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八种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八种意识

    时间:2020-03-17 12:04:36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但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有异化为信息技能教育的趋向,使得不少学生只具有信息技术而没有信息意识,只有信息技术而没有信息道德,结果不仅造成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使得学生的信息素质难以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对学生信息、版权、项目、计划、优化、反思、合作、创新等八种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意识;版权;合作;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为根本目的。信息素质不仅包含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还包含信息技术的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但目前信息技术教育有异化为信息技能教育的趋向,造成不少学生只具有信息技术而没有信息意识,只有信息技术而没有信息道德,结果不仅造成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使得学生的信息素质难以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加强对学生以下八种意识的培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信息使用者对各种相关信息自觉的心理反应。信息意识是一种驱使人们采取信息行为的动力,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信息主体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和行为效果。信息意识强的人,由于重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能够先人一步捕捉到良机进而取得成功;信息意识淡薄的人,不重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使得有用的信息与自己擦肩而过,从而坐失良机碌碌无为。

    有效的信息意识教育是提高学生信息意识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应用信息技术的典范,尽量多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信息组织教学,对于“何时需要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选择信息”、“如何创造性的运用信息”做出示范。同时,要对学生的信息需求加以引导,使其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生存权”的价值观。努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使其对信息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隐性的信息需求转化为显性的信息需求,积极利用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版权意识

    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的特征,已经使互联网成为不健康信息生长和传播的沃土,网络成瘾、网络犯罪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相对治理网络成瘾与打击网络犯罪而言,版权保护的声音要弱小得多。众所周知,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争端就是版权保护问题,同时,版权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亟须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及有关版权保护的法规,提高学生的版权意识。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软件复制的便利性、廉价性,加上版权意识的缺乏,使软件业成了盗版的重灾区。许多学生在借鉴网上资料或多媒体素材时,不知不觉地侵犯了他人的版权利益。

    对青少年进行版权意识教育,就要引导他们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最终成为版权的捍卫者。知法就是要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学生要尊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懂法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要牢记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原则,而且要正确区分哪些使用属于“合理使用”,并能根据“合理使用”原则有选择地利用网上资源;守法就是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抵制不健康的上网方式。只有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在每个公民的版权意识都得到增强之后,我国的软件业才能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我国才能发展成为软件大国、软件强国。

    项目意识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的是“功能驱动”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几乎成了操作技巧的介绍课。学期结束,学生获得的技能至少有三四十种,各种模仿操作都能掌握,但就是不能将其串联起来完成实际任务或完整作品。比如学完Word之后,不能进行文章的编辑、排版、打印;学完Excel之后,不会做完整的报表合成、分解、统计、输出;学完flash之后,不会制作一个完整的作品。

    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项目驱动法进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项目意识,扭转信息技术学习中知识零碎、不系统的状况。所谓项目驱动,就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作为学习目标,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展开探索活动,有计划地推进项目的实施。随着项目的一步步推进,要使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获得解决完整项目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用项目驱动法进行教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计划意识

    目标、计划、行动,是完成一项任务的基本保障。没有计划的行动是鲁莽的行动,是低效、无效的行动。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效率、使用效率,必须树立良好的计划意识。

    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缺乏计划的行为比比皆是。例如不少用户缺乏磁盘分区保存资料的意识,使用时只图省事,采用系统默认的文件存盘方式,将编辑好的文件存放在C盘,一旦系统被损坏需要重新安装系统时,往往导致积累几年的资料,瞬间化为乌有,因而,叫苦不迭。又如有的用户缺乏使用专题文件夹分类管理的意识,将各种文档、素材、作品混合存放在一起,不使用实名保存文件,仅使用简略文件名存盘,结果导致文件名大同小异,难以区分。在需要查找某个资料时,常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在应用软件学习阶段,由于缺乏计划意识,不少学生在接到学习任务后,不是从整体上对学习任务进行细致分析和科学计划,而是仓促动手,结果往往导致版面布置不合理、色彩搭配不协调、物体比例不恰当、动画效果不流畅。等到发现问题后再进行补救,只能是事倍功半。

    因此,无论是资源管理、文档编辑,还是动画设计,都要加强对学生的示范性操作和科学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计划意识,使他们意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

    优化意识

    相比其他学科,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自我效能感普遍较差。他们一方面感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简单,操作容易;另一方面,在独立完成作品时,又感到无从下手,作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满足于会做,缺乏优化意识造成的。

    所谓优化意识,就是精益求精的意识,是方法求新、过程求简、作品求优的意识,既包含对学习结果的优化,又包含对学习过程的优化。要提高学生的优化意识,教师应从三个层面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一是会做,二是会熟练地做,三是会做精美的作品。从观摩到模仿,“会做”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如果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必定是比较肤浅的,很容易遗忘。因此,能否熟练地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完成了模仿性练习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复述基本步骤、提炼关键步骤,进而简化步骤、内化知识技能、提高熟练程度。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个新的任务——进行操作比赛,引导学生熟练地完成作品。能够制作精美的作品,是信息技术学习的最高境界。但现实情况是,面对作品,教师不满意,学生很无奈,优美作品似乎遥不可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判断的标准和美化作品的技巧,使学生心中有目标,操作有方法。

    合作意识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合作学习的因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有三:第一,“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使得学习任务简单,缺乏挑战性,不需要小组协作。第二,“教师中心论”追求课堂秩序的整齐划一以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开展小组协作,势必打乱这种格局,挑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给教学带来不确定性。第三,学生不习惯协作,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屑于合作,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羞于合作。即使分了小组,也是一人操作、多人观看,教学效果很不明显。

    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信息技术这样需要协作。一件作品的完成或一个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很多步骤,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错误也可能导致整个任务停滞不前。事实上,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一个人看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另一个人却把它当作小菜一碟,“会”与“不会”之间仅仅是一念之差。这时,如果有人适时地点拨一下,那个“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就会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教师必须认识到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要加强有关小组协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学会协作,充分调动团队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智慧。

    反思意识

    经验+反思=成长。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积极性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思考”,它不仅是对学习过程的一般回顾,而且是对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思路、策略的探究。大凡缺少反思的学习都是低效的学习,大凡没有反思的经验都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

    回顾与反思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学生相对容易忽视和疏漏的一环。由于反思意识的缺乏,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经常敷衍了事,作品粗制滥造;在网络学习中恣意漫游,迷失方向,以虚拟感性经验代替现实的实践经验。反思意识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效益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3W提问法”,即“What?”(“现在在干什么?”或“准备干什么?”)、“Why”(“为什么要这么干?”)、“How”(“实际效果如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停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明确自己在干什么,有没有走弯路,有没有无效操作,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在思维出现停滞、方向迷失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在任务完成后,要分析实际效果如何,为什么会与教师要求或作品范例出现偏差,改进的措施是什么,如何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有没有更简单、更完美的设计方案,如果局部要求发生改变能否很快拿出设计方案,通过本次任务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如何把最新的技能和方法应用于今后的操作实践等。

    创新意识

    “示范+模仿”一直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为了准备一个范例,从构思到设计可能要花去几天的时间,但在课堂上却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甚至有些学生在作者一栏中还不忘打上教师的名字。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由于范例的展示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由于是教师没有提出创新的要求,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不在于给学生展示了多少作品,传授了多少技能,而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好奇心强、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是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的原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构思巧妙的作品,唤醒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展示良莠不齐的作品,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通过展示精美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心理;通过展示不够完美的作品,鼓动学生的超越心理。同时,还要容忍学生的叛逆心理,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动学生的超越心理,提倡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作者简介:

    周建新(1968—),男,江苏泰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技术应注意培养学生八种意识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