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八十年前的北碚少年义勇队】 义勇义勇

    【八十年前的北碚少年义勇队】 义勇义勇

    时间:2019-02-19 05:29:5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1928年11月至1935年,在卢作孚的领导下,北碚少年义勇队招收了三期共208名学员。他们志存高远,勇敢机智,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将乡村建设坚持始终,为北碚的开拓、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年华。
      
      80年前,重庆北碚有支与众不同的队伍,这就是卢作孚组建的少年义勇队。
      其队歌就很不一般:“争光复争光,争上山之颠。上有金碧之云天,下有锦绣之田园,中有五千余年神明华胄之少年。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此美丽之山川?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此锦绣之田园,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我创业之先贤!”歌词充满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气,反映出队员们志存高远。他们扛着枪,唱着队歌,朝气蓬勃地走在街上,常引来驻足观看。
      在队员们身上,寄托着卢作孚的一个理想。
      
      行新政用新人
      
      卢作孚1926年创办民生实业股份公司,1927年2月出任江(津)巴(县)璧(山)合(川)四县峡防团务局局长。峡防局的职责是保境防匪,维护嘉陵江小三峡地区的航务安全和社会治安。但卢作孚素怀强国富民之志,他并不拘泥于岗位职能,而是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小三峡地区的乡村建设,想把这块贫瘠地区办成他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基地,于是,上任之后,他就按照心中的目标去努力。
      卢作孚进行乡村建设的主要思路是:社会改造的核心是人,首先把人的建设搞起来,用新人,行新政。基于这个理念,他除了在辖区加强普及性教育,如兴办中小学、改造旧私学、开设职业学校、倡导普及民众教育等,更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选拔、培养新生力量,计划带出一批有献身精神,并能带动民众的骨干人才,让这批人才去推动社会发展。
      培养新生力量的工作,卢作孚分作3个层次进行,一是组建各种学生队,二是办各种专业培训班,三是办各种短训班。从1927年起,卢作孚亲自主持,采取公开招考的办法,在辖区内招收了500余名16至25岁的文化青年,组建起学生一队、二队、警察学生队以及少年义勇队一、二、三期。专业培训则主要是根据民生公司工作需要开办,比如水手班、茶房班、理货员班及护航员班等,前后培训了1000余人。学生队和专业班比较规范,学时也较长,相对而言,各种短训班规模小一些,主要是针对各个时段或各项工作需要而适时开办,带有临时性和实用性,但这种班数量不少,也很解决实际问题。
      卢作孚培养的重点是包括少年义勇队在内的学生队,他对其寄予了很大希望,特别委派胞弟卢子英担任学生队队长和少年义勇队队长。卢子英刚从黄埔军校出来,革命热情极高,这是卢作孚选中他的主要原因。事后证明,此举完全正确。卢子英将黄埔军校的理念及训练方法创造性地用于培训工作,把理想和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他强调“成人重于成事,人才重于资财”,认为培训青年不仅是解决青年的就业出路,主要是要培养大批有理想、文理兼备、有技能而又愿意为社会服务的人,为除陋俗、除灾害,开创未来,创造基础条件。因此,他除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外,用了大量精力对学生进行纪律、意志、行为的锻炼,把爱国强国的精神种子一点一点地植入学生心灵。在卢氏兄弟的努力下,学生队相继出了许多优秀人才。
      
      乡村建设的新生物――少年义勇队
      
      少年义勇队是诸学生队的重点,其举办批次、培训人数及培训时间都是各种培训班中最多最长的,训练内容也更全面、更新颖。这种形式本身就是卢作孚吸取国外经验,特别是借鉴英国少年义勇团作法的一个创举,况且卢作孚结合了国情和地方实际,对其作了精心设计,它是卢作孚在培植社会进步力量方面的一个力作。
      少年义勇队训练营房选址于新建成的北碚体育场旁,一进三大间土墙茅屋,大门左右侧墙上有两排大字:“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宣示着义勇队的做人原则。前后3批学生都在这里集中住宿,着装、起居、学习、训练等都实行军事化,显得朝气蓬勃。
      1928年10月招收的第一期,30余人,学时1年,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军事训练及文化和技能学习。此阶段着重培养基本素质,让学生养成守纪律的习惯,并且有集体观(团结向上,懂得协作配合)和国家观(有社会责任感,爱国爱家,报效国家),勇敢机智,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乐于助人,建立起好的道德体系。
      思想教育的方法丰富多彩,除了在课堂上讲解革命道理、介绍并鼓励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籍外,还组织看进步电影,请人来队作形势及科技动态方面的报告,帮助学生拓宽眼界,增长知识,同时还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交流及学习竞赛活动,从而巩固和深化学习成绩。这些作法在当时是很前卫的。
      军事训练则由卢子英亲自操刀。学生一人一支步枪,要求人不离枪,枪不离人,天天荷枪上操。清晨,当许多市民尚在梦中时,北碚体育场就响起了铿锵的脚步声和激情洋溢的喊杀声。白天,卢子英带着队员在崎岖山路上负重行军,甚至在嘉陵江中冬泳,训练之余,他们常常在公共场所维持治安、扶老携幼、清理污垢……傍晚,队员们整队回营房,步伐整齐,歌声嘹亮,充满了活力,北碚居民观之莫不赞叹连连,少年义勇队一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少年义勇队学习方法上的一大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卢作孚、卢子英特别注重队员的动手能力,在对队员进行文化知识和服务基本技能培训时,往往把队员直接带到生产现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比如,带队员到煤矿,下到炭洞实地观察,了解煤矿开采;又比如带队员到新建的水泥厂,参观石灰窑,并就地讲解地质学;再比如带队员到公路、铁路建筑工地,直接参与勘察测量;还比如辖区要安装乡村电话,他们带学员到现场参与工作,并结合实际讲解电学知识等等。
      少年义勇队整个学习培训期间,大量参与社会实践,边学边干,直接投入到辖区乡村建设中。抢险救灾、淘滩修路、普查户口、灭蝇毙鼠、清扫垃圾、破除迷信,甚至在修建城区街道、码头、公园、温泉及普种牛痘等场合,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还下到乡场搞科普和抗日救国宣传。为了维护地方安宁,队员们还在卢子英带领下参与武装剿匪,平息匪患后,又帮助受害民众重建家园,打谷插秧恢复生产。他们为社会和民众做了许多好事,也在这些活动中陶冶了情操,增长了才干,同世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有件事特别值得一提。当时电影传到中国不久,对世人极有诱惑力,峡防局为教育民众和丰富地方文化生活,经常放映露天电影,免费观看,但要求必须交1根老鼠尾巴或10只苍蝇才能换取1张入场卷,或在入场口先考认字,合格者方准进入。这一来,经常会出现一家子欢欢喜喜到了电影场,结果儿子进去了老子却尴尬地被挡在场外,或者老公进去了老婆却进不去等等。这一招很具创意,也很有效,在嘻嘻哈哈中,学文化、讲卫生的热潮悄然兴起。一时间,巷道、沟边、污垢被人们反复清扫,老鼠几乎被打绝,苍蝇也明显减少。这一来学文化又成了普通大众的首选,少年义勇队员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热情地教人识字,借此把知识、文明、博 爱传播到社会,为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挥了极好的作用。北碚人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学生兵”,都乐于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少年义勇队深造。
      第二阶段培训是从1929年7月到11月,由卢子英率少年义勇队30余人随中国科学社来川考察的方文培等一批动植物专家同去峨眉山、雷马屏峨大小凉山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做科学考察,同时又进行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这次肩负重任出征,少年义勇队一路风餐露宿,多次遭遇猛兽及泥石流,备尝艰苦,后又与少数民族从误解对立到最后结友合作,队员们历经数月艰辛,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归来。此行共获10万余件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及大量藏、彝民族服饰、用具、风情文物等资料,收获极大。带回来的东西被陈列在北碚平民公园中东岳庙里。东岳庙本是个香火缭绕之所,卢作孚决心破除迷信,将其改为为民众服务的地方,少年义勇队在卢子英带领下,顶住非议,一夜之间将诸神清除,建立起北碚民众博物馆。这一新鲜事物当时引起很大轰动,人们纷纷奔走相告,络绎不绝前去参观,一时间东岳庙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其盛况远远胜过往日的顶礼膜拜。那些“珍宝”,让北碚民众大开眼界。
      1930年又有部分少年义勇队队员奉派随中外专家(如德国生物学家付德利及瑞典科学家等)到川康、新疆、甘肃、青海一带考察,并搜集到大量资料。其中部分标本还被用于与国内外学术团体交换,以丰富地方博物馆资源。
      第一期队员历经培训和锻炼,成绩斐然。在此基础上,卢作孚选其优秀者公派赴外地进修深造,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佼佼者如送到重庆大学学地质的罗正远,后来成了地质专家,建国后曾任四川地质局总工程师,还被评为全国劳模。
      第一期学习结束后,队员们曾在峡防局实习数月,后来一部分人留峡防局工作,其他的则分到辖区所属各部门或事业单位以及民生公司任职,他们大部分成了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和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1934年初又招收了第二期少年义勇队,计100人,培训时间为1年零4个月,结业后又招了第三期,计78人。结业后大部分留在辖区任职,为乡村建设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
      少年义勇队是那个时代北碚青年的精华,是卢作孚创建“新北碚”最忠实的追随者和得力实践者。他们后来多成为北碚地方事业及民生公司某方面的骨干、栋梁。少年义勇队和学生队中许多人,多年来一直跟随卢作孚、卢子英,建设新北碚,他们矢志不移将乡村建设坚持始终,同舟共济,共同度过了20多个春秋,为北碚的开拓、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年华,结出了丰硕成果,并在1949年随卢作孚、卢子英一道,将一个别具一格的北碚完整地交与人民政府。
      后记:当年叱咤风云的英俊少年,多已作古。现今在世的仅有上海的范树林、四川简阳的李逢源、湖南株州的赵传明、重庆的周吾达和曹镛。他们都是少年义勇队第二期的学员,现均是九十几到一百岁的古稀老人,如今都已儿孙满堂,愉快地安度晚年。大家还时有联系,有时还去看望卢子英夫人邓文媛师母或通讯向其问候。他们彼此间还常畅述那难忘的岁月,他们对卢作孚、卢子英充满崇敬深厚的爱戴:对故土北碚,对少年义勇队的学友和那共同奋斗的阅历永世铭记与深切怀念。

    相关热词搜索:义勇北碚十年前少年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