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左翼文学”话语形式的回归|话语形式

    “左翼文学”话语形式的回归|话语形式

    时间:2019-02-26 05:40:54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 作者简介: 梁苗(1988―),女,甘肃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关注当下社会现状,用现实主义的眼光书写当代中国发展中社会分化之后出现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和人性。这种理性的写作方式和关注当下社会现状的批判思潮,是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左翼文学”批判与反思思潮的回归。在理清左翼文学思潮复杂的发展以及变异的过程之后,底层文学只能是左翼文学思潮中一种精英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话语形式的回归。
      � 关键词: “底层文学”;“左翼文艺思潮”;回归;发展
      ��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中出现了“底层文学”热的现象。中国文坛最早开始关注“底层文学”问题的是1995年蔡翔的散文集《底层》。蔡翔在书中对作为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关于他们的平民出身和所受教育的精英化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反思。蔡翔承认底层首先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底层文学真正开始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热点问题始于2004年《天涯》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的一组名为“底层与底层文学的表述”的文章,讨论了曹征路在2004年发表在《当代》杂志上的中篇小说《那儿》。之后,关于底层文学的讨论逐渐成为了当代文坛的一个热点。参与进来的杂志和文学刊物有《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等,参与这一现象论争的评论家有王晓明,孟繁华,刘继明,旷新年,南帆等批评家,他们关注的是知识分子是否能作为底层的代言人说话的问题。在文学创作方面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曹征路写下岗女工为了生计当妓女的《霓虹》、在《上海文学》上发表的《豆选事件》。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太平狗》。刘继明的《放声歌唱》、《我们夫妇之间》,王祥夫的《张五犁》、《狂奔》,胡学文的《命案高悬》、范小青的《父亲还在鱼隐街》,迟子建的《花�子》。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也被看作是关于底层人物以及他们生活现状的书写。李云雷在《“底层文学”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认为“底层文学”在内容上,它主要描写底层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形式上,它以现实主义为主,但并不排斥艺术上的创新与探索;在写作态度上,它是一种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对现实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对底层有着同情与悲悯之心,但背后可以有不同的思想资源;在传统上,它主要继承了20世纪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传统,但又融入了新的思想与新的创造。
      �“底层文学”成为一个文学热点是源自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人们开始对革命真正带来的是什么产生了困惑。与此同时,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逐渐地暴露出来,一批反映社会现实的声音开始出现。1996年《读书》刊发了揭露农村问题的文章。1998年,《南方周末》报道了艾滋村。2002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出版,将当前的中国社会划分成了十个阶层,工人和农民被划归为最低下的三个阶层。文学界出现了话剧《切.格瓦拉》。孟繁华提出要继承1930年以来的无产阶级传统。2002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退出了《左翼文学笔谈》特辑等等事件。
      �作家作品方面,除了上述的小说之外。还有一些打工诗人非公式地在1994年创办了《龙华报.诗特刊》、1999年创办了《外遇》、2001年创办了《打工诗人》、2002年创办了《行吟诗人》、2003年创办了《打工作家》。纪录片《铁西区》的上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直到2004年,曹征路的小说《那儿》在《当代》上发表。小说提名为“那儿”,是源自于《国际歌》中的一句歌词:“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2004年《那儿》在《当代》上发表之后,李云雷在“北大评刊”上做了评价,给了《那儿》比较高的评价,认为其不仅是2004年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品,也是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力作。之后,左岸网站有了关于小说的专题讨论,网站乌有之乡,北大中文系都有了关于《那儿》的讨论。之后,李云雷又在《文艺理论与批评》上组织了一个专题研讨,参与者有韩毓海,旷新年,除此以外还有《那儿》的作者曹征路与李云雷的一个访谈,之后台湾的《人间》杂志还转载了这篇小说。
      �《那儿》在中国当代文坛引起了关于现实主义和左翼文学思潮回归的一次大讨论。此后,在讨论“底层文学”的同时,出现了将“底层文学”看成是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左翼文艺思潮”的回归,又有人称“底层文学”的写作为“新左翼文学”。在《那儿》中是一种最为集中地表现。以《那儿》为代表的一批“底层文学”,因为其写作视角向下,关注普通大众,又因为其中写到了左翼运动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失败,而被人称作是“新左翼文学”。《文学与批评》发表了季亚娅的《左翼文学传统的复苏和它的力量》。提出其复苏了三十年代的“左翼文艺思潮”,那么就需要注意得是,这种复苏到底复苏的是什么?
      �左翼文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构成,任何一种简洁明快的叙述企图都会落空。在理清左翼文学到底是什么之后,才能对此做一个论述。
      �“左翼”一词有三个释义:1.左边的翅膀。《诗•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晋书•陶侃传》:“又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 2.作战时处于正面部队左侧的部队。《晋书•慕容�载记》:“命其少子仁自平郭趣柏林为左翼,攻乞得龟 。” 3.政党、派别、团体中的左派。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于是别一方面,就出现了所谓‘第三种人’,是当然决非左翼,但又不是右翼,超然于左右之外的人物。”在政治和哲学上,左翼与右翼是相对的一组概念。中国现代文学的“左翼”一词,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概念类似,指的是反对专制,支持革命的一派。中国文学“左翼”一词的首次出现始于1925年鲁迅为任国桢译《苏俄的文艺论战》所作的《前记》。在这篇前记中,鲁迅介绍了1921年开始在苏俄活动的“左翼未来派”。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布成立,通过了“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并且表明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的理论纲领。之后,左联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活动的联系,开始大量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并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之后,“左翼”一词开始受到关注。左联是一个政治和文学同时存在的团体,左联成员的构成也很复杂,有共产党员,也有鲁迅这样的自由知识分子。左翼在当时不仅仅指的是左翼文学和左翼作家的创作活动,也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家的一种知识分子身份,并不单纯地指向文学。王富仁在《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中,认为左翼文学有四个层次:一是鲁迅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所体现的。第二个是胡风为代表的,接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话语形式但是实际追求类似于鲁迅的独立精神的。第三个层面的是创造社的成仿吾、郭沫若等用革命来评判文学价值观的。第四种是周扬为代表的毛泽东政治观的文学话语阐释者。并且认为对于左翼文学的评价不能批判一个设定的目标,而放过真正的左翼文学本身。
      �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尽管是有共产党政治权利的参与下发展的,然而还是具有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即便是郭沫若要将文学和革命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文学就是革命,但是从左翼文艺的发展情况来看,当时的文学并非等同于解放区文学和十七年文学那样成为一种政治工具的话语霸权。当时的作家作品并不完全与共产党这一政治力量融合,当时的共产党还未掌握全国性的领导权,也没有强大的经济能力,所以只能说左翼文学是在政党参与下的文学,而并非完全性质的政治工具。在左联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层出不群,可是说繁荣了第二个十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茅盾的《子夜》用一种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依靠理性来分析开拓形象思维,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这种写作方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的主流。三十年代的左翼小说创作各有特色,除了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之外,还有张天翼犀利明快的讽刺,艾芜,萧红的浪漫抒情,蒋光慈的“革命+恋爱”模式的小说的风靡,沙汀、丁玲,叶紫,吴组缃等人的创作。从这些作家作品可以看出,左联是一个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左翼文学又以无产阶级文学为主要的言说重点,但是在左联解散抗战爆发之后,左翼文学实质上已经转向了民族文学的创作道路。40年代的解放区文艺在周扬等人的努力下,逐步向话语霸权的方向转变,十七年文学终于完成了文学是政治宣传工具的转变。此时的左翼文学,而是随着共产党取得执政党地位之后传递政治思想的所谓主流文学。
      �新世纪的底层文学,是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一种复苏,是左翼话语形式的复苏。作为作家,运用文学这种话语形式,将左翼文学可资学习的“改革”“革新”“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持久“斗争”的文学表现,高扬的是左翼文学的现实批判意识。底层文学继承的是左翼文学的一种关注大众,直面社会现状,批判黑暗的话语形式当下社会的复杂和不平衡,使得左翼文学话语形式成为了一种清醒地关注社会现状,批判并且有效地言说社会改革的途径。
      �曹征路在一次访问中说“这个时代就是缺那种常怀赤子之心,对世界充满悲悯情怀,经常思考关乎人类命运根本性、本源性问题的作家。”鲁迅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说到“赞美建设是革命进行以后的影响,再往后去的情形怎样,现在不得而知,但推想起来,大约是平民文学吧,因为平民的世界是革命的结果。”但是革命之后的中国现状,却并非是平民的世界,所以,才会有精英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言人的“底层文学”的出现。在对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话语形式的附送的同时,“底层文学”也应该有自己的发展,在作家的演说中,仅仅用一种乡下的视角将书底层人民的生活的苦难,或者将文学再次当做政治话语的代言角色都是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一种理性批判的视角下,言说当下中国社会现状,表现和呼唤底层人物的人性光芒。
      �
      � 参考文献:
      � [1]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三月二日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原载《萌芽月刊》1930年第1卷第4期
      �[2] 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春雨,杨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资料[M].(上)(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富仁,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李春雨,杨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资料[M](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王得后,鲁迅与左翼文学异同论[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3期
      �[6] 旷新年,“新左翼”文学与历史的可能性[N],文学理论与批评,2008年06期
      �[7] 曹征路,那儿,当代,2004第5期
      �[8] 李云雷,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文学”论纲,2010,7,29http://www.省略/Article/Class12/201007/169164.html
      �[9] 刘继明,李云雷,底层文学,或一种新的美学原则[N].上海文学.2008年2期
      

    相关热词搜索:左翼话语回归形式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