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沉沦与拯救_快穿之拯救黑化boss

    沉沦与拯救_快穿之拯救黑化boss

    时间:2019-02-12 05:35:0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关键词:《沉沦》 回归自然 倾向   摘 要:《沉沦》是一篇中西文化共同滋养的小说。它在一种跨文化背景中,采用一种自我表现、自我抒情的浪漫主义书写方式,提出了一个人类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沉沦问题,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烦闷、苦恼与憧憬,体现出一种追求本真、回归自然的倾向。
      
      郁达夫的《沉沦》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充满回归自然的意识。小说写于“五四”运动之后的1921年,在宣扬“自我意识”,争取“个性解放”与自由已成为一种社会思潮的背景下,郁达夫有意通过自传体小说的形式,将回归自然与自我表现、自我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果敢的坦诚和一种对健康人性、理想人生的追求。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更能看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一、创作中的浪漫倾向
      
      回归自然是西方浪漫主义文艺的重要内涵之一。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认为“凡是自然存在的东西都是好的”{1}。他认为自然一到文明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所以对文明展开猛烈攻击。他认为私有制是人类文明与苦难的起点,法律、技术、知识等是桎梏人类天性的枷锁,社会的不幸和罪恶源于人类违背自然的所谓进化。人类唯有接近自然、返回自然,恢复天赋的自由、平等与天真,才能接近幸福,回到自然的乐园。卢梭主张的回归自然指的是“忠实于自己内心生活的返归行为”{2},表现在文艺上,要求忠实于个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由。郁达夫受此影响,不仅提倡“真”的文艺观,而且采用自叙传方式进行创作,追求一种“没有丝毫虚伪假作在内”的“赤裸裸的天真”;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完全在一个真字上,是古今中外一例通称的。无论文学,美术,或音乐,当堕入衰运,流于淫靡的时期。对此下一棒喝的就是‘归向自然’,‘回到天真’上去的一个标语。”{3}
      在这种文艺观指导下,郁达夫创作时,努力对主观感情进行真率的表达,强调“一己的体验”,将自我表现、自我暴露、自我剖析、自我抒情交织一起,构成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这在《沉沦》中就有具体体现,并成为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小说大胆描写了“他”隐私的生活世界与暗淡的思想道德,这些对“沉沦”的描写与对“罪行”的招供在当时虽然招来了部分读者的指责与批评,但因为“他”的坦诚暴露、真心自剖而赢得了更多读者的理解与同情。因为通过对主人公感伤的孤独、病态的性欲与郁闷的自杀的大胆直接的揭露,小说向窒息人的个性和情欲的传统文明道德做了暴风雨式的闪击,表现出一种反映真实人性的倾向。因此,《沉沦》可以说是“在消沉的表象下隐伏着积极进取的本质因素”{4}。郁达夫在接受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影响的同时,吸收了日本“私小说”的创作特点,以此通过《沉沦》这个自传性作品对“他”“生的苦闷”与“性的苦闷”进行坦诚的剖析,向读者展示出一种果敢表现自我的浪漫主义写作倾向,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之外的另一个潮头。
      
      二、沉沦中的本真追求
      
      小说对性苦闷的大胆描写,是主人公在沉沦中对人生命本真追求的自然再现。郁达夫认为,艺术是“人生内部深藏的冲动”,当“内部的要求表现得最完美最真切的时候价值最高”,而“性欲和死,是人生的两大根本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材料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一般其他的作品更大”{5}。他在肯定合理的性欲要求基础上,不但真实大胆地呈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与性苦闷,而且“再现作家自己生活和心境”,将“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大胆暴露{6}。在这种艺术追求中,将作品提升到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思考与终极关怀的层面。
      《沉沦》表现出一种对人性返归自然的追求和对于个性解放的肯定。在作品中主人公在日记中真心自剖:“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钱,你若能赐给我一个伊甸园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7}在小说中主人公不是理想化的英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而是一个被主流社会难以容纳的主体意识强烈的自我。在“他”的心中,一个能“真心真意的爱”“他”的异性远远高于社会看重的知识、名誉和金钱。在浪漫主义情绪的驱使下,郁达夫大胆地肯定了人的自然情欲,在当时中国产生极大的震动。正如郭沫若在评论《沉沦》时所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8}
      对性欲的率真描写是其追求人的自然解放的重要表现。在他的笔下,性欲与天地万物萌发一样自然,“熏风日夜的吹来,草色渐渐儿的绿起来。旅馆近旁麦田里的麦穗,也一寸一寸的长起来了。草木虫鱼都化育起来,他的从始祖传下来的苦闷也一日一日的增长起来,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次的加起来了。”{9}在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欲像春天麦穗绿草的生长、树木虫鱼的发育一样,是人最自然合理的欲求。自然人性的恢复是回归自然的重要内涵,有血有肉的人性是需要爱、自由、平等与解放的。在当时,作者这样一种描写,主观上显示出返璞归真的倾向,客观上具有了反抗黑暗、解构传统的社会内涵。因为无论怎样,对人健康正常天性的扭曲压抑,甚至给其带上堕落的帽子,都是有违自然生命发展规律的,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对人性的自然要求,是“五四”时期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是与传统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相对立的,这也正是其显示出进步性的地方。
      当然,郁达夫肯定人的自然欲求并不是要鼓动情欲、放纵肉欲、宣泄兽欲,而是尊重人性的正常欲求,所以在其作品中那种完全不顾正常伦理的身体描写很难见到。在《沉沦》中,可以看到主人公性格十分孤僻,“有时候他到学校里去,他每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他避来避去想避他的同学,然而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射在他背脊上的样子。”{10}主人公很难融入当时的社会,“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11}因为强烈的自卑,在与异性交往时面临障碍,只能借助手淫、偷窥等方式来满足生理需要,“一到了这邪念发生的时候,他的智力也无用了,他的良心也麻痹了,他从小服膺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圣训,也不能顾全了。他犯了罪之后,每深自痛悔,切齿的说,下次总不再犯了,然则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种幻想,又活泼泼的到他的眼前来。他平时所看见的‘伊扶’的遗类,都赤裸裸的来引诱他。中年以后的Madam的形体,在他的脑里,比处女更有挑发他情动的地方。他苦闷一场,恶斗一场,终究不得不做她们的俘虏。这样的一次成了两次,两次之后,就成了习惯了。”{12}作者一方面展现“他”的人性之真,一方面又不断抒发其遗世悲怀的情绪,同时为负罪的“沉沦”而真诚忏悔,数次流下发自内心的泪水。正因为如此,郁达夫说:“从兽性中去发掘人性,也是温柔敦厚的诗人之旨。”{13}小说对欲望的描写,目的并不是张扬人的兽欲,而在于更好地实现人能做一个真的人。《沉沦》里冲破禁欲主义束缚的“他”对真情真爱的高声呼叫,对情欲的大胆追求,正是“五四”时期呼唤人性回归自然的体现。
      
      三、大自然的拯救怀抱
      
      郁达夫说:“大凡艺术品,都是自然的再现。把捉自然,将自然再现出来,是艺术家的本分。”{14}又说:“对于大自然的迷恋,似乎是我从小的一种天性。”{15}作为浪漫主义作品的《沉沦》极力宣扬对大自然的热爱,主人公对大自然的美好有着无限的亲近与向往,面对纷乱的社会与苦闷的人生,不断从诗意的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寄托与快乐。大自然在小说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既是疗救的良药,又是最后的归宿。
      首先,作品对自然的描写,体现出对理想世界的追寻。《沉沦》开头不久,就描绘一片美好的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兼具中西文化内蕴的田园情怀。主人公独步在“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的田野,“从南方吹来的微风,同醒酒的琼浆一般,带着一种香气,一阵阵的拂上面来。在黄苍未熟的稻田中间”{16},“在这清和的早秋的世界里,在这澄清透明的以太(Ether)中,他的身体觉得同陶醉似的酥软起来。他好像是睡在慈母怀里的样子。他好像是梦到了桃花源里的样子。他好像是在南欧的海岸,躺在情人膝上,在那里贪午睡的样子。”{17}大自然对“他”来说,不仅是“慈母”,还是“情人”,不仅是西方文化中获得自由的生命绿洲,还是中国文化中回归自在的梦中桃源。“他看看四边,觉得周围的草木,都在那里对他微笑。看看苍空,觉得悠久无穷的大自然,微微的在那里点头。一动也不动的向天看了一会,他觉得天空中有一群小天神,背上插着了翅膀,肩上挂着了弓箭,在那里跳舞。他觉得乐极了。”{18}显然,主人公在与天地的精神往来之中,忘了种种的烦恼,有了一种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19}的美好感觉。这说明,被文明的恶习戕害了的人类只有亲近自然,融于自然,在自由的充满爱的大自然里,才能抵达一种理想的崭新境界。
      其次,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包含着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在主人公眼里,现实世界有的只是尔虞我诈、欺凌歧视、嘲笑冷漠,连自己长兄也如同“蛇蝎”,只有大自然才是温暖的、亲切的、真诚的、宽厚的。当“他”被“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的时候,只有大自然才能给这个孤僻忧郁的青年纯真的情感呵护和抗拒世俗的力量。“他”对自己说道:“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个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极的乡间终老了罢。”{20}对“他”来说,大自然不仅是“避难所”,还是“朋友”、“情人”与“终老”之地;不仅是不与现实同流合污的心灵净化处所,更是精神疗伤与抗拒沉沦的依托。小说写“他”偷窥旅馆主人女儿洗澡之后,因羞愧难当胡乱跑到了野外,“他仰起头来看看澄清的碧空,同那皎洁的日轮,觉得四面的树枝房屋,小草飞禽,都一样的在和平的太阳光里受大自然的化育。他那昨天晚上的犯罪的记忆,正同远海的帆影一般,不知消失到哪里去了。”{21}在大自然中,“他”不仅忘却了忧愁,获得了抚慰,并且重建起挣脱社会桎梏的内心自信,常“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去。在万籁俱寂的瞬间,在天水相映的地方,他看看草木虫鱼,看看白云碧落,便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22}。为了抵御污浊俗世,连“他”所爱读的书也是如黄仲则的诗集、华兹华斯的诗集、爱美生的《自然论》、沙罗的《逍遥游》等一些感伤而体现自由与自然梦想的中外著作。郁达夫说:“因为对现实感到了不满,才想逃回到大自然的怀中。”{23}在其笔下,自然是逃避苦痛的温暖怀抱,是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是拯救自我的诺亚方舟。通过作者这样一种独特方式的表现,自然获得了一种深刻的意义。
      第三,《沉沦》结尾主人公的蹈海自尽,其实包含一种返归自然的内蕴。“他”跳海之前口中说:“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24}这可以说是一种临死前的绝望与控诉,很好地显示出郁达夫“看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却不知道如何消除这黑暗;希望中国强,却不知道怎样才可以使中国富起来”的苦恼{25}。这一点从主人公身上那种希望无从寄托,现实处处碰壁,情绪苦闷,唯一能想到的出路就是自杀的描写中表现了出来。但是,“他”就算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还是选择投身大海的这样一种方式,仍然极具回归自然的意味,寄托了一种生死不移的追求希望。从主人公孤隐遁世到反抗轻生的心路历程之中,不难看到一种对所谓的文明的不懈抗争,一种对独立人格的始终坚守,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他”身虽死,但理想不灭。主人公天真的追求虽然失败,但是小说回归自然的倾向体现无余,郁达夫企图建立一个平等自由、自然合理社会的理想始终如一。
      郁达夫曾说:“对于……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是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26}在他笔下,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真善美的乌托邦,自由、真爱、坦诚、友情一切应有尽有,让人乐而忘返,忘却尘嚣。现代社会的黑暗,异国地乡的飘零,人心的险恶,世道的浇漓,都被绿野平畴、晨风暮霭所净化。在这种美好的理想中,达到人与自然的生死交融。大自然在这里不是可有可无的烘托与映衬,而是疲惫身心返归栖息的温暖怀抱,是无路可走时的一种理想世界的图景。也许,郁达夫小说的浪漫就浪漫在此!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07C321]
      
      作者简介:肖智成,文学硕士,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播学研究。
      
      {1} 卢梭.爱弥尔――论教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50.
      {2} 黄川.“返归自然”在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2):38.
      {3}{14} 郁达夫.艺术与国家[A].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50.
      {4} 许子东.郁达夫新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166.
      {5} 郁达夫.文艺鉴赏上之偏爱价值[A].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62.
      {6} 钱理群等.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3.
      {7}{9}{10}{11}{12}{16}{17}{18}{20}{21}{22}{24} 郁达夫.沉沦[A].李威主编.郁达夫经典[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9,16,6,6,17,1,2,2,2,23,5,35.
      {8} 郭沫若.论郁达夫[A].张恩和.郁达夫研究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10.
      {13} 郁达夫.从兽性中发掘人性[A].郁达夫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405.
      {15}{23} 郁达夫.忏余独白[A].郁达夫全集(第五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541,542.
      {19} 庄子.庄子・杂篇・让王[A].鲁枢元.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上册)[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5.
      {25} 丁易.郁达夫选集・序[A].张恩和.郁达夫研究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34.
      {26} 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A].郁达夫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251.

    相关热词搜索:沉沦拯救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