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致真知与致良知_素质教育核心理念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致真知与致良知_素质教育核心理念

    时间:2019-01-30 05:45:18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全球化不可遏止地降临到了我们身上,新世纪的人们除了要面对素质对经济一体化的挑战,还得受文化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的困扰。目前,国际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上升到全民族素质的竞争。年轻的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也要具备全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大学教育要真正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就须融合中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创新教育理念,把对大学生的“致真知”教育与“致良知”教育结合起来。
      在现代化的西方社会,他们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积累是为技术服务的,他们认为现代化大致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现代大学也被公认为是“知识工业”或“认知性的复合体”。知识越来越被窄化为科学,科学和技术也愈来愈被等同于知识。西方的教育注重逻辑的思考、教育的科学性和所产生出来的工具的合理性。总而言之,他们的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实验结果,即“致真知”。
      “致真知”理念禁锢了人们的思维,不能使人的个性思维充分发挥,从根本上背离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马尔库塞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借助于最新的意识工业手段――无线电、电影、电视、报刊、广告等去操纵人们的思想意识,直至潜入到人的“内心自由”;大量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占据了个人的全部身心,“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于是,人性被扭曲,思维被弱化了,健全的精神世界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社会风气下全面异化,大学培养出的大多数人只能是“单向度”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西方这种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盛行起来,仿效西方学者不考虑优劣,一味地学习,大学逐渐演变成了“科学知识”、“实验技能”的模式下被限定在硬式教育的框框内。素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和社会风尚面前,徒有其名!于是,独生子女教育和成长中的道德缺氧,中学生向父母挥动斧头,马加爵将其残忍和恐怖的手伸向自己朝夕相处的大学同学……这一幕幕令人震惊的事实也就不足为奇了。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金耀基先生语重心长地提出,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科技的重要性是没有问题的,科学的重要性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变成了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话那就有问题了”。他强调,以前我们只讲“智商”忽视“情商”,而一个人的成长、成功与否,情商可能更重要。这一观念和我国的教育家蔡元培的美育观不谋而合。在西方,马克思・韦伯也曾指出,在西方“现代的知识”气候下,伦理判断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的品味判定问题,不讲道德的、不合伦理的,很难谈得上什么“品味”,诸如人的思想、信念、道义和人生的目标选择、价值取向等等的“内在良知”问题,科技是很难或没有资格发言的,于是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致真知”的基础上必然要合乎逻辑地提出“致良知”;而在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要真正地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就必须将“致真知”教育与“致良知”教育辩证地统一结合起来,并且应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
      在《大学》中,教书育人以及成才、成功的步骤被明确化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将个人内心的良知扩充到事事物物。这里的教育和“致知”主要侧重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到王阳明的“致良知”教育或修养理念,据说其由于对“山中之贼”和“心中之贼”评定的难易感悟。无论是传统中国的儒、道,还是融入了佛教思想的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把“致良知”看作是人们接受教育和“致知”的主要举措。
      从理论意义来看,所谓“素质”,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训练、实践积累和环境影响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能力、体质、心理等要素。教育专家指出,新世纪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包括四个方面:(1)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培养人才,品德居于首位。这是当代中国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社会良知”。(2)多维的知识结构教育。要使大学素质教育把“全”与“专”结合起来,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既有纵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代科技以及新兴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3)综合创新能力的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使其不断地开拓进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4)健康的身心素质教育。它表现为人们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品质、独立的主体意识、协作的群体观念等方面。综上可知,在当代大学进行素质教育中,只有把西方文化教育中的“致真知”侧重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致良知”倾向辩证统一结合起来,才能在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教育理念,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从实践意义来看,联合国文教组织讨论大学素质的四个实践倾向:学“知”、学“做”、学“与他人共处”、学“做自己”。如果说前面两个侧重于教育实践的“致真知”的话,那么,后两个方面在教育实践上属于“致良性”的范畴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致知”过程中产生的值得骄傲的部分,它给人类带来幸福,给文明带来繁荣进步的同时,也给人自身带来了灾难。科技产生的大量物质财富和商业性精神产品支配着人类,侵蚀着人性,破坏着人的本身状态!科技知识每一个方面,既可为善也可为恶。正是这样,我们才重提传统的“致良知”教育,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化解当代人的道德信仰危机、社会伦理和精神生活危机。
      当代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密切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对大学生的“致真知”教育与“致良知”教育结合起来的桥梁纽带。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使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在重大问题上保持清晰的头脑。始终与党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个人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和平幸福而奋斗。
      第二,使大学生有明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是人的灵魂或根本。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巴士卡里亚指出:“一个社会应当寄希望于三种东西上――真理、青年和爱。‘青年’当然要接受‘真理’,获取真知,更应该和‘爱’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能获得和保持自己的良知。而这种纽带要靠教育联结。”
      第三,应转变我们的态度。转变大学生对“思想理论课”的歧视、无知态度,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待学生的排斥、说教和对自己所带课程不能全身心的投入的态度。
      第四,应转变我们的方法。除了教师要改进和加工教学内容,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多设置专题课、启发课、讨论课外,学生自身也应改变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笨拙办法,真正做到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明辨事理。
      第五,应该转变我们的思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决不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而应立足于时代,结合社会实际,展开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不断地开拓我们的思维。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真正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
      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师生互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形成。也只有这样,我们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才能在“致真知”与“致良知”的辩证统一中创新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J].哲学译丛,1978(6):18.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0.
      [3]金耀基.全球化与现代化[J].新华文摘,2004(4):14.
      [4]肖萋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31.133.
      [5]余杰.爱的教育[J].各界,2004(4):25.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真知良知素质教育核心理念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