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通例”不“通”的原因_手例口是什么原因

    “通例”不“通”的原因_手例口是什么原因

    时间:2019-01-28 17:47:17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写文章写到某个人,文中涉及的姓名如在同一段落或同一章节里频繁出现,在重复时就可使用简称――或用姓,或用第三人称代名词他(她)。这样既使作者行文简洁,又使读者节省眼力和时间。中国人的姓名还是很简单的,一般为三个字,而外国人尤其是俄罗斯人的姓名滴里嘟噜一大串,如不这样使用简称,通篇都是这个“洛夫”那个“斯基”的,读者恐怕就会眼花缭乱了。
      这本来是古今中外的通例,然而曾几何时却出现了“特例”――写毛泽东就绝不能这样子了。在盛行个人崇拜的年月,尤其是“文革”时期,被神化的毛泽东一般都写毛主席,很少直写其名毛泽东。而且,为了表示对他老人家的无限崇敬和热爱,人们在他的称呼前面还要加上林彪题写的“四个伟大”(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泽东的名字,虽然没有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约瑟夫・维萨里奥洛维奇・斯大林的名字那么长,但加上“伟大的领袖”等等后,书写起来也不算短。毛泽东“走下神坛”后,为行文简洁的需要,他的名字可以用“毛”代替了。然而,这本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却引起毛泽东的大秘书、号称“中共中央一支笔”的胡乔木的高度重视,为此大做文章。田家英的秘书逄先知,写了一本《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请胡乔木校读,他在《校读后记》中就逄先知用“毛”代替毛泽东,不仅大发了一通感慨以表赞同,认为意义重大,还专门作了一番权威性的考证以示可行,主张“借此提倡一下”。他写道:“这是古今中外行文通例,如著名的李密《陈情表》在提到作者的祖母时就只说刘,‘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庶刘侥幸,卒保余年’等句子,为许多读者所熟知。又如自己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萧规曹随,屈赋朱注’,不可胜举。毛泽东在著作中也常用朱毛红军一类说法,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不周山注中标明‘毛按’。据此,用‘毛’代替毛泽东是完全正常的。”(引自叶永烈著《胡乔木》,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版,下同)
      尽管“用‘毛’代替毛泽东是完全正常的”,可逄先知的“破例”之举,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赞同叫好的,也有质疑反对的。有些对毛泽东“怀有深厚无产阶级感情”的人,似乎对“毛”看不顺眼,认为“有损于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胡乔木就曾披露:“……我国读者现在一般还不习惯于把毛泽东简称‘毛’(如同不说卡尔・马克思而只说马克思),好像这是外国人的用法或含有不礼貌的意味。”还有人认为,如果不是逄先知、胡乔木这样的权威人物来“破例”和提倡,一般老百姓,谁敢用“毛”代替毛泽东?
      为书写简便之需,把文中的名字以姓代之,在普通人那里,本不是一个问题,但就因为毛泽东是领袖,就成了问题,并且还被人“延伸”到对领袖有无“感情”的大是大非上面来,让人心惊胆战。我们常说领袖也是人民普通的一员,邓公甚至还把自己称为“中国人民的儿子”,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就不可以按习惯、按通例“普通”一下呢?“通例”不“通”,一言以蔽之,还是病态的“崇拜”在作怪。

    相关热词搜索:通例原因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