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其根深者其叶茂】根深才能叶茂

    【其根深者其叶茂】根深才能叶茂

    时间:2019-02-10 05:37:5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金庸小说 古典诗歌 借鉴 意境   摘要:金庸小说从对古典诗歌的单纯引用,到作者代替人物写作代言体的诗歌,最后继承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在小说中创造具有诗歌意境的艺术片段,并努力追求将诗意贯穿于情节之中,许多作品都显得余味悠长,富于意境。
      
      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地位最高、成就最大的文学类型,对其他文学类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金庸出生在一个被称作“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的诗书之家,祖上在清初曾经“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金庸的祖父查文清也是进士出身,家中藏书非常丰富,仅《海宁查氏诗抄》久九百多卷,堆满了两间屋子。金庸的父母也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母亲更是喜弄诗文。出身于这样的家庭,金庸也曾大量阅读过古典诗歌。在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中,金庸自觉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用来表现小说的主题,营造诗一样的意境,为提高其小说的艺术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艺术描写中的诗意追求
      
      金庸最初对古典诗歌的学习,表现为在小说中引用古典诗词和为人物做代言体的诗歌。金庸为人物代作诗词数量不多,能够给读者留下印象的只有《飞狐外传》中陈家洛在香香公主墓前唱的一首短词。整体看来,金庸古典诗歌创作成就不高,其音律有时也不太和谐,遭到一些论者的批评。但是,也不乏读者喜爱金庸小说中的诗词,冯其庸就在美国遇到不少金庸迷,“他们有的竟能背诵金庸小说里的诗词”。后来,金庸又将《倚天屠龙记》的回目写成一首柏梁体的七言古诗,将《天龙八部》的回目填成五首词,但都不成功。在《神雕侠侣》中,金庸尝试以元好问的词《迈塘陂》作为全书的主题,并让这首词多次在小说中出现,成为贯穿全书的线索,使整部小说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小说引用的虽然是前人的词作,但能够将这首词和小说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词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并在小说中营造诗意的片段,初步显示了金庸学习和借鉴古典诗歌的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特色。真正显示金庸学习古典诗歌的成就,并能和小说的主题、情节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的,还是《笑傲江湖》中前后三次对“笑傲江湖曲”的描写,三次描写各有千秋,不妨以第二次描写为例:
      
      琴音响起,调了调弦,停了一会,似是在将断了的琴弦换去,又调了调弦,便奏了起来。初时所奏和绿竹翁所奏相同,到后来越转越高,那琴韵居然履险若夷,举重若轻,毫不费力的便转了上去。令狐冲又惊又喜,依稀记得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曲洋所奏的琴韵。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文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音乐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细处,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笑傲江湖》第十三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素来有描写音乐的传统,其中不乏名篇。李白、韩愈、白居易、李贺都有描写音乐的诗篇,互不雷同,争奇斗艳,向来为人称道。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尤为脍炙人口。《笑傲江湖》中的这段文字,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这段文字也确实留下了模仿《琵琶行》的痕迹。小说先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正面描写了琴声,并在描写中将任盈盈弹奏的琴声和曲洋所奏的琴声进行对比,然后运用了珠玉跳跃,鸣泉飞溅,群卉争艳,花团锦簇,间关鸟语,春残花落,雨声萧萧,细雨绵绵等一连串的比喻描写箫声,又用“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从侧面描写任盈盈箫声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在艺术构思上明显借鉴了《琵琶行》的艺术经验。另外,小说中三次描写人物演奏“笑傲江湖曲”,但由于演奏者身份、经历、心境的不同,演奏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小说显然在通过人物演奏的音乐描写人物,这也正是《琵琶行》的艺术手法。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小说三次描写人物演奏这支曲子,分别在小说的前部、中部和结尾,演奏者分别是想要超脱江湖恩怨笑傲江湖而无法摆脱江湖恩怨的刘正风、曲洋,心在江湖之外却身处江湖之中的任盈盈,以及终于超越江湖的令狐冲和任盈盈,因此,第一次演奏,令人有热血澎湃之感,第二次音乐虽美却显得单薄,只有第三次才能听得大家心旷神怡。这样,这三次描写就不是艺术上局部的、无意的闲笔,而是小说结构的重要线索,是小说揭示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流淌于作品中的一条诗意之河,给整部小说笼罩上了一层诗意,难怪《笑傲江湖》被读者公认为金庸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情节中的诗歌意境
      
      如果说金庸小说从对古典诗歌的单纯引用,到作者代替人物写作代言体的诗歌,最后到继承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在小说中创造具有诗歌意境的艺术片段,并以之结构小说,成为表现小说主题的重要内容。那么,金庸后期的小说,则努力追求将诗意贯穿于情节之中,使许多作品都显得余味悠长,富于意境。
      金庸小说在情节中创造诗歌意境最为用力的,首先体现在小说的结尾。读过《天龙八部》的读者,大都不会忘记小说余味悠长的结尾。在小说中,作者把慕容复描写成一个为了虚无缥缈的复国梦完全丧失了自我的人物。慕容复本来是一个年轻英俊,武功高强,在江湖上享有崇高声誉的人物,和丐帮帮主乔峰并称“北乔峰,南慕容”。同时,慕容复身边还有一个深爱他的美丽、多情的表妹王语嫣,他的生活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了。不幸的是,慕容复出生在一个帝王后裔的家庭,复国的愿望已经深深溶入他们家族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的失败之后,命运将这副过于沉重的担子放在了他的肩上,而他也不遗余力地去追求这个过于缥缈的美梦,为此,他违心离开貌若天仙、刻骨铭心地爱他、他也深深爱着的表妹,杀害了对他忠心耿耿,和他情同手足的家人,最终,这副过于沉重的担子还是把他压垮了,他变成了一个疯子。小说结尾,段誉和王语嫣发现慕容复在一个小树林里,穿着帝王的服饰,坐在高高的土丘上,用糖果让一群小孩对他参拜,高呼万岁,而他也从中获得了一点满足。已经真正成为皇帝的段誉没有把他从梦中唤醒,而是和王语嫣挽着手,悄悄从他身边走开。权势与爱情,现实与梦想,被作者精心地编织在一个画面里,充满了不尽的诗意。《倚天屠龙记》的结尾,张无忌在经过了重重的爱情波折之后,终于和赵敏两情相悦,就要步入婚姻殿堂之际,昔日的情人周芷若的出现,让他不由失手将正要为情人画眉的眉笔掉在地上,曾经的爱与当下的爱,理想的爱与现实的爱在他心头纠结,让他重新陷入茫然之中,也有含蓄不尽的韵味。《连城诀》《笑傲江湖》的结尾,都让人产生余音绕梁的感觉,显然得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其实,细味金庸的小说,充满诗情的情节不仅仅是小说的结尾,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也常常充满了诗意的描写,从而大大增加了金庸小说的艺术魅力。在较早的小说《飞狐外传》中,胡斐和程灵素在洞庭湖边帮助铁匠王大叔惩罚了姜铁山夫妻后,王铁匠告别二人,沉沉的夜里,远远传来王铁匠粗犷的民歌声,就已经使人怦然动心了,药王庙里,程灵素舍命救了胡斐以后,胡斐独自躺在庙里回想和程灵素交往的点点滴滴,则尤为沁人心脾。《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任盈盈、任我行、向问天四人,在任我行疗伤时被大雪覆盖,四人在雪中听到岳灵珊和林平之互诉衷肠的情节,同样充满抒情的力量,无疑也得益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金庸并不著名的小说《白马啸西风》,整篇小说就是一首动人的抒情诗篇。小说描写汉族姑娘李文秀和父母被仇人追杀,父母为了保护李文秀先后被仇人杀死,李文秀独自留落在哈萨克人的地方。李文秀爱上了一个哈萨克少年,哈萨克少年却爱上别人,李文秀在欲爱不得、欲罢不能中的辗转反侧,别具一种感人的力量。
      冯其庸说金庸的“作品中时时展现出一种诗的境界,一种特别美好的境界”,认为“金庸小说场面之阔大,意境之奇丽,是远远超越于以往的同类小说的”。无独有偶,陈世骧也认为金庸的小说有意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受到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古典诗歌中穿插进诗词韵语,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是如此。诗词和小说的结合,在古典小说中是一种普遍倾向。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内容上渗透进了诗歌的精神,在作品中通过种种手法创造出诗的意境”。金庸的小说,同样经历了从形式的结合到内容的渗透的过程,其后期的一些优秀作品,确是富于意境的优秀之作。其根深者其叶茂,其源远者其流长,可以说,正因为金庸将文学的根须深深扎进传统文学的土壤,其小说才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张舟子,河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彭华,赵敬立.金庸传[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
      [2] 冯其庸.读金庸[J]. 金庸学术研究会.名人名家读金庸[A].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3] 陈世骧.关于金庸小说的两封信.名人名家读金庸[A].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 周先慎.明清小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热词搜索:叶茂根深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