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卢作孚改革实践中的北碚夏节]卢作孚怎么不去台湾

    [卢作孚改革实践中的北碚夏节]卢作孚怎么不去台湾

    时间:2019-02-18 05:30:2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就是夏节。重庆远郊北碚的夏节,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已渐渐成为那时一年中最精彩最热闹的节日。那种空前的盛况,热烈的气氛,尤其是一些独特的活动,不仅给参与者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而且给后世留下生动的怀想和许多启迪。关于1937年的夏节,当时北碚的报刊里有生动的记载。我们从中可以石到,那时的夏节,跟中秋节、春节、双十节一样,不仅成为当地民间传统节日,更是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努力造起的一个巨大的现代化课堂。
      
      识字者免费看影剧
      
      五月初四,北碚江边的转弯处,便搭起一个大的布棚,上悬国旗,挂了红彩。下午,北碚十九个码头的龙船都集中到这里嘉陵江边,已有热身的龙舟预赛。
      晚间,火焰山下的民众体育场上有电影放映,民众会场有戏剧表演,免费入场,但免费是有条件的。常常有朴素而干练的青年军人或是学生,拿了写有几个字的纸片在人口处站着,叫你认字,认得字的,笑着请进,不认得呢,对不起,请到一边去让人教你认,到认得了,再来。一些总认不得那字的,便很惭愧,想着以后不管家里地里事情怎样的罗嗦,还是要人民众学校的好。
      那些检查和教人识字的青年,有些是武装的士兵,却很和气,卢作孚先生常对他们讲,“警察是民众的老师”,他们接受训练的新营房墙上,就用大字写着“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待人”。
      这一传统在30年代中期的北碚已逐渐形成。1936年乡村建设实验区成立,区署比过去的峡防局有了更多的行政权力,民教处真想一鼓作气地将北碚的文盲扫除,先后办了15所民众学校,因而在1937年的夏节,能识字入场的人便多了起来。
      民众学校学生在晚间或是活路不忙的时候上学,不交一个钱,还能领得书本。一般都是晏阳初先生编的平民千字课或是陶行知先生编的教本。一个学校有一个校长两三个先生,是峡防局的职员、士兵或是兼善中学的师生兼任,校长先生都是尽义务,白天或执行公务,或在中学上课,晚上就来民众学校教课,非但不取分文报酬,到学生结业时,他们还各自捐点钱物做优秀学生的奖品。奖品多是纸笔等文具,最次也有一条手巾。那当然是北碚三峡染织厂的产品。
      民教处主任葛向荣当时想将北碚场上占人口三分之一的文盲(约1000人)都收入学,结果入学者只有600多,而能够毕业的只有270人,且有133人未能及格。他叹道:“求知的欲望,终敌不过生活的煎迫。”因而开办了更方便民众的“力夫学校”、“船夫学校”、“挨户学校”和“妇女学校”,这些学校不光教文化,讲时事,还教给生产知识和技能,像妇女学校,有相当的时间是学习缝纫、刺绣、使用机器织袜子和手工织毛衣。那教妇女织毛衣的教员是新来不久的产科杨大夫。她不但会安全地为女人接生,还走很远的路去为各镇妇女做产前检查,这在当时,真是前所未有;春秋天,她也照样到各乡为人种牛痘。年轻的杨大夫是职业妇女,针线活还这样好。这样一个现代女子出现于北碚,定会在当地许多女孩子心中激起波澜,她们会以她为榜样来设计自己的人生么?
      那时北碚识字的人不算多,但识字的人优越得很,不光看戏看电影免费,买三峡厂的产品还可以打折,在地方医院看病不收挂号费。若是船夫学校力夫学校的学生,还给你介绍业务,因为识字的力夫可以为旅客介绍峡区情况。
      让北碚这个乡村现代化起来,是卢作孚先生和他领着的这一群青年的理想,早几年,他们就发现,利用传统节日寓教于乐,进行民众教育效果很好。于是,夏节在北碚被定为民众教育运动节。
      
      把夏节当成大学校
      
      初五,天刚亮,北碚各机关男女职员已在体育场上集合了。升旗点名后,便在民众图书馆开紧急会议。卢子英区长先作动员。
      卢区长1937年不过30岁,布衣草鞋是他常年的着装,他随他二哥卢作孚到北碚来,已工作了10年。他做过少年义勇队队长,峡防局督练长,多次带兵打土匪,治安巡逻,打击盗贼,查禁烟赌,如北碚治安宁靖,市风淳正,他功不可没。他还第一个带队到高山密林的四川边地做科学考察,为西部科学院采集动植物标本。四川省政府批准在北碚成立乡村建设试验区后,子英便做了副区长。不到一年,正区长唐瑞五病逝,年轻干练的卢子英已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极有人望,便做了区长。对于民众教育,子英是很有研究的,他有一个理论,叫“社会学校化”。北碚的夏节,就被他当成训练民众的社会大学校的一个课堂――这一课叫“群的快乐”。
      上午不到9点,四乡赶来的农民已扶老携幼地云集北碚市场,一时间,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卢子英的青年部属们,已各就各位开始工作。地方医院组织了救护队,除担任急救治疗外,还在街头义务为人们诊病;兼善学校的男女学生在街头讲演,讲抗日救亡、讲庄稼人应该知道的农业常识;少年义勇队队员在临时招待处担任引导,领着人们在各机关企业参观;各公安队除在各路要口放哨站岗,还专有一队在市场维持秩序。这一年,虽然战争尚未大规模爆发,但区署的人们都知道国难已深,以富国强民为目的的乡村建设应加紧工作,夏节里来北碚的人越多,他们就越高兴,越有成就感。这一天,原来人口只有3000多的北碚大约聚集了4万多人。
      
      开放机关让民众参观
      
      开放机关,特别是行政领导机关让人们参观,这已成为北碚节日的惯例。双十节、春节、夏节都要开放。这天的区署各事业机关格外干净整齐,每个机关门首醒目处,贴着一幅挂图,让人一望即知该机关的概况,办公室里贴着一些传播新教育新知识的图画;或是与民众生活有关系的表图。各单位都有殷勤的接待员热情周到地向观众解释,任何人都可进任何一个机关去参观,不仅参观办公室,还可以参观寝室、厨房、厕所。卢子英和他的同志们认为,这对于四乡的农民们,长期在封闭贫穷肮脏的有各种坏习惯的环境里生活的农民们来说,就是一种现代生活的熏陶和浸染。他们看到办公室和寝室一尘不染,窗明几净,厨房里的水缸加着盖子,食品放在纱罩里,厕所里撒着消毒的石灰,蹲坑上加盖子,闻不到臭味,还有人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峡防局用自己清洁、整齐和简朴的文明生活来“影响他们,改造他们”。
      30年代的重庆市长潘文华,有才干有建设意识,那时市区内已有能与上海汉口租界接轨的楼堂馆所和轿车,以及各种下江来的日用品。所以,重庆很快有“小上海”之称。卢作孚和卢子英兄弟,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去过上海,见过那租界里的现代与先进,也见过那里的纸醉金迷,他们在北碚的创造,当然有对于租界的汲取,但汲取什么,力避什么,他们是非常明确的。那时,无锡,沙市,重庆这些城市都以上海为榜样,能够被称做“小上海”是很得意的;但是北碚的建设者认识很明确:北碚不要成为“小上海”。北碚的现代化不是上海那样的。
      今天还能看到的北碚区署遗址,可以让我们实在而生动地领略这一点。卢作孚来北碚工作时,是做峡防局局长,这个局本来只对当地治安负责,借了文昌宫的庙址做办公地点。1936年4月成立试验区后,还在这旧庙里办公,一直到1949年卢子英离开北碚,也没有为自己这个领导机关修办公楼,尽管20多年里,北碚在他们的精心经营下有巨大的变化。
      一个地区的领导机关能够如此公开地让人参观,以其严肃勤谨活泼健康朴素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人民楷模,这是先贤们做新文化工作,民众启蒙工作的一个方式。这样的历史细节足令今人惭愧。
      
      让乡下人大开眼界
      
      民众体育场,周围环绕着卢作孚领着青年们种的洋槐和法国梧桐等绿树。这天的场内还陈列了一些新奇的东西吸引观众。那是民生公司日夜赶工造成的现代交通工具的模型――电车、飞机和轮船,都像真的一样可以活动。那时的乡下人哪里见过这些新鲜事物,还得有人在旁对他们细细讲解。只可惜人太多,一些小脚老太太挤不上前。不过,北碚民教处会充分地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节后,他们会派青年们将这些新鲜东西运到各乡场上展出,让从未走出过乡界的人也感受新文明的信息。
      兼善中学的大礼堂门外,有一台打谷机一台拖拉机,这也是当地人从未见过的新奇玩艺,有人在那里向人们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礼堂内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陈列着各种货币、农产品、林林总总的动植物标本,墙上挂着各种书画。
      火焰山上的平民公园,是卢作孚亲自设计,亲自带领士兵们修建布置的。有彩色石子铺成的之字路,有爱湖、迷园,葱笼的竹树,各种鲜花,还有种种奇妙的动物――袋鼠、仙鹤、马鸡……还有少年义勇队采集的,和中央研究院等单位交换的标本和收集的少数民族的风物。
      终年劳碌辛苦的乡下人仍以他们的习惯在公共场所大呼小叫,笑语欢声,但却在快乐中感受着种种新奇与美丽,发现生活原来是可以更为尊严更为洁净更为健康有趣味的。
      所有这些地方,都不收取门票。蔡元培认为,这些地方――公园,图书馆,博物馆――都是新文化的内容,属于公众。
      
      大型活动报道不提官员名字
      
      上午10点以后,嘉陵江两岸人山人海绵延数里,江中游船往来如梭,这些小木船上多是东阳镇和西山坪的农民,他们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边划船边歌唱。岸上锣鼓喧天,水中歌声荡漾。江边的民生趸船上,设着大会主席团和来宾招待处,飘扬的红十字旗下,是地方医院设在那里的紧急救护组,他们随时可对伤病员进行免费治疗。岸边排着一列桌案,摆放着号旗,堆着酒、肉、馒头、毛巾等奖品,还有红绸奖
      参赛的龙舟领得号旗,便齐集江北的东阳镇江边,三声炮响后,便如飞箭齐发,只见船浆飞动,溅起一道道白色浪花。各船的踩头就是指挥,也叫龙头老人,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位老人,一位姓杨,68岁,一位姓陈,75岁,他们老当益壮,在飞驶的船上挥舞胳臂,转动腰腿,使各自的龙舟加速,搏得两岸热烈的掌声喝采声,使夏节活动达到高潮。最后,夺冠的龙舟在欢声中上岸领得大红奖旗。
      举办龙舟赛,也和所有体育运动一样,用当时人舒杰、葛向荣工作报告里的话来说,是为着两个目的:“第一当此国难严重的时期,我们尽量利用原有活动,施行体魂的锻炼。第二我国人,一向只有家庭和亲戚邻里问的门阀比赛,缺乏新集团生活比赛,尤其缺乏新集团生活的比赛标准,所以我们应提出新集团生活的比赛标准,去改变这种旧集团生活的比赛。”这正是卢作孚先生的思想,是他提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今日翻看当年有关赛事的报道文章,有获奖的龙舟,却没有颁奖官员的名字,所以,我们就不知道那时在江岸边颁奖的头头脑脑都是些谁,或许,当时《嘉陵江日报》的记者以为这并不重要。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那时,嘉陵江小三峡地区已有一些经济发展,自家的特色产品自然要在节日里销售,何况这些年正大力提倡国货。三峡染织厂的产品中,阴丹士林布已相当有名气,三峡厂也因有“寓工于兵”的意义,得到一些军政长官的支持,杨森部就曾委托三峡厂做军服。
      夏节前后几日,三峡厂的产品是打折的,夏节这天的体育场边树荫下,设有三峡厂产品分销处,乡下人都把钱准备着,这时来买“相因”(便宜货),而嘉陵路口有龙舟大会指定设的峡区特产代销处,出售闻名遐迩的温泉面、缙云甜茶,土沱渝北酒,三汇白橙糖,静观场甜咸菜、兴隆场的草帽以及三峡的碑石磨子,还有峡区的风景照片。这些风景照片那时已流传很远,让外省客人都向往着此间的胜地美景。但是销售的结果并不理想,乡下人的购买力太有限,毕竟,经过多少年的军阀混战,更有上年的大旱灾,人民生活已不容易,连乡下妇女的着装也比往年更暗淡一些。
      节日里供应游人的食店客栈,自然是早巳准备了赚钱,而公安队要做的是将河边的零食摊规范在划定的区域,尽可能地保持清洁卫生,还要关照所有食店客栈和力夫,不能乘节日人多业务好便高抬市价,他们要为外地客人介绍服务好价格公道的店子。另外,在新营房设有临时餐室,备有简单的饮食,让游人们少花钱又得方便。
      这六七十年前的节日交易虽有为三峡厂促销的作用,但总的却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与如今不少地方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正相反)。卢子英们的心力人力多用在文化活动上。不过区署办事历来节俭,这次夏节活动,只花了100多个银元。
      
      上万乡下人前进一小步
      下午4点,民众会场开始游艺表演。人们从江边如潮水般涌向这里。很快地,会场内外便挤得水泄不通。场内楼下楼上都挤满,大约容纳了2000观众。
      这里表演的川剧、京剧还有歌舞、魔术、杂技、曲艺节目,演员少数是在重庆、合川外请的,其中专业的极少,多数节目由区署各机关学校的职员士兵教师学生表演。称得上有些专业的,只有民教处组织不久的游艺学生班。这个班那时只有十多个十几岁的男女孩子,一边学文化一边学川剧表演,一个月左右便登台。若以今人的眼光,很可能简陋粗糙得很,但那时候,这支演出队可真是棒,还常到合川、重庆民生公司,甚至外单位去演出。负责教学和改写剧本的是罗中典。这位罗先生一生都很钦佩卢作孚,积极参加北碚的乡村建设,对于乡建极有见解,当年却是一个共产党员,而且在1938年被选为中共北碚特支书记。1937年的端午这天,北碚民众会场的节目很受欢迎,台下不时笑不可抑或是掌声如雷,罗中典一定很有成就感。
      夕阳西下,电影晚会在体育场开始了,看电影的观众约有2万,却秩序井然。那晚放了两部电影,一名《乱世忠臣》,一名《0000》――资料如此。那时尚未对日宣战,凡公开出版物上有涉日本国的字样都用叉叉或圆圈代替,以免日本人找事。可以想象这《0000》必是反日的电影,是那部淞沪抗战的纪录片吧?这只是笔者的猜测。难以猜测的是,那晚的银幕上,映现的片名会不会也是“0000"’?
      那时是单机放电影,换片时间便播放无线电收音机里的新闻,或是用留声机放唱片。两部电影的中间,照北碚放电影的惯例插一些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常识的幻灯片。区署制作了幻灯片,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美丽的北碚风光,看到少年义勇队在四川边区林莽间进行科学考察的情景。担任幻灯讲解的,仍然是区署各机关的职员。卢作孚和卢子英都亲自在电影场做过讲解。
      文艺演出和电影在晚10点后结束。上万的乡下人,在一天里感受着密集的现代信息。这不但是他们拖儿带女拿了灯笼火把赶夜路回家时的谈资,更有一种他们生命中前所未有的体验不会淡忘。这些着土布旧衫赤着脚的农人们,与现代化还遥不可及,但在这一天里,前进了小小的一步。从愚昧肮脏到知道了卫生健康的生活,从只晓得有赌博抽烟(鸦片)喝酒到对健康有趣的体育竞技发生兴趣,这就是进步,这正是“社会学校化”所要的效果。
      许多年后,还有人记得那晚民众会堂的演出间有一个节目,是卢作孚为一对青年证婚。这一对新人别开生面的简朴而隆重的婚典,卢先生精彩而风趣的讲话,把又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注入数千观众的心。这也是这位夏节的总导演从幕后走到前台的一次亮相。应该说明的是,卢作孚这时虽又出任四川省建设厅长,但他在北碚民众中崇高的威望,是由于他对于地方建设的贡献,而不是由于他在政府中的职位造成。
      
      值得回想的“小事”
      
      夏节过去的第二天,清爽恬静的晚上,一大群青年男女,这次夏节的工作人员,在一个油绿的浅草坪上集会。会议主席是卢区长,他说明开会理由:是检讨这次的方法应有何改进,总结在社会上有何影响,工作上有何成绩,并评议出此番最努力之人员予以奖励等,凡有新方法之改进,特殊成绩之工作、社会问题之发见,及提出最勤苦努力之人员时,大家便是一致喝彩,一阵鼓掌,空气十分热烈,及至深夜会毕,大家合唱一首前进歌后四散,
      到此,北碚的夏节才算落幕。因为北碚的夏节不是仅为一种热闹与娱乐,更是为了一种进步。如果说,夏节里四乡的民众得到一点小小的进步,那么,这温泉公园浅草坪上的青年们便是进步的先驱。对于他们的努力,基本上没有物质奖励,但工作的成绩是要做记载的,是考绩升职时的重要依据。那时,卢作孚也常常被峡区里的青年感动,总要民生公司职工以他们为榜样。
      要说这些青年做的事情,今天真是谁都会做,真不能算是大事。但是胡适说:“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事,这些‘大事’在我们眼里渐渐变成‘小事’了。《史记》里偶然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阑’,或者一句‘蹑利屐’,这种事实在我们眼里比楚、汉战争重要的多了。”走过了20世纪的历史,我们应该晓得,一个让落后乡村的人们见识一点现代文明的夏节,不是比某些“大事”更值得回想么?
      1937年北碚的夏节似乎并无多少激动人心的内容,但它所经历着的历史是那样险恶,险恶得轻轻一掌便可以让卢作孚们多年呕心沥血的成果功亏一篑,正因为此,创造北碚夏节的先贤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相关热词搜索:北碚改革实践中卢作孚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