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贵州民族文化【浅谈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贵州民族文化【浅谈贵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时间:2019-03-01 05:34:30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本文分析了贵州民族旅游的优势,通过研究现有的民族资源开发形式,发现贵州省民族旅游资源还有很大开发空间,但在开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建议
      一、贵州民族旅游的天然优势
      �贵州省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风情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节日多、服饰变化多、分布广和特色鲜明等四大特点。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特有的民俗文化是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人文旅游宝贵资源。而由于交通闭塞、地域僻远等客观原因,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存较为完整,犹如一个个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览会。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历史上是“驿道所经”之地,又是西南古代氐羌族系、百濮族系、百越族系、苗瑶族系等四大族系族际分布的连接点。汉族以及回、满、蒙古、羌等民族又陆续进入贵州,使贵州的世居民族逐渐增多,现共有49个民族成分,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其中超过10万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等9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77%。设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254个民族乡,民族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二、民族旅游资源的现有开发形式
      �“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民谣是贵州省民族节日繁多的真实写照。
      �贵州的民族节日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祭祀的节日,如“鼓社节”等,其特点是神奇肃穆,排场隆重,老年人主持参与为多;第二类是生产性的节日,如“吃新节”等,其特点是农事季节性强,中老人主持参与为多,场面虽不很大,但分布较广,伴随着农贸集市很活跃;第三类是社交的节日,如“姊妹饭节”、“芦笙会”等,其特点是热烈欢快,青年人主持参与为多,这是青年人谈恋爱择偶的节日,被称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其场面壮观,活动内容丰富,流动范围更广,而且往往在几个县市接壤的区域更为隆重。社交性的节日最多,几乎占全部节日80%左右。
      �除了民族节日,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农耕劳作、狩猎捕鱼、刺绣纺织、婚丧娶嫁、歌乐舞蹈等都风俗各异,别有情趣。例如苗族的发型,几乎囊括了我国历朝各代的不同发型。旅游者可以通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同时领略汉晋习俗、唐宋发型、明清建筑等。这一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笔难得的旅游资源。
      �民族风情旅游属于人文景观范畴,是一项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民族民俗民情考察等则列为高层次旅游,因为这种旅游在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文化修养等方面更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远离大城市的山区。这也是一种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著名的苗族母亲河清水江、布依族母亲河南北盘江和侗族母亲河都柳江分别是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源头河流。这些充满民族民俗文化韵味的各少数民族的母亲河以及围绕她们的座座大山、片片森林在星罗棋布的大小村落点缀下,构成了贵州省特有的人文景观;贵州省的苗、布依和侗三大少数民族风情文化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贵州省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重视和研讨。
      �一是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速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民族民俗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地消逝。因此,如何有效地保存传统的民族建筑,保留传统的民族习俗和保护传统的民族文化将是我们一个长期的严肃课题。
      �二是少数民族风情常有的地方往往是交通条件最差,贫困度最深的地方。由于旅游团队不容易进去;所以那里的旅游发展十分缓慢。
      �三是以往开辟的民族风情旅游点有的质量不高,表演的节目平庸不堪,甚至东拉西扯把“康定情歌”、“老鹰捉小鸡”(抢新郎)这些根本不是贵州民族风情的内容也拼凑进去,旅游热线上设得太多太滥。
      �四、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这些问题,就应从贵州省的实情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促使贵州省的民族旅游快速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认识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在贵州省旅游业中应有的地位,要把它作为打入国际旅游市场的拳头产品。事实上许多外国人都无不为这花团锦簇的民族服饰所倾倒,所谓“地无三里平”,交通不太方便,这又是一条“理由。”解放50多年来,贵州的交通情况已经或正在改观,基本上已达“公路通乡处处平”了。
      �2.加强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过去,在制作贵州旅游宣传时往往只围绕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转,对民族风情旅游的宣传缺乏系统性专题宣传品不多。今后我们应充分运用VCD光盘、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先进的科学手段多侧面、全方位地展示本省民族民俗旅游的文化精粹;要注意增加外语语种,以满足不同国家旅游市场的需求。
      �3.扶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本、挖掘、新创一批优秀的民族歌舞、戏曲节目,经常组织这些团队到省外、国外表演,让它们参与本省的旅游促销活动。节目的创作既有观赏性、趣味性,又要符合旅游文化的特点,有参与性的内容。注意必须尊重民族感情,避免歪曲和庸俗化。
      �4.贵州已有一批以民族文化为主的各类博物馆,还应再充实和新建一批民族博物馆,并把参观民族博物馆纳入全省的旅游线路,更加全面、历史地展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
      �5.要重视对少数民族旅游人才的培养,采取请进来(师资)、送出去(学员)的办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要编好写好优秀的民族民俗风情导游词,编好导好风情点的演出节目,使民族民俗风情旅游不断上档次。
      �6.必须大力开发以民族民间工艺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商品,建立一批生产和销售网点;重点扶持蜡染、刺乡、挑花、竹拼、泥哨、摊面具、农民画、民族乐器、服饰、壁挂等民族工艺,要推出一批民族民间工艺制作名师,扶持建立一批富有特色的村寨个体专业户和手工作坊;要树立名牌产品,让这些专业户和作坊既作为参观点,又作为销售点。在旅游宣传品和纪念品的设计上突出本省的民族文化内容,形成独特的风格。
      �7.学习云南丽江地区的经验,对外开放一批有条件有特色的城镇,再开发一批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村寨,并建设一批档次较高的民族风情的旅游度假区。要注意保护传统的民族建筑,严禁在少数民族风情旅游村寨中兴建风格不协调的其他建筑。
      �8.尽快改善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较为集中地区的交通条件,增强旅游者的可进入性,把交通扶贫、旅游扶贫和文化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重视风情旅游村寨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村寨便道、公共厕所和食宿接待点,要确保安全和清洁卫生。
      �9.省旅游局和各地、州、市、县旅游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民族工作部门的指导下,合理编制几条以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新线。省内各旅行社要积极推销这些线路。交通部门在规划和建设公路干线时,应对通往民族风情旅游村寨的道路给予优先安排。可以适当开辟一些水上、马车、徒步等短程特色线路,争取处长客人逗留的天数。
      �10.要重视与周边省区市(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和重庆)的旅游连线,这些地区往往都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域,要抢先一步,通过举办边界地区民族文化旅游招商活动(如从江的�柑节、榕江西瓜节、兴义查白歌节、威宁草海观鸟节、梵净山登山节、荔波樟江漂流节等)吸引省外客源入黔。
      ��参考文献:
      �[1]陈列,孙海燕.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1).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马聪玲.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C].北京:社会学文献出版社,2002.
      �[4]郭颖.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1(3).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可持续旅游资源民族文化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