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面向基层 面向问题 面向群众_新时期文化工作面向基层群众服务的路径探讨

    面向基层 面向问题 面向群众_新时期文化工作面向基层群众服务的路径探讨

    时间:2019-01-28 17:59: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文化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文化工作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基层所欢迎、为群众所认同。本文拟就新时期如何加快文化工作面向基层群众服务等问题作一些探索,尝试性的提出一些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路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发,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作为日常生活和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常见的概念之一,其本质就是人化[2],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把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是文化工作的广阔天地,群众是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必须始终牢记我们的根在基层、在群众。
      1.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文化成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走向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3],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相互角逐。毫不讳言,在今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文化的争夺和斗争还将会更加激烈。为此,文化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把基层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4],这已不仅仅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贯彻党的十七大重大战略部署、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面对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使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1 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做好文化工作,既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又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使文化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更要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对形势任务进行冷静思考,进而科学把握文化工作的规律。
      1.2 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文化工作的对象是人,受众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由此,就必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透彻了解群众心思,真切感受群众情结,真诚倾听群众心声,准确把握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就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关注的事情抓起,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就要通过各种载体开展文化工作,吸引更多的受众。文化工作只有始终把目光投向基层,把视角对准群众,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文化事业才能保持勃勃生机。
      1.3 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一个执政党要牢固地掌握政权,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政治和经济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掌握的文化资源。发展先进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迫切需要。我们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思想文化上树起先进的旗帜,才能把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全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执政兴国才会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只有不断增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本领,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人民利益,在实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上做出应有贡献。
      1.4 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促进城乡基层和谐稳定的需要。基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城乡一些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满足,群众反映合理诉求的渠道还不畅通,群众深恶痛绝的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还屡禁不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努力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环境,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努力为基层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1.5 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人们精神上的这些不健康因素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就是通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塑造健全良好人格、意志品质,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就是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
      1.6 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推动文化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事业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抓文化工作就是抓人的文化发展,抓人的文化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基层群众是我们事业的力量源泉。实践证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群众所掌握,就能成为改造社会的力量;新闻舆论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就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文艺出版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主体,从平凡生活中汲取养分,就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道德建设符合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就能增强针对性和感召力。文化工作只有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才能保持勃勃生机,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
      2.新时期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路径探讨
      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条重要路径。因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只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市为龙头,以乡镇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建设,使文化工作面向基层,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1 创新文化理念
      创新是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文化进步的灵魂。以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文化创新的理念,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工作的品位和效应,是构建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方针和制度保障。
      2.1.1 创新以人为本新理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文化工作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进行重点转移,坚持“三贴近”原则,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多反映群众的生活,多体现基层的呼声,多关注民众,使文化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服务基层的桥梁,更多地体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教育人、引导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1.2 创新文化民生新理念,更加注重为民服务。要结合实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的文化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镇村为重点,建立稳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县、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施农村基层文化“三场、三队、三室”建设工作,抓实抓好文化致富、知识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农家书屋、“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文化综合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
      2.1.3 创新文化活动新理念,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和道德实践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城乡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2.1.4 创新文化融合新理念,渐趋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文化与经济社会相互交融已成为重要趋势,综合实力竞争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文化支撑,社会和谐越来越依赖文化和谐。因此,要加速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挥各地的文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推进文化与产业、科技、旅游、市场、文体活动等的融合。
      2.1.5 创新文化经济新理念,使文化产业转化为经济效益。要以文“兴”产业,依托传统文化底蕴和现有的文化资源,不断做强文化经济;要以文“化”为产业,有重点地对当地传统支柱性产业进行文化包装,增加文化内涵,创建“农”文化产品品牌,提升“企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以文“化”为项目,加强对各地招商引资项目的文化包装,为促进招商引资办企业服务,助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要加强文化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2.2 深化体制改革
      文化战线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
      2.2.1 转变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充分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
      2.2.2 完善重大文化政策和项目的决策机制。要提高文化行政审批的透明度,增强文化决策的公开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
      2.2.3 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和调控。要完善公共财政的文化投入体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和调控。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2.3 加强综合建设
      基层文化综合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要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为手段,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综合建设,着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1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和机构完善,积极推进规范文化站点的创建工作,建设一批大众化的文化楼、文体广场、健身公园、游泳池、篮球场、健身路径等设施,实现文化服务设施在数量上的扩张和质量上的提升;要加强社区文体设施建设,重点建好休闲公园、健身路径等室外活动场所,同时规划和配套建设适当规模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
      2.3.2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有良好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氛围来教育人、熏陶人,而这就需要有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只有有了优秀的文化人才,才能创造好的文艺作品,才能引领、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干部,培养造就一批社区(村)专(兼)职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引进当前紧缺的各类专业人才,稳定和强化基层文体干部队伍,确保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抓;要充分发挥文艺骨干特别是城市社区文艺骨干作用,全面带动文化队伍建设,健全面向基层、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群众文化服务队伍网络;要关心和爱护民间艺人队伍,鼓励名艺人带徒传授技艺,培养一批新生代传承人,使优秀文化后继有人。要建立文化人才培训网络,加大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基层文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基层文化工作者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为他们创造安居乐业、干事创业的良好条件。
      2.3.3 加强综合文化站管理。要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和职能,强化综合功能,设置多功能活动厅、书报刊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教育培训室、文艺排练厅、综合展示厅、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黑板报等配套设施,并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和设备。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可建设影剧院和乡镇图书馆室;要进一步加强设施管理,制订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相关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提高运行效率,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2.4 繁荣基层文化
      繁荣基层文化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繁荣基层文化,要找准基层文化建设的着力点[6],努力打造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惠及千家万户,为“创业富民”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2.4.1 加强文体培训。要面向基层,创造条件,多渠道、多途径地挖掘和培养文体骨干。把提高基层文体队伍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百姓课堂”文化公益培训活动,组织培训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不断促进文体骨干规模的庞大和素质的提高。
      2.4.2 创新载体。要开展“城乡互动、文化结对”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创新载体,促进城乡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达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文化发展氛围和优势互补局面,促进文化工作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良好发展局面;
      2.4.3 丰富活动。要以“文体搭台、经济唱戏”为主题,依托辖区资源,结合发展目标的要求,举办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提高居民的参与面,并发挥媒体的宣传辐射作用,以提高文体活动的影响力。要采取文企联姻或其它方式,举办内容健康、质量较高、影响良好、群众欢迎的文艺活动,以先进文化占领文化阵地。要从贴近社区出发,不断改变社区文体建设新形式,力创“一街一品”和“一社区一特色”数量性、效益性活动和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千册图书室的开放和读书活动。要推进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展,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广泛开展群众文体赛事为载体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文化热情,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2.4.4 抓好农村文化。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在乡镇扶持一些热心文化工作的农户,组建一些藏书规范上档次的农家书屋。
      2.4.5 不断推出新作品。是要鼓励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作出一批弘扬主旋律、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催人奋进的群众文艺作品,繁荣群众文艺舞台。
      2.5 打造文化品牌
      品牌是文化的灵魂和气质。打造文化品牌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一个地方要增强竞争力、吸引力,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品牌效应。
      2.5.1 打造历史文化品牌。就是要紧紧围绕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历史文化研究,搞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充分展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的优势,焕发出新的光彩。
      2.5.2 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就是以弘扬红色精神为核心,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努力把这些地方建设成红色文化核心、全国红色文化名城。要全力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力争推出更多更好的经典剧目、品牌剧目。要组织力量集中创作一批文学、影视、戏曲等文艺作品,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手段,研究开发新的红色文化业态,多渠道、全方位地展示感天动地的革命文化。
      2.5.3 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就是要充分挖掘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加快规划论证和综合开发,重点建设民俗博物馆、民间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和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地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民俗村镇;加强对民间民俗艺人的保护和培养,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努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之乡。
      2.5.4 打造现代文化品牌。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文化创新,在一些有基础的方面,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整合力度,大力宣传推介,形成一些新的、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2.6 净化文化市场
      净化文化市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文化市场管理部门需进一步清醒认识问题,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做好“扫黄打非”和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净化声频荧屏、网络空间等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环境。
      2.6.1 健全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网络。建立和完善县、乡镇、社区文化市场管理网络,形成监管合力,保障文化市场长期健康、规范发展。
      2.6.2 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辖区的黑板报、有限广播站、科普橱窗宣传扫黄打非政策,做到疏导结合,使扫黄打非工作有序进行,将黄、非现象控制在源头。
      2.6.3 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要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和社会参与监管的作用,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要加强文化执法大队自身建设,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并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理市场,树立执法部门的整体威信和形象。
      2.6.4从重整治文化市场。要制定扫黄打非方案,扫黄打非领导小组成员要定期巡查,集中整治。要注重日常监管执法,进一步加强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并深入开展“网吧”电游、印刷书刊、娱乐演出市场的专项整顿,时刻保持高压态势,让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及时处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杜绝违法违规行为滋生,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成果,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文化形象。
      2.7 探索发展路子
      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足迹,组成了世界文明的耀眼光环;各民族文化进步的历程,谱写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光辉篇章!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所有的思想和行动之中,积极探索文化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实现文化工作的新飞跃。
      2.7.1 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强文化工作的总揽协调,切实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地位,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及目标。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路子,结合实际和当前的形势,积极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2.7.2 寻找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点。要主动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求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主动承担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积极培育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市场的层次。要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和典型示范,扶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规模,优化文体产业结构,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7.3 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市场主体资质要求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公平、管理规范、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开放力度,开放演出、娱乐、发行、文化培训、文化咨询、文化旅游及文化会展等行业和领域。
      2.7.4 狠抓产业文化。要以“时不我待”、“与时俱进”的精神,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文化部门的优惠政策,挖掘文化替力,发挥自有优势,加强对外联系,千方百计开辟创收门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弥补文化经费不足,盘活文化资产,提高经济效益。要鼓励和扶持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富余人员、文化名人等从事文化经营活动,领办创办文化企业。健全流通体系,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促进文化商品和各种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和充分竞争。
      2.7.5 确保整个文化市场健康繁荣。要以服务促发展,通过强化管理部门的导向服务功能,完善文化消费政策,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引导文化消费观念,激发文化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现有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档次,确保整个文化市场健康繁荣。要促进文化与教育、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增强文化消费市场的活力。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服务功能。
      2.8 构建服务体系
      落实十七大提出的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要求,需要构建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8.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按照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要求,大力发展群众文化。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增强文化原创力,推进文艺创作出“精品、优品、新品”,图书出版能够“专、精、特”,电影电视出品牌。要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城乡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运行,拓展文化站的服务功能和发展空间。
      2.8.2 构建文化产业服务体系。要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健全文化产业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影视传媒、出版印刷、娱乐演艺、互联网内容服务、博览会展、文化培训与艺术品经营等产业,努力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打造文化品牌。
      2.8.3 构建文化市场服务体系。要通过重点建设专业文化市场、大力培育文化要素市场、积极发展文化中介服务市场,加快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实现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转变。
      2.8.4 构建群众文化活动体系。要按照“业余自愿、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活动理念,加强基层题材的文艺作品创作,精心策划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载体,让广大群众“唱主角”,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增强基层文化的“造血功能”,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10.
      [2]吴雁.多元文化激荡与军校爱国主义教育[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 (9).
      [3]宋建俊.文化市场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主战场[J].中国职工教育,2007(8).
      [4]刘云山.宣传文化工作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
      [5]李长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共产党员,2009(11).
      [6]赵保华.繁荣基层文化 促进和谐发展[J].群众,2007(1).

    相关热词搜索:新时期路径基层探讨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