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从闺秀诗人浅析天津古文化_天津古文化一条街

    从闺秀诗人浅析天津古文化_天津古文化一条街

    时间:2019-02-11 05:41:11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 要:本文以天津闺秀诗为例,从“殉夫之程德辉与金烈妇”、“�氏众秀放异彩”和“巾帼不让须眉”三个部分来分析天津古代女诗人的文学成就,由此探讨天津古代文化的形态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天津 闺秀诗人 文学成就 天津古文化
      
      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向来就以男权为主,从父系氏族到宗族制度皆是如此,其间或有武则天之权倾朝野独霸一时,李清照之才贯古今名扬海内,但能够有如此成就之女人在中华历史长河之内少之又少,这些名人只是特例,寥若晨星不能成群而出,不免让人生出无限遗憾之情。虽然声名显赫之女流如凤毛麟角,但名不见经传的才女却多如牛毛,仅《津门诗钞》中记载,天津于清朝有诗作传世并知其名或姓者就有十八位之多,其中 氏一门就有六人,古代女子怀才之事可见一斑。
      天津古代风俗,闺阁以针线女红为先,不以染翰操觚为急。即使偶尔有作诗写赋之女子,也多缄密,不肯以真名示人,故能流传至今者并不多,但天津女子怀才之事并非会因少有作品传诸于世而被掩盖。
      一、殉夫之程德辉与金烈妇
      程德辉与金烈妇之夫皆早死,其作品多为怨妇思夫、报殉夫之志之作。程德辉之“雨霁”、“幽兰”和金烈妇之“见雁”篇,含情脉脉,似有“人比黄花瘦”之感。让人读来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为之钟情而敬佩,亦为之凄凉而哀伤。好景仍在,子已不存,独活而无意义,不如步夫之路,随夫到黄泉。
      雨 霁
      雨余晴自好,暮色蔼林端。
      斜景淡相媚,小窗空复寒。
      花明如欲语,鸠逐不成欢。
      满径苍苔滑,含情独倚栏。
      幽 兰
      纫佩相参欲怨谁?国香原不要人知。
      只因空谷佳人共,翠袖天寒日暮时。
      见 雁
      一
      此身孤寄似浮云,忍见泥金旧嫁裙。
      春雁又来人不返,一天泪雨哭离群。
      二
      未知鸿雁为谁来,嘹唳声中百种哀。
      只恐有书将不去,双飞何日到泉台。
      《雨霁》篇先写雨后黄昏的景色,天气虽然很好,但是却与我无关,黑夜的沉寂已经开始笼罩树梢。再写小院的寂寥冷清,景色慢慢模糊了,小窗旁空寂无人,而且寒意渐渐袭来。最后写飞鸟相逐而不成快乐,道出自己心中的孤独苦恼和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幽兰》篇以物寓人,借物抒情,托兰花来言自己的志向。此诗写在诗人为夫守孝、奉舅终身过后、苦则思死之时,表达了自己有兰一样美貌和品格,但却要一个人过着孤苦伶仃的凄惨生活,以此来传达对丈夫的无比怀念之情。《见雁》篇写自己孤独无依、寂寞无处可除,睹物思人,终日以泪洗面。当春雁归来的时候“我”思念的人怎么没有跟它们一起回来。“我”就像那只离了群的飞雁,天天思念“我”的伴侣,希望有一天能够一起奔赴黄泉。表述了自己对丈夫的想念,透露出想以身殉夫的坚决选择。
      殉夫之举,可表明其对已故丈夫的深情和真心,也体现了古代一女不侍二夫的陈旧观念。自从娥皇和女英开殉夫之先河后,古代女子视贞洁高于生命,所以常有殉夫之壮举,仅《明史•列女传》里就记载有几十位殉夫之女子。《北史》里这样说:“盖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是以诗书所记,风俗所存,图象丹青,流声竹素。莫不守约以居正,杀身以成仁者也。”
      在古代大多数女人眼里,贞节牌坊比生命重要,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戒•专心》第五说:“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这既是礼教的毒害也是思想的愚昧。而在今天看来,不侍二夫固然难能可贵,但是独守空房似乎也太不知变通,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常理,只是时间上存在着差异,何必因一人之不存而弃世。逝者不可追,而存者应自立自强,何必劳神苦思,以求殉志?
      二、 氏众秀放异彩
      水西庄 氏乃天津之名门望族,诗人辈出,人才济济, 氏一门,得诗人九,而成进士者三。男子们学富五车,名扬于外,当然其众多女子也不甘示弱,大多才情并茂,色艺皆绝。其中以金至元、 调凤、 容端、 绮文、严月瑶和宋贞娘六人为佳。此六人从夫人到小姐,再到丫环,各类人皆有,是 氏女诗人的代表,充分体现了 氏的文化底蕴和家族威望。
      《津门诗钞》里说:“于斯堂 氏,一门风雅,累业缥缃。闺阁之秀,咸工文翰。自含英金夫人提倡于先,以后兰房嗣响,率多咏絮之风,他族罕有及者。”可见 氏众女之名气早就为时人所共知和赞扬,后世之家族只能望其项背而无法企及。
      围绕水西庄,此六人各有所作,金至元之《重过水西庄》,其余五人关于水西庄落成的诗作,多为唱和步韵之作,真可谓各显其能,各有千秋。金至元之《古意》一诗,效仿楚辞之风而作,其用词之精与引用之妙,让人惊叹,使人佩服。
      重过水西庄
      一番雨过酿轻寒,七月南塘水半竿。
      最是重来好风景,秋光如染隔林看。
      古 意
      倚熏笼兮倦绣,日迟迟兮春昼。
      步庭除兮延伫,折花枝兮独嗅。
      莺百啭兮将阑,柳飞花兮欲残。
      恨流光兮难绾,掩罗袖兮 澜。
      《重过水西庄》篇,写七月的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带着些许寒意,重新来到水西庄,南塘里面的水都涨到半竿那么深,让人觉得舒服适宜,最美的风景是重新来到水西庄时的眼前景色,那笼罩着无限秋天气象的丛林,在阳光的映照下更加动人。前一句写重来的时间和看见的一些景物,后一句巧妙地化用了那句“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将景色和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不失为佳作。《古意》篇通过对自己疲倦于绣花,日暮降临,在庭院里独自停留散步,摘花独嗅,和花欲残,鸟不鸣等一系列的意象描写,展现出诗人对流光飞逝的无奈,其中也不乏自己独自一人、寂寞难耐而表现出的思夫之情。全篇用一些忧郁的意象,组合出一个寂寞的环境,让人读来有一种楚楚可怜的滋味。此诗意境忧郁,情真意切,发人深思,令人不得不为之动情。
      此两首诗只是 氏闺秀诗中的一个代表,足可见 氏诗歌之成就不容小觑。周汝昌先生在《红楼夺目红》中说“红楼联梦现天津”,虽然争议颇多,但是如果仅以女诗人的成就与其群体化之多来看,大观园的原型在天津水西庄的命题足以成立,除此之外,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能够出其右者。 氏此六人只是一个代表,从 氏家族来看,似乎出几个女诗人也很正常。能够如此像大观园里众多才女的家族何处可寻?唯天津水西庄 氏也。
      水西庄众女子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才华,与她们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首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底蕴。“水西庄几代人,男子通达经史,大都为官;女子知书达礼,善长诗词。”这是一块孕育文化的肥沃土壤,根基深厚,素养高尚,文化繁华。其次,有大力提倡教育的文化背景。康乾盛世时期,全国范围内大力倡导文化学习,当然天津也不例外,由于 氏主人较为开化, 氏众女子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一心为学。再次,有四方有学之士可以互相交流。由于水西庄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大运河边上,加之主人的乐善好施,四方文人墨客有时齐聚水西庄,相互间唱诗为文,切磋学问。这给 氏众女子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和进步的机会。有如以上几点因素再结合 氏众女的好学,能够有所成就也就理所当然了。
      三、巾帼不让须眉
      在《津门诗钞》中,除以上八位女诗人之外,还有许雪棠、纪 文等十人,此十人中,既有富家小姐,也有街头乞丐,既有尘世贵妇,也有脱俗佳人。她们的诗有的温文婉转似杜鹃啼鸣,有的豪迈大气似雄鹰升空。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着不同的遭遇和各异的理念。在这些或美或壮的诗歌之中,当数纪 文的《咏史》最具气度,她感慨历史际遇,或同情历史人物的遭遇,抒发悲悯之情;或感叹世事多变,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咏 史
      一
      六经灰烬恨难平,祸首端由李客卿。
      黄犬东门何足叹,九原含愧是荀生。
      二
      渔阳金鼓起尘烟,水绿山青尽可怜。
      抛却玉环难两顾,皇心始信九龄贤。
      三
      零丁洋里叹零丁,丞相诗篇不忍听。
      还有遗民怀故国,一瓯麦饭拜冬青。
      四
      底事齐黄建议多,晁谋弗善起干戈。
      捐躯信有芳名在,十族沉冤可奈何!
      纪 文的《咏史》七绝共八篇,极具男士气魄,诗中没有一点女子的胭脂水粉气息,其豪迈大气之情展露无遗。《咏史》诗歌系列,第一篇写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导致荀况在九泉之下都感到惭愧。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儒家六经化为灰烬,其祸因就是李斯。虽然李斯被人诬陷,因谋反罪名而入狱,赵高再趁机报复,将其害死,但还不能平复心中经典被毁的怨恨。第二篇写玄宗无奈抛弃杨玉环后才想到张九龄的贤。玄宗与玉环即使曾经有着无数的欢乐时光,到头来还是逃脱不了“鸳鸯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宿命。在最危难的时刻,玄宗还是选择江山事业,抛弃美人柔怀,展现出对贤者的期盼和敬重。第三篇写文天祥誓死不屈,不做亡国奴。文天祥即使被囚禁于牢狱之中,还记挂着那些苦难的劳动人民。第四篇写方孝孺十族被诛,而忠义之名长存。方孝孺一心为国出谋划策,最后名列“奸党”,但是誓死不为燕王朱棣起草登基诏,最终被诛十族。这一系列诗歌将历史典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诗篇提及各朝之憾事与冤事,充分展现了女诗人知识面之广与恰当运用典故的能力。这八首诗,每一首诗都因一史实而作,实在难能可贵,可称之为怀古咏史诗。
      在漫长的中华文学史上,能有几人可以超越自己的性别而作诗写赋呢?细细数来寥寥无几,在天津古代更是如此,凭此一条,她们就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真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深闺中的生活单调乏味而又寂寞无常,春恨秋悲和离愁别绪自然成为她们诗歌的主题。她们用女性特有的对生活对事物的敏感,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趣表达得淋漓尽致,活泼真实。她们有的安贫乐道,力求上进;有的愤世嫉俗,蔑视权贵;有的借古喻今,评论时政。尽管有时社会对她们不公平,但是她们却依旧相夫教子,追求理想,从未放弃,也从不恐惧失败。由此而观之,真乃古今奇女子,比碌碌无为之须眉,其实高出甚多。
      闺秀诗人只是天津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不能以其完全代表天津古文化,但起码可以从中看出一些天津古代文化氛围的痕迹。从这些闺秀佳人的诗作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天津古代相对于其他地方较开化,有积极应事之功。相对开化的社会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众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女诗人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调。当其他地方都还在封闭女子视听之时,天津已经有一批女子诗人在社会上或者家族里面大放异彩,光芒四射。其次,天津古代文人文化集群较多,家族文化氛围浓厚。著名的大家族就有张氏、 氏和金氏,除这些大家族人才济济之外,还有不少名人和有识之士。文化相对高的集群性,容易培养出一大批文化积极分子,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人才的进步。再次,天津古代文化整体性相对其他地方较好,大众的文化素养较高。众多文化名人给天津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天津笼罩在文化的氛围之下,使得整个社会显得与其他地方不同。天津古代文化风俗保存较其他地方完整,最明显的就是结婚习俗的完整保留,还有戏曲文化的传承,也大大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涵养。
      当然,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天津古代文化的消极方面,虽然其间有几个女子能够作诗写赋,但不是人人皆有如此之功力,文化普及的范围和深度依旧不够,但在我国古代社会能够做到这样已经难能可贵了。礼教的束缚感还大范围地存在,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的思想理念还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之中,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想,当人们缺乏创新意识的时候,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遇到重重困难,或者停滞不前,严重者会导致社会倒退。也许传统文化之弊端也正在于此,天津也不例外。
      总体说来,天津的古代文化走在历史的前列,开文化之先进风气,著传世之经典名作,育一方群众之文化素养,培数代人们之思想观念。天津的古代文化对现代文化的积极影响功不可没,值得现代天津人去传承和保留,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以让天津的传统风尚更加长久地流传至后世。
      自明设立天津卫以来,几百年间,天津诗学渊源,能人辈出,大家不绝。他们不断地为天津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为天津这一方土地奠定了浓厚而久远的文化气象,也使天津的古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当然,天津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而深邃宏远,在这里只从闺秀诗人之诗歌这一个侧面做一些浅陋粗俗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梅成栋.津门诗钞[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
      [2] 郭凤岐.天津文人文化的辉煌代表[J].天津文史,1998(8).
      [3] 韩吉辰.水西庄与大观园探源[J].天津文史,1998(8).
      [4] (唐)刘延寿.北史•列传第七十九•列女[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葛晓音.中国历代女子诗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 郑光仪.中国历代才女诗歌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闺秀古文化天津浅析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