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一套别出心裁的好丛书】别出心裁的意思

    【一套别出心裁的好丛书】别出心裁的意思

    时间:2019-02-14 05:40:22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一桌丰盛的宴席,少不了海参、鱼翅、鸡、鸭、鱼、肉这样一些主菜。但是也还需要配上几样小菜或者来个拼盘什么的。没有这些也不行。俗语说:牡丹虽好,也需绿叶扶提。   研究我国的历史,当然要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些洋洋大观的巨著。但是正史之外的野史、笔记也是治史所必要的补充资料。
      鲁迅就很重视野史和笔记的价值。他说史官的书,往往“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
      用短小精悍的文字来记载片断史料的笔记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清乾隆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在这一千多年间先人留下的笔记何止几百种。这是文化史上的一笔重要的遗产。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笔记的传统,愈来愈衰落,大有后继无人之势。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些小玩意儿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不被重视。
      现在萧乾同志主编的这套《新编文史笔记丛书》使人耳目一新,颇有重振雄风之意。萧乾同志在他的序言里说:“本着笔记固有的传统,所收名人题材不嫌庞杂。举凡与文史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或记闻见杂事,或叙往昔交游,或忆社会百态,均在搜罗之列。”所写都是作者本人的亲闻、亲见、亲历,真实可信。文字力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这套丛书现已出版的十二册,我都粗粗翻阅一遍,其中有四、五种读得比较细。我以为萧乾同志在序言中提出的要求基本上是做到了。
      我对这套书很感兴趣,拿起来就放不下。特别是名人的遗闻轶事很有史料价值。其中有许多是别的史书和传记中见不到的。例如《泽门史缀》中有李大钊和白毓昆一文,从前对白毓昆这名字是很生疏的。书里谈到李大钊于一九○七年到一九一三年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当时的进步人士白毓昆是史地教员,他对李大钊的思想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又如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当学生的一段历史也是没有人写过的。《巴蜀述闻》中关于张大千的轶事,关于何其芳的少年时代都写得很有趣味。《京华风物》中记载齐白石与陈师曾的友谊,特别是陈师曾帮助齐白石改变画风,由工笔画改写意画的过程很使人感动。梅兰芳首次东渡纪实也是一篇好文章。还有回忆溥心畲,记胡适与章士钊笔战等都是很吸引人的题目。《潇湘絮语》是写秋瑾在湖南的那段历史。秋瑾在一八九五年到湖南,一九○二年去日本。在这七年中,秋瑾不仅练文,也还练武。每日舞剑、习单刀,又习巫家拳,别的书上很少见过。《八桂香屑录》里有一篇记载何香凝抗战末期在广西生活艰苦,不得不靠卖画度日。像这样的宝贵史料每册都有很多,不可能一一列举。
      这套丛书插上新编二字是很有意义的。旧时代的文人写的笔记往往精华与糟粕杂陈。思想上的陈旧自不必说,而且还有许多无聊、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现在出版的这套丛书插出新编来和它们划清界限是很有必要的。新编的特点是思想性强、格调高,决没有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还是用萧乾序言里的话来结束本文。他说:“在选稿标准上,我们坚持史料一定要真,内容要新,既要防止以讹传讹,也力避炒冷饭。”力避炒冷饭这要求是好的,但是偶有一两篇重复的文章也是可以的,可以互相印证。例如《京华风物》中有何思源看望孙敬修一文和孙敬修自己写的情节(见《我的故事》214页,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基本相符,这样的重复我以为不算炒冷饭,而是益发使人相信史实的准确。
      总之,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好丛书,我愿意郑重地向广大读者推荐。
      
      (《新编文史笔记丛书》,上海书店一九九二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别出心裁丛书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