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阿Q姓名的含义 解密阿Q姓名

    阿Q姓名的含义 解密阿Q姓名

    时间:2019-02-12 05:29: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阿Q正传》 国民精神 鲁迅 周作人 夏志清   摘 要:鲁迅使用的Q字,是上宽下窄的卵圆脸,后面垂一小辫,其读音与日语中“中”字的读音基本相同,其意义在于暴露国民精神的弱点。这样,“阿Q”从音形意三个方面相统一,成为清末民初的国民弱点的代名词。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于1920年代问世后,阿Q这个艺术形象一直牵扯着人们的神经,他唤起了人们对于国民精神问题的关注,给中国知识阶层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反省。但是“阿Q”这个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至今还没有一个透彻的解释。“阿Q”是一个随意的代号吗?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阿Q的姓名,为读者们阅读这部名著提供新的参考。
      
      一、阿Q的姓氏
      
      鲁迅在小说的序中介绍,“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作者交代,赵太爷的儿子考中秀才时,阿Q听到消息,便张扬地对人说,他也很光彩,因为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排起辈分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云云。但是第二天,赵家便把阿Q叫去,赵太爷给了他一个嘴巴,并骂道“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①由此,作者说阿Q是否真的姓赵便难以考证了。
      话虽如此,但阿Q并没有因为赵家的斥责而否认自己姓赵。鲁迅在小说中解释,“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
      姓是家族的符号,除了做养子等少数情况,姓是不能任意改变的。阿Q是爱骂别人“儿子打老子”的,他不大可能为了沾光赵家的喜气而自己改姓赵。
      鲁迅暗示阿Q姓赵的地方还有两处。当阿Q与人发生口角的时候,总是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②另一处是阿Q要革命的时候的几句唱词,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③
      这两句《龙虎斗》里的唱词都是与赵匡胤有关的。第一句是赵匡胤表示后悔的唱词,第二句是呼延赞替父报仇要打赵匡胤的唱词。这段唱词既表达阿Q行将造反时的心情,又暗示他意识中的祖先是赵匡胤。阿Q之所以言先前比人阔得多,之所以看别人不算什么东西,就是因为他觉得有一个当皇帝的祖先。
      赵姓在鲁迅的小说里有特别的寓意,无论是《狂人日记》里的赵贵翁,还是本篇的赵太爷和赵秀才都是权势阶层的代表。《阿Q正传》里还有一个钱太爷,与赵太爷构成未庄社会之钱与权的代表,从侧面也映衬着赵家作为权势的存在。鲁迅让阿Q姓赵,却无固定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又让阿Q自称祖上如何比别人阔,意在揭示其破落户的心理。
      
      二、“阿桂”还是“阿贵”?
      
      鲁迅说,阿Q活着的时候,人们都叫他阿Quei。至于是“阿桂”还是“阿贵”则无据可考。
      关于阿Q的原名究竟是阿桂还是阿贵,有很多的议论。从鲁迅的其他作品中找,有的人名带贵字,也有的带桂字,无法判断是前者或是后者。
      但若从《阿Q正传》的文脉来判断,阿Q似乎适合叫阿贵。这样更合乎作者的用意。因为,其一,阿Q自称先前比别人阔,认为祖上比别人尊贵。其二,阿Q的革命理想也是成为一个统治者,一个“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土皇帝。
      关于阿Q的原型,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曾经谈及。他说“在《正传》里有两三件事情的阿桂假如真是阿Q本人,那么他是有姓的,他姓谢,他有一个哥哥叫谢阿有”④。也就是说,阿Q的名字应该是阿桂,阿Q的原型是谢阿桂。
      既然阿Q的名字应该是阿桂,鲁迅又为什么把他的名字搞得“阿桂”或者“阿贵”的模棱两可呢?这样做有何用意呢?
      鲁迅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说:
      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但我看历来的批评家,是没有一个注意到这一点的。⑤
      这里鲁迅是就《阿Q正传》里的地名人名的模糊性所发表的议论,其用意已十分明显,就是为了让读者觉着像是在写自己。
      那么,具体是怎样不使读者“推诿掉”的呢?
      第一,把名字弄模糊,扩大指代范围。“阿桂”和“阿贵”都是通俗的名字,但是给“阿桂”加上一个“月亭”的号,则变成文雅的了。鲁迅用“阿桂”兼“阿贵”的形式扩大了覆盖面。表面上写的是南方人,实际上北方人也在里面。第二,心理特征的大众化,看似写破落的农民,实际上中国的知识阶层也包含其中。例如阿Q对女性的心理,周作人说“这表面是说阿Q,可是千百士大夫的面目也在这里面了”⑥。
      月桂树和桂花树都是南方树种,“阿桂”的名字在南方具有代表性。我国的历代朝廷以及贵族文化主要兴起于北方,贵字用于人名在北方更为常见,南方人名乃至地名中也有贵字。《论语・里仁》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贵字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具有普遍意义。总之,“阿桂”和“阿贵”都是常见的名字,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用来“写一切人”。
      前文中提到,从文脉来看阿Q的名字应该是赵阿贵。从鲁迅想写一切人的目的来看,也是赵阿贵适宜。赵钱对应,前者指权,且贵自古与权势不可分。而中国人的世俗观念中做官恰恰是最受重视的。
      把“阿桂”和“阿贵”搞得模棱两可,除了扩大覆盖面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便于引出阿Q这个名号。
      
      三、阿Q的真实含义
      
      “阿桂”或是“阿贵”,这样两可的人名使用起来不方便,需要简化。鲁迅在小说中这样解释,“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改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⑦。
      照韦氏英文拼法,阿桂(贵)应该是“阿Kwei”,省略后应作“阿K”,鲁迅却偏偏用了Q字。这里实际上鲁迅是把“Kw”音又还原成了表示该音的英文字母,即Qu。例如Queen、Question中的Qu的读音便是[kw]。
      鲁迅在小说中没有使用“阿K”,也没有采用“阿Quei”或是“阿Qu”,而是看准了“阿Q”。按照字音一致的原则本来可以使用“阿Quei”的,这种选择自然暗示其中另有含义。
      侯外庐先生曾于1951年1月26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解释Q字的含义,他认为阿Q之Q就是英文“问题”的头一个字母。
      但鲁迅生前对此有过解释,周作人这样说,“据著者自己说,他就觉得那Q字(须得大写)上边的小辫好玩。初版的《呐喊》里只有《阿Q正传》第一页上三个Q字是合格的,因为他拖着那条小辫,第二页以后直至末了,上边目录上那许多字都是另一写法,仿佛是一个圆圈下加一捺,可以说是不合于著者的标准的了。”⑧
      鲁迅《阿Q正传》手稿中的Q字是斜体的近似于Arial Narrow体的Q。上宽下窄形似一张脸,亮光头,后面垂一条小辫。像一幅简笔的清末汉人的头部侧影。
      20世纪80年代滕健耀先生提出了新的观点,他把《阿Q正传》中的小D与Q字联系起来,认为这两个字母是《Don Quixote》(唐・吉诃德)的缩写⑨。此说虽然新颖,但不能用以解释作者的意图。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耶鲁大学出版,2005年上海出版了该著的中译简体字增删本)中也对阿Q的Q字进行过解释。他根据周作人的解释,承认Q字是表示一个后脑拖着一条辫子的人头,并指出Q与“queue(辫子)”同音,“辫子”则是封建主义的象征⑩。
      本文认为,把“Q”解释成“queue”也未必符合鲁迅的本意。鲁迅是日本留学出身,在矿物铁路学堂和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过德语,英语只在江南水师学堂学过不足七个月。他提到辫子的时候用过“pigtail”。比如在一篇杂文中他这样写道:
      一到上海,可就不免有时会听到一句洋话:Pig-tail猪尾巴。这一句话,现在是早不听见了,那意思,似乎也不过说人头上生着猪尾巴。{11}
      英文表示辫子的常用词是“pigtail”或“plait”,至于“queue”的基本意思是“长列、长队”,表示发辫的意思时需加限定,用a queue of hair。鲁迅只学过很少的英语,他很可能不知道“queue”这个词。
      夏志清先生把注意力放在Q字的小辫子上了,其实鲁迅除了觉得Q上的小辫好玩之外,还特别注意这个圆圈的形状。如上文周作人所言,圆圈下加一捺不行,必须是上宽下窄的卵圆形加小辫才合适。如果再联系鲁迅“又像是写一切人”的话,则大致可以断定,这个Q字是用来指代清末所有的中国人的。
      除了小辫子和卵圆脸之外,可能还有语音上的因素让鲁迅把Q字和中国人联系在一起。
      汉语中有辅音[k]和复元音[iu],但汉字中却没有与[kiu]相对应的字。所以没学过英语的人读Q这个字母时总觉得别扭,从而可能在汉语中找个与之相近的音来替代。这个相近的音便是拼音qiu,加上Q字因字体的不同有时写成圆形,所以有人干脆把Q写作“球”,“阿Q”因而成了“阿球”。但是Q的声调与“球”不同,是先升后降,与上声相反,于是人们读“阿球”时便采用“阿Q”的声调。北大学者孔庆东先生就曾提到有人把阿Q读成“阿球”(声调同“阿Q”)。{12}而韶华的小说《阿Q后传》里也把阿Q称作“阿球”。
      日语里中国的“中”字发“ちゅう”音(“秋”音,声调同Q),与汉语拼音的qiu基本相同。鲁迅有可能通过“Q”的汉语音与“中”的日语音的一致性,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并通过Q字的“卵圆脸加小辫”的符号特征,最终把Q字定为清末中国人的代号。{13}
      通过阿Q来暴露国民性中的弱点,对此或许有人认为鲁迅有点虚无主义。{14}但是,如果没有敢于正视问题、暴露问题的勇气,社会的变革将永远是一句空话。鲁迅把《阿Q正传》收入《呐喊》的意思很明显,他就是要从精神上给当时的国人敲响警钟,予以激发。
      
      四、结 语
      
      本文探讨了阿Q的姓名的由来及含义。
      阿Q的姓名并非是完全模糊的,鲁迅倾向于让他姓赵,名阿贵。暗示其祖上有过权势,到阿Q时破落已极。“阿桂”的名字在南方较为常见,而“阿贵”的名字却更符合社会心理。鲁迅故意把这两者混在一起,加大了社会覆盖面,把讽刺的矛头指向读者。同时由两者的模糊不清而引出“阿Q”这个代号。鲁迅使用的Q字,是上宽下窄的卵圆脸,后面垂一小辫,其读音与日语中“中”字的读音基本一致,其意义在于暴露国民精神的弱点。这样,“阿Q”从音形意三个方面相统一,成为清末民初的国民弱点的代名词。
      
      作者简介:董世奎,名古屋大学哲学博士,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化,日本语言文化,近代政治思想史;孔祥兰,青岛理工大学图书馆,主要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①②③⑦ 鲁迅.鲁迅经典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62-63,64,77,63.
      ④⑥⑧ 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87,106,85.
      ⑤{11} 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148,191.
      ⑨ 采诗.阿Q之Q发微[M].西安晚报[N].(文化纵横). 2009年06月08日(13).
      ⑩ 夏志清著、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1.
      {12} 孔庆东解读鲁迅《阿Q正传》(一)[M].http://www.省略/programs/view/OOnpybmIThk/isRenhe=1.
      {13} 作为国名鲁迅很早就使用“中国”一语。1903年著有《中国地质略论》,1906年出版《中国矿产志》。
      {14} 曹聚仁.鲁迅评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5.

    相关热词搜索:解密姓名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