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豆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豆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

    时间:2019-01-28 17:51: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本文通过阅读马克斯・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要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述读后感,一是介绍该书中的方法论,二是简要论述书中采用的因果链条分析模式,三是简单梳理和介绍后人对该书的批评和误读。
      
      一、方法论的介绍
      
      韦伯的方法论工具即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的一种分析概念或逻辑工具,是从一个时代某些特有的社会现象这种经验材料中高度抽象出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分类概念,抽绎不同经验材料所建立的不同理想类型,其功能是对经验事实进行分类与比较(斯蒂芬・卡尔伯格,2002)。“资本主义精神”、“天职观”都是理想类型,韦伯通过分析这些理想类型来进行研究。
      对于诠释性的理解,韦伯呼吁诠释性的理解社会学,通过详细考察他们的价值、传统、情感和利益的环境来寻求“从内部”理解人们的主观意义,这一做法可以扩展社会学家把握行动意义的能力(斯蒂芬・卡尔伯格,2002)。韦伯认为要分析遥远过去的行为及其动机,就要用诠释性的理解方法来探究人们如何将意义赋予行动,从而得到比较完善的解释。
      将历史考察方法与逻辑考察方法的统一(叶静仪,1999)。禁欲主义、理性行事和天职概念与资本积累和雇佣劳动的历史事实相对应,这种对宗教的逻辑考察方法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过程。韦伯借助理性类型来把握、通过诠释性理解来探究各种人群中的个人的主观意义,用以分析群体及其成员的心理动机,具有方法论上的进步意义。
      
      二、因果链条的分析
      
      韦伯研究的是以其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那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理性思想这一特殊具体的形式到底是谁的精神产品,他感兴趣的是“存在于每一种关于职业的观念之中的那种非理性因素的起源问题”(第57页)。《新教伦理》的中心议题是:“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中译本前言第1页)。这里包含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因果链条,即宗教改革一新教伦理一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一近代资本主义(吕东伟,2000)。
      关于因果链条:其一、新教伦理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这是韦伯命题的历史因果链条上的第一环节。其二、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其宗教根源,新教伦理直接催化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四舍五入的等同,新教伦理不是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唯一原因,后者也不是前者的唯一结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资本主义起源历史的因果链条上的一个中间环节。其三、“资本主义精神一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意识的推动力,这种社会意识就体现为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指的是“一种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不管什么地方,只要资本主义精神出现并表现出来,它就会创造出自己的资本和货币供给来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第49页)。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精神所涵盖的文化意蕴决非就只是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且相互适应的(吕东伟,2000)。
      关于精神转型过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相交部分在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里蕴涵着两部分内容:“准资本主义精神”及其在宗教世界里的境遇和“新教的世俗禁欲主义”及其在世俗世界里的境遇,这里也就存在着两种精神转型的一个过程。精神转型有内在转型和外在转型之分,内在转型是指同一精神型态内部由于自身世界和发展规律的变化而引起的内部转型,外在转型则是受外部世界物质性领域转型的影响,一种精神转型以内在转型为先决条件。在韦伯的因果链条里有两处精神转型,一是宗教改革引起的“传统基督教伦理一新教伦理”的内在转型,由基督教内在的发展规律决定;二是“新教伦理一资本主义精神”的外在转型,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化运动,体现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化和世俗世界的神圣化(吕东伟,2000)。
      具体的精神转型过程有四个阶段:拒斥阶段,世俗世界追逐利益为上帝所不喜,新教伦理起主导作用;容忍阶段,随着传统的崩溃与自由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获利活动作为一个事实而被容忍,这里前资本主义精神产生;支持阶段,参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中上层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资本主义精神成型并得到新教伦理的支持,这里世俗禁欲主义主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分离阶段,新教伦理被资本主义及其精神所弃,不再被世俗世界所用,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得到体现和升华(吕东伟,2000)。
      
      三、批判与误读
      
      对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批判与误读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先后关系、虚无关系、考察因素的孤立性。
      有关先后关系方面,首先是行为与规范的先后,究竟是先有了禁欲主义的行为,然后为了寻找合法性而在宗教中找到依托,还是先有了禁欲主义的行为规范,人们才开始这一行为的。其次是新教徒与资本阶级的先后,究竟是新教徒主要是资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主要是新教徒,前者可得出资产阶级是由宗教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结论,而后者则可得出资产阶级的兴起推动着新教的发展。最后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先后,事实上,新教伦理起源的宗教改革发生之时,资本主义已经发生。韦伯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精神与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他所指的新教伦理影响的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而且在他那里,资本主义精神是可以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而存在的。
      有关虚无关系方面,有人认为不存在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是虚无的关系,两者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又有人说韦伯将一些优秀品质归结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在这种精神作用下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实质上这些到底能不能归于一起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还有人说他的推论只探讨行动规范的层面,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既没有利用文献探讨体现伦理规范作用的切实的行动,也没有论及对资本主义起推动作用的行为现象,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只是行动的气质,基于同一集合体,因而是虚假关系(王水雄,2001)。韦伯在他的论证中并没有明确区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有时甚至认为两者内涵并无二致,由此引来了这些批判。
      有关考察因素的孤立性方面,有人认为韦伯的因果论证链条中缺少了对其他因素的考察,诸如是不是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伦理那种禁欲主义的行为规范,是否还有其他社会运动产生的作用;韦伯忽视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或者资本主义精神产生过程中的经济自身发展因素;他将新教伦理从西方思想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孤立出来,还将宗教改革与欧洲同时代的其他社会经济变化割裂开来,很多观念并非宗教一力而为之(李春华,2003)。实质上,韦伯著作此书的目的应该并不是建立宏大的解释框架来分析资本主义,而只是从特殊个案的因果关系出发寻求两者关系,他只考察的这部分内容得到的结论并不需要用来解释所有的现象,只要资本主义精神真正受新教伦理影响,那他就是正确的。
      总之,韦伯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可以说是独具新颖性,他所要研究的是:“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更进一步地说,我们的资本主义文化究竟在哪些具体方面可以从宗教力量中找到解释”(斯蒂芬・卡尔伯格,2002)。这种研究思路对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但独树一帜既可以赢得学术成就,也容易引来非分的批判,实质上很多人曲解了韦伯的观点,只是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否定并不足以真正站住脚,虽然有的问题的提出对修正韦伯的命题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批判和误读都不能抹掉韦伯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上的卓越贡献,他不愧为社会学三大家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再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命题的现实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03(2)
      [2]吕东伟,解析韦伯命题及其现实性意义[J],社会学研究,2000(5)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1987
      [4]叶静仪,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方法论和思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相关热词搜索:新教读后感伦理资本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