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文摘
  • 美文摘抄
  • 短文摘抄
  • 日记大全
  • 散文精选
  • 感恩亲情
  • 人生感悟
  • 智慧人生
  • 感悟爱情
  • 心灵鸡汤
  • 实用文档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当前位置: 蜗牛文摘网 > 心灵鸡汤 >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逻辑内涵、解释与预测功能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逻辑内涵、解释与预测功能

    时间:2020-03-18 05:26:49 来源:千叶帆 本文已影响

    摘要:文章通过比较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概括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描述的逻辑推演,发现两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来分析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括比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描述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指导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对当今的所有制和收入分配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

    关键词: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论 逻辑内涵 解释和预测功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3-0034-03

    在当前理论界进行的关于改革开放第三次大争论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观点,如民主社会主义论、福利社会主义论、宪政社会主义论、幸福社会主义论、人民社会主义论等。纵观这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观点,可以看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淡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地位,片面地强调其他一些方面的特征。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提出来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马克思“人的解放”视角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比“生产方式”视角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更具普世价值,间接公有制应成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等。更有人甚至认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没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地位,我们应该把生产资料公有制特征从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抽象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实质就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的问题。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逻辑内涵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1、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描述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古典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基本特征和内在矛盾后,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也描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特别是描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具备的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计划经济体制;第三,产品按劳分配。很显然,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得出这样一个设想或结论,是严格基于他自己一贯坚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原理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假设前提的。那就是,基本特征是严格基于生产力高度发达假设基础上的,然后才有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和产品按劳分配三个基本特征。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由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通过“剥夺剥夺者”建立起来的。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只需劳动者提供自己有差别的劳动,然后按照国家的计划配置资源即可。理所当然,社会劳动产品的分配就只需实行按劳分配就可以了。

    马克思所设想的这样的原旨社会主义制度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苏东”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没有建立在马克思所假设的前提基础之上。相反,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者在前提基础不具备的条件下照抄照搬马克思的现存结论,显然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理论不能解释现实的现象。

    马克思的原旨社会主义模式无法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求证。但是他所描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方法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分析某个社会基本特征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和思路,那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经济学原理,而且马克思本人运用这个原理,划分和分析了人类社会已经出现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社会形态,验证了人类社会依次更替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的逻辑推演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可以用下面图示1加以清楚地说明。

    从这幅图可以看出,生产关系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即有怎样的生产力必须有怎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即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就会发现这四个社会形态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以及产品的分配情况彼此之间没有任何重复交叉现象,即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分配情况之间存在一一映射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我们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叫做条件A,其他两项叫做条件B,那么条件A与条件B互为充要条件。即根据某个社会形态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一定能够推演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产品分配方式,根据某个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与产品分配方式也一定能够推演出必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分析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必须从这四个方面着手,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分水岭。

    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概括的逻辑推演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在总结中外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他的逻辑思维可以看出,第一个层次是讲生产力,第二个层次是讲生产关系中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第三个层次是产品如何分配。第二、三个层次实际上就是生产关系中的其他两项。从逻辑上分析,要达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只有靠公有制才能保障。因为只要存在私有制经济,必然会存在剥削,必然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从这个逻辑分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虽然没有从字面上直接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但逻辑暗含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存在性,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4、对两种“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解释

    马克思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描述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括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来分析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描述是基于严格的假设前提而得出的结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括是基于对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而得出的结论。

    第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描述是采取的静态的方法,是对最终状态的描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括是采取的动态的方法,是对达到最终状态过程的描述。

    第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描述的逻辑起点是生产力高度发达,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概括的逻辑起点是生产力不发达。

    第四,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描述很微观具体,涉及具体的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邓小平对社会主

    义本质论的概括很宏观抽象,不涉及具体的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

    第五,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描述是原因和结果的统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描述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所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括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指导性。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解释和预测功能

    任何一个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而科学性则体现在它的解释和预测功能。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性也同样体现在它的解释和预测功能上。

    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所有制改革的解释与预测

    邓小平不从静态上描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和社会形态还没有经过充分的发展,还没有成熟和定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和理论中的社会主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反差恰恰就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

    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一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是平等、自由、合作的关系,产品分配的最终结果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能要求与不发达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允许剥削压迫现象存在,允许贫富差距存在。由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转向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只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只能是发展生产力。而当前发展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采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所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

    市场经济运行必须要求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而过去扭曲的生产关系就是过分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和计划体制配置资源。作为公有制主要代表的国有企业是行政的附属物,经济活动不是面向市场,而是面向政府,企业行为完全没有自主化,所以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质是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有效性必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所有制改革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尽管是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继续探索公有制的本质内涵和公有制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实现方式。第二,所有制改革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这就要求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的可竞争性,充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只有经过市场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在社会化大生产中集聚向生产力高度发达相适应的高级生产关系过渡的生产力因子。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解释与预测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如果我们的改革导致了两极分化,那么我们的改革就失败了。邓小平设想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帮助落后的地区和落后的人后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真正共同富裕的所有制保障只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目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是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接近0.47,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水位。具体表现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个人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用社会主义本质论来解释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就必须大力提高公有经济的运营效率外,还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由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不均衡,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整体绩效低于非公有制经济,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特别是外资企业中就业的报酬一般高于同类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报酬。公有制经济中处于垄断行业地位的就业报酬一般高于非垄断行业的就业报酬。另外,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剥削程度并没有削弱,公有制经济中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权力参与分配以及政府参与分配的调节作用过于弱小,也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所以,要实现真正共同富裕,一方面必须提高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效率,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公有制的各项权利,另一方面必须逐步削弱非公有制经济中剥削的程度,杜绝公有制经济中的权力参与分配,提高政府参与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

    三、坚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抵制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观点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依然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整个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因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正确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排斥社会主义公有制,更没有抽象掉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恰恰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一个长远的过程和动态的角度描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它虽然不是我们现实社会主义基本情况的真实写照,但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当今转型期中国的经济现实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而理论界存在的其他各种社会主义观点却抛开生产资料所有制来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建设模式,其实质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而他们却在声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这种现象应引起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警惕和深思。

    相关热词搜索:内涵逻辑本质解释预测

    • 名人名言
    • 伤感文章
    • 短文摘抄
    • 散文
    • 亲情
    • 感悟
    • 心灵鸡汤