学。职业指导课程传播者团队系统至少应当包括课程开发者、课程讲授者、课程建设者、课程管理者等。

    课程开发者决定了职业指导课程传播什么内容。应当建立以就业指导部门为主导,统筹协调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教研室、职业发展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社会各界专家为主体的职业指导课程开发团队,以职业素养培训和技能训练提升为重点,统筹做好理论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

    课程讲授者决定了职业指导课程怎样传播,向谁传播。基层学院辅导员是最适合也最有能力讲授好职业指导课程的。职业指导课程的讲授团队应以基层学院就业辅导员为主导,以就业指导部门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团干部、思政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知名企业、优秀校友等为辅助,实现校内外互补,以校内为主;专兼职结合,以专职为先;聘用专业教师,遴选兼职导师,外聘客座教师,因材施教,协同育人。

    课程建设者决定了着职业指导课程由谁传播。设置学院或学科群职业指导课程教研组(室),由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领导、系主任、班主任、辅导员、团干部组成,明确组织及个人职责,推行集体备课。要重视专业差异,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人才培养与职业指导课程有效融合,形成完整高效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职业指导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教学管理部门与就业管理部门要代表学校履行好课程管理者职能。要引导全校上下摒弃职业指导课程可有可无、突击教育等观念,重视职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要制定相关政策,并推行配套机制。要成立校级职业指导课程教研室,指导并监督课程建设,通过深入调研,不断优化课程建设。要统筹资金、场地、人员、设备等资源,保障课程高质量进行。要建立和完善评估反馈体系,以评估促建设,推进革新,提升课程效果。要建立更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创业指导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和更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五、传播内容:纲领和体系

    传播内容是传播过程的核心内容,对传播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职业指导课程的传播内容可以从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课程大纲要针对时代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到科学性与实践性。职业指导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更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职业指导课程要响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针对学科特点,谋划设计课程大纲。结合教育部指导精神和长期课程实践,课程大纲至少应包含生涯与职业意识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素养与技能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等部分。

    课程内容要适合学科学生培养工作,做到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注重学科特点,适应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规律,在课程大纲的指导下,设计适合学科发展的课程内容,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

    课程体系要符合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到全程性与系统性。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开设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建立以基础性职业指导为支撑、以专业型职业指导为重点、以创业性教育为补充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大一入学初适应期,开展生涯与职业认知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发展意识。大一学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学年开展职业素养提升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社会实践、创新等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大三学年开展求职择业教育,指导学生做好求职准备与心理调适,引导学生形成现实而理性的个人职业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大四学年开展职业适应与发展教育,做好就业管理服务和心理调适指导。

    六、传播媒介:显性和隐形

    传播媒介是在传播过程中用来承载传播信息的中介或手段,可以分为显性的传播媒介和隐形的传播媒介。显性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教材、书籍、报刊、影视、职业测评系统、教辅工具,以及相应的教室、活动室、咨询室、测评室等。显性传播媒介的选择和适用必须立足于职业指导课程的預期效果,突出科学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科学性要求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实践性要求不能流于说教,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和学生成长特点。系统性既要求媒介所承载的理论系统完整,又要求各种媒介的有效配合,协同发力。

    隐形传播媒介主要指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拓展活动、实习实践、社会资源等。在教学策略方面,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角色是策划、组织、引导、鼓励、协作和必要的干预,学生的角色是参与、体验、思考、自我总结与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集中教学和个别咨询相结合。

    在教学方式方面,要依据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形式。尽可能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专题报告、主题讲座、互动、个性指导、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按需运用“互联网+”就业指导课、“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等新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参与性,切实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拓展活动是职业指导教育的有效载体。要与理论指导有效衔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并不断累积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拓展活动。春季学期可以以低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重点开展职业规划系列活动;秋季学期则以毕业生及准毕业生为主要对象,重点围绕就业辅导组织系列活动。

    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也是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原则。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实习实践,推进校企合作,建设职业发展实践基地,引导学生依据社会需求对自身的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自身的规划和就业能力。此外,还应调动社会资源,邀请成功校友、职场人士有效参与建设职业指导课程。

    七、反馈:评估和提升

    反馈是指传播对象对传播者所输出信息的一种反应。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前馈和后馈,正反馈的信息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基本一致,对传播信息起到增强作用;负反馈的信息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存在差异,对传播信息起到减弱作用。前馈是传播者在发出信息之前,预先了解受众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的过程;后馈是在传播信息发出之后,受众对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者通过反馈了解传播对象对信息传播的要求、愿望、评价、态度,检验和证实传播效果,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节和改进优化以后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行为,以加强针对性,进行更为有效的传播。

    应建立多主体多角度的课程评估体系,以课程开发者、课程讲授者、课程建设者、课程管理者为评估主体,以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为评估角度,实现课程学生、课程开发者、课程建设者、课程管理者的全方面自评和互评,前馈与后馈相结合,并及时总结提升。

    课程开发者负责针对课程内容的学生接受难易度、系统逻辑科学性、实用性与实效性等组织评估;课程讲授者针对学生观念养成、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及授课方式方法、课程改进意见建议等组织评估;课程建设者针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秩序、课堂效果、学科适用性等组织评估;课程管理者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对课程建设单位及课程效果进行评估。

    八、结语

    传播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会有噪音干扰传播效果。职业指导课程同样处在特定的环境中,会遇到问题和障碍。这需要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反馈等各环节中不断改进完善,久久为功,才能持续优化职业指导课程效果。

    [ 參 考 文 献 ]

    [1] 李正良.传播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德明,祁金利.大课程观视野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构[J].前沿,2010(5):132-134.

    [3] 张枝新,陈光明.传播学视角下辜鸿铭的儒家文化外宣翻译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9-61.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热词搜索:视域职业指导探析传播学途径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