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中国立体出版物的发展研究及其前景展望] 出版物的发展

    [中国立体出版物的发展研究及其前景展望] 出版物的发展

    时间:2019-02-07 05:43:4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从第一本立体书诞生到现在历经数百年,其内容、形式以及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国外尤其欧美国家受到充分重视。中国立体出版物的发展起步比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设计机制以及经营策略,但因其应用族群和可选题材的广泛性以及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在未来我国的出版业应当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立体出版物 发展 理论与实践 前景
      
      以图书和期刊为代表的出版物,因时代、科技、传播工具的差异和社会价值、审美取向的变化,衍生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涵,不仅是历史记事的载体、人类文化财富累积的体现,更是整理知识及传递信息的媒介。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历程中,出版物被挖掘出各种艺术创作方式和更多的附加价值,立体出版物就是其中的典型。立体出版物由彼此连贯且多层面、多角度的三维造型构建而成,打破纯美术绘画的透视空间和构图形式,以实体占有并限定空间的新设计理念解构图形与情节内容的组合方式,塑造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甚至语音、气味等多平台跨媒体结合的印刷出版模式,是整合了平板印刷术、机械装置、存贮卡和袖珍扬声器等因素,结合纸张工程学、机械力学等技术多平台跨媒体结合的印刷出版物。
      
      一、立体出版物的起源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演变
      
      13世纪中期,英国艺术家马休・帕力斯为了简化资料查询过程,首度制成含机关结构的书页,开启了立体出版物的历史先河。此后,从1300年西班牙神秘主义者、诗人雷蒙・鲁尔使用简单的转盘结构归纳整理资料到1543年德国著名医生安德烈・维萨里利用多层固定活页的方式制作教学用解剖立体书来展示人体内脏器官,从1551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舍恩那运用圆盘结构制成简易数学运算立体书到17世纪各种活动的地图和航海手册等立体书,不难看出,起步阶段的立体出版物结构与动力机制较为传统、固定和单一,应用领域也相对狭窄,以研究宇宙、星象或剖析人体内部结构的生物学以及传播宗教信仰和人生哲理等为主要题材。这一局面直到1765年才被彻底打破。台湾设计师林训民在他撰写的《玩具、立体书专题研究报告集》中是这样描述的:“1765年罗伯特・塞耶首先创制了第一本专为儿童所出版的玩具书。他用当时最流行的哑剧《小丑》的故事来命名并编制内容,再以掀纸片方式来呈现颇具趣味性的故事内容。”但此后无论是题材还是结构都没有特别的突破,即便期间还有纸娃娃立体书、开口书的出现。内容与形式的真正创新来自于后来的先进技术,尤其是新动力、新能源和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先进的彩色印刷术,这为立体出版物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与技术支持。特别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以及19世纪最后20年德国新式机械设备的出现和彩色平版印刷术的兴起,推动立体出版物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1880年美国麦克罗林兄弟公司发行的剧场书和法国卡本笃立体书出版公司发行的自动多层次剧场书和抽拉书,1890年至1900年德国厄内斯特・尼斯德公司发行的变景书等等,都是结构相对复杂并且色彩鲜明的立体出版物。此后虽然战争一度阻碍了立体出版物的发展,但20世纪中后期华多・亨特创立的图像国际公司以立体出版物作为其主要产品,最多时每年出版2500余本立体书,亨特本人也被称为现代立体书工业创始人;贝内特・瑟夫的《立体书谜语》被用作麦斯威尔咖啡的附赠品;箭牌口香糖也曾使用立体书作为产品宣传方式。这些都表明了立体出版物在阅读目标外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即新型企业品牌推广媒介,尽管传播广度与深度无法与常规宣传方式抗衡,但其特有的宣传效应已崭露锋芒。
      立体出版物的结构和动力机制、从简单到复杂,内容和形式从单一直至包罗万象,甚至作为一种新型广告媒介,为企业品牌推广提供新颖独特的宣传方式,这期间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起初简单的机关书发展至今,国外及港台立体出版物尤其是立体书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远超于中国内地。发行商为立体出版物制定大量市场推广和普及计划,不断推陈出新,利用相关工艺研制出不同行业所需的立体展示辅助工具,如课堂教学、设计模型展示等等。虽然就理论文献而言,相关资料较少,目前仅国外一些期刊上有少量相关论述,但是全世界每年都发行700多万册立体书和其他相关产品,美国是其中的产业大国。美国当代最受欢迎的立体出版物设计师―罗伯特・萨布达的作品遍布世界,其中几部也被引入中国市场,如《圣诞字母表》《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香港设计师刘斯杰的《Hong Kong Pop Up》是首本以香港为主题的立体书,讲述随城市发展逐渐流逝的代表性建筑。随后该作者又以长城、兵马俑、浑天仪、敦煌石窟、故宫、鸟巢为场景主题创作了《中国弹起》,系统梳理了千年文明古国的往昔与今朝。台湾立体出版物的应用较早,于1980年就开始有少数立体书上市,设计界对此也非常重视,甚至举办过专业展览。其中有两部代表作品,一是宣传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的《淡水古迹带着走》,介绍淡水历史,并在书中借助四个古迹模型重现了淡水风华;另一本为古迹导游书《林家花园》,将台湾四大园林之首的板桥林家花园中最精彩的八景以立体方式展现,带来身历其境的视觉效果,同时还需要阅读者全程参与制作过程,场景依据实际行进路线给出透视指示,提醒阅读者观看角度并参照制作。此外,设计师在造景手法讲解、造景元素检视上也是穷其心力,堪称立体出版物佳作。
      目前内地立体出版物的设计与制作、推广与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领域较窄,为数不多的本土作品大都集中于(低幼)儿童读物,少数媒体广告夹带其中,属于尚未被公众熟识的新型传播媒介,影响力较弱。值得关注的是,为上海世博会发行的《集珍》纪念邮册,以清明上河图为主线,通过立体造型呈现世博会中国馆、会议中心、演艺中心、世博主题馆四座建筑的模型,或可带动公众对立体出版物的认知热情。此外,在中国快餐行业占据很大份额的肯德基已经连续两年在“六一”儿童节推出套餐随赠立体书的活动,给各个年龄层次的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或许也有助于立体出版物发行与推广。
      
      二、立体出版物不断发展与推广的原因
      
      1. 广泛的选材与使用族群
      我们从立体出版物的发展历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一开始它就不是纯粹的儿童读物(玩具),只是由于这类出版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图重文轻,智力发育尚未完全的儿童对于鲜艳图形和色彩的认知能力比对文字敏感,因此顺应儿童的思维模式并加入符合其思维逻辑的形态使其更易于感知、接收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儿童在最初成长阶段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因此使用族群以少年儿童居多。
      除了精美的童话故事,优秀的立体出版物还将宇宙起源、生物进化、人体器官、英文教学、文学名著等知识根据不同年龄层儿童的智力发展与动手协调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制作出不同难易程度的结构形态,通过翻动与探索,从视觉上的图文并茂到亲身体验的触摸感受过程循环交替,起到更加良好的互动学习效果,将科普性、知识性与教育性发挥到极致,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对于成年人来说,其精美程度足以作为艺术收藏品,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它可以将涉及几何学、物理学、透视学、天文学、解剖学等复杂的科学知识以三维展示和讲解的方法化难为简,对所有阅读族群而言都是适合的。此外,应用于杂志或企业广告媒介中作为新产品的推广宣传,尽管此类题材结构装置相对简单。但是在平面页面中却很容易就脱颖而出,以求新求异的效果吸引消费者研究,并逐渐受到众多商家追捧。
      2. 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随着社会的大踏步发展,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供求关系,更加关注的是精神品质的提升。对书籍的需求亦是如此,书籍不再只是可供阅读的工具,还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收藏品,因此,对审美性的要求逐渐提高。著名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在其《书艺问道》中是这样论述书籍的美学价值标准的:“现代书籍美学的价值标准,是致力于传统书卷美与现代书籍形态相同的探索过程,创造具有主观能共性的设计产物,启发读者在阅读中寻找并得到自由感受,萌发丰富的想象力。”对于立体出版物而言,封面设计、版式编排、色彩与图形的运用都是其与常规出版物异曲同工的显性设计,而强调造型结构与装置的隐性设计才是其最独特的地方,运用不同的机关控件和材质形成的连续空间从平面到立体不断交错、变换与延伸,从而控制阅读者的阅读路线和思维情感,使其在这种特殊的感知空间中体味阅读带来的乐趣与联想才是立体出版物有别于其他的出发点和目标。也正是阅读的实用功能、出奇出新的结构形式提升了立体出版物的审美价值,促进了它的良性发展。
      
      三、如何看待国内立体出版物今后的发展
      
      立体出版物模型的设计难度远大于生产行为,因此创意和设计是其核心组成。目前该类设计人才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产品的印刷和加工工序则大多在东南亚及中国南方技术性劳工较具竞争力的地区进行,可以这样说,在整条产业链上,立体出版物产品的知识产权多属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他们负责价值较高的出版设计和编辑工作,扮演了“原画”的角色,国内印刷及纸品企业仅提供利润率极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服务。由此可见,专业设计与技术人才缺失成为制约国内立体出版物发展的瓶颈,建构专业设计理论和结构技术优化体系,培养专业设计人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低端的生产加工向高端的原创设计迈进,创建国内专业领域的自有品牌,同时往附加值和利润率高的产业链环节扩张,寻找出版业更广阔的发展渠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另一方面来讲,立体出版物的印刷、制作及工艺流程的特殊性在于其大部分成品都是手工劳作完成,对工艺和结构组配要求较高,造成了长耗时、高成本的缺点。而发行商对立体出版物的重视程度及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确,仅考虑眼前利益,将长耗时、高成本的缺点扩大化,忽视其趣味性、特殊性和探索性,忽视消费者求新求异的消费需求,也是制约立体出版物发展的一个因素。而当下公众的消费行为从物质必需延展至精神享受,对市场需求中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消费市场面对的是具有绝对自主选择权的消费者,他们对消费品需求的多元化的和多样性是必须受到重视的。之所以会有立体出版物销售市场狭窄的偏见,是出版发行商没有认识到公众对新事物的认知、接受到消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国内公众并不是不接受立体出版物,而是缺少对其准确的认知和把握。他们看到的现有国内作品的设计制作相对简单,读者群仅仅为低幼儿童,而成年阅读群体对立体出版物的需求以及其特殊的产品宣传效应并没有被挖掘。因而读者也不愿意花费高出普通出版物数倍的价格去购买和收藏。比起西方此行业成熟且高质量的市场现状,国内立体出版物缺乏的并不是市场和消费者,而是其自身的设计水准、艺术创意以及精湛的结构装置。
      
      四、国内立体出版物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科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多重载体特征愈加明显,各类媒介为信息的处理、存储和传递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空间,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宽泛的信息接收通道。对印刷出版这个大家族而言,常规出版物和立体出版物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派系,他们相互补充、共生共存,共同维持着知识与信息记录、存储和传播的平衡。
      针对国内立体出版物实践与研究体系不完善、技术手段单一等问题,我们首先应当廓清立体出版物设计理论建构的内涵及其社会经济价值,分析国际间已开展的立体出版物设计、发行运作的模式、实施策略、技术手段等,结合国内实情,归纳立体出版物的最佳设计理念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可能对出版物发行市场形成的影响。从对其空间拓展及结构设计解构的视角出发,研究立体出版物设计制作流程中多元空间下结构的合理优化,初步形成立体出版物的基本设计理论和结构装置优化的方法体系,为应对日渐增长的文化市场和发行市场需求做好前期准备。
      为此,我们还必须特别关注立体出版物探索性、趣味性、功能性的解构方式,探讨从视觉立体到现实立体的设计观念转变,分析其解构方式对不同层次阅读族群(主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各类感官的刺激,剖析阅读者的内心情感在环境转换过程中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认知体验以及通过感知图形、色彩、气味、材质等因素,可能会引发的复杂心理活动,加深阅读者对于这种传播形式的印象,从而达到特殊的宣传效果。这也是立体出版物市场实际应用价值的延伸与拓展。同时,由于立体出版物结构要求和工艺流程的特殊性,大部分成品都是人工完成,导致对手工技术和结构制作的要求较高,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对设计师空间造型理论及创意思维能力的要求,还涉及到除艺术设计之外的纸张工程学、机械力学和透视学等领域的知识体系。因此,对出版物自身的维度空间、设计师的创意思维空间、阅读者的感官空间与心理空间必须有充分了解,才能有助于拓宽立体出版物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完善出版物设计的基本理论,并由此为国内立体出版物的发展指明正确道路,以科学性、系统性和可验证性以及符合艺术审美与客观规律的要求,为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促进设计师拓宽专业领域的指导,也是对出版物设计实践理念的创新和方法的补充。
      
      五、结语
      从对出版物设计实践理念的创新和方法的补充以及拓宽市场经营出发,量化诸多影响因素,寻求立体出版物的最佳设计和经营理念,建构系统化、科学化、可验证的立体出版物理论知识体系,使其符合艺术审美与客观规律的要求,能够为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立体出版物结构与工艺流程的特殊性,同时又以视觉信息传递为主要媒介,图形文字接收为基本目的,架构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之上重点解决立体出版物可动机制与结构装置的合理优化,提高工艺制作中的易操作性,将有利于其更加有效地应对日渐增长的市场需求。
      推动立体出版物在绘本创作及图书期刊产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将立体出版物与科学知识普及、技能培训、企业品牌推广宣传或国际国内大型公共活动的周边产品设计以及内容复杂、难以从字面或平面图形理解的教材模型等主题广泛地联系起来,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2010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10YJC760027)《立体出版物多元空间理论与结构装置优化设计研究》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社)

    相关热词搜索:出版物中国展望前景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